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日前应邀参加“西安市职工朗诵委员会”在土门工人俱乐部文化宫举办的新年职工朗诵联谊会上,著名主持人陈爱美带领大家朗诵印度著名诗人安尼塔·曼舍尔的代表作《这就是一年》,诗不长,摘录如下:</p><p class="ql-block"> 一月,冬青果的世界</p><p class="ql-block"> 二月,白雪皑皑</p><p class="ql-block"> 三月的风硬如上浆</p><p class="ql-block"> 直到四月微风荡漾</p><p class="ql-block"> 五月里天长了,灿烂耀眼</p><p class="ql-block"> 六月里蜜蜂嗡嗡响</p><p class="ql-block"> 炎热的七月,最终,告别而去,</p><p class="ql-block"> 为的是海边八月的舒畅</p><p class="ql-block"> 九月的夜晚苹果一样光亮,</p><p class="ql-block"> 蟋蟀悠然地把小曲哼唱</p><p class="ql-block"> 飞走了,十月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搭乘着野鹅的翅膀</p><p class="ql-block"> 十一月,在思考</p><p class="ql-block"> 去年十二月寄托了怎样的希望?</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 经常有朋友相劝,善待自己。其实,人过六十就要善待自己,什么都是身外之物,唯有健康属于自己。该吃吃,该喝喝,吃最好的,喝高档的。俗话说,病从口入,健康也从口入。什么话也不往心里去,随心所欲,我行我素,保持良好心态。</p><p class="ql-block"> 随着年龄逐渐变老,网上常有女人骚扰,有的我赶上她爷爷辈,却一口一个"哥哥、哥哥"叫着,我都不屑一顾,知道狼子野心!本不想声张,可删掉换个名字又来骚扰,看到之后,自重为好。</p><p class="ql-block"> 美女郭良淑一身正能量,她要画我,还给我拍一张照片,说照着画。其实,画我的画家,比比皆是。看我几眼,划拉几笔,再像不过,画得都很像,拿我作样板,画好送给我。</p><p class="ql-block"> 有一句话说的好,“上等人,人捧人;中等人,人挤人;下等人,人踩人。”有道是,画龙画虎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这也应了一句话,“小白脸,没个好心眼子”!</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礼有五不随” 这5种礼最好别随,毫无意义!</b></p><p class="ql-block"> 《礼记》中讲:“礼尚往来。”中国向来是礼仪之邦,注重礼节规矩。而随礼,也成了一种习俗,以表达情谊,维持交际。</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礼有五不随,随了家不兴。”有的礼要随,但并非所有的人和事,都值得随礼。以下这5种礼最好别随,不仅浪费钱,还毫无意义!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象一、巧立名目的礼</b></p><p class="ql-block"> 《浮生六记》有云:“处家人情,非钱不行。”社会上的各种人情走动,走的是礼,随的是钱。但钱难挣,每一分钱都要花在刀刃上,物有所值。</p><p class="ql-block"> 如果是结婚生子、老人去世等人生大事,花钱随礼理所应当。可若是那些见钱眼开的人,将随礼当成发家致富的手段。大事小事,升迁上学,都要大摆宴席,广发请柬,要人前来随礼。这种人,自私自利,明目张胆敛财收礼,无所顾忌消耗情分。</p><p class="ql-block"> 你要是拉不下脸面拒绝,一而再再而三听之任之,只会助长对方的嚣张气焰。久而久之,还会让家庭存款锐减,让自己身心俱疲。所以,遇到巧立名目的随礼,最好置若罔闻,避而远之,否则吃亏的永远是你自己。</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象二、有去无回的礼</b></p><p class="ql-block">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和情谊,永远是相互的。若是有去无回的礼,得不到任何回应,千万不必随。因为,很多时候计较的不是钱财,而是对方的心意。你慷慨真诚,对方却一心想着占便宜,眼里只有金钱利益。</p><p class="ql-block"> 在收礼时,对你眉开眼笑,热情相迎,希望份子钱越多越好。可当你开口邀请,需要对方回礼时,却又装聋作哑,抠抠搜搜。这种人,不通人情世故,没有教养规矩,人穷心更穷。随出去的礼,给出去的情,犹如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与其事后愤愤不平,伤心难过,不如直接把钱留下,省事省心。</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象三、泛泛之交的礼</b></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人有亲疏,心有远近。”一路走来,遇人无数,有亲朋挚友,也有萍水相逢。近有近的亲昵,远有远的客套,不同关系,自有不同尺度。而需要随礼的关系,定是挚友亲朋,来往密切。但生活中很多人,明明不过是泛泛之交,点头之情。如不过数面之缘的远房亲戚、仅有工作联结的同事关系、久不来往的通常关系......一旦办喜事,就群发邀请函,毫无分寸与边界感,让你上门随礼。</p><p class="ql-block"> 如果打肿脸充胖子,应邀登门,不仅没有意义,还给劳神伤财。保持界限,委婉拒绝,避而远之,才是最清醒的应对方式。</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象四、高额攀比的礼</b></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随礼,随的是自己心意,随的是双方情义。无论礼金是厚是薄,关怀和祝福到了即可。</p><p class="ql-block"> 最忌讳的就是为了面子,为了攀比,随礼金额节节攀升。甚至来往的数目已经被抬高到令人咋舌的地步,动辄上千。原本自有随礼的本意和规矩,不知不觉中变得面目全非。毕竟,随礼是随大流,亲友间需要一视同仁,大差不差。可这势必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让人喘不过气来。同时,高额随礼成了恶性循环,让礼节失去了该有的温暖和真诚。</p><p class="ql-block"> 这种攀比之风,还会使关系变得愈发功利,失去了交往的纯粹性。即使不差钱,也别助长攀比的歪风邪气,导致随礼变了味道。</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现象五、没有受邀的礼 </b></p><p class="ql-block"> 常言道:“红事不请不到,白事不请自来。”随礼,是一门学问,请人应邀处处是讲究。若是丧葬白事,不请自到,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默契。于情于理,都要前去表示哀悼,或是伸出援手帮扶一二。</p><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但凡要前去随礼的喜事,无一不需要正式受到邀请。那些没有受邀的礼,即使自我感觉关系再近,也不可贸然前去。如婚姻嫁娶、乔迁升学,主人家往往会提前十天半个月先行通知。对方没有邀请就意味着不希望你参与其中,热脸贴冷屁股没有必要。</p><p class="ql-block"> 更重要的是,对方大费周章制定宾客名单,你若成了不速之客,还会让对方感到冒犯和尴尬。随了没有受邀的礼,不是拉近关系,反倒会适得其反,开罪对方。不邀不随,是对他人的尊重,也是相处舒服的秘诀。</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中国老百姓的三座大山:医疗、教育、房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b>三座大山:医疗、教育和房产的重负如何塑造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历来崇尚“安居乐业”,认为一个人的幸福离不开住房的保障、子女的教育和家庭的健康。然而,对于许多普通家庭而言,医疗、教育和房产这三座大山正成为挥之不去的负担,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经济状况和心理压力。这篇文章试图透过数据、政策分析和真实案例,探讨这些问题的根源及可能的出路。</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医疗之山:健康的高成本代价</b></p><p class="ql-block"> 医疗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老百姓的重要问题之一。尽管中国已经建立了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险体系,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仍然时有发生。</p><p class="ql-block">1. 医疗负担加重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医疗费用高昂是家庭经济压力的主要来源之一。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人均医疗费用支出达到4300元,而大病治疗费用动辄十几万甚至几十万,这对于年收入仅几万元的家庭来说是巨大的冲击。尽管医保覆盖了基本医疗费用,但高昂的自费部分常常让家庭不堪重负。此外,基层医疗资源的不足和优质医疗资源的集中化进一步加剧了这一问题。例如,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大医院门庭若市,而农村地区则面临医生不足、设备老化等困境。一些家庭为了看病,不得不远赴大城市求医,增加了额外的时间和交通成本。</p><p class="ql-block">2. 政策进展与现实鸿沟</p><p class="ql-block"> 近年来,政府推动的分级诊疗制度试图缓解大医院的压力,同时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然而,这一政策的落地效果仍有不足。许多患者仍然信赖大医院,担心基层医院无法提供足够优质的治疗。此外,大病医保和商业保险的覆盖率虽有提升,但理赔流程复杂、报销比例低等问题依然存在。对于一些罕见病患者而言,高价的进口药物常常不在医保范围内,令他们难以承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真实案例:家庭的抗癌之路</b></p><p class="ql-block"> 35岁的李女士是一名普通的工厂员工,她的母亲两年前被诊断出肺癌。从诊断到手术再到后续化疗,李女士的家庭已经花费了近40万元,而医保报销部分仅占不到40%。为了筹措剩余费用,李女士一家不得不借遍亲朋好友。如今,虽然母亲的病情稳定,但家庭债务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二、教育之山: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漫长负担</b></p><p class="ql-block">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中国家庭的普遍心态。教育被认为是改变命运的最重要途径,然而,这条路的代价却愈发昂贵。</p><p class="ql-block">1. 学前教育:入园难、入园贵</p><p class="ql-block">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平均学前教育花费高达1.2万元/年。在一些大城市,高端私立幼儿园的费用更是高达数万元甚至十几万元。尽管国家出台了普惠性幼儿园政策,但优质公立幼儿园的供给仍远远不足,导致家长不得不选择价格昂贵的私立园。</p><p class="ql-block">2. 义务教育:公平与择校困境</p><p class="ql-block"> 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费基本为零,但“学区房”带来的隐形成本却令人望而却步。在北京、上海等城市,一套优质学区房的价格往往比普通住宅高出数倍。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进入名校,不惜倾尽积蓄购买学区房。此外,课外辅导的成本也不可忽视。数据显示,中国家庭在孩子课外辅导上的年均花费已超过2万元。虽然“双减”政策对校外培训进行了严格监管,但许多家长仍然选择通过“地下辅导班”或“一对一辅导”为孩子补习。</p><p class="ql-block">3. 高等教育:大学生的经济压力</p><p class="ql-block"> 大学阶段的教育支出同样不容小觑。学费、生活费、学习设备费用等每年累计下来,对于农村或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留学费用更是成为一道不可逾越的门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真实案例:被教育掏空的家庭</b></p><p class="ql-block"> 王先生是河南省的一名农民工,他和妻子每月的总收入不到8000元。但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他们不仅在县城购买了学区房,还额外支付了每月近3000元的课外辅导费。王先生坦言:“为了孩子,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但也不知道这样的投入究竟值不值得。”</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房产之山:不堪重负的安居梦</b></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的家庭财富主要集中在房产上。据统计,中国家庭资产中超过70%是房产,而近年来持续攀升的房价让许多年轻人难以负担。</p><p class="ql-block">1. 一线城市的高房价困局</p><p class="ql-block"> 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平均房价已经达到每平方米5万元以上。一套普通的两居室需要数百万元,即便是高收入人群也往往需要依靠30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按揭贷款才能购房。</p><p class="ql-block">2. 三四线城市的楼市泡沫</p><p class="ql-block"> 三四线城市的房价虽然相对较低,但随着人口流出的趋势,这些地区的房产可能成为“资产陷阱”。许多家庭发现,他们购买的房产不仅无法保值增值,甚至可能难以出售。</p><p class="ql-block">3. 租房与买房的两难选择</p><p class="ql-block"> 租房虽然灵活,但缺乏稳定性和归属感,这对于有孩子的家庭来说尤其困难。此外,部分城市的高昂租金甚至接近月供水平,进一步削弱了租房的吸引力。</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真实案例:房贷压垮的年轻人</b></p><p class="ql-block">广州的赵先生今年刚满30岁,他和妻子两年前在城郊买了一套总价250万元的房子。每月1.5万元的房贷已经占据了他们家庭收入的70%。赵先生坦言:“我们不敢生孩子,不敢生病,更不敢辞职换工作,因为房贷像一座大山压在我们身上。”</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三座大山的共同根源与潜在出路</b></p><p class="ql-block">1. 结构性问题的根源</p><p class="ql-block"> 三座大山的背后,既有市场化改革带来的资源分配不均,也有公共服务体系的不完善。医疗、教育和住房这些本应属于公共服务范畴的领域,过度市场化导致普通家庭承担了过高的成本。</p><p class="ql-block">2. 潜在出路:政策与社会创新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医疗: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和医保制度,鼓励创新药物的研发和国产化,降低患者负担。</p><p class="ql-block"> 教育: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强对课外辅导机构的监管,同时通过奖学金和助学金制度减轻贫困家庭的压力。</p><p class="ql-block"> 住房:加快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抑制房价过快上涨,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可负担的租赁住房选择。</p><p class="ql-block">3. 改变观念与社会责任</p><p class="ql-block"> 除了政策层面的改进,公众观念的改变也至关重要。追求高房价、高消费教育和过度医疗的攀比心理,需要通过社会倡导和宣传加以缓解。</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结语</b></p><p class="ql-block"> 医疗、教育和房产的负担正在塑造中国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同时也折射出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结构性矛盾。这三座大山并非不可逾越,但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健康、教育和居住方面实现更高水平的公平与幸福感。</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