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博物馆(三)

桂增

<p class="ql-block">绿釉鸱吻,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1974年宁夏银川西夏陵出土,这是殿堂正脊两端的装饰物,呈龙首鱼身状。 党项族是我国古代西北民族,属羌族的一支。公元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政权。 现位于贺兰山东麓的西夏陵就是西夏皇帝和陪葬大臣们的墓地,有帝陵9座、陪葬墓250余座、 陵邑1处。 </p><p class="ql-block">西夏陵出土鸱吻有琉璃、灰陶两种,造型与此同。汉以前宫殿的正脊两端高高翘起,似凤鸟展翅,名“鸱尾”:唐代鸱尾造型逐渐突出吻部,张开大口吞咬屋脊,多名“鸱吻”。宋代龙首鱼身、张口吞脊的鸱吻形象被固定下来。西夏陵出土鸱吻与同一时期河北蓟县独乐寺辽代山门鸱吻、山西大同华严寺大雄宝殿金代北鸱吻均属同一类型。 </p> <p class="ql-block">褐釉剔花扁壶,西夏(公元1038年-1227年) 1985年宁夏海原征集。这类瓷扁壶在西夏瓷器中比较常见,也最具民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耀州窑青釉刻花莱菔尊,宋(公元960年一1279年) ,耀州窑址位于今陕西省铜川市,始烧于唐代,北宋末年进入鼎盛期,青瓷是其最重要的产品,兼烧白釉、黑釉,以其优美的地方风格,取材广泛的刻花、划花、印花以及纯熟的技巧而闻名于世。</p> <p class="ql-block">三彩釉印花游鱼海棠式长盘,1959年内蒙古宁城辽墓出土,长盘形如海棠花,先施白色化妆土,再施黄、白、绿三色釉。盘底落花游鱼。釉色莹澈,是辽三彩器中的精品。 辽三彩是在唐宋时期三彩工艺基础上烧成的多彩低温釉陶。制作工艺可分两种:粗胎质松软,呈红色,釉色昏暗混浊不透明,一般施釉不到底,釉层容易剥落:细胎质细腻,呈淡红色,施釉讲究,釉色娇艳明亮,工艺可同唐三彩媲美。釉色以黄、绿、白为主基调,装饰手法以印花、刻花、划花、浮雕为主。纹饰以花卉纹为主,还有蝴蝶、鱼、仙鹤等动物纹和水波纹、勾云纹等,图案布局严谨,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 </p> <p class="ql-block">钧窑镂空座四兽面双螭耳瓶,元(公元1206年-1368年) 1970年内蒙古呼和浩特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雕观音像,宋(公元960年-1279年) </p> <p class="ql-block">托盘侍女石刻,宋(公元960-1279年) ,侍女头梳高髻,柳眉细眼,嘴角上翘露出微笑。着交领窄袖长裙。左手托盘,盘中倒扣一盏,右手作数字状,回首若有所语。随风摆动的衣裙、 飘带为其雍容、端庄的姿态增添了一份优雅。 </p> <p class="ql-block">针灸铜人,北宋天圣(公元1023年一1032年)年间,医官王惟一铸成带有经络穴位的铜人,并写成《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一书。凡太医院针灸科学生考试,就在铜人表面涂上黄蜡,体内注水,进行实际操作实验。这个铜人是明英宗正统八年(公元1443年)重新铸造的。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壶滴漏,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 ,铜壶滴漏是我国古代利用水的恒定流量来计算时间的仪器。这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一套铜壶滴漏。 整件滴漏由四个铜壶组成,分别是日壶、月壶、星壶、受水壶。壶壁分别铸太阳图、月形图、北斗七星图、八卦图。使用时四壶自上而下依次安放,在日、月、星壶的底部各有一个出水的龙头。受水壶壶盖正中立一铜表尺,上有时辰刻度,铜尺前放一木制浮箭,木箭下端是一块木板,称作浮舟。使用时,日壶的水以恒定的流量滴入下层的月壶,月壶水滴入星壶,星壶上部有一个小洞,如果月壶滴下的水多了,多余的就会从这里流出,使星壶的水量保持恒定,以便均匀地滴水给受水壶。受水壶中的水逐渐增加,浮舟托起木箭缓缓上升。将木简的顶端与铜表尺上的刻度对照,以观看时间。 </p> <p class="ql-block">皇史宬“金匮” ,明清时期(1368-1911)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历代王朝都有将国家重要典籍藏之于“石室金匮”的传统,即"以金为匮,以石为室”,金匮指用金属包封的柜子,石室是用石头修筑的房子。始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皇史宬,初名神御阁、表章库,正是体现“石室金匮”理念的建筑,也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 </p> <p class="ql-block">孝端皇后凤冠,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1957年北京明定陵出土,此件凤冠1957年出土于“明十三陵”定陵地宫。此次考古发掘共出土2648件文物,包括纺织品、衣物、金器、银器、铜器、锡器、瓷器、琉璃器、玉器、石器、漆器、木器、首饰、宝石、珍珠、冠、带、佩饰、钱币、武器等,全面直观地反映了明中后期高度发达的物质文化水平。 凤冠的主人是孝端皇后,因其生前无子,故引发了一场是立长子朱常洛(恭妃所生)还是三子朱常泡(郑贵妃所生)为太子的“国本”之争,影响明末政局甚深,使万历朝成为明朝历史上由治转乱的转折期。 </p> <p class="ql-block">霁青釉金彩海晏河清尊,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瓷尊施霁青色釉,肩颈间贴一对白色展翅剪尾燕子为耳。霁青色象征“河清”, 燕子与“晏”谐音,蕴含着“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之意。乾隆时期粉彩瓷器的生产工艺达到了高峰,此件瓷尊即为明证。 据研究,海晏河清尊是由景德镇御窑为圆明园海晏堂专门烧制的陈设品。海晏堂是圆明园西洋楼最大的宫殿。唐人郑锡在《日中有王字赋》中有“河清海晏, 时和岁丰”之说,意指黄河水流澄清,大海风平浪静,后用以颂扬天下太平之意。 “海晏堂”之名应取意于此。公元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焚毁圆明园,海晏堂亦沦为废墟。但幸运地是,海晏堂内陈设的两件瓷尊被保存了下来,此为其中一件。</p> <p class="ql-block">江千里制黑漆嵌螺钿执壶明(公元1368年-1644年) ,此执壶黑漆锡胎,壶底嵌有“千里”二字,是明末著名镶嵌漆艺工匠江千里的作品。 “螺钿”是一种用贝壳薄片制成人物、鸟兽、花草等形象,镶嵌在髹溱器物之上的装饰技法。明代在螺钿镶嵌工艺的基础上,又发明了称为“百宝嵌”的新工艺。这种工艺是用象牙、珊瑚、翡翠、玉石等玲贵材料,在器物表面镶嵌出各种浮雕花纹。 </p><p class="ql-block">明代是中国漆器发展的黄金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制漆名家,扬州漆匠江千里(一作姜千里,字秋水) 就是其中之一。当时有“杯盘处处江秋水,卷轴家家查二瞻”之说。二瞻是新安派名画家查士标的字,将一位漆匠制作的杯盘与名画家的画相提并论,这在中国工艺史上并不多见。 </p> <p class="ql-block">青花海水云龙纹扁瓶 明永乐一宜德(公元1403年-1435年) ,明代的制瓷业非常发达,瓷窑增多,所产瓷器品质优良,造型美观。自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在景德镇珠山麓建御窑(器)厂起,景德镇的地位就越发重要,被誉为“瓷都”。</p> <p class="ql-block">青花穿花龙纹梅瓶,明万历(公元1573年-1620年) 1957年明定陵出土</p> <p class="ql-block">青花缠枝纹贯耳瓶,明宜德(公元1426年-1435年) </p> <p class="ql-block">青花灵芝纹石榴尊</p><p class="ql-block">明宣德(公元1426年-1435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斗彩婴戏纹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斗彩葡萄纹高足杯,明成化(公元1465年-1487年) </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鼎,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景泰款铜胎掐丝珐琅葫芦瓶 ,明</p> <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鱼藻纹高足杯,明(公元1368-1644年) ,掐丝珐琅工艺是元代从阿拉伯地传进的一种新工艺,其制作流程是:先在金属胎器体上用细金属丝铆焊成图案,然后填入珐琅彩釉料,经高温成色后,磨光镀金而成。因存世的部分掐丝珐琅器有“景泰蓝制”款,所以有“景泰蓝”之称。</p> <p class="ql-block">郑和铸铜钟,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 1981年福建南平采集,此钟是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为祈求出海航行平安而铸。 郑和每次下西洋前,他率领的庞大船队一般都要在福建长乐五虎门一带集结,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等候东北季风来临再扬帆出海。在等候季风期间,郑和在副手福建人王景弘的陪同下到福建各地的寺庙行香布施。永乐十年(1412年)第四次下西洋之前,曾奏准在长乐南山建天妃宫,并修葺天妃宫旁的南山塔寺。宣德六年(1431年)最后一次下西洋前, 郑和重修了天妃宫和南山塔寺,并在天妃宫立《天妃灵应之记》碑。据碑文可知,郑和在建三清宝殿时,曾铸钟设鼓供于殿内,以保佑航行的平安。 </p> <p class="ql-block">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像(复制品) ,清绢本,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1722年),满族。年号康熙。公元1667年亲政。他在位期间,剿定三藩之乱,消灭了吴三桂等割据势力;统一台湾,设立府县,隶属福建省, 使台湾的行政建制与内地整齐划一;平定了蒙古准噶尔部少数贵族的叛乱,抗御了沙俄对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侵略。 </p> <p class="ql-block">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像(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清绢本,爱新觉罗·弘历(公元1711年-1799年),满族。年号乾隆。 </p> <p class="ql-block">“皇帝之宝”玉玺清(公元1644年-1911年) ,印文阳刻满、汉文“皇帝之宝”,印钮为盘龙状。“皇帝之宝”属乾隆帝钦定的二十五宝之一,是皇权的象征。清朝皇帝頒发诏书等时均须钤用“皇帝之宝”,使用频率最高,钤用范围最广。皇帝印章称为“御宝”,置于故宫交泰殿,由专门的机构--尚宝司来统一管理。 </p> <p class="ql-block">松石绿釉梅瓶,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p> <p class="ql-block">胭脂水釉碗,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 </p> <p class="ql-block">窑变石榴尊,清雍正(公元1723年一1735年) </p> <p class="ql-block">黄地珐琅彩花卉纹碗,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p> <p class="ql-block">粉彩梅竹双燕瓶,清雍正(公元1723-1735年) </p> <p class="ql-block">青花夜宴桃李园图棒槌瓶,清康熙(公元1662年一1722年) </p> <p class="ql-block">天蓝釉菊瓣尊,清康熙(公元1662年-1722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斗彩海水团花纹天球瓶,清雍正(公元1723年-1735年) </p> <p class="ql-block">青花八吉祥纹瑞诚,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p> <p class="ql-block">青玉六蜻蜓环耳双联洗,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乾隆款剔红百子宝盒,清乾隆(公元1736年-1795年) 盖内金楷书“百子宝盒”,内盒底有“乾隆年制”款。 </p> <p class="ql-block">黄料夔纹诗句瓶,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木雕牧童骑牛像,清</p> <p class="ql-block">圆明园铺首 清(公元1644年一1911年) 1860年,英法联军占据了北京的皇家园林圆明园,肆无忌惮地劫掠园中珍宝,并烧毁了圆明园。此铺首为圆明园劫后遗物,上铸有铭文“圆明园长春园玉玲珑馆陶嘉书屋”“乾隆造办处,庚午年(1750年)制”。</p> <p class="ql-block">中央人民政府牌匾</p> <p class="ql-block">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通过了&lt;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及对设计图案的说明》。同年9月20日,毛泽东主席签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稻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 </p> <p class="ql-block">开国大典时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的红色宫灯</p> <p class="ql-block">莲瓣纹金宝子,唐,瘜鏘纹金宝子唐</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头像,善萨头戴贴金花蔓冠,冠正面中间置阿弥陀佛坐像。萨面庞丰润,神态慈祥,具有庄重高雅之美。宋代倡导含蓄内敛、趣味高雅的审美思想,佛像雕刻也注重突出这种艺术意境,通过神圣、庄重、高雅的形象传递出富含哲理、超凡脱俗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彩塑菩萨头像,1928年新疆焉耆七个星佛寺遗址发现,萨为束发梳髻,脸部圆润,眉眼细长,高鼻小口,神态安详。此像是1928年黄文弼先生参加中瑞考察团在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古时所得,是中国考古学家首次在新疆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成果。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水月观音像,宋(960-1279年) 四川安岳毗卢洞第5龛,水月观音像为龛中主尊,右手置于膝上,左手撑于身侧,舒适惬意地坐于岩石座上,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神态。</p> <p class="ql-block">石雕天王立像,四川成都万佛寺出土,天王佩戴高领护颈,身穿铠甲,双肩披帛,帛带系于胸前。天王造型丰腴挺秀,神情敦厚,犹如现实中的武将。万佛寺是四川成都著名古刹,始创于东汉延熹年问,梁武帝时称安浦寺,唐称净众寺,宋称净因寺,明称净因寺,俗称万佛寺或万福寺。从万佛寺这一俗称可知,当时寺内存有大量造像。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雕菩萨坐像,唐(618一907年) 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第21窟,菩萨颈佩项饰,上身斜系帛带,下身穿贴体长裙,呈游戏坐姿。造像为宽肩细腰,胸部与腹部微微隆起,显露出肌肤的丰腴柔润。菩萨坐像姿势优美,雕刻细腻,线条柔和,是盛唐时期石雕佛造像的代表作品。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普贤菩萨坐像,明正德九年(1514年) ,普贤善萨坐于白象身上,莲花座背面刻有题记。普贤萨与文殊萨的面相、装饰和坐姿都十分相似,完全遵循佛像量度的规定和时代审美的要求,表现了明清时期佛造像程式化的倾向。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铜文殊菩萨坐像,明正德九年(1514年) ,殊善萨头戴宝冠,冠后是梳理整齐的高发髻,发辫垂于两肩。圆脸丰颊,双目低垂,肩臂披帔帛, 胸前满饰瓔琀,下身穿着长裙,坐于狮子身上。莲花座背面刻有题记。文殊菩萨的冠和璎珞样式与藏传佛造像的形式相似,可见明清时期汉传佛造像对新风格、新技艺的吸收与融合。 </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观音菩萨坐像,宋(960-1279)菩萨头戴高花冠,身披帔帛,胸饰瓔珞,下着长裙。长裙色彩鲜艳,覆座垂地。 裙腰结带,腰带饰宝珠花并自然垂落。右手持莲花,左腿下垂,足踏山石。造像雕刻流畅,造型飘逸脱俗,庄严中蕴含沉静之美,体现出宋代的美学精神。 </p> <p class="ql-block">三彩菩萨坐像,明(1368—1644)菩萨手中持物,呈半跏趺坐姿,坐骑为犼。 </p> <p class="ql-block">三彩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 菩萨手中持物,呈半跏趺坐姿,坐于狮子背上。三彩善萨像体量较大,为上下分开烧造。 </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蓉萨立像,宋元(960一1368郇) 咨萨而庞丰满圆润,细眉、直鼻、厚唇。身穿圆领上衣,左肩斜披帔帛,下身穿多褶长裙,立于莲花座上。此像身躯修长,体态健阔,神情沉静肃穆。 </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菩萨坐像,善萨面庞饱满圆润,表情凝重。宽肩阔胸,带有北方造像的浑朴之风。服饰具有一定的写实性, 是宋代以后佛造像日趋世俗化的表现。 </p> <p class="ql-block">彩绘漆金木雕观音菩萨坐像,明(1368-1644年) 善萨头戴宝冠,颈佩璎珞,帔帛或斜搭肩部、沿臂而下,或斜系胸前,长裙的层次清晰,裙褶线条流畅。左手为支撑点,右足支撑在山石座上,左足踏莲台,游戏坐于山石座上。这种坐姿无拘无束, 自在悠闲,极富生活情趣。随着佛教中国化程度的加深,佛造像艺术融人了更多的世俗情感和生活气息。 </p> <p class="ql-block">彩绘木雕菩萨坐像,明(1368一1644年) 善萨头戴化佛宝冠,云髻高耸,发披两肩。面形圆润,弯眉秀眼,目光略向上仰望。上身斜贯帔帛, 腰系长裙。造像呈现出柔和之美,是明代以后木雕佛像注重艺术化处理的表现。 </p> <p class="ql-block">纺织场景青铜贮贝器,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贮贝器是古代滇人盛放贝币的器具。此件贮贝器盖1956年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上共铸有18个人,其中使用腰机进行织造的女奴形象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最为引人注目。</p> <p class="ql-block">2024.12.18</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