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行影相随</p><p class="ql-block">撰稿:袁定盛</p><p class="ql-block">编辑:袁丹</p><p class="ql-block">校对:高玲</p><p class="ql-block">音乐:回忆往事</p> <p class="ql-block"> 二0二四年六月一日下午,外甥女小萍与女儿开着一部新能源汽车来接我们参加小姐姐袁瑞珍九十华诞。一路上小萍对我说,母亲的寿宴活动是孙辈们一手操办的。我说,好啊,现在的年轻人思想新潮、理念新颖,很会安排。地点选择得好,南山碧玉园,寿比南山;日子也选择得好,六月一日儿童节,返老还童,永葆童心。姐姐能长寿,与她的心态平和遇事谦让,家庭和睦,以及父母遗传基因都有关系,好人有好报啊。</p> <p class="ql-block"> 姐姐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经历青少时期的社会动荡和家庭变故,年少打工,岁月的风霜和环境的磨练无不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姐姐是标准的新旧社会两重天的过来之人。</p><p class="ql-block">姐姐有近七十年的党龄,她深知今朝儿孙满堂、家庭温暖、和睦美满来之不易,没有共产党那有晚年的幸福生活。今天能够全家共庆九十华诞,正是:“夕阳无限好,人间重晚晴”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在共庆的晚宴上,当大家举杯祝福、觥筹交错之际,一幕幕与姐姐六、七十年前的深情往事,象电影一般从我心底涌出,重又浮现眼前。</p><p class="ql-block">依依往事,竟从未远去。</p> <p class="ql-block">一、难忘苦难童年</p><p class="ql-block">姐姐出生后不久,日本侵华战火烧到镇江,为避战乱,全家随逃难的人流,漂泊他乡。战乱的动荡,人们流离失所,寄人篱下,苦不堪言。直至抗战结束,全家方得返回故土。租借市荷花楼巷五号张姓人家(现城市客厅喷水池处)一间房,约十多平方,作为八口之家的栖身之地。安顿后,当务之急是如何解决八张嘴的吃饭大事,母亲决定由她跑单帮(也就是今天所说“倒爷”),在上海购买日用百货,父亲在镇江设摊销售,以谋取差价利润,维持生活。</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由镇江乘夜车,次日清晨到达上海,白天去采购日用品百货,用肩扛、背揹、手提等方式将物品集中于车站,连夜再乘车返回。吃住在车上,可省去一笔食宿费用。妇道人家只身一人,日夜连轴转,吃尽许多苦头。两年后的一天,母亲携带采购的各种物品,清晨出了镇江站乘坐黄包车(人力车)返家途经新马路附近,突遭国民党军用卡车将黄包车撞毁,碎片及货物散落十余米外,母亲被撞飞半空中重重摔下,造成大腿粉碎性骨折,虽经救治,却未能痊愈,致使终生残疾。真是世事难料飞来横祸,变故来得如此之快。母亲象顶梁柱一般轰然倒下,家里如天塌下来一样,生活顿时断了来源,全家陷入巨大的困境之中。</p> <p class="ql-block"> 为维持一家的生计,躺卧在床的母亲,还得张罗将瑞华大姐外嫁上海。三位兄长,不得不辍学,陆续外出学徒,自谋出路。瑞珍姐姐就在这社会动荡、家庭突遭变故的日子中艰辛成长。过着有上顿,愁下顿的日子,无法之下,父亲曾前往南郊观音洞挖来“观音土”食用艰难度日,年幼的她比同龄人更加懂事早熟,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希望自己快快长大去挣钱养家,替父母分忧解愁。正象《红灯记》里所唱的那样,“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啊。</p> <p class="ql-block">二、分挑生活重担</p><p class="ql-block">灾难降临家庭,但日子还得延续。母亲伤情虽有好转,但两腿落差数公分,造成跛脚行走困难。还有四口人的吃饭问题。怎样解决是好?父母商量,选择资本金少,货款又能及时回笼的小本生意,贩卖蔬菜成为首选,一是家家户户都需要,二是现金支付回笼快。母亲的伤腿虽行走不便,但为了生活,仍强忍伤痛也要坚持下去。姐姐此时既成为母亲的拐杖,又兼挑脚(运输)。每日凌晨一、两点钟,随同母亲前往大闸口、小闸口采购好蔬菜挑送五条街交由父亲售卖。自此,姐姐用其稚嫩的肩膀分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p> <p class="ql-block"> 十五六岁的花季少女,同龄人大多数还在学校里读书,无忧无虑玩耍着,甚至有的还在母亲的怀抱里撒娇。姐姐却是起三更睡半夜,凌晨即起,顶着星星,踏着月光,穿着一身带补钉的衣裤挑着蔬菜担子,穿行于大西路、解放路,将新鲜的蔬菜送往五条街。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奔波在全家的生存线上,尽自己的最大能力维持着全家的基本生活。对此,她从没抱怨过什么,她似乎知道家人需要她,生活需要她,她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困境磨练了她的意志,她愈发坚强起来</p> <p class="ql-block"> 时景不长,母亲因伤残的身体,在未完全康复的情况下,为了生活,日复一日,披星带月忙碌操劳,终致积劳成疾,大口吐血,再次一病不起。重病染身,对困境中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为了有一口饭吃,家中的物品能变卖的变卖,能典当的典当,常常举债度日。此时既要糊口度日,还要设法给母亲治病,可以说穷尽所有,但仍是囊中羞涩,不怕笑话,给母亲治病的药方偏方许多是不花钱的,如挖蚯蚓熬汤,喝童子尿等。至于加强营养一说,那是天方夜谈,想也别想。母亲病重期间,邻居议论“你妈妈是大难在即啊”,全家沉浸在伤心之中,日子过得十分寒酸,真是欲哭无泪。姐姐既要服侍母亲,又要操持家务,还不时打点短工。</p> <p class="ql-block">63年8月5日摄于镇江</p> <p class="ql-block"> 我清楚地记得,那时父母和小姐姐我们四人晚上在煤油灯下糊火柴盒,加工好每千只五角钱,一个月糊下来也能换到二块钱。那时三分钱两块童儿糕,就是我的一顿早饭,二块钱那也是一笔可观的收入了。糊火柴盒既要细心,又要耐心,坐的时间长就觉得屁股疼,我常站起来活动,母亲批评说:“你是猴子的屁股坐不住,心不在焉”。母亲的说教,使我体会到生活的艰辛,挣钱的不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在过往的日子里,母亲的病情虽未见大的起色,但她冥冥之中感到几个孩子尚未成家,强烈的责任信念和求生的本能意识支撑着她,她以坚强的毅力和乐观的心态与病魔作斗争,一年后,身体竟然奇迹般的有所好转,能下床在室内走动了。邻居说:你妈妈创造了奇迹,大难过去,必有后福。</p> <p class="ql-block">我常回忆母亲的“生存处世之道”,颇有感受。母亲是一个普通家庭妇女,虽不识字,但识礼。内心自强自立,对外与人为善。心怀“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庭责任感,勇敢地扛起家庭沉重的担子,辛劳一生,想尽办法,将六个子女培养成人,其中五人成为共产党员,四人为国家干部。母亲直至九十六岁的高龄才离我们远去,那时我们家包括孙子女、外甥子女在内,已是五世同堂,拥有四十多人的大家庭。母亲一生的经历,与人为善的品性,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姐姐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为她日后的成长、成熟,提供了长期、可贵的正能量影响。</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三、踏上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当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生活基本能自理时,姐姐开始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首先去了四摆渡蚕种场,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的临时工作。在外的日子里,母亲总惦记着她,经常做点小菜,星期天的时候,装在带盖的茶缸中,由我拎着,随父亲送去。每次出发前,父亲都准备好一根长棍拿在手里,因过了中山桥就看不到人家,行人也极少。在三官塘至七里甸之间,途经二、三处只有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落,那里的流浪狗特别多,见到来人狂吠不止,几只狗气势凶凶,围拢过来,作出攻击之势,真有点吓人。此时父亲手中的长棍就显示出作用,狗一见棍就往后退,父亲和我乘势前行,不失时机地脱离这是非之地。父亲手中棍名曰“打狗棍”,一是起到对狗的吓阻作用,二是给自己壮壮胆而已。</p> <p class="ql-block"> 过了七里甸,再走几里路就到了蚕种场。我将小菜交给姐姐后,父亲每次总不时叮嘱几句,一人在外不要太省,有好的饭菜要买点吃,自己学会照好自己,姐姐总是点头答应,但却很少落实在行动上。多年的苦日子过惯了,她始终省吃俭用,深知在外打工挣点钱不容易。每季工作结束,将工钱如数交给母亲。前不久我还和小萍讲,有机会陪同你母亲到当年的蚕种场旧地看看,故地重游看看新变化,以解过往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赠送:大舅々、大舅母,作永久的思念.</p><p class="ql-block">祝你们身心愉快.小舅舅,广贵舅舅,代言。</p><p class="ql-block">大外孙:杨德联</p> <p class="ql-block">三、踏上新的征程</p><p class="ql-block">当母亲的身体逐渐康复,生活基本能自理时,姐姐开始外出打工,挣钱养家糊口。首先去了四摆渡蚕种场,每年春、秋两个季节的临时工作。在外的日子里,母亲总惦记着她,经常做点小菜,星期天的时候,装在带盖的茶缸中,由我拎着,随父亲送去。每次出发前,父亲都准备好一根长棍拿在手里,因过了中山桥就看不到人家,行人也极少。在三官塘至七里甸之间,途经二、三处只有几户人家的自然村落,那里的流浪狗特别多,见到来人狂吠不止,几只狗气势凶凶,围拢过来,作出攻击之势,真有点吓人。此时父亲手中的长棍就显示出作用,狗一见棍就往后退,父亲和我乘势前行,不失时机地脱离这是非之地。父亲手中棍名曰“打狗棍”,一是起到对狗的吓阻作用,二是给自己壮壮胆而已。</p> <p class="ql-block">我家住荷花楼巷五号,巷内三号有座泰山蛤蜊油小厂,产品是贫苦人擦手、脚、擦裂口之用,价格很便宜,一、两分钱一盒,很受贫苦人的欢迎。姐姐在蚕种场休工期间,不时到泰山厂做临工打杂。姐姐做事实在,如清洗蛤蜊壳是件重活、累活,一筐蛤蜊壳数十斤重,她总是抢着干,夏天是一身臭汗,冬天是一手冻疮。平常不时向老工人学习,开盖,刮油、盖壳、贴商标、装盒。姐姐年纪轻,勤快,肯干,能吃苦,做起事起来干净利索、得心应手,工作表现深得厂方的认可,厂里希望她能长期干下去。爸妈考虑厂在家门口,一日三餐在家,省去在外食宿的费用,早晚还可帮助母亲做家务。凭着她自己的良好表现,能争取到这一份工作,真是太好了,母亲全力支持。</p> <p class="ql-block">八十五岁生日拍摄</p> <p class="ql-block">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泰山厂与相关企业合并为镇江化工厂,搬迁至仓巷附近。不久又合并到镇江油脂化学厂(镇江钛白粉厂前身)。每次的合并和调整,对姐姐来说都是一次新的挑战,为适应新岗位,她不断学习新技能,经过几年的历练,成长为一名有技术的产业工人,是既能干车工,又能拿焊枪的多面手。在如此平凡的岗位上,有心、用心做好自己的事,以实际行动做出了成绩。不久加入党的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姐姐的那个年龄段里,女性党员并不多见,能有此进步,实属不易,这标誌着姐姐的人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她在晚年回忆往事时,对人生的感悟更深,特别是青少年时期,那段难忘的经历,她至今不悔。为能实现自己的价值,演绎出她的美好人生,感到非常欣慰</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殷殷寄语小弟</p><p class="ql-block"> 我与瑞珍姐姐自幼生活在一起,相处时间长,感情融洽,姐弟情深。在她婚后不久,我亦参军入伍。</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二年四月一天,她抱着出生不久的小萍陪同母亲一家三代人,还携带在家做好的几个小菜,来到无锡杨湾部队驻地看望我。见面后姐姐说:“我们已分别年把了,来看看你;祝贺你二十岁的生日。从现在开始你成为大人了,还是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了。在部队要严格要求自己,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苦练技术,扎实工作,争取早日加入党的组织”。姐姐的话是对小弟诚挚的关爱和殷切的期望,同时也给了我鼓舞、信心和力量,我内心一直是非常感激的。</p> <p class="ql-block"> 一晃六十多年过去,从未忘记姐姐当年的叮嘱,她的人生经历,给了我积极的影响,对我的成长帮助很大。日后我在部队多次立功受奖,入了党、提了干,用实际行动回报了姐姐当年对我谆谆的教诲。姐的这份感情我一直铭记于心,今特以此文庆贺姐姐九十华诞,由衷地祝福我最敬佩的姐姐健康长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书写短文的过程中,脑海里又不断闪现出瑞华大姐和姐夫,当年冲破国民党当局的围追堵截,走向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回返大陆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五、同心传承美德</p><p class="ql-block">当年家中陷入困境之时,瑞华大姐与姐夫,正经历人生中惊心动魄,颠沛流离时刻,日子过得十分艰难和痛苦,因她们已被国民党当局挟持去了香港,还想进一步胁迫前往台湾。在党中央的召唤下,香港地下党具体指导,深明大义的姐姐姐夫与同事们毅然决然参加中国历史上著名“两航”起义,返回祖国大陆。这一壮举,曾被毛泽东主席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p> <p class="ql-block">大姐瑞华全家</p> <p class="ql-block">回国后生活稍作安顿,瑞华姐便迫不及待回到家乡,来到母亲的身旁。当得知母亲遭受病痛和磨难,及家中面临的困境,心情异常沉痛,一心想着如何才能助家庭一臂之力。她以长女的胸怀,毫不犹豫地从姐夫的工资收入中,每月支助家庭生活费用,时长达二、三十年之久,弟妹均受益其中。瑞华大姐因多种原因,一生未参加工作,年老又无养老金。长期关注家庭及弟妹的情怀实属不易。尽管我十七岁参加工作,十八岁参军入伍离开家庭,瑞华大姐当年的支助家庭克服困境一事,一直铭记在心。</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七十年代,瑞华大姐多次去石家庄我的部队驻地,不管是探望、休闲,还是检查身体,看病治疗。桂勤尽可能帮助寻医问药,尽力满足她的愿望和要求。那一年她病重期间,我因住院手术,无法前去探望,委托袁惠捎去一份心意。日后穗惠、穗联,镇新三姐弟,曾多次来镇江探亲或扫墓,桂勤和我都热情款待他们。有一年穗惠在上海住院手术,那时我出院不久,行动还不利索,仍请袁惠安排车辆,陪同桂勤和我一起前往探视。去年十月三十一日镇新来镇扫墓,不巧我第二天上午入院白内障手术,桂勤仍安排在入院前与镇新在金聚德共进早餐。临别时镇新真诚地说:“小舅舅,小舅母谢谢你们的款待,有情后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外甥女穗慧外甥穗联与镇新</p> <p class="ql-block">小辈的一句“有情后补”,让我感慨良多。回首往事,几十年中,瑞华姐为我们这个家庭度过难关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是我们一辈子也忘不了的,没有她长年的无私付出,就没有我们圆满的今天。姐弟情深,血浓于水啊。我们是有血缘的亲人,手足之情,哪需什么“后补”一说。</p><p class="ql-block">瑞华姐亲人至上、先人后已的家庭情怀和任劳任怨、默默付出的传统美德,是我们这个家庭和睦、温馨、兴旺的最宝贵的财富,让其传承下去,发扬光大,正是我们共同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二四年十月撰写袁定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侄儿袁丹</p> <p class="ql-block"> 二0二三年十二月初和瑞珍姐姐去溧阳一同出游,我们去登涵田云顶观景平台,顺着竹林密布的山路爬了一小段到达山顶发现豁然开朗,整个天目湖尽收眼底。有趣的是,随行侄儿袁丹和瑞珍姐竟意外撞衫,站在云顶高处远眺时,身姿挺拔,精神矍铄,风采丝毫不输年轻人 ,真心祈愿瑞珍姐身体康健,往后的日子里,能继续与我共享旅途的欢乐,留下更多美好回忆。</p> <p class="ql-block">中间一个是外甥女杨穗慧</p> <p class="ql-block">作者:袁定盛近照</p> <p class="ql-block">杨穗慧外甥女的话:二零二五年春节之际,《我的姐姐》美篇是我收到的最好不过的精神礼品,以此来纪念我的外公外婆,他们生不逢时在苦难中挣扎和奋斗把这个家撑了下来养大了六个子女,晚年又照顾子孙一代付出了辛劳!一想到这仰天长啸:外婆👵你和外公在天堂好吗!!!我们感激不涕在怀念[合十]。认真读完了你小舅舅撰稿的美篇《我的姐姐》,通篇文字流畅朴实,讲述了六兄妹的深情厚谊以及对父辈的感怀之情。回味了人生道路上的艰辛与磨难,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值得珍惜。美篇描写笔触细腻,情感绵长,触动心灵,十分感人,展现出不凡的文学功底,不愧是美篇。点赞!姨娘的吃苦能干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多次去镇江接触中体会到的,在家里她是外婆外公的助手,承担了很多家务事。很早的事就不了解了,今天小舅在《我的姐姐》往日岁月里,讲到姐姐未成年一个女孩承受了不该承受的压力,为一个家庭为父母分困境,“姨娘也是苦出来的”,我听我妈妈说过这句话。今天阅了心里很痛,这是个敎材对我对大家将来的人生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境都要学会吃苦能干的精神面对生活现实。姨娘你是我心中的偶像[玫瑰][强]感激你对家庭的付出和艰辛!(杨穗慧是瑞华大姐的大女儿)</p> <p class="ql-block">外甥女杨穗慧近照</p> <p class="ql-block">高萍外甥女的话:《我的姐姐》一文是以我的母亲为引线,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我含着眼泪在拜读,久久沉静其中,难以自拔,读后失眠。《我的姐姐》一文帮助我了解母亲,青少年时期承受多重压力和不为人知的事情。因平时极少谈起过去,我曾听小舅和母亲她们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二舅当扬中县人民银行行长时,积极响应省委支援革命老区的号召,前往涟水县黄营人民公社担任党委书记后,二舅母携带三名未成年子女回到镇江,窝居其母亲处。因多种原因,生活费用急聚培长,日不敷出生活困难,常举债度日,债务像一条无形的阴影压在二舅的身上,当大舅和小舅了解情况后,联手邦二舅解决债务。当别人家兄弟为财产和金钱闹得不开交而大打出手,甚至上了法庭,而我们几位舅舅,一方遇到困难相互邦助,携手度难关,是值得我晚辈学习的。联想到大姨娘二、三十年支持外婆家生活费一事。说明父辈们团结互助,传递爱心,携手共度难关。做出的样子成为家庭传承的美德。从文中看出外婆外公,磨难的人生经历,身体力行,教子有方。姨娘舅舅长辈姐妹兄弟六人,五人为党员,四人为国家干部,在逆境中奋发向上的精神值得学习。小舅舅写的外婆,大难临头,坚韧不拔,大姨娘长女胸怀义不容辞,母亲任劳任怨,负重前行,三位女性的事例。实际是我们家族的代表。大姨姐杨穗慧,表弟袁丹,书写的感言字里行间,看到长辈们处事不惊,冷静应对困境,转危为安,团结互助,以及积极向上,有所作为,对晚辈们影响深远,同样母亲为人处事比较低调,任劳任怨,负重前行,对我们成长影响很大。</p> <p class="ql-block">外甥女高萍近照</p> <p class="ql-block">编辑袁丹感言:在编辑此文时,拜读小叔袁定盛分享的文章《我的姐姐》,起初,我只是随意打开看看,没想到,这一打开,打开的竟是一个满溢着家族温度与力量的世界,瞬间将我狠狠击中。</p><p class="ql-block">阅读时,每一个字都像是有了生命,化作一把把柔软却有力的手,轻易就触动了我心底最深处的弦,泪水不受控制地簌簌而下,心情好似被卷入了惊涛骇浪之中,久久难以平静。</p><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就像一台时光放映机,将袁家先辈和长辈们在苦难岁月里的故事,一幕幕清晰地展现在我眼前。在那艰难时世,生活的压力如千钧巨石,压得人喘不过气,可他们挺直脊梁,用担当作为精神支柱,以顽强当作坚韧利刃,在和命运的抗争中一路披荆斩棘,最终守得云开见月明,成为了生活的强者。</p><p class="ql-block">在这2025蛇年新春,阖家团圆、喜庆热闹之时,这篇文章是我收到的最珍贵的礼物,也是我编辑的最好美篇,得意之作,它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沉甸甸的家族记忆。看着这些文字,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爷爷奶奶身上。他们生于动荡年代,命运的狂风暴雨一次次向他们袭来,可他们从未有过一丝退缩与抱怨,在困苦中咬牙坚持,用勤劳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含辛茹苦将六个子女抚养成人。到了晚年,本该安享清福,却仍不辞辛劳,将关爱毫无保留地倾注在孙辈身上,他们的爱,如同冬日暖阳,温暖了我们成长的每一个瞬间。</p><p class="ql-block">回首往昔,那些与他们共度的温暖时光如潮水般涌上心头,满心的思念怀念我们的奶奶、爷爷,蛇年新春已至,处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凡 ,你们在天堂一切都好吗?这份养育之恩,这份庇护之情,我们铭记于心,永志难忘,会永远怀念你们。</p> <p class="ql-block">侄儿袁丹近照</p> <p class="ql-block"> 编者的话:作者以质朴平实的文字,如潺潺溪流般缓缓叙述,字里行间,对姐姐的那份情感,如陈酿的酒,醇厚而悠长,作者没有华丽的辞藻,用朴实无华的语言叙述,饱含着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饱含着对姐姐深切的热爱与情意。在每一个简洁的语句中悄然流露,仿佛有着直抵人心的力量,让人忍不住为之点赞,向作者的这份纯粹与深情致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