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红楼梦》同牌异对感题

红楼山水间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一样图文别样联,续书原著两难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有无真假同根本,是处分明见后先。</b></p><p class="ql-block">2025/1/17</p><p class="ql-block">附言:《红楼梦》第116回贾宝玉魂魄出窍再游第5回梦境,所看册簿图画诗判都是一样的,但太虚幻境成了真如福地,石牌坊变成大牌楼,就是牌柱对联也变了:第5回是“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第116回是“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这种无端异文出现在故地重游叙事中是不合逻辑的,无论是说他人的续书,还是说作者本人同一创作,都难免自相矛盾,无法自圆其说。若真是他人续书,自然会选择照抄前文,这样既省事又不露破绽,合情合理。若真是同一作者连续创作,自然不会不前后呼应,自己和自己过不去。无论如何,这两幅对联确实是两个版本,各有来历。程高借用合编,不舍而留用。这种操作,一方面损害全本统一,另一方面也留下历史版本信息可供后人探寻。</p><p class="ql-block">从对联主题上看,两幅对联都是“真假”“有无”主题。主题相同,体现根本相同,匠心创意,同出一心。再看立意命题,第116回的“假去真来真胜假,无原有是有非无”倾向客观判断或描述,第5回的“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倾向主观判断或认知,各有侧重。从思维发生角度看,客观命题更多自发性和原生性,主观命题更多自觉性和反思性。主观命题是基于客观命题的再认识或再加工,因此客观命题先于主观命题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从发生逻辑上看,《红楼梦》第116回文本其实是必然先于第5回文本的。至于为什么先生文本反而后置,这须另当别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