紫雨轩散文:《故地龙上行散记》(612#)

昨夜星辰

<p class="ql-block">2025~1~16日上午修改制作于深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故地龙上行散记(散文)</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曾建开/文</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昨晚的约定,今天我与好友缪德荣、刘才源、刘政生老师到万龙山乡龙上村做红色革命历史调查。早在上世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龙上村就是萍乡县红色政权的最早发源地之一,中共党组织派姚斌山及他两位弟弟来到龙上,以打造纸簾床为掩护,发动了农民暴动,龙上村当年有三十多位赤卫队员因此壮烈牺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9时许,我与德荣在芦溪县城金鹰广场东侧上了刘才源夫妇的小车。我们先去万龙山乡桂花村,接政生兄上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10时多一点,我们一行到达该乡龙上村村委会,找到由乡政府下派担任龙上村党支部书记的乡干部童明华同志。当年我在万龙山工作时,他也曾经是我的下属。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一行。与他交谈之后,我们就由该村中佈组村民刘绍云骑摩托车带路,去他家看革命烈士证书等物品。刘绍云六十岁模样,个头不高,理平头,但很精神。他的曾祖父刘芝生曾担任萍乡县苏维埃政府首任主席,后壮烈牺牲。刘绍云的父母及他姐姐、哥哥我都认识,我在龙上时,他年龄还很小,故我以前并不认识他。刘绍云父亲刘松泉在解放初期当过乡干部,后以专治跌打损伤为业,曾经是万龙山卫生院医生。他母亲刘月华,七十年代初期是万龙山造纸厂厂长(那时叫厂革委会主任),出了名的省市两级劳动模范。他姐姐刘会兰是我四妹建国的同学和闺蜜,后在县教育局工作。他哥哥刘绍萍曾任万龙山乡人武部部长,是我老同事和楼上楼下的老邻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龙上村的革命历史,此前我并非一无所知。1968年冬,我父母被下放到该村(当时叫陇上大队),我全家迁至这里的陇上生产队。那时我还在上初三。次年夏天,我成了队上的一名年轻社员。那时万龙山的冬天比现在的冬天更加寒冷一些,一到晚上,家家户户都围坐在自家的火塘边烤柴火聊天。也就是在我家房东夏树恩家火塘边,我听到过他谈及龙上革命历史,但他讲的很简单,几分钟便讲完了。那时我太年轻,对此也没深究。夏树恩当时是贫下中农协会小组长,四十多岁,有肺结核病,常咳嗽。上世纪八十年代,芦溪区政协组织干部调查全区范围的革命历史,写出了一批文章,于1991年结集编成一册《芦溪英烈》,其中就有一篇《刘芝生烈士生平事迹》(标题大意),有好几千字,我也阅读过,因此至今还记得其中一些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上午10: 40分许,我们的车就到了中佈槽门。槽门里面有一块小广场,大约能停十几二十辆小车。中佈是一个较大的自然村落,住有数十户人家,房子都建在山坡上。紧挨槽门两旁,各是一道山梁,树木葱茏,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与外面隔离。在中佈,我们除了到刘绍云家对相关历史文物拍照和到后山上瞻仰刘芝生烈士墓外,我和缪主任还到村民刘海泰家查阅刘氏族谱。刘海泰我早在1970年就认识他,他见到我们很是热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中午12时许,我们上车离开了中佈村民小组所在地。没几分钟,我们又回到了龙上村村委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在村委会小食堂内吃过午餐后,德荣与才源夫妇到下面看惜字塔和龙溪桥去了,因为政生老师想要写一篇关于龙上村改变面貌的报道发市报用稿,他对童明华书记进行了采访。饭后,我在村委会办公室喝茶,与几位村委闲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1: 15分许,政生老师结束了对童书记的采访。童明华对我说起了他担任万龙山垦殖场农垦办公室主任时的事,他说,八年中,省里农垦部门一共给万龙山下拨了2.2亿元的农垦专项资金,都是经他手里进账的。我问他:不是说每年都会下拨五千万元农垦专项资金给万龙山吗? 他说:不是这样的,乡里每年都要向省里报建设项目,经过项目审批后才有钱拨下来,没有项目就不会下拨项目经费,所以下拨的钱并不是每年都是固定同一个数额的。我说:哦,原来是这样。我说,我和刘老师去惜字塔那边去看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惜字石塔距村委会没几分钟路,我和政生很快就到达了塔前。木牌上的简介文字,称惜字亭,又称文峰塔。惜字亭前面不远处即是龙溪古桥。我和政生往前没走多远,便遇到才源夫妇。才源夫妇见我们来了,又与我和政生同去。之后我们几个下到龙溪桥下小河中观看刻在石拱上方的“龙溪桥”三字并拍照。我当年在龙上务农时,从没听人说过这座石桥叫龙溪桥,只称作“石桥上”。龙上这条小溪并不宽,故石桥也说不上高大。在小溪左岸桥头,四五十年前有一栋土墙屋,是由吴友恩一家居住着。那时,我记得吴友恩会给人退犯治病,还会拈栗子之类。大家都将这地方叫“社仔下里”,那是因为这里的一棵大一点的樟树旁建有一个很小的土主庙供人祭祀。我告诉政生和才源,桥头原长有一樟树,在树干约三米高的地方有一大洞,树干中心空了,因此从这树洞中长出一棵毛竹来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1: 45分,我们五人返回到龙上屋场。我经过了五十年前我家借住过的夏树恩家遗址,而今这里已成了一片菜地。那时,我每晚就睡在夏家厅屋后面的一小间后厅里。夏家隔壁的原夏氏宗祠,是龙上生产队的知青点所在地,萍乡城下来的知青刘均及他弟弟刘建,都曾住在这个祠堂内,后来祠堂被拆除了。看到眼前这一片遗址,一种沧桑感蓦然间涌上了我的心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2: 20分,我们一行到达中佈印丘村民小组。下车后我们又往上面走了一段路,才到达老村支书林德胜家门口。只见一个瘦高个子的老人在屋侧的菜园里忙碌。我一眼就看出,这老人就是林德胜。当他直起腰来时我就朝他喊了一句: “德胜!你还认得出我吗?”他说: “你戴了口罩,我认不出来呢。”我将口罩往下一拉: “哈哈,我是曾建开!没想到吧?”他连忙说: “哎呀,原来是老首长来了!往家里去坐。”我说: “错!说反了,你才是我的老首长呢。我在龙上当武装基干民兵时,你是大队民兵连长,我是你手下的一个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书记今年74岁,比我大7岁。我当年在龙上生产队务农时,才17岁左右。他是在1974年接替刘月华担任龙上大队党支部书记的,在这个岗位上他整整干了十年,一直到1984年万龙山乡、场分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家也是一栋土筑墙瓦房,门外两侧纵横交错地堆放着一捆捆的篾片。大木门的外面还安装着两扇一米多高的小木门(拦挡鸡鸭和猫狗用的)。这使我想起多年前我好友彭福顺说当代已无“柴扉”,说当代人在诗词中不可以使用“柴扉”一词的话题。其实这种小门就是典型的“柴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林德胜家里,我们对他进行了采访。德胜用一次性塑料杯给我们几个沏了茶,还端来一盘果子。他拉了一张小木板凳,背靠着厚重的大门坐下来接受我们的采访。政生坐在我的对面。他与我一样,坐在竹椅上,不同的是在他的前面放了一张吃饭时用的高木条凳,以便在记录本上做采访记录。我也在自己带去的笔记本上做了一些简单的记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书记所了解的关于大革命时期龙上烈士们的革命事迹,主要是从他父亲林元太和中布老一辈中参加过革命活动的袁菊英口中听到的。据林书记说,袁菊英原是新安一区八乡苏维埃政府的妇女主席,后被调往五乡苏维埃政府担任妇女主席, 1990年时都还在世。经过细问,原来袁菊英是夏安华的祖母,夏安华的妻子巫国华90年代曾担任龙上村党支部书记。林书记讲了姚斌山在龙上发展党员、领导革命的一些事迹,也谈了中佈革命烈士温锦辉、温锦灿的事迹,还有林瑶开烈士、夏益谦烈士的事迹。当我问及袁菊英是否讲过她自己参加革命的具体事迹时,林书记说没听到她讲过。采访结束后,我们与林德胜在他家大门口合了影,德荣拍的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临行前,我对林书记说:你还记得1970年冬我们大队搞基干民兵训练的事吗?那时赖同光是场人武部干事,那一次组织实弹射击时,很多人都吃了烧饼(指子弹没上靶) ,夏旭斌也一样。前些年,我还为那次民兵训练的事写过一篇文章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林书记说,还有点印象。他嘱我说,今天你们还有事,下次来你一定要来我家里住一夜哈。我笑说道:好啊,不过那得看有没有这种机会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林书记两人说话时,政生他们已往下面走去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下午3:20分后,我们又在印丘采访了村民温海申。温海申是革命烈士温锦辉的孙子,他于1968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我们从他这里得到的历史信息很少,只谈到温锦辉的妻子刘桂秀是娶宣风镇中里山的,回娘家时被白匪杀害在里山。温海申家里现在也没有保存有价值的革命历史文物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下来我们去了龙上村的大坪冲,下午3: 54分到达。大坪冲现在只剩两栋土筑墙老屋。政生在这里对一位名叫陈治泰的81岁老人进行了采访,陈治泰的父亲叫陈锦华,并非革命烈士。我没有做采访记录。我感觉这位采访对象知道的本地革命历史史实很少。下午4时半许,我们一行上车离开了大坪冲,结束了对龙上的采访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文3500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作者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曾建开,1953年出生,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人。先后从事农业、工业、党政机关工作。文学爱好者。2002~2007年,先后主编《濂溪文学丛书》2卷(《四季心河》和《岁月流痕》),《濂溪诗文》3卷,《天下采风网络文学丛书》2卷(《采芹集》和《流星划过天穹》),《萍乡诗词》总第10期、《楚萍竹枝词》。后又主编《芦溪诗词》。《芦溪民俗文化》一书(2004年)副主编。2014年,编著《中小学生楹联文化读本》一书,2017年主编《芦溪楹联选》一书,还编有《散曲的写作》,主编《小说的创作与评价》。著有《波影行云集》(1998年)、《联海微澜》(2015年)等书。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2002年始任江西诗词学会理事。芦溪县作协顾问,萍乡市竹枝词学会会长。市作协会员。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工作者。</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以下照片系本文作者曾建开于调查采访的当天在万龙山龙上村所拍</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龙上村委会办公楼</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龙溪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刘政生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龙上村烈士后人刘绍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下图:刘绍云父母刘松泉和刘月华的老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图:龙上村原党支部老书记林德胜</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