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斋宫是皇帝行祭天祀地典礼前的斋戒的处所,位于紫禁城东六宫之南,毓庆宫西。</p><p class="ql-block">明代和清前期,祭天祀地前的斋戒均在宫外进行。康熙后期,皇四子胤禛取得了皇位。胤禛即位后,宫廷内部斗争十分激烈,雍正帝为确保平安,于清雍正九年(1731)在紫禁城内兴建斋宫,将祭祀天地前的斋戒仪式改在宫中进行。</p> <p class="ql-block">斋宫门</p> <p class="ql-block">斋宫</p> <p class="ql-block">藻井是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具有特色的结构,通常位于殿堂明间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像佛座之上。它是一种高级的天花板装饰,形状呈穹窿状。</p><p class="ql-block">这是斋宫室内浑金龙纹天花,正中为八角形浑金蟠龙藻井。</p> <p class="ql-block">雀替是在中国古建筑常见的一个装饰构件,通常被置于建筑的横材与竖材相交处,如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p><p class="ql-block">这是斋宫中的雀替,尽显苍沧</p> <p class="ql-block">丹陛石又称陛阶石,是古代宫殿门前台阶中间镶嵌的那块长方形大石头,丹陛石是中国帝王身份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这是太和殿前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皇帝在重要场合如登基、生日庆典或大婚时才会走丹陛石,但并非徒步,而是乘坐专门的轿辇,轿夫行走于两侧的台阶,皇帝则在中间的轿子中沿丹陛石上殿。</p><p class="ql-block">这是故宫斋宫前的丹陛石</p> <p class="ql-block">走兽又称小兽,古代中国宫殿建筑屋顶檐角所用装饰物。根据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定其使用数量,一般采用单数(1,3,5,7,9),太和殿用10个,属于特例。</p> <p class="ql-block">故宫中的太和殿作为等级最高的建筑,其脊兽数量达到了10个,而稍低级别的乾清宫、中和殿、保和殿则为9个,坤宁宫为7个,东西六宫为5个。</p> <p class="ql-block">走兽的设置是有规矩的。在清代官式建筑中,只有琉璃瓦屋面上才能将琉璃仙人脊件安置在前后两端,并且仙官后面安装的小兽数量只能是三、五、七、九一类的单数。</p><p class="ql-block">斋宫屋脊是七个小兽</p> <p class="ql-block">景山中的寿皇殿7个小兽</p> <p class="ql-block">亭子楼阁上的三个小兽</p> <p class="ql-block">保和殿中的“皇建有极”匾为乾隆御笔。典出:箕子《洪范》“皇建其有极”。极是指中道,法则,意思是君王建立政事要有中道,基本是不偏不倚,取中庸之意。</p> <p class="ql-block">太和殿匾额“建极绥猷”匾也是乾隆亲笔所题,不过现在故宫里挂的这块,是于2002年根据1900年《清朝皇室写真》中的老照片复制的,原匾现下落不明。“建极绥猷”就是说天子要上体天道,下顺民意,用中正的法则治理国家。</p> <p class="ql-block">刚开门就进去了,人还比较少,有点儿清场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太和门前摆放着两只石狮子,一只脚踩绣球,这只狮子是公狮子,另外一只是母狮子,自1420年故宫建成后的600年内,这对狮子仅动过一次就再也没人敢动过。</p><p class="ql-block">1976年,因故宫地面年久失修需要维护,人们便搬开石狮子准备维护地面,没想到狮子一搬开,金水河的水像开了阀门一样一直朝外冒。人们赶紧把这事儿报告给院长。</p><p class="ql-block">这事儿说来玄乎,北京原来不叫北京,也不叫燕京,而是叫古海幽州。北京最早的时候是一片汪洋大海,据说,石狮子压着的位置刚好是海眼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午门排队的人气永远是满满的</p> <p class="ql-block">故宫光影</p> <p class="ql-block">鸱吻兽在古建筑中不仅具有装饰作用,其形象和位置的选择也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鸱吻兽通常位于宫殿屋脊的两端,其形象在历史中不断演变,从汉朝的螭吻到明清时期的龙吻,其形状和名称都有所变化,但始终保持着瑞兽的形象,增添了建筑的庄重和美观。</p> <p class="ql-block">高瞻远瞩的小鸟</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郭沫若的文笔</p> <p class="ql-block">中山堂在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北。原名社稷坛“拜殿”,始建于明朝永乐十九年,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 (五色土)祭祀休息或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病逝北京并于此停灵。为示纪念,1928年,国民政府将“拜殿”正式更名为“中山堂”。</p> <p class="ql-block">格言亭为西洋式八柱亭,是朱启钤先生的好友,时任总统府咨议的雍涛先生,出于既可规戒世人,又可增添景观之由,于1915年,捐资在南门内修建,后1920年公理战胜坊移来此处,该亭移建于东门内。</p> <p class="ql-block">格言均为励志警句,绝无不良之语,在国家大力倡导中华文化、提倡精神文明的今天仍有百益而无一害。</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中愉园中的仿古建筑,红柱,蓝瓦,油漆彩画均用金线沥粉苏式彩画传统作法,古香古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