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克索(1):卡纳克神庙 卢克索神庙

观潮翁

<div>卢克索(Luxor),坐落在开罗以南670多公里处的上埃及尼罗河畔,这里有古埃及中王国和新王国的都城底比斯南半部遗址,是了解灿烂的古埃及文明的必选之地。</div><br>埃及有着5000年的文明史,中王国时期(公元前2040—前1786年)埃及真正成为世界大国,将古埃及文化推到顶峰。底比斯兴建于中王国第十一王朝时期,至今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到新王国十八王朝,底比斯进入鼎盛时期,城市跨尼罗河中游两岸。据说当时的底比斯人烟稠密、广厦万千,城门就有一百座,荷马史诗中把这里称为“百门之都”,是世界上最大城市。<br><br>卢克索堪称地球上“最大的露天博物馆”,被视为真正的古埃及城市,古埃及文化的中心。1979年《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古埃及人认为人的生命如同太阳,自东方升起,西方落下,因此在河的东岸是壮丽的神庙和充满活力的居民区,河的西岸则是法老、王后和贵族的陵墓。“生者之城”与“死者之城”隔河相望,两个世界循环永续。这次卢克索之行看了三个景点:帝王谷、哈特谢普苏特女王祭庙、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算是在生、死两城都游览一遍。<div><br></div><div>本篇记录“生者之城”的卡纳克神庙和卢克索神庙。</div> 卡纳克神庙(Temple of Karnak)<br>神庙始建于3900多年前,是埃及中王国时期及新王国时期首都底比斯的一部分,太阳神阿蒙神的崇拜中心,古埃及最大的神庙所在地。<br>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神庙群”,卡纳克神庙气势恢宏。神庙的建筑元素,例如大圆柱和轴线式设计,影响了后来的希腊建筑和世界建筑。历经沧桑的卡纳克神庙最让人着迷的是刻在柱上、墙上、神像基座上优美的图案和象形文字。如同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向游客展示了一个遥远而辉煌的古埃及。<div><br></div><div>卡纳克神庙鸟瞰(引自网络)</div> 鸟瞰图(引自网络) 原设计复原图(引自网络) 平面示意图(引自网络) <div>第一塔门</div>塔门在托勒密时期修建,由于国力日渐衰微,塔门最终未能竣工,但129米宽,43米高的体量,还是让人震撼。 狮身羊头像<br>神庙前的公羊大道两侧有124座狮身羊头像。羊头狮身的公羊,是拉蒙神的化身,传说阿蒙神早上是公羊形象,中午变为圣甲虫,晚上是人形。<div>道路通往尼罗河,原路尽头即为码头。</div> 每尊公羊颌下都立有一个“小人”为拉美西斯二世双手交叉于胸前,手持生命之钥。雕像代表君权神授。 道路南侧雕像。 第一塔门南侧高墙。 第一庭院及第二塔门。 <div>第二塔门由第十八王朝的最后一位法老霍雷穆希布开始修建,拉美西斯一世、二世时期续建,托勒密王朝时期补建完成。</div>院落原是有十根巨柱的大厅,柱高21米(参见复原图),现在只留下一根,纸莎草柱头上有一个小型雪花石膏祭台。 从拉美西斯三世庙看巨柱。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br>在第二塔门左侧,高15米,脚下站着的是其爱妻奈菲尔塔莉。 庭院里的人面狮身像 南侧柱廊前,一排当时遗留的未完工的狮身羊头像。 第二十二王朝法老塞松契斯所建的巨大的第一庭院南侧柱廊。 柱廊及公羊 第二塔门南墙,数千年的浮雕和象形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第二塔门墙壁浮雕。<br>记载埃及犹太国王所罗门、哈索尔女神哺乳法老、阿蒙.拉占领犹太和巴勒斯坦等情景。 墙面下部黑线记录了1778年大洪水,尼罗河水淹神庙的水位。 多柱大厅<br>多柱大厅由古埃及最富有法老—第十八王朝阿蒙霍特普三世所建,十九王朝的塞提一世和拉美西斯二世父子完成。<br>多柱大厅宽102米,纵深53米,134根参天石柱,分16行排列,中央两排巨柱特别粗大,每根高23米,直径3.57米,人称“埃及之柱”。<br> 尼罗河泛滥时节,神庙积水,石柱下部雕刻易脱落,但柱子历经3000多年无一倾倒。 巨柱雄姿。石柱柱头花纹为纸莎草。古埃及人认为纸莎草是太阳生命力的象征,这134根柱头为纸莎草状的圆柱被誉为“太阳的轨道”。 大厅原有屋顶,中间柱子较两边高,使天窗的光线集中到中轴线,中轴线顶部仍残留这种巨大的砂岩窗户。 柱梁上的雕刻之精细,让人叹为观止。 在大柱间打卡,必须的。 大柱之间的塞提二世雕像。大厅曾遍布雕像,现存三座。 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br>由多柱厅往前行是第三塔门和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塔门仅剩废墟。<br>图特摩斯一世方尖碑由花岗岩制成,高22米,重140吨,产自阿斯旺第一瀑布。 女王方尖碑及所处的图特摩斯三世多柱大厅遗存的14根圆柱底部。 倒塌的方尖碑。<br>方尖碑是成对的,倒塌的方尖碑是另一座哈特谢普苏特女王方尖碑的残损部分,放在圣湖旁,上面图案显示了女王的加冕典礼。 回望多柱厅 <div>圣湖边小广场上的圣甲虫像。</div><div>圣甲虫崇拜是古埃及一种独特而重要的宗教现象。圣甲虫以其独特的生命周期而闻名,它们在腐烂的物质中产卵并孵化,象征着复生与再生的力量。</div> 卡纳克最好的浮雕位于小小的塞索斯特里斯 1 号神庙。 出神庙时不同光影下的公羊雕像也很亮眼。 卢克索神庙<br>是埃及新王国第18朝国王阿梅诺菲斯三世为供奉埃及的太阳神阿蒙所建,后来的国王拉美西斯二世、图坦卡蒙等都曾对神庙进行过修复,并在神庙内题写碑铭。在神庙前曾经有一条两三公里长的狮身人面石雕大道,从这里一直通向卢克索神庙。<br>庙前原先有两座尖方碑,东边一座尚在,西边的一座在1831年被穆罕默德·阿里送给了法国,现立在巴黎协和广场上。<div><br></div><div>鸟瞰图(引自网络)</div> 复原示意图(引自网络) 连接卡纳克神庙的斯芬克斯大道 拉美西斯二世塔门墙及拉美西斯二世方尖碑 卢克索神庙石柱一样令人震感。巨柱百余根,每根要6个人才能将其抱住,历经三千多年无一倾倒。庙内的柱壁和墙垣上都刻有精美的浮雕,记载着古埃及的神话传说和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 <div>阿布哈加格清真寺</div>这座清真寺建在拉美西斯二世的庭院内。卢克索神庙的这一部分在公元 395 年被科普特基督徒改建为大教堂, 640 年穆斯林占领卢克索后改建为清真寺,也是历史古建。 卢克索沿河大道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