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中国丝绸博物馆内的嫘祖塑像!</p><p class="ql-block"> 嫘祖,传说为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被尊称为“蚕神”,又名“先蚕”。自古以来,历代帝王对“先蚕”无不顶礼膜拜,以“正人心”成风俗,在国家祀典中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丝绸博物馆是一个以中国丝绸为核心的纺织服装文化遗产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承和创新的国家一级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纺织服装类专业博物馆,也是全世界最大的丝绸专业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丝绸博物馆全景图</p> <p class="ql-block"> 蚕桑馆中的</p><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盛世修文,斯文在兹。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之一。蚕桑丝织技艺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创造了灿烂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蚕桑丝织文化,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2009年,“中国蚕桑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凸显了全世界人民对这一文化遗产的价值认同与尊重,更有助于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前言——</p><p class="ql-block"> 如今,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媒介,正以“一带一路”为载体,多方位开启蚕桑丝织文化的复兴、重塑与再造。“天蚕灵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让观众更多地了解中国蚕桑丝织技艺涵盖的蚕桑习俗、制丝印染、织绣技艺等方方面面,近距离感受体验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艺术魅力,为中国蚕桑丝织技艺的保护和活态传承提供更大助力,向世界展现中国在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实践中的国际担当。</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蚕乡遗风——</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栽桑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蚕桑丝织技艺传承千年,孕育了灿烂的蚕桑丝织文化,衍生出丰富的蚕桑习俗,并存续在美丽的蚕乡。</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蚕神信俗——</p><p class="ql-block">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栽桑养蚕不断滋养和孕育着蚕桑神话。以先蚕祭祀和蚕神崇拜为核心的蚕神信俗,对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构建与稳定有着深远的意义。</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岁时月令——</p><p class="ql-block"> 蚕农们依据岁时节令安排了不同的蚕事生产活动,同时开展一系列民俗活动,串联起一条鲜明的蚕桑生活时间轴。</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先蚕祭礼——</p><p class="ql-block"> 嫘祖,传说为西陵氏之女,黄帝元妃,被尊称为“蚕神”,又名“先蚕”。自古以未,历代帝王对"先蚕”无不顶礼膜拜,以“正人心,成风俗",在国家礼典中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民间蚕神——</p><p class="ql-block"> 除正统地位的先蚕嫘祖外,民间崇拜的蚕神形象众多,影响较为广泛的有由蚕马神话演变而来的马头娘或马鸣王菩萨,其他还有菀窳(wǎn yǔ)妇人、寓氏公主、蚕三姑、蚕母、蚕花五圣等。</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祭蚕神——</p><p class="ql-block"> 腊月十二日是蚕花娘娘生日,蚕农祭祀蚕神;蚕妇念经拜忏,即“蚕花忏”;僧人施以蚕花,即“送蚕花”。</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烧田蚕——</p><p class="ql-block"> 农历大年三十或元宵夜,蚕农高举点燃的丝绵草把在田埂上奔跑,同时敲锣打鼓、放鞭炮、唱蚕歌,祈祷蚕事兴旺,五谷丰登。</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乾元龙灯会——</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前后,德清乾元镇有“灯节”习俗,舞桑叶龙是其特色项目。桑叶龙,鳞片为桑树叶造型,通体翠绿,寄托着人们对蚕桑丰收的期盼。</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扫蚕花地——</p><p class="ql-block"> “扫蚕花地”是一种以歌舞表演为主的传统民俗,多在春节期间和清明前后演出,主要流行在浙江德清一带。艺人多为女性,头戴蚕花,身穿红裙、红袄,手捧铺有红绸和蚕花的蚕匾,在小锣小鼓伴奏下载歌载舞。唱词以当地方言叙述养蚕过程,祝愿蚕茧丰收、六畜兴旺,舞蹈动作有作打扫状,意在扫除蚕祟,保得蚕花茂盛。</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轧蚕花——</p><p class="ql-block"> 清明时节,杭嘉湖地区各地蚕乡举办蚕花庙会,其中含山轧蚕花是最具代表性和群体性的民俗活动。</p><p class="ql-block"> 传说蚕花娘娘在清明节化作村姑,踏遍含山,在山上留下蚕气。谁到含山踏青,谁就能把蚕花喜气带回家,得到蚕花廿四分。 蚕花庙会期间,舞龙秧歌、蚕娘巡游、祭拜蚕神、高杆船技、踏白船、打拳船、剥丝绵、缫蚕丝等活动轮番上演,成为一场民俗盛典。</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唱蚕歌、点蚕花灯——</p><p class="ql-block"> 江南蚕乡的孩童,除夕年夜饭后会手提各式灯笼唱蚕歌,以祈来年蚕花丰收。</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蚕月知礼——</p><p class="ql-block"> 农历四月是江南饲养春蚕的季节,故而又称“蚕月”。蚕月将至时,蚕农洗净蚕具,打扫庭屋,沐浴清身,以专心养蚕。</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请蚕猫——</p><p class="ql-block"> 因老鼠喜欢啃咬蚕房中的蚕卵、蚕和蚕茧,故蚕房忌鼠。鼠则怕猫,一般蚕农家有养猫之习。随着习俗演变,出现了泥制、剪纸和木刻蚕猫等形式的“蚕花猫”。</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盛泽小满戏——</p><p class="ql-block"> 民国年间,沈云作《盛湖竹枝词》“先蚕庙里剧登场,男释耕耘女罢桑。只为今朝逢小满,万人空巷斗新妆。”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是江苏吴江盛泽镇先蚕祠最热闹的时节。小满戏是由传统的行业祖师崇拜演绎出来的民间酬神演戏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茧圆谢蚕神——</p><p class="ql-block"> 相传蚕花娘娘最爱吃小汤圆,因而在蚕宝宝三眠后,蚕农会拿米粉做的“茧圆”来酬谢蚕花娘娘的保佑。至蚕茧丰收后,蚕农也会准备一些鱼肉感谢蚕神,或在端午节举行谢蚕神活动。</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演蚕花戏——</p><p class="ql-block"> 每年清明前后或收茧后,海宁、桐乡、海盐等地必演蚕花戏《马鸣王菩萨》,全村集资请皮影戏艺人表演,以保蚕事顺利。</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陌上丝话——</p><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取丝的国家,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缫丝络线,生产丝织品,并通过精心染色,将色彩赋予每一根纤维。穿越时空经纬,一缕缕丝线见证了丝绸的诞生,也见证了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不断向往和执着追求。</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辑里 湖丝——</p><p class="ql-block"> 杭嘉湖苏地区以独特的缫丝工艺缫制的土丝品质优良.南浔七里所产“辑里丝”尤为闻名,具有“细、圆、匀、坚、白、净、柔、韧”八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缫丝——</p><p class="ql-block"> 将若干根茧丝同时抽出并利用蚕丝表面丝胶粘着在一起的过程,称为“缫丝”。缫取的丝称为生丝,一根生丝一般由七八粒茧合成。缫丝是丝绸织造的必要工序。</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清水丝绵——</p><p class="ql-block"> 丝绵是一种以次茧加工而成的轻柔御寒佳品。浙红余杭一带是清水丝陶主产区,已延续两千多年,逐渐总结出“茧前处理,蒸煮、漂洗、扯绵、干燥、包装”一整套制锦工艺,其中以漂洗为最关键,须选用清水反复漂洗,才能制成白如玉、薄如纸、软如云的上等丝绵。1929年,在首届西期博览会上“余杭清水丝绵”荣获展品特等奖。</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塘栖茧圆——</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芳珠,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蚕桑生产习俗(塘栖茧圆与蚕桑生产习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而后来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形象,用来祭拜蚕神,此风俗现在仍在浙江塘栖塘北村一带流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塘栖茧圆——</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芳珠,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蚕桑生产习俗(塘栖茧圆与蚕桑生产习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而后来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形象,用来祭拜蚕神,此风俗现在仍在浙江塘栖塘北村一带流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塘栖茧圆——</p><p class="ql-block"> 作者:黄芳珠,浙江省级非遗项目蚕桑生产习俗(塘栖茧圆与蚕桑生产习俗)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茧圆是用米粉做成,最初是与茧子大小相仿的小圆子,而后来蚕农们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茧圆做成丝束、元宝、龙蚕、桑叶等形象,用来祭拜蚕神,此风俗现在仍在浙江塘栖塘北村一带流行。</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五色作服——</p><p class="ql-block"> 受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五行与五色的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色彩体系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色彩审美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五色作服——</p><p class="ql-block"> 受中国传统哲学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五行与五色的规律构成了中国古代色彩体系的理论框架,形成了独特的传统色彩审美文化。</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印花染缬——</p><p class="ql-block"> 印花是一项将染料或颜料拌以粘合剂,并用凸纹版或镂空版将其直接印在织物上显花的技术。染缬即古代丝绸防染印花工艺的总称,可以分为夹缬、蜡缬、灰缬和绞缬四类。</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夹缬——</p><p class="ql-block"> 夹缬是一种工艺复杂的防染印花技术,最早出现在公元7世纪,当时的夹缬多为彩色丝织品。到了近代,夹缬技艺只留存于文献档案之中。直到20世纪80年代,流传千年的印染绝技重现浙南地区,不过昔日的五彩已变为简洁的蓝白两色,尊贵的丝绸也由棉布所代替,这就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蓝夹缬技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1、五彩夹缬</p><p class="ql-block">2、五彩夹缬版 </p><p class="ql-block">3、蓝夹缬 </p><p class="ql-block">4、蓝夹缬版 </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蜡缬——</p><p class="ql-block"> 蜡缬是我国西南少数民族代表性的印染工艺,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一带。当地妇女把自己喜爱的花纹用蜡刀蘸取蜡液后在平整光洁的织物上描绘各式图案纹样。当蜡液凝结干燥后,投入靛青染液中进行防染,染后用沸水去蜡,即呈现蓝地白花的蜡染织物。</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灰缬——</p><p class="ql-block"> 灰缬,又称为“蓝印花”,明清时期,山东、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的民间染坊都生产这种蓝白分明的花布。由豆粉混石灰替代蜂蜡,作为印花的防染糊。将灰剂涂铺于盖有镂空花版的土布上,干燥后将土布在蓝靛缸中浸染多次后晾干,刮去防染剂,显现出蓝白花纹。</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灰缬——</p><p class="ql-block"> 灰缬,又称为“蓝印花”,明清时期,山东、湖南、江苏、浙江等地的民间染坊都生产这种蓝白分明的花布。由豆粉混石灰替代蜂蜡,作为印花的防染糊。将灰剂涂铺于盖有镂空花版的土布上,干燥后将土布在蓝靛缸中浸染多次后晾干,刮去防染剂,显现出蓝白花纹。</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绞缬——</p><p class="ql-block"> 用线或织物本身将织物扎结后入染,解结成纹,纹样具有晕色效果。绞缬又名“扎染”,出现于东晋时期,唐宋时极盛,一直沿用至今。目前主要在云南一带使用。</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1、蜡染壁挂</p><p class="ql-block">2、绿色灰缬被面 </p><p class="ql-block">3、蜡染蜡稿 </p><p class="ql-block">4、蜡染成品 </p><p class="ql-block">5、棕色绞缬绢 </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拷绢——</p><p class="ql-block"> 拷绢主要在浙江台州路桥地区生产,用的主要染料是薯莨。制作时首先将丝绢软化,并用靛蓝打底色,随后将薯莨敲碎煎汁,把丝绢浸泡其中,放置在太阳下晾干,再用河泥覆盖绢面,重复二至三天后蒸锅固色,上光后即为拷绢。</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香云纱染整技艺——</p><p class="ql-block"> 香云纱也称莨绸,主要产地是广东顺德,该工艺也是用薯莨作为染料,使用白纱坯,最终的产品呈现一面黑色一面棕红色。</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四大名绣——</p><p class="ql-block"> 刺绣艺术在丝绸织绣工艺中独树一帜,是我国工艺美术宝库中最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并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苏绣、粤绣、湘绣和蜀绣,被称为中国四大名绣。它们各具风格,沿传至今。</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苏绣——</p><p class="ql-block"> 苏绣是苏州地区的代表性刺绣,其技巧表现为“平、光、齐、匀、和、顺、细、密”八个字,图案秀丽,绣工精致。苏绣大师辈出,流派纷呈。20世纪50年代,苏州聚集、培养了大批苏绣人才,在继承传统绣法的基础上,研究和创制了多种刺绣技法,苏绣技艺不断发展和提高。</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蜀绣——</p><p class="ql-block"> 蜀绣是以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代表性刺绣。蜀绣的特点是以套针为主,分色清楚,针法多达百余种,绣品色彩鲜艳,富有立体感。蜀绣与蜀锦并称“蜀中瑰宝”。20世纪50年代,蜀绣遍布四川民间。70年代末,川西农村几乎是“家家女红,户户针工”,刺绣从业人员达四五千人之多.</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苏绣《月下美人》</p><p class="ql-block">作者:苏州刺绣研究所</p><p class="ql-block">监制:顾文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苏绣《敦煌服饰图案》</p><p class="ql-block">作者: 张美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湘绣——</p><p class="ql-block"> 湘绣是湖南地区的代表性刺绣,以丝绒线绣花,绣件绒面具有真实感,常以中国画为蓝本,色彩丰富鲜艳,风格豪放,具有浓郁的湘楚文化特色。湘绣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20世纪初,湘绣享誉海内外。新中国成立后,湘绣迎来了百花盛开的春天,在国内外博览会上屡获殊荣。</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粤绣——</p><p class="ql-block"> 粤绣是广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特点是用线种类繁多,配色对比强烈,构图繁密热闹。粤绣作品“工”为“艺”用,对绣品的艺术效果十分重视。其中潮绣的金银垫绣在图案下铺垫棉絮使其高出绣面,再用金线钉绣,使作品富有立体感,是粤绣最为突出的传统技法。</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湘绣《狮吼图》 </p><p class="ql-block">作者:江再红,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湘绣《五龙图》 </p><p class="ql-block">作者:康惠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地方名绣——</p><p class="ql-block"> 中国刺绣艺术源远流长,地域分布广泛。据不完全统计,纳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的刺绣品种达77项之多,全国29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有刺绣项目。除“四大名绣”外,还有杭绣、台绣、瓯绣、金银彩绣、汴绣、鲁绣、京绣等,可谓品种多样,百花争艳。</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杭绣——</p><p class="ql-block"> 杭州刺绣从南宋到明清久盛不衰。杭绣在刺绣技艺上,吸收并融合苏、湘、蜀、粤四大名绣之长,绣法多变,以盘金绣、包金绣、银线绣、彩丝绣等著称于世。</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金银彩绣——</p><p class="ql-block"> 金银彩绣,是一种在丝质地上用金线(银线),结合各色彩线刺绣而成的手工艺品。</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金银彩绣作品</p><p class="ql-block">作者: 裘群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瓯绣《五朵金花》</p><p class="ql-block">作者:林媞、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台绣——</p><p class="ql-block"> 台州刺绣的发源地在海门,因此又叫“海门雕绣”,具有一色素线绣到底的用材特点。台绣绣品不但立体感强且镂空部分更是玲珑剔透、独具风格。</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瓯绣——</p><p class="ql-block"> 瓯绣,是浙江温州的地方传统艺术,始于唐代,兴盛于明清。瓯绣融针法、笔法于一体,构图精巧,针法严谨,富有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飞针走线——</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刺绣工艺技法繁盛,针法变化万千,各具特色,历久不衰。随着社会的演进,技术日新月异,针法不断创新,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刺绣技艺。</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杭绣三异绣(博美犬)</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苏绣双面异色(螳螂猫)</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蜀绣三异色(九子熊猫图)</p> <p class="ql-block">【中国蚕桑丝织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p><p class="ql-block"> 《天蚕灵机》</p><p class="ql-block"> ——锦绣华章——</p><p class="ql-block"> 中国素有“锦绣中华”的美誉,丝绸织造与刺绣艺术犹如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文明的瑰丽宝冠之上。织绣艺术作品不仅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对文化与审美的创新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中的</p><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中国古代传统织机与织造技术是中国古代科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先民创造并留存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中最为生动的实证之一,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与创新精神,并为世人所公认。在大量文字和图象的史料以及出土的历代织物中,都可以看出先民的伟大智慧和丰富的创造力。中国古代的机织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各地,为世界纺织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世界纺织文化的丰富作出了极大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千年机变》</p><p class="ql-block"> 织造技术和机具纵观其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继承性是十分明显的,亦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从最初的“手经指挂”,到具备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卷取五大运动和杼、轴、综、蹑、支架等部件的综蹑织机,再到可以贮存提花信息的花本提花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原始腰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以手提开口杆使经丝分为上下两层形成梭口、织制素织物的织机,应是最古老的织机。它以人的身体作为机架,织轴用腰背或腰带缚于织者腰上,故称为腰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卧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用一片踏板来控制一片综的升降开口是卧机的最大特点。</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斜织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斜织机的特征是用两块踏板控制一片综,但因机身倾斜而称为斜织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小花楼织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机身平直,中间耸起花楼,楼上悬挂贮存提花信息的花本,又称束综提花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中亚纬锦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中亚纬锦机机身类似双轴竖机而稍有倾斜,机前有综线,机侧亦有花木与之相连,但其花本是一边挑一边织,桃完之后又放弃,不再贮存。</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老官山勾综提花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从织造技术上来说,老官山提花织机属于勾综提花织机或者一勾多综提花织机,它们通过使用2片地综和多片纹综形成纹样。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种:滑框式勾综提花机和连杆式勾综提花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大花楼织机【模型】》</p><p class="ql-block"> 为贮存花纹循环特别大的提花程序,人们将花本编成环形悬挂在机后,其上代表纬线的横线可多达十万余根,可以织出龙袍这样的大花纹织物。</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老官山织机》</p><p class="ql-block"> 老官山汉墓出土的 4台提花织机均用两片地综和多片纹综进行提花,属多综式提花机,结合传动原理可称为勾综提花机,具体分为两类,较大的1台称为滑框型勾综提花机,而另3台较小的为连杆型勾综提花机。</p><p class="ql-block"> 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织机是截至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织机,也是目前出土的最完整织机实物资料,具有明确的考古出土信息,填补了中国乃至世界纺织史和科技史的空白。</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绢织机》</p><p class="ql-block"> 旧时浙江乡村常见的一种素织物机型,多用于织制绢类织物,故而得名,该机采用两块踏板通过互动式提综机构控制两片综,十分简明。此类织机在清代盛行一时。</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傣锦机》</p><p class="ql-block"> 傣锦机现用于生产云南傣锦。它以帘式小花本来控制提花,即用一根耳子线(花本上代表纬线的横线绳)控制一纬的提花规律,织完一梭后,取耳子线从花本的上部转移到花本的下部,一般花本的耳子线可达100多根。</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靖西壮锦机》</p><p class="ql-block"> 广西靖西地区的壮族民间织锦机的地综是两片互动式的综桃组成,由与其相连的两个脚踏板控制升降;而提花综则是置于地综之后悬挂在机架上,是由前后依次排列的综杆和综丝组成,织花时织工按照纹样图案的次序提起提花综片,类似于挑花杆式的织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竹笼机》</p><p class="ql-block"> 现用于生产广西壮锦的手工织机,由于其开口提花机构形如竹编的猪笼,故称竹笼机。其特点是以100根左右的提花竹棍(相当干纬线)与吊综线(相当干经线)编成贮存纹样的竹编花本,每织一纬即顺序地按竹棍通过吊综线带动相应的经线开口,织完一梭后,将竹棍转于竹笼后排,继续挑花循环。</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侗锦机》</p><p class="ql-block"> 侗锦机,主要分布在湖南、贵州等侗族地区,是一种斜架式织机,民间俗称“陡机”。它与傣锦机类似,也是以竹编帘式小花本控制提花。其工艺手法一般是以白棉纱作经线,纬线起花,通经通纬织造。</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绒织机》</p><p class="ql-block"> 绒织机由于绒织物的经线有起绒经和地经的区别,起绒经的送经量一定会大干地经,因此,绒织机具有一些其他织机所不具备的部件,即起绒杆和送经装置。起绒杆使织物形成绒圈,它先以假织的形式被织入织物,然后抽出形成绒圈,或经割绒后取出则成绒毛。</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缂丝机》</p><p class="ql-block"> 缂丝是采用通经回纬法以平纹组织织成。织制时以本色丝作经,用小梭将各色纬线依画稿挖梭织入,最后不同色彩的纬线间出现空隙,如“雕镂之状”,因此又称刻丝、克丝。缂丝技术出现于唐代,盛行于宋代,自南宋以后苏州缂丝,盛名全国,成为主要产地,一直延续至今。</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宋锦机》</p><p class="ql-block"> 宋锦机沿袭了束综大花楼织机的形式,是一种以线制花为特征的提花机,又称花楼机。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按照本编制的程序,坐在花楼上牵拉提沉衢线以完成开口动作,一人投梭打纬。与多综提花机相比,束综提花机可织出大花循环的织物。</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杭罗织机》</p><p class="ql-block"> 杭罗织机用干织造绞经织物,开口机构特别复杂。其中综片分素综和绞综两种,前者用于形成普通开口,后者用于起织工织造时先提起素综,再提起绞综,织成绞经织物。清代的杭罗织物有提花程序,而今天的杭罗只有经向或纬向的孔路。</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绫绢织机》</p><p class="ql-block"> 绫绢织机是一种机身平直的束综提花机,可称之为水平式小花楼提花机,主要适宜于织制绫罗纱绸等轻薄型织物,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提花机型。使用水平机架是为了减轻桑助木的打筘力量。湖州双林镇所产的绫绢素以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而著称,从唐代起被列为历代贡品。以当地所产的上好辑里丝作原料,由小花楼织机织制。</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五星锦织机》</p><p class="ql-block"> 在2013 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发现提花织机模型之后,中国丝绸博物馆在大量研究基础以及三个项目支撑下,至今已复原制作了三台原始大小可以织造的汉代勾综提花织机。同时,利用其中的滑框式勾综提花织机对国宝级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开展了复制工作并取得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勾综提花机》</p><p class="ql-block"> 2012 年在四川成都老官山汉墓的在2号墓的棺木底部发现 4台竹木构成的织机模型,部件上残存有丝线和染料,其中一台织机高约50厘米,长约70厘米,宽约20厘米;另外三台织机略小,大小相近,高约45厘米,长约60厘米,宽约15厘米。同时有15件彩绘木俑伴出,从身姿和铭文推测可能是对汉代蜀锦纺织工场中织工的模拟再现。这些织机模型是我国目前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地点、完整的汉代织机模型,填补了世界纺织史空白,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1 in 2012 inside theLaoguanshan Han Dy-</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摇纬车》</p><p class="ql-block"> 摇纬车由转轮、锭子和纤管组成。丝筒置干一旁,丝线的另一头固定干纡管。手摇纬车转动转轮,丝筒上的丝便绕上纤管。</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络丝》</p><p class="ql-block"> 绕在缫丝车丝軒(kuáng)上的丝呈绞状加工前首先要把它转绕到丝篗 (yùe)上,才便于加工成经线和纬线,这一步骤称为络丝。</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斜织机》</p><p class="ql-block"> 斜织机的特征是用两块踏板控制一片综,但因机身倾斜而称为斜织机。斜织机是我国最早使用的踏板织机,现已失传。从大量汉代纺织画像石中的图像,特别是现存法国的一台汉代釉陶织机模型来看,当时的斜织机是一种采用张力补偿原理的单综双踏板素织机,此台复原成功的斜织机可能是一种与汉代技术背景最为接近的踏板织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卧机》</p><p class="ql-block"> 卧机是中国古代踏板织机中的一种重要类型。其基本特征是机身倾斜,单综单蹑,依靠腰部来控制张力。卧机由原始腰机经梯架式织机演变而来,至汉代已见应用,到元明时期则遍于全国各地。卧机在汉魏时期传入东亚地区,对周边国家的纺织业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p><p class="ql-block">or alternating sheds is a distinctive feature of</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丁桥织机》</p><p class="ql-block"> 丁桥织机是近代四川省双流县附近农村中的一种织带机,或称栏杆机,也是一种多综多蹑织机。因其踏板上布满了竹钉,状如河沟里的过河石墩,所以也称为“丁桥织机”。一般这种织机有 2-8 片地综,40-60片花综,每片综由一块踏板控制,因此踏脚板总数与综片总数一致。这种织历史悠久,在三国时期的历史文献中已有相关记载。</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立机子》</p><p class="ql-block"> 立机子由中轴式双蹑单综斜织机发展而来,经纱平面垂直于地面,也就是说形成的织物是竖起来的,故又称为竖机。其形象曾出现在敦煌五代时期石窟中,最详细的记载为元代薛景石的《梓人遗制》,此件立机子即根据文中的描述复原而成。</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石元宝》</p><p class="ql-block"> 织造绫绢后再以植物染料染色,最后用石元宝砑光整理。砑光是利用石块的光滑而对织物进行碾压加工从而改善织物光泽的工艺过程。石元宝又称踹石,是砑光整理的专用工具。</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贾卡织机》</p> <p class="ql-block"> 【织造馆——神机妙算】</p><p class="ql-block"> 《贾卡织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