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接财神”——一家人最执着的企盼</b></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除夕之夜接财神,可谓是“重中之重”。穷日子过够了,总想有个翻身的时候。靠什么翻身?除了自身的努力,就是靠“财神”能给一家人带来好运。不管这个想法是不是能够“梦想成真”,天真朴实的乡下人就是这样真心实意地企盼着,向往着,甚至,梦想着“财神”能“呼如一夜到我家”,带来真银白花花。</p><p class="ql-block"> 我家接“财神”每年都是父亲“挂帅”,我是“跟班”,我们爷俩那真是“黄金搭当”。出发前,要从“皇历”上去找“财神”的方向,说“财神”在东,就往东走;说“财神”在北,就往北走。心里想的、盼的,跟真事儿一样。出发的时候,父亲手里拿着一卷烧纸,我提个装上腊烛的小灯笼,信心满满,希望能够“心想事成”,把“财神”请到家里来给赏个光。大约走出去一两里地,父亲停下了脚步,在地上划上一个圈,然后就开始烧纸,父亲边烧纸嘴里边念叨着什么,说话的声音不大,好像也不是平常说的大白话,我想大意也就是,希望老天保佑,“财神”能常来“光顾”,带来更多的“银票”。父亲嘴里的念叨,我听不懂,更理解不了,还不敢问,因为“天机不可泄露”,只能是在心中祝愿父亲“梦想成真”,从此饭吃能得饱,衣能穿得暖,把家里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所有事情,我都是父亲“铁杆”的支持者,在“快发财”、“发大财”上,就更是“同心同德”了。等我跟父亲接“财神”回来,妈妈的饺子正好也煮好了。“财神”接到家里,一家人满怀希望,心存期待,开始吃“除夕夜”的饺子。</p><p class="ql-block"> 按照我家的习惯,“除夕夜”接“财神”,正月初二晚上送“财神”。人们常把惹了祸又不能摆平的人说成是“能请神,不能送神。”我跟父亲则是既能“请神”,又能“送神”。“送神”的方向当然是从哪里接来,再送回到哪里去。还是父亲拿卷烧纸,我提个小灯笼,到了地方,又是父亲边烧纸边念叨,向“财神”和上天、大地道出所有虔诚的祈祷和承诺。送完“财神”回到家里,母亲把刚刚煮好的一盖帘饺子端上来,因为家庭条件所限,这顿饺子只能是我跟父亲两个人享用,家里其他的老小就只有看我们俩吃饺子的份啦。即使我们爷俩,也只能是“多了管饱,少了管了”,能吃个“八分饱”也就很不错了。家里人虽然没有吃上这顿饺子,但谁都没有怨言,因为大家认为,我们爷俩都是“功臣”,等把“财神”接来,全家人就可以天天吃饺子、日日都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现在想来,当年的请“财神”,是件很愚昧的事情,年复一年连“请”带“送”,“财神”并没有给一家人的生活带来什么好运,家庭成员前途的改变、生活条件的改善,最终还是靠自己努力奋斗的结果。不过,当时的接“财神”,至少还是起到了增加节日气氛、给一家老小带来期待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现如今,除夕夜接“财神”这道仪式没有了,其他的仪式也是一减再减,最后只剩下吃饺子、看春晚这两项,所以,年的气氛越来越淡,不知不觉就从年前走到了年后,无法改变的只是“又长了一岁”,还有对小时候接“财神”那难以忘却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