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承上启下 《爱与老人》课程感受二

不负芳华

<p class="ql-block">上完《爱与老人》课程,脑袋像是被董老师美美敲了一通,把原来盘踞在里面的很多观念不同程度地震动了一遍,直到我坐在动车上,脑子里的余波还在震荡。不得不承认,董老师就是一座巨大的知识宝库,就人类如何认识自己这一课题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这个课题展开得特别广,中西方不同文明下不同的社会现状,不同社会制度下不同的文明程度,不同文化环境造成人不同的价值观、感受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这个课题展开得也特别深,给我的感觉就是这次课程主题虽然是在讲解老年人的一系列问题,实则是探究到了人的本性里,里面真的涉及到了很深奥的人性的东西。虽然我无法理解得那么深,但还是被我能理解得到的东西震撼了。</p><p class="ql-block">我想梳理一些对我观念产生巨大撞击的几个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一、国家养老——家庭养老</b></p><p class="ql-block">一些国家主要靠政府养老。老人晚年基本不依赖子女,自己养老,或去养老机构养老。在我们国家,人们普遍的养老观念也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刚刚起步,且很多是私人养老机构。还有一点,我们国人传统观念仍占据主导,认为老人一旦去了养老院,就是被家庭和子女抛弃,后辈也要承担不孝子孙的骂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物质追求——精神追求</b></p><p class="ql-block">想想我们对于子女的教育,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什么?考好大学,找好工作,挣大钱,做大官,做大事。孩子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们对于他们的期望其实一直保持在农耕时代、工业时代,功利性很强,还是在追求基本的物质资料的生存技能方面。教育本无目的,教育只关注于教育的过程,教育就是要更好完成一个教育的过程。教育是否正确,是教育者通过教育对象是否经得起社会及历史的检验来客观判断和随时调整的。我们目前遇到的最大困境,就是一些孩子上不了学,抑郁焦虑,孩子无价值感无意义感。为什么这样?说明我们父母的教育目的是有问题的,走向了生存技能,走向了物质追求,没有看到人。教育手段是有问题的,不关注孩子内在精神人的成长,只让孩子走考学这一条路。我们的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忽略了孩子独特的个性,抑制了他的自由意志,用我们的理想来代替孩子对未来的思考。所有孩子的问题几乎都出在精神方面,因为我们自己就从来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精神世界,没有关注过自己的灵魂品格。借此观察,我们对自己最关心的孩子尚且如此盲目地教育,更何况我们对自己家的老人。</p><p class="ql-block">董老师在课堂上画了一个曲线图。人生命的生理反应基本上是一条抛物线,代表人从生到死的一生。我们国人的精神成长曲线是在生理线之下,代表我们的精神成长是低于生理成长的。而有些地域他们的精神成长的线是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向上走,甚至到人生命结束之即,这条线都始终在保持着上升的状态,不会是一条抛物线。我们可能算是年平均阅读数量很低的国家吧。我们忙于生计,从来不主动给自己的灵魂提供养分。未来20年是国人精神成长的重要发展阶段。现在来看董老师当年说的这句话,特精准。</p> <p class="ql-block"><b>三、生命的长度——生命的宽度</b></p><p class="ql-block">对我来说这是一个点拨。我们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生命的长度。过去是炼制仙丹,现在是过度医疗。很多老人会在生命后期用大笔医疗费来挽救和延长生命。 想一想,一个人的生命能被动延长多久呢?与其把心思、精力和财力花在这方面,倒不如在我们生命正常运行期间,去有意识增加生命的宽度,挖掘生命的深度。70后的我一定还有机会做出改变。那如何来拓宽生命?可以去尝试各种新事物,解锁一些新技能,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又如何深度体验生命?让生命沉淀下来,走向心灵深处。唯有学会爱自己,学会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向内探究和反省自己。就像现在这样,跟着导师努力学习,增加背景知识,增强感知能力,提升学习能力,然后去创造一个全新的自己,去遇见一个更好的自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工作价值——自我价值</b></p><p class="ql-block">这一点是整个课程的重中之重。董老师的讲解让我对自我价值的认知趋于完整。</p><p class="ql-block"><u>第一个认知,自我价值的来源分几个部分:</u></p><p class="ql-block">1、14岁前的孩子,他的自我价值主要来自于父母如何对待他。父母把孩子当块宝一样珍惜,就像我们对待新买的房子,车子,衣服,一开始都如获至宝全情对待,房子要经常打扫不断添置新东西;车子要小心上路经常清洗;衣服要挂起要干洗要仔细穿。我们对待孩子的这种珍惜程度要远远大于物,并且没有期限。物旧了我们就不爱了,孩子可不行,要一生爱他如初见。只有父母的珍爱才会让孩子觉得他值得,他配得,他的自我价值才会高。</p><p class="ql-block">2、14--18岁孩子的自我价值,60%来自于父母的爱,他开始寻找来自于同伴们的爱。不论孩子如何从父母这里获取价值,获取多少,那是孩子自身发展的必然规律,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不能因为孩子需要得少而递减。学会放手也是爱。</p><p class="ql-block">3、18岁以后的自我价值,主要来自于社会的认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认同和基于心理惯性的自爱。这一点是被我忽略了的。我一直以为只要我有能力从社会群体里或事件中提取正面信息来自我确认,我就会有高的自我价值。问题是这种能力是怎么来的呢?我没形成一个因果闭环,只有自我价值高的人才有能力提取正面信息,来形成正向循环啊!当一个人没有这种能力时,他始终提取的是负面信息来加以佐证自己的失败,自己的无价值。董老师帮我厘清了这一点:①我们一定是需要首先得到社会的认同,②进行自我认同,③还需要我们内在惯性的思维模式的辅助:我是被爱的,我是自爱的,我是值得拥有爱的。三个点的共同正向效应,才会让我们提升能力来真正获取到社会的价值认同,并形成正向循环。我一直在批评小姑子总是要通过别人的认可来提升她的价值,我使劲告诉她“你的价值是你自己确认的,自己定义的”,但根本没用。现在知道了,不是我小姑子做不到,是我忽略了成人自我价值的确认,是需要三个点的共同效应的。这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准确说是与童年获得父母认同的过程是否顺利有很大关系,是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价值观、参照系以及他生存环境的客观性造成了他惯性的思维定式。如果他意识不到这个深层原因,他仍然无法拥有从事件中提取积极能量的能力,无法通过他的生存环境、人际环境获取到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4、神的状态。不再需要从外界反馈来确认自我价值,这是一个人自我价值的巅峰状态。内在丰盈,自然宁静,我好与坏,善与恶,是与非,我自知。与任何人无关。</p><p class="ql-block">自我价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需要我们提升认知,内外兼修,修得一双会审美的眼睛,才能看到生活中的美,人际互动中的美,自己和他人的美。美能生出真和善两个孩子,真实的面对自己,我就是我,我可以自我定义我的价值;从善出发,一切本就如此,没有不应该。维护自我价值的同时也能照顾到他人的自我价值,彼此成就。</p><p class="ql-block"><u>第二个认知:自我价值是一个动态过程。</u>成年人是与周围环境互动过程中汲取自我价值的营养。环境改变,自我价值就会随之改变。这就解释了老年人为什么在退休后变化很大。青壮年时期,我们是通过自己的工作来证明自我价值。退休后,这种自我价值的来源就被切断了,突然回归家庭就会使人产生失重感,一下子不知道自己是谁,还有什么价值,产生了很深的自我否定、恐惧或无意义感。这时就显现出了我们生命状态里,精神营养的严重匮乏。活了一辈子就是为了工作,工作没了就不知道自己要怎么活了。所以现代文明强调的是个人意志的自由,个性特点的培养,兴趣好爱的发掘,自爱与自洽。我们需要从现在开始,关注内在精神人的成长,满足心灵的需求。以爱为底色,从多个方面丰富我们的人生。就像董老师,法学院的工作在他生命里只是很多个事中的一个,他还有他的博瑞智公司,他的哈雷,他的穿沙,还有他的阅读思考,他的研究创造,以及他的很多个心愿很多个使命。他怎么会无聊呢?怎么会害怕孤独呢?怎么会无价值感无意义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五、压抑欲望——超越欲望</b></p><p class="ql-block">欲望一词在我们看来是贬意的。重新解读:求知欲,成功欲,食欲,睡欲,性欲,物欲,社交欲,审美欲等等,完全是正面的,正常的,人生长的必然需求。满足欲望的前提,是必需合法。合法的欲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来满足是个人的生活选择,与政府、群体、任何他人无关。</p><p class="ql-block">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都不会消失,它们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会以更丑恶的方式爆发出来。董老师也讲到:每一种文明都是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是在压抑人的原始本能冲动而建立起来的。我们的文明是让我们含蓄的表达。直白一点说,就是在层级社会结构里,每个人都处在一个巨大的金字塔之中,脚下踩着不如我们的人,头上站着我们不如的人。面对权威,我们不得夹着尾巴做人吗?夹着,就是在压抑,尾巴就是我们的欲望。每个人都有很多个尾巴,我们受制于社会舆论和群体意志,形成了保护我们内心世界的面子文化,用面子来自我压抑生命的本能冲动,压抑我们意志的自由表达。可悲的是,我们穿戴着层层枷锁,却把它完全正常化,麻木到根本不自知。在我们热烈的年轻时代,是最应该充分表达欲望,去闯世界去犯错试错去经历体验生命的时候,我们的伦理道德,面子尊严,多少还是阻碍了我们迈向外界的脚步。老祖先告诉我们,父母在不远游,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要脚踏实地做好眼下的事,别想那么多没用的。所有听话的孩子都乖乖待在笼子里,只有“叛逆”出去的孩子才见识了世界,看见了自己,实现了自己。那么这些乖乖的孩子就会在老了以后有意无意地要去满足自己被压抑的欲望。加上社会把老年人特殊化,通过政府权力干涉,对失德老人偏袒,所以就出现了很多为老不尊的碰瓷,讹诈,抢座,猥亵,撒泼,作啊这些无法想象的事情来。并不是这些老年人道德败坏,而是压抑的欲望终归是要寻找突破口爆发出来的。生命眼看走到尽头,那些捆绑在自己身上的道德枷锁,那些所谓的面子在这时终于不再那么重要了。也因为老年人大脑反应逐渐变慢,自控力逐渐变弱,身体各方面机能也在不断下降,生命本能的原始欲望便会爆发,做出那么多令人尴尬和气愤的事情来。</p><p class="ql-block">这对我们有警示作用。如何避免欲望被压抑又无意识反弹?在法律法规和自我道德允许范围之内,突破虚伪的面子,勇敢去面对内心的热切期盼,去安全的正向的表达我们的欲望,去探索自己未知的领域,增加生命的宽度和深度。我再怎么详细地告诉你冰淇淋有多好吃,不如你自己去尝一下。体验过了,经历过了,你就不再对它保持神秘感,你就有了自己的感受,有了切身的体会,你的人生由此变得宽广。而当我们到了老年,再去回顾这些经历带给我们的成功经验亦或失败教训,我们不会后悔我们做了什么,而是后悔我们为什么在自己那么恰当的年龄那么美好的人生岁月里,没有放手去搏击一把。</p><p class="ql-block">有获得才会有超越。没挣到钱时,大谈富人的生活多么奢侈;没爬到山顶,说山顶也没啥好看的;听到自己不懂的东西,说别人尽在瞎吹……在你没有站到那个高度,没有体验过那种感受的时候,你有发言权吗?不曾拥有过就不会有体验,没有体验就没有感受,没有感受就不可能超越。一旦超越了,最初的欲望就被满足了,紧接着就会生出更高一层次的欲望。人一生就会在这种不断新生欲望不断被满足被超越的发展过程中,平静地走向老年,无憾地面对死亡。</p> <p class="ql-block"><b>六、老小孩——智人老人</b></p><p class="ql-block">我们说老人有时就像孩子一样,简单的快乐,直应式的反应,性情不稳定,需要人哄,那老人真是回归小孩状态了吗?不是。老人是老去的智人,他只是生理层面上走向了衰老,动作迟缓,思维反应变慢,身体调节能力和敏感度下降而已。他还是一个智人,还是一个能正常思考,正常生活的智人。他是有小孩的一些行为表现,但并不代表他就是小孩,不代表我们可以拿他当小孩来对待。董老师讲到这一点对我启发特别大。</p><p class="ql-block">人在老年状态也是需要体现他的自我价值,活出他的人生意义的。他更需要家人的理解,陪伴,关注和爱。也就是说,老年人的精神需求比他工作状态时要大得多。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会把他的精神生活绑定在追求功名利禄的工作上面,把他的人生意义无意识地绑定在工作上面。他会把追求工作中的成就当成自己人生的全部意义,而忽略了他自身的价值,忽略了他精神层面真正的需求。这样在退休后就会出现一个真空状态。失去了工作的依托,意义从哪儿来呢?价值从哪儿体现呢?整个生命状态就失重了。所以面对这样的老人,我们做为子女应该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不仅仅把他当成一个孩童来对待。</p><p class="ql-block">对老人的教育不像是对孩子,我们一定是在爱的前提下,真正理解老人的需求,他内心真正在乎的是什么,他在哪个点上卡住了,他为什么出现了这样一些非理性要求或行为,他是需要我们子女来教育的。在我们引导他走出自己的小世界时,不要被孝顺文化所牵绊。孝是应该的,顺就不一定了。老人会因为观念、封闭、生活习惯、不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等原因,他的思想与这个超速发展的社会是越来越远的,与时代的差距是越拉越大的,再什么都听他的安排,按他的心思绝对地服从就乱套了,这是愚孝。所以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需要我们有能力有能量去教育。董老师的话,打出去的拳头还要温柔地收回来,在把事说清楚的同时,不会伤害到他的面子,还能提升他的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孩子没有历史只有未来,老人没有未来只有历史。听到这句话我流泪了。突然就感受到了老人是离死越来越近的人,那种对死的恐惧的心理是会让人悲伤不已的,哀莫大于心死。老人每天醒来都会是在没有希望的心境下,靠着回忆过去开启一天的生活。他们是会有被社会抛弃,被人群边缘化,被子女忽略等等这些无助的感受,定力差的老人是会自我放弃的吧。所以,我们作为子女如何来面对父母呢?</p><p class="ql-block">1、传递爱的感受。其实学习了这么多年博瑞智,我们和孩子的亲子关系多少都是有改变的。说明我们在爱的认知上提升了很多,怎么爱孩子就怎么爱父母,爱的心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爱的方式。无条件,尊重,边界,涵容,这是基础。我们有没有真心爱一个人,是骗不过自己的。真爱,是处理一切关系的法宝,真爱去面对老人苍老的心灵,就是在给到老人精神营养。真爱的人知道答案,知道怎么去做。</p><p class="ql-block">2、“狠心”面对老人。不把老人当婴儿照顾,他能做的事一定让他自己做,并且鼓励他多做,甚至创造机会让他做。记得以前读过的一个小故事:儿子每天都会让80多岁的老妈晚餐后洗碗。等老太太颤颤巍巍地洗完了,一边夸老妈洗得太好了,得亏有老妈帮忙,可是能让儿子好好休息一下了,一边把老妈扶到卧室去休息。回头儿子再把碗洗一遍。干吗这么费事啊?一方面锻炼老人自理能力,生活能力,更重要的是提升老人的自我价值。</p><p class="ql-block">3、输入积极信念。老人过好每一天就是幸福,就是成就,就是希望。建立积极生活的信念,就是在点燃老人的心灯。心灯亮了,自尊自爱就产生了。引导老人打开心门,去阅读,去寻找自己的爱好,去为家人付出。有事可做,精神力量升起,就不再害怕孤独和老去。</p> <p class="ql-block">赵亮老师有一个体验活动,每个人向两边打开双手,右手朝上左手朝下,与两边的人连在一起。右手上面代表老人,左手下面代表孩子,我们每个中年人,就是家庭的中坚力量,承上启下。当我们所有人发力托起老人发力下压孩子时,我们受到了巨大阻力。孝道文化让我们一定要服从老人,让我们的托举变得异常沉重。当我们传承了父辈的孝道文化,也在拼命控制孩子的时候,我们的下压变成了阻碍孩子成长的力量。怎么办?不发力。我就是爱,爱的营养流向两只手。智慧面对老人,托举变得轻松;尊重孩子的成长,下压变成爱抚。一家三代人不断向上生长,不断向上超越。这就是生命自然成长的趋势。爱的力量将托举起一个家庭,一个家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世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你我心灵的深处,</p><p class="ql-block">有一个无线电台,</p><p class="ql-block">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p><p class="ql-block">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信息,</p><p class="ql-block">你我就永远年轻。</p><p class="ql-block">——《年轻》节选 塞缪尔·厄尔曼</p><p class="ql-block">有知识,有能量,有品格,有涵养,有情,有爱,我们的精神人将永远年轻。老去的,只是身体。消失的,只是身外之物。而我们的经历和感受永远与我们同在。我们能留下来的,是我们的精神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好爱我们的父母,那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好好爱我们自己,我们也将变成孩子生命中的那段历史。好好爱我们的孩子,他将以爱的姿态书写他自己的历史。民族精神得以传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