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悟能+悟净】之四十三 致某些博士:想要干成事,先破心中贼。

心中无缺,被人需要。

<p class="ql-block">  我所在的单位是某个央企的研究院。昨天,隔壁部门的一位员工来找我聊天,询问我,“我一个北大博士,为什么混的还不如其他院校毕业的硕士生?”。这位员工入院是北大博士毕业,2014年入职,一直在一线研发部门工作,虽然工作已经十年了,但直到现在连一个项目负责人都没有混上。所以才想起来找我提出了上面的疑问。怎么回答这位博士的提问呢,我把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仔细分析了一下,觉得这位博士的“心中贼”一直没有破,所以才造成了现在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重要命题,意思是:要剿灭山间的盗贼是相对容易的,但要破除人心中的各种私欲、邪念、偏见等内在的“贼”则非常困难。王阳明强调的“心中贼”主要指的是诸如贪婪、嗔恨、愚痴、傲慢、怀疑等会导致人行为失当、道德沦丧、心灵迷失的负面心理和思想观念。他认为外在的盗贼只是一时一地的危害,凭借武力、策略等手段较易将其制服。而人内心的这些不良思想和欲望,却时刻潜藏在人的意识深处,会不断地影响人的行为和决策,且它们往往很隐蔽,难以被察觉,更难以通过简单的方法去克服和消除,需要人通过长期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自我提升,进行内心的修炼,用良知来照亮内心,才能逐步战胜它们。</p><p class="ql-block"> 那么这以这位同事为代表的某些博士,他们的“心中贼”是谁呢。个人认为,他们心中最大的贼就是“博士”这顶帽子。</p> <p class="ql-block">  博士是一种高级学位,也是在学术领域达到一定水平的专业人才的称呼。在学位层面,定义是,博士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位,标志着个人在某一学科领域已掌握了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从事相关研究和创新工作的能力。学位获取途径是,通常需在获得硕士学位后,经过3至5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深入学习和研究,完成规定课程学习、科研任务,通过论文答辩等环节,才可获得。部分国家或地区也允许优秀本科生直接攻读博士学位。博士的学科门类是,涵盖众多领域,如理学、工学、文学、法学、医学、经济学、教育学等,每个学科下又有诸多细分专业,不同学科的博士培养目标和要求各有特点。在职业角色层面,一是科研工作者:许多博士选择在高校、科研机构从事科研工作,如在大学的实验室或科研院所,专注于前沿课题研究,为推动学科发展和技术创新贡献力量,像物理学博士可能致力于量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二是高校教师:博士是高校教师的重要来源,他们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向学生传授专业知识,还要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和毕业论文,如文学博士可在高校教授文学理论等课程。三是企业研发人员:在一些高科技企业等,博士发挥着关键作用,他们参与企业的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等工作,如计算机科学博士可在互联网企业从事人工智能算法的研发。</p><p class="ql-block"> 从上面的描述可见,博士是高级学位,证明的是读书的能力,而不是说,读了博士,就是一通百通,跟什么都比别人厉害了。因为在现实的生活与工作中,每个人的价值是通过价值交换实现的。如果某个人想实现自己的价值,满足自己的渴望,就需要向社会,向他人提供社会或者他人需要的价值。这话有点绕口。简单地说,某个人如果想拿到某个职位,那么他就要提供足够的价值,让掌控这个职位人选决定权的人看到,认知到了这个人提供的价值恰恰是坐在这个职位上的人必须提供的价值。那么就有选择这个人来担任这个职位的可能。也就是说提供了某个职位需要提供价值的人,就具有了被选择的条件。由此可见,职位是与价值对应的,不是与学位对应的。也可以说是与某些能力对应的,但是这些能力肯定不是读书的能力。从这点来说,将体现读书能力的博士学位,作为谋求某个职位的条件,本身就是大错特错的。这是某些博士的第一个“心中贼”。</p> <p class="ql-block">  第二个“心中贼”就是认识不到由于博士扩招带来的质量下降现实。在博士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可能影响博士教育整体质量的现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生源质量方面,竞争压力相对降低:扩招使招生数量增加,录取分数线可能会有所下调,导致部分专业基础知识和研究能力相对较弱的学生也有机会进入博士阶段学习,拉低了整体生源的平均水平。选拔标准难以精准:由于申请人数增多,在有限的时间和资源下,招生单位可能难以对每位考生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难以精准选拔出真正具有科研潜力和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二是在培养过程方面,师资力量紧张:扩招速度过快可能导致师资相对不足,导师指导的学生数量增多,难以对每个学生给予充分、细致的指导,学生获得的个性化培养和关注减少,影响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的提升。教学资源紧张:如实验室设备、科研经费、学术交流机会等教学资源的增长可能跟不上扩招的速度,学生在开展科研工作时可能会面临资源短缺的问题,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三是在学术成果方面,论文质量下滑:部分学生可能为了满足毕业要求,在科研时间和精力不足的情况下,匆忙完成论文,导致论文存在创新性不足、研究方法不严谨、数据不准确等问题,整体学术水平有所下降。学术不端现象增多:在扩招背景下,个别学生为了达到毕业标准或获取学术成果,可能会出现抄袭、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这不仅损害了学术声誉,也反映出博士培养质量的问题。我们单位一直是以招聘博士为主的,比较一下30年前,20年前和现在招聘的博士发现,30年前博士的成才率是很高的,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是这一代博士的本色,所以他们也大部分取得了足够的成绩。20年前的博士,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虽然下降了,但是他们的自主创新的能力还是足够强悍的,做科研够工作的目标都是瞄准国际一流水平的,查阅文献都是查国际论文,根本不理会国内的文章。到了现在的博士,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没有了,自主创新的能力没有了。大部分人都是满足于国内的人在做什么,我也能做什么的状态。在科研领域,如果一个人仅仅满足于国内的人能做什么,我也能做什么,根本就没有必要从事科研工作。因为科研工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就是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满足于“泯然众人”状态的人,怎么可能干好科研呢。干不好科研工作,又怎么可能有好的发展呢。我在文字开头提出的那位博士,就是属于现在类型的博士,干任何项目的目标就是国内的人能干,我就干到国内的水平就可以了,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科研结果的竞争力为零。这种博士,不敢承认自己的质量下降,还拿着博士的帽子瞎混,怎么可能被中用,怎么可能在职场上升级。</p> <p class="ql-block">  第三个“心中贼”就是知识分子眼高手低的缺陷。在电视剧《天道》中,主人公丁元英曾经写过一首诗,叫“卜算子 自嘲”。《天道》中《卜算子·自嘲》全文为“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其意思如下: “本是后山人,偶做前堂客”:“后山人”指没见过世面、没什么本事的人,作者以之自谦,说自己本是没什么能力的隐居山野之人,偶然有机会来到大雅之堂,成为座上宾,有一种对自身地位变化的意外与自嘲。“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描绘出一个自命不凡却又浅薄无知的形象。意为自己只略读过半卷书,就以为懂得很多,还醉醺醺地高谈阔论,如同坐在井里的青蛙,以为天空只有井口那么大,讽刺自己的学识浅薄和见识短浅。“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表面上看是说自己有很大的志向,把功名利禄当作儿戏,以大海为斗来度量人生的福祸,显得很有胸怀和气概,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解嘲,暗示自己只是口头上有大志,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能力和资本去实现。“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当说到自己口袋里没钱,生活窘迫的时候,就愤怒地指责天地乾坤都错了,揭示出自身的无能和无奈,在面对现实的困境时,不是从自身找原因,而是怪罪于外部世界,进一步强化了自嘲和对人性弱点的批判。整首词通过自我嘲讽的方式,深刻地揭示了人性中那种自命不凡、眼高手低、不知天高地厚,而在面对现实困境时又无能为力、怨天尤人的弱点,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人性的洞察。这首诗中最著名的就是这句“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普通人都知道,做事要“天时地利人和”,也就是顺应老天的变化,选择合适的地方,通过和别人的合作才能把事情做好。这首诗指出,读书人在囊中羞涩的时候,不是从自己的方面分析存在的问题,而是指责乾坤错了。在易经中,乾坤就是天地,天地怎么会错呢?这不是完全不顾客观规律的胡扯吗?但这就是某些读书人的心态。</p><p class="ql-block"> 以上“博士帽子的虚名”、“博士质量下降的现实”、“眼高手低的缺陷”基本上就是困扰博士职场生涯的三大“心中贼”,所以如果一位博士真想把事情做成,实现自己的价值,就必须要破除这三个“心中贼”,只有破除了这三个“心中贼”,做成事才用希望,如果不能破除,那也就别做成事的春秋大梦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