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 月

河山

<p class="ql-block">  一芽柳色激扬,一片秋叶飘零;一场夏雨酣畅,一朵雪飞舞。时光在不经意间悄然流逝,岁月的脚步悄无声息地又踏进了腊月的门槛。</p><p class="ql-block"> 腊月是中国农历中第12个月的别称,另有腊冬、残冬、冰月、极目等多种称呼。“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蜡祭是西周时期农民的年终祭祀,是一年中关于农事最大的祭典和节日。</p><p class="ql-block"> 根据《礼记》、《周记》等典籍记载,“蜡月”之称最早由蜡祭而来,周朝时期,有蜡祭和腊祭之分,腊祭祖先,蜡祭百神;腊为统治阶级所祭,蜡为劳动人民所祭。到了秦朝,改“蜡”为“腊”,两者合而为一。由于腊祭的时间是农历的十二月份,所以每年的的农历十二月也被称为腊月,直至现在。</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腊月是华夏文化中最重要的一个月。同时,也是最具仪式感的月份,从腊八节开始,众多风俗节日渐次登场,直到除夕。</p><p class="ql-block"> 走进腊月,年味就像一首无声的乐章,在岁月的枝头悠悠奏响。</p><p class="ql-block"> 迈入腊月,家家户户开始忙碌起来。有的腌制腊肉,灌制香肠,有的腌制鸡鸭、鱼兔等等,为腊月的餐桌上和年夜饭精心准备美味佳肴。那些用传统工艺制作的腊肉香肠,鸡鸭鱼兔等食材散发出诱人的香气。挂在自家阳台、或室外晾晒的腌腊食品,显示着年味渐渐地浓了起来。看到人们的脸上,写满了忙碌,也写满了对新年的憧憬。</p><p class="ql-block"> 腊月的集市,街上的一些商铺,大型超市仿佛一夜之间繁华起来,人潮涌动,热闹而喧嚣。琳琅满目的年货摆得满满当当,要有尽有。火红的春联,火红的鞭炮,火红的灯笼,五彩斑斓的烟花,那一抹抹温暖、喜庆的中国红,像燃烧的火焰,映红了腊月,驱散了冬日的寒意。人们为了迎接新年而奔波,或穿梭于集市,或往返于超市,或讨价还价,或笑语盈盈,那份热闹与和谐是腊月特有的风景,也是每个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腊月初八的腊八节,历经数代传承演变,腊八节与腊八粥合为一体,成为家喻户晓的传统节日和食俗。</p><p class="ql-block"> 腊八粥,是中国的一种节令食物,由多种食材一同熬制而成,各地做法各有特色。 </p><p class="ql-block"> 腊八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熬制腊八粥。人们用红豆、绿豆、花生、核桃、红白萝卜、大白菜等,一同下锅,用温火慢慢熬制。熬制好的腊八粥,粥香四溢,如同生活的诗,熬出了岁月的韵味。全家人围坐一起,吃着热气腾腾、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每一口都溢满家的温馨和浓浓的亲情,每一口都感受到岁月的沉淀与生活的美好。五彩斑斓的腊八粥,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仅因为它是一道美食,而更是对中华民族传统食俗文化的弘扬与传承。</p> <p class="ql-block">  大寒节气的到来,年的味道如同陈年的老酒,愈发浓烈而醇厚。街头巷尾弥漫着腊月独有的喜庆氛围,红红的灯笼高高挂起,仿佛在诉说着新年的喜悦。</p><p class="ql-block"> 随着腊月的推进,年的脚步越来越近。每家每户开始忙着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人们打扫房屋尘埃,擦拭家具门窗,拆洗被子窗帘等等,准备过一个干净整洁、祥和热闹的春节。这些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推陈出新、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大扫除结束以后,接着就是布置房屋,挂灯笼、贴窗花、写春联、贴福字。这些中国民间贴年红的传统习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福。此时,学生们已经放假,远方的游子开始返乡,腊月的城镇、乡村开始热闹起来,到处都洋溢着喜迎新春的欢乐气氛。</p> <p class="ql-block">  腊月的夜晚,显得格外宁静深邃而温馨,清冷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一层银色的纱缦。腊月的风,虽然带着大寒时节的寒意,却也带着人间烟火的味道和年味的醇厚。它轻轻划过一草一木,划过一砖一瓦。此时的夜晚,偶尔能听到放鞭炮的声音,“噼里啪啦”划破静静的夜空。在一些空旷人少的地方,能看到大人们陪伴孩子燃放烟花,五彩缤纷的烟花在空中绽放,给腊月的夜空增添了几分绚丽。</p><p class="ql-block"> 腊月,是旧年的终章,也是新年的前奏。它带着冬日的寒冷而来,更带着春的希望与温暖而来。</p><p class="ql-block"> 坚冰深处春水生。腊月里大寒之后紧跟着立春,我们又要迎来崭新的12个月、24个节气的轮回,步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