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州地坑院,灵宝函谷关—甲辰暮秋行8

金国钧

<b>10月3日下午从三门峡市庙底沟博物馆途经:陕塬路、苏北线,24分钟13公里来到陕州地坑院。</b> <b>记得央视某栏目有介绍,深深地被“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人,闻声不见人”的院落所吸引,所向往。今天我终于来到了陕州地坑院大门前。</b> <b>在进入三门峡市看见诸多“陕州”地标,凭直觉估计,如今的三门峡,古时称为陕州。果不其然,陕在河南的陕州以西才为陕西。陕州古城因建三门峡水库时淹入水中或准备淹入水中,所以毁弃拆迁。</b> <b>  这是我印象中的地坑。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平地上挖坑建筑的大院,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属于黄土高原地域特色的民居,是人类“穴居”发展演变的实物见证。</b> <b>随着景区开发,加之正处国庆长假之时,游人拥挤;我们在这里没有体会到“见树不见村……”的地下村庄奇观。</b> <b> 地坑院入口前的通道。浓浓的节日气氛,少了些许地方特色。</b> <b> 开放的地坑院共有二十多个院子,每个院子作为一个专题展示陕州特有的民俗文化。</b> <b>  几个主要坑院中游人较多,下去无法拍到心仪的画面,选择好角度,等待时机,由上而下拍摄。婚庆专题坑。</b> <b>脸谱专题坑。“生”“旦”脸谱简单,而“净”与“丑”的脸谱比较复杂,特别是净,都是重施油彩,图案复杂,俗称为“花脸”,而“丑”因其扮演角色的特殊性,会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b> <b>  书画专题坑。</b> <b>大跃进、文革时期的展示院。</b> <b>进入院子上下出入的通道。由于地坑院的深度都比较深,深度约在8-9米左右,每个地坑院不仅有方便院院沟通的通道,为了自院进出的方便,通常还会修一个坡道上下进出。</b> <b>地坑院一般是在平地开挖6至7米的四方深坑 ,根据阴阳八卦布局,然后在坑的四面凿挖8至12孔窑洞 ,供人畜使用。2012年,地坑院内的居民陆续全部迁出,地坑院便作为中原地区的特色民居展示。</b> <b>一般分为主人的居室、客人的居室,另外是厨房、厕所、鸡舍、畜圏、粮仓等,布局合理、井井有条。</b> <b>我最关心地坑院是如何解决排水问题的。首先于地面的四周砌一圈青砖青瓦房檐,房檐上砌高30-50 厘米的栏马墙(也称女儿墙)。</b> <b>院内地面四周砌一圈青砖,并在其偏角挖一眼开口1米左右的水坑(井),院有多深,井有多深。坑(井)底下垫炉渣,上面用青石板盖上,主要用来积蓄雨水。有些地方,这些雨水沉淀后还要供人畜饮用。据说,这里的年降雨量在500毫米左右,有的年景连下二十几天雨,井水也从没溢出过。</b> <b>穿山灶呈斜坡状,依次向上,灶心相通,根据热气往上走的原理。往上炉温逐减,可根据火候,烹饪地坑院的特色美食十碗席。穿山灶的第一个火最旺,适合蒸煮,随着火力的逐步减弱,依次为炖、焖、保温功能。</b> <b>  身处地平线下的古村落中,仰望白云晴空。地坑院落的年龄多数都有100多年的历史,看完地坑院,还是感叹先人的智慧。</b> <b>据说,陕州区目前尚存近万座地坑院,以后有机会去未开发的地坑院转转,真正体会一下“见树不见村、闻声不见人”的地下村庄原居民的生活。</b> <b>  陕州地坑院向西南途经:S313、三灵快速通道29公里40分钟到灵宝秦函谷关。</b> <b>  现在的关楼是1992年重新修建的,整个建筑庄严美观,有汉代宫阙的风范。当然,都是水泥建筑。</b> <b>  函谷关,连接着西安与洛阳两座古都,它被夹持在秦岭和黄河之间,四周布满了深沟狭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往今来,不知难倒了多少英雄好汉,成为兵家必争之地。</b> <b>  今天,为了旅游的需要,这里成了风景如画的国家4A级景区。节日期间,接连演绎在历史上,这里曾经旌旗翻卷、战马嘶鸣、狼烟如柱、鼓角相闻,攻战攻心故事。</b> <b>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之前,关令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列仙传》:“老子西游,关令尹喜望见有紫气浮关,而老子果乘青牛而过也。”后遂以成语“紫气东来”表示祥瑞。</b> <b>  登上“天下第一古关”函谷关城楼,俯瞰“关东六国”,体味“拥函谷,傲群雄”的英雄气魄。</b> <b>  景区宣传画: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而西头就是潼关。“历史上发生在函谷关的重要战争达13次,而潼关则多达45次。”常驻重兵,少则数万,多则几十万,这段峡谷在军事上的作用被历代君主铭记。</b> <b>函谷关古道,据说还有残留7.5公里,一定得去走走。古时的函谷关官道仅仅是一条深陷于沟壑中的狭窄小道,但它却是贯通东西的必经之路。长达五十公里的峡谷,东头是函谷关,西头是潼关。</b> <b>步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关古道,聆听函谷关数千年的风云史,在柏林荫蔽下感受车辚马啸、血流漂橹的壮烈。</b> <b>古道与时隔两千多年的高架交会。</b> <b>到秦朝统一六国后,函谷关就失去了军事防御要塞的意义。相较而言,潼关的位置就显得比函谷关更重要,其在军事上的地位就逐渐代替了函谷关。</b> <b>到汉代,函谷关东迁,就是上午游览的汉函谷关。在丝绸之路开辟后,自洛阳西去,为丝绸之路第一关。函谷古道上的军事关口,蜕变成丝绸之路上的财富之门与交往之门。</b> <b> 刚离开古道,立即“穿越”至高速,上仰韶大道、连霍高速,40分钟行36公里,住在三门峡金玫瑰大酒店。 </b> <b> 酒店餐厅用晚餐。住大酒店吃饭不用出店门,就餐环境优雅,还能吃到许多当地特色菜肴。</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