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山老街

君子兰(潘永明)

<p class="ql-block">我的美篇 : 美篇原创</p><p class="ql-block">浏览顺序 : 文上图下</p><p class="ql-block">背景音乐 : 安静抒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 . 前 言 丁山老街</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丁蜀镇的居民,习惯上都自称 “丁山人” 或 “蜀山人》。丁山人至今还把沿丁山大河的大街称为 “老街上”。老街由以前的东贤街 . 大中街 . 大西街及新西街 (俗称 “新街” ) 相连而成。处于中段的大中街,自清末民初以来,尤其是上世纪 30年代至 70 ~ 80 年代,一直是丁蜀镇商家最集中 . 生意最繁忙 . 市口最热闹的中心地段,是最地道的丁山老街,全长近1.5 千米。</p><p class="ql-block"> 丁山老街不仅是明清民国时期丁山镇的行政机构驻地、文化活动中心,更是商业经济中心。</p><p class="ql-block"> 昔日的大中街,沿着横贯丁蜀镇的丁山大河北岸,依水而臥。东起 “东栅栏门门” (今东贤桥北堍) ,与东贤街相连;西到鲍家弄与大西街为邻,长半里许,宽丈余。两边商业店铺相向而列,鳞次栉比,是典型的江南水乡 “两面头街” 。大小商号沿街而立,行业门类从多。店家都是一二层砖木结构民房,一层门面营业,二层多作住家或堆栈 (仓铺) ,或为 “寸金地” 。或典柜当街,或前后通堂,各具特色,共招百客。店门则是清一色的 “阔板 ” 长门。</p><p class="ql-block"> 街心通身用四五尺长的麻石条铺就,两侧店家门前则是 “乱石铺街” ,平整坚实。朝南 “上街头” 一面,每隔五六家或十来家店面,便留有一条宽窄不等的巷弄,供居住在街后 (北面) 的居民通行。</p><p class="ql-block"> 从东往西依次为 : 东贤弄 (现东贤路南端) . 周家弄 (有两个弄口) . 集贤弄 . 老混堂弄 . 鲍家弄共计五个弄口;与此相应,朝北 “下街头” 店后临河一面,则有五六只大小不等的河埠,各有 “河埠巷弄” 通达,足以供整条街商家 . 住户取水饮用 . 淘洗汰刷以及泊岸所需。</p><p class="ql-block"> 下街头店铺大部分砌筑在在岸上,有一小部分伸入河面,下面有木桩支撑,类似吊脚楼。民国年间,丁山老街两边沿街有南货店 . 杂货店 . 陶器店 . 粮油店 . 茶馆 . 饭店 . 浴室 . 旅馆 . 印刷店 . 毛笔庄 . 诊所药店等各类店铺 120余家。</p> <p class="ql-block">南河浜处的红卫桥</p> <p class="ql-block">水墩窑</p><p class="ql-block"> 据我长兄 : “忆外婆家的人与事” 中介绍,水墩窑,当年我潘家与外婆家拥有主要股份。外婆是个慈祥而又坚强的女性,面对生活中多次失去亲人的不幸,游发她无所畏惧的性格,操持家中陶瓷生产作坊,从采购原料 . 制备箱塘熟泥到招聘成型做坯师傅,配装入窑到烧窑 . 出窑直至销售,劳心劳力,因经营得当,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发展成为 “黑货行业” 中信誉卓著的领军知名企业。</p><p class="ql-block"> 另据我大哥回忆,父亲年轻时一直帮助我大伯父料理陶业生产。解放后公私合营前,大伯父年老多病时,深感对不住我父亲多年的辛劳,将西马家窑的三份窑脚及水墩窑边的五间厂房拨到我父亲名下。当年,我父亲在 “陶联处” 工作,月工资五/ 六十元人民币,还要兼顾自家的陶业生产,就请了張生大做坯师傅,全手工制作些中小缸,母亲在家中做些小件白货套里,得坯件够了就送去西马家窑烧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二 . 丁山大王庙</span></p><p class="ql-block"> 在丁山老街的东端,丁山大河中央有一转水墩,四面环水,三面分有桥与东贤村 . 水墩窑 . 潘家村 . 王家窑等丁山大河两岸连接起来,方便人们出行。转水墩上有一大王庙,建于清朝,为船民中苏北淮扬帮所建,内供龙王,前往烧香拜佛的大都为船民。</p><p class="ql-block"> 相传,旧时丁山窑场上的苏北船民最受岐视,他们大都是以长途贩运陶器为生计。常年漂泊在水上,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在岸上没有他们的栖身之处。淮扬帮为找个落脚的场所,在转水墩建造了大王庙。据我家边有位当年跟着他叔叔跑码头的老船民说,建庙时,连砖头 . 砂浆以及施工所用之水,都是用装载 60多吨位大船从苏北运来的。庙落成后,淮扬公所就设在庙内。</p><p class="ql-block"> 转水墩四面环水,三面分别有 ① 小石条平桥 (水墩窑前连通到转水墩上) . ② 单孔小石拱桥 ( 注 : 那时还没有红卫桥,要到蜀山去,必须从转水墩到原港区搬运站经下滩才能去) . ③ 大王庙桥(大单孔石拱桥,有桥栏,气势不凡) ,过了桥就到潘家潭我外婆家了。</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大王庙成了宜兴公安局丁蜀派出所所址。1970年冬疏峻河道时,转水墩连桥均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三 . 丁山戏馆子的渊源历史</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丁蜀镇建有“东南戏院"。民国25年,在水墩窑边新建“中央戏院″。抗战后停业。解放后1956年改为国营,东南戏院更名为 “人民大会堂″。1976年更名为“丁山影剧院″,到1990年经扩建改造后,建筑面积达1948平方米,832个座位,有工作人员14名。改革开放后,又改为紫砂艺术制作 . 经营场所。</p> <p class="ql-block">戏馆子首任经理朱裕山</p><p class="ql-block"> 朱裕山,早年投身革命,先参加苏南人民抗日义勇军,后改编为李复部队 一一 新四军独立二团任二营特务连连长。为削弱 . 瓦解和抗击敌伪力量,锄汉奸 . 惩土豪 . 打日本鬼子,转战滆湖 . 长荡湖,抛妻儿离开家乡,南征北战,枪林弹雨里浴血奋战,为夺取抗战胜利及祖国的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解放后,经组织安排到 “戏馆子 (丁山老街东端民国初期建有 “东南戏院” ,1950年重建更名为 “丁山大会堂” )首任经理,多年来致力于家乡的文化事业,办得有声有色。</p> <p class="ql-block">旧时戏馆子对门的竹器店 :</p><p class="ql-block"> 据原村上人陆定新 (网名 “阳羡一石艺术空间” 回忆,他祖上在丁山戏馆子门口开设竹器店,兼营竹器加工制作,也从事竹制品的代购代销。各种竹器竹制品应有尽有,圈竹制品如竹橱 . 竹床 . 竹椅 . 竹凳等;扁竹制品如竹席 . 竹帘 . 竹匾 . 竹蒸笼等;长竹制品如撑篙 . 扁担 . 连枷 . 锄头柄 . 竹梯等;短竹制品如竹筷 . 竹蒸架 . 竹刷帚 . 竹筹 . 竹签等。</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他父亲选中了酱园背后施家边的一块地基建造了新房子,而陆定新就出生在新屋里,所以父母给他起的名字中就带有一个 “新” 字,标志着美好生活从新开始。那个时代每家都生养有几个孩子,仅靠父母微薄工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小时候,寒冷冬天里连件保温的棉袄都没有,现在回想起来,只能到附近山头上的龙窑边烘火,龙窑确实难以忘怀。上世纪90平代初,一开始陆定新在东贤桥北堍上卖卖炒螺丝 . 卤菜猪头肉猪蹄什么的,生意挺不错。后来开了 “陆记卤菜馆”,那个年代丁山老街上人来人往挺热闹的,他的生意也挺红火的。</p> <p class="ql-block">四 . 家边的人和事 :</p><p class="ql-block">  戏馆子过来吳家 . 周耀强家 . 汪丫头家. 蒋万盛南货店 . 中医师承允斌家 . 巫小林家 . 倪老虎家的窑货陶器店 . 倪家大门,汤国英家 . 陈小牛家,就到王义璋的招寿茶馆店了。一早,茶馆里就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了。从我家出东贤弄,右拐往西,丁山大河边上的史家大院真热闹。里面居住着许多户人家,就象电影里的七十二房客。</p><p class="ql-block"> 史家大院西边是濮锡坤家的铁匠铺,为铁匠世家。当年那叮叮当当有节奏的打铁声,火星四溅;只见那光着膀子的打铁架势,火星还有那拦风箱的呱嗒呱塔的响声,就像那贝多芬演奏的交响乐,把当地人都惊呆了,周围的人们纷纷上前围观欣赏。</p><p class="ql-block"> 每到春节来临,濮家家中总要挂起祖传家训之中堂 :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松鹤长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书香门第 青春长在</p><p class="ql-block"> 劳动人家 吉庆有余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祖传铁匠传承世家,学习厚德诚信家风,继承和追求创新的敢闯精神,不畏艰辛的坚强意志,这就是濮家铁匠铺后代遵循的 “铁匠之魂” 。</p><p class="ql-block"> 濮锡坤长子濮全龙是我长兄潘春芳小学 . 初中的同学,现他定居美国,国际知名学者;其小儿子濮全民,现中国宜兴陶瓷城 “诚信经营户”。</p> <p class="ql-block">右是濮全龙 . 左为濮全民</p> <p class="ql-block">  2017年 1月29日,民祥友在美篇的留言,介绍了当年大中衔留下的一些印象。</p> <p class="ql-block">我的回复</p> <p class="ql-block">2016年10月份我发表的美篇 《丁山大木桥》中美友 “民祥” 的点评摘录如下 :</p><p class="ql-block"> “ 东栅栏门 . 老轮船码头 . 现东贤桥北堍原来是一条很窄的小机耕路 (① 俗称大田埂) 口子上的豆腐店。西栅栏门在南园的小拱桥处 ( ② 即小木桥) ,原大中街靠山头这边沿河边都有店面房屋,靠山头楼处为上街头,沿河边为下街头,我( 评论者民祥) 就居住在上衔头上山头楼梯的北酉,对面下街有姓徐的裁缝铺,往西石灰行 . 弹棉花店 ..圆通堂头 . 志诚南货店了” 。</p> <p class="ql-block"> 过来就是我父亲挚友何琪大家了,他儿子何小舟是我小学 . 初中同学。</p><p class="ql-block"> 这儿郝新元家的日用商店,经营烟酒糖盐之类日常生活用品。上世纪九十年代,电话机尚未进入家庭,如要给外地的亲人们打长途电话,就近就是他店的 “公用电话” 了。那时候我父亲病重臥床不起,半夜里就有好几次到他店里打长途给在外地的哥哥姐姐,告诉他们父亲病危情况。所以,家附近的公用电话,方便了周围群从。</p> <p class="ql-block">  原丁山小学南有一小弄堂,纪长贵家就住在里边。小时候夏天的傍晚,经常在丁山老街空地上看到纪长贵一家以 “小热昏” 形式说唱卖梨膏糖。一张长凳代表舞台,一人或两人搭档说唱,或和其夫人或者和其女儿,以小锣或三巧板伴奏,一般先以敲小锣开场,招揽观众,接着讲笑话 . 说新闻 . 侃时事。唱的内容则是宣传他祖传的梨膏糖的功能和作用,其实就是打广告。由于纪长贵嗓音洪亮,语言幽默风趣,很炔引起了观众追捧。由于是为了卖梨膏糖而说唱,也有人称之为 “卖梨膏糖佬” 。</p><p class="ql-block"> 文革开始后,“小热昏” 和其他民间传统艺术都被封存了,活跃在丁山老街上的纪长贵 “小热昏” 说唱也从此消失了。</p><p class="ql-block"> 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纪长贵就创建了江苏省第一家生产梨膏糖的生产企业,并以 “长贵商标” 注册。改革开放后,到了纪光荣手中,他接过祖传下来的秘方,并在传统上进一步发掘整理,在原来中草药配方的基础上,根据现代中医药理论,调整药理作用,改进操作工艺,在配方等方面通过了卫生部以及标准计量部门的审定,使得其止咳化痰 . 平喘润肺 . 生津开胃等效果远远超过原来的产品,产品畅销上海 . 山东 . 安徽 . 河南甚至香港等地,受到消费者一致好评。</p> <p class="ql-block">  东栅拦门外焦为宝父亲祖传的荷兰水(同音) ,还有卫生老头子那七彩诱人的面糖,唯妙唯肖,生动逼真。以及徐盘大夫妇俩经营的书报摊、早前的许家漆铺、隔壁的淡家糕饼店。</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还没有东贤桥,以前到河对岸潘家潭外婆家,只能走过大木挢再经过湖渎桥,向前走几百米才能到。</p><p class="ql-block"> 东贤桥,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2000年 3月,由丁蜀市镇建设工程公司承建。</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五十年代丁山街一角</p> <p class="ql-block">  1959年,为护建街道,拆除了丁山东贤街 . 大中街等沿河的民房店面,这一工理历时一年多,直到1980年后,丁山的东贤街及大中街沿河才逐步恢复建成新的店面,形成新的商业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片为昔日丁山大中街</span></p> <p class="ql-block">五 . 丁山闹市区大中街  </p><p class="ql-block"> 东栅栏门西侧,→寄旧商店→理发店→成鼎隆→薛顺兴铁器店→→高森林白铁店→老机关幼儿园→王敖大水果店→陆老太孙儿李xx居所→储蓄所→“葆仁堂国药店(现大中药店)→第一饭店→老混堂弄→烟糖店→就到大木桥对下的肉墩头了。1993年改造老街区时,这些老房子都被全部拆除重建商品房了。</p> <p class="ql-block">  大中街上至少有三家理发店,首推 “安乐理发店”。老板姓龚,两开街门面,客师多,场面好,备有新型新型铁制理发椅,推行时新的火烫 . 吹风等,兴隆一时。 </p><p class="ql-block"> 另外两家是 “大光明理发店”和“街政府巷弄” 口东首一家 (似乎无牌,常州人陈姓业主开设) 。那时每到热天,理发店上方横悬两三幅长条形厚布帘,上沿用竹 . 木横杆夹住,用绳索串连,以 “溜支” (滑轮) 通到店里,由学徒拽住一拦一松,布帘前后摆动,习习生风,为顾客驱热解暑。顾客座椅前整容镜两边,镶嵌的对联也很应景 : “ 入座发蓬松,出位眉目新 ” 。</p> <p class="ql-block">  大中街上王敖大开的水果店,虽然是只有一间店面,却是时新行当。每天入夜。灯火通明、满柜货架的瓜果梨桃,活色生香。每天入夜。灯火通明、满贵满价的瓜果梨桃活色生香,为旧式的大中间带来了只是新潮的亮式。</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大年初的,我们这里时兴饮 “元宝茶” 这一传统茶饮。青橄榄,两头尖尖的形状酷似元宝,因此,用青橄榄泡制的茶饮便被称为 “元宝茶”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以青橄榄泡茶招待客人,不仅彰显了主人的热情好客,更寓意着 “一年四季元宝来” 的美好愿望。王敖大会提前一个月为当地老茶客们准备福建青撖榄,如果你稍迟些,想买可能就得等到来年了。</p> <p class="ql-block">  大中街东段有程 . 蒋 . 吕 . 张四家开的四爿米行。其中以程家的元康润米店最为知名。民国19年,老板程钓曾被推选为县商会监察委员。 中段的下街头是鲍焕大的魚行,一只长脚盆从店门口伸到街沿,大半盆清水里游动着各色鲜鱼,充满生机。魚行歇业后,这间店面成了丁山新华书店最初的营业之处。</p><p class="ql-block"> 魚行往东十数家店铺处,便是恽敖昌开设的肉铺,肉墩头摆到店门口,任由顾客挑肥拣瘦。吴家和汪家开的二爿豆腐店也都在此,木制的豆腐架当街摆放,上下几挡都是整板的热豆腐,香气四溢。</p> <p class="ql-block">  蒋家米行西隔壁,是王其奎开的银匠铺;而老混堂弄囗西首的银匠铺,是葛家所开。店主似乎每天手持小锤子,弯着腰低着头,就着工作台上的灯焰敲敲打打,交工雕琢首饰,长年累月几乎成了驼背。“街政府巷弄” 口西首,是徐志和开的春和酒店。那时的酒店,不像现在泛指的餐饮 . 下榻的饭馆 . 旅社之类,而是名副其实卖酒的店,专供瓶装和散装的白酒 . 黄酒。</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 . 商业上主要名店</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丁蜀镇志》记载 : 丁山街上商店林立,大中街上开设有多家远近闻名的百年老店,其中南货店有两家,一为东街头的成鼎隆南货店,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九年 (1903) 。由成步瀛创办,又名成定保,原籍无锡。该店创办时,只有店面一间,规模很少,第一天营业额仅小钱 64文。</p><p class="ql-block"> 民国 14年,其子成毓文 . 成毓灵执掌父业,扩充店面五间,把东边一半辟成一半,号成鼎昌,专营土布 . 五洋 (洋烟 . 洋油 . 洋火 . 洋蜡烛 . 洋肥皂 ) 等商品;西店号成鼎隆,经营南北杂货 . 茶 . 漆和颜料。两家实为一家,其內部分工,兄弟各有定职分掌,均有乃父作指导。成鼎隆经营有方,一直是丁山街上的 “头块招牌” 。直到 1956年公私合营后,似乎在追忆昔日的辉煌,门板上仍贴着嵌店名联 : “ 鼎食备山珍海味,隆仪呈佳慕名茶 ”。这副对联正反映成鼎隆的经营特色。成毓灵善于经营,惯以交道打开局面,主张生意不论大小,既做零售,又兼批发。</p><p class="ql-block"> 民国 29年,鼎隆 . 鼎昌还以上海 . 无锡 . 江阴 . 常州等地大量收购各种商品运销浙皖两省,并冒着危险与新四军做生意。在上海河南路 66号惠中银行楼上设立 “丁山成鼎隆办事处” ,旨在扩大影响和了解商品起落行情,以利经营。业务红红火火,盛极一时。</p><p class="ql-block"> 成毓灵家还走出去一位现代中国著名古琴家成公亮 ( 1940 ~ 2015 ) 。</p> <p class="ql-block">  除此之外,大中街上还有几家南货店,均由江宁人氏开设 : 上街头偏东的复昌祥,店主朱炳生;下衔头中段的永茂,店主成德泉;西首的乾泰和,店主韦姓。其中,朱炳生店面虽然不大,店后庭院进深却达数十米,1958年之前曾设为大中街 “街政府” 所在地 (后曾为丁山居委会办公地) 。所以,复昌祥东侧的周家弄 (西) 俗称 “街政府巷弄” ,穿过这里,再往里走是一个用青砖铺地的大酱园,北面围墙正中有道 “后门” ,直通整条大中街后的大片民居地,因为这 “酱园”,这片 “老丁山”的栖居之地,被冠名为 “酱园背后” 。</p><p class="ql-block"> 朱炳生 (1903 ~ 1973),江宁县湖熟镇人,店员出身,民国1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参加宜兴秋收起义。抗战时期由宜城镇迁居丁山,开设 “福昌祥南货店” 。</p><p class="ql-block"> 经党组织安排,建立地下交通站,朱任八区 (丁蜀区) 日伪商会会长,掩护中共地下党负责人的活动。在此期间,他曾从日伪手中营救出县委负责人多名;同时为保障新四军的军需物资供应,种稻 . 养马 . 养猪 . 釆购药品等,帮助苏南新四军购买 . 运送军需物资。与敌伪斗智斗勇,巧妙周旋,上演了丁蜀地区的 “沙家浜” 。</p><p class="ql-block"> 民国 35年 9月,因朱曾任日伪商会会长,被国民党政府以汉奸嫌疑抓去坐牢 2年。民国 38年 1月获释。解放后,朱曾积极协助人民政府破获了两起特务案。</p> <p class="ql-block"> 上街头东起笫一家百年老店薛顺兴铁器店,该店创立于清光绪十年 (1884) ,店主薛和庆,原籍无锡南乡人,以打铁为业,清末民初生意达鼎盛时期。1920年,其长子薛善雄承接长兴煤矿宜兴经销权,改名为 “薛顺兴煤铁号” ,兼营人工釆矿工具,由此声誉益著,名望邑里。</p><p class="ql-block">后来发迹,光绪十七年正式开张。清末民初是该店经营业务的鼎盛时期,铁器种类各式俱全。新中国成立,薛顺兴铁器店参加了丁蜀铁木竹手工业合作社。</p> <p class="ql-block">  丁山大中街上还有一家百年老店高荣昌铜锡店,清末民初由常州人高富根开办。店面一间,前店后坊,专营面盆 . 炊具 . 酒具 . 茶壶 . 脚炉 . 香炉 . 烛台 .响器等商品,并代客修理各种铜锡器皿器具。</p><p class="ql-block"> 高富根擅长铜锡冶炼,选料考究,造型美观别致,色泽鲜亮 . 坚固耐用,在当地及周边频有影响。能将一定比例的黄铜和锡拼和冶炼成 “锡青铜” ,色泽 . 硬度 . 响声都与昂贵的白铜不相上下。而价格却大大低于白铜,深受大从欢迎。 </p><p class="ql-block"> 其子高森林,从小随父学艺,继承了其父亲的全部手艺,并遂渐从铜锡铸造转向白铁工艺,1956年参加合作组织、</p><p class="ql-block"> 高荣昌铜锡店西隔壁,是一座称作 “王家祠堂” 的长院子,临街朝南大门进去有两个院落,两进房屋连厢房约一二十间丶上世纪 70年代末,丁蜀镇机关幼儿园最初就创办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  大中街上街头频具规模的京货店 (绸布业) 有四家 : 中段偏东下街头的福裕 . 中段上街头的久成 . 信裕和偏西下街头的永大祥。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推久成棉布绸缎店,为民国时期丁山资金雄厚 . 实力最强的一家布店,由何桐生创办,拥有房屋 3处 . 田地 300亩,资金 1500个匹头 (布) 。</p><p class="ql-block"> “久成” 十分讲究生意经,店里做到顾客上门笑脸相迎,见客一杯茶。因其待客热情,加工棉絮 . 棉胎,不进次棉,不掺飞花,棉胎白净 . 坚韧,深得顾客信任。抗日战争时期,丁山沦陷后,久成既做蒋管区生意,也做新四军生意,煤山 . 泗安 . 广德等地也有久成的客商。民国 2δ ~ 38这 10年中,是久成的鼎盛时期,业务飞黄腾达,名声平步青云,连续购田置产,其实力跃居棉布业榜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小广货店 (日用百货兼营文具) 也有四五家,最热闹的要数复昌祥对门的龚万盛,为常州人龚寅生开设。两开间店面,一排玻璃柜台迎门,经营针绵织品 . 小五金和文具等当行商品。</p><p class="ql-block"> 龚万盛东西两侧分别是江宁人陆世忠开的棉花 (絮棉) 店,弹棉花的工场则设在复昌祥后院 “街政府” 第二进老房子的阁楼上,成天传出 “笃笃笃 . 乓乓乓” 的弹棉花弓发出的声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中街偏西段上街头的三茂南货店,历史更为悠久,为清咸丰年间由南京江宁商人龚 . 张 . 李表兄弟三人合资创办,故称 “三茂” 。三开间门面,店后尚有数十间房屋和园地。自营酱园 . 糟坊 . 糕坊。当年 3家投资 6000银元,经营稳健,清朝末年,并为李姓独家经营,知情人称它为 “ 后三茂” 。由清末入民国,三茂历经清代 4个皇帝至民国,直到 1956年参加公私合营,辗转变迁百年,五易其主,声誉不衰,堪称丁山商界大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万安桥 (俗称大木桥) 北境西首为王合兴熏炙店,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 (1904) ,老板王亮大,也是南京人,最初以仿制老家特产南京板鸭出名,解放前,丁山大小饭店有 20多家,从酒席 . 小吃到点心各具特色,都有吸引食客的独具魅力。光绪三十年由王亮大创办,名扬邻里。因该店每天下午两点多钟开门营业,直至深更半夜,有时甚至到东方破哓,专做夜间生意,全镇独一无二。</p><p class="ql-block"> 只因为在这时间段里,丁山窑场上龙窑 “落山” (一窑陶器烧成息火完工) 下班后的烧窑工人,看夜戏散场的观从以及一应的赌客 . 烟客等,都喜欢夜宵饮酒,店里常年储存丁山名酒 “白福珍” (斜对门的三茂糟方酿制) ,供应的品种有各色野味,色香味俱佳,吸引了远近诸多食客,楼上楼下常常是吃客满座,生意兴隆。由此,丁山街上就传开了 “半夜里发财壬亮大” 的俗俚。</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制作的熏炙菜,随季节的变换随时翻新。春天先后供应拌麻兰 . 芥末白斩鸡 . 熏鱼、白肚肘之肉及各色野味。夏天供应香嫩鲜美的酱鸭 . 糟鱼 . 兰花豆腐干......。中秋时节即供应爽口鲜嫩的糟鸭,继而換以味淡可口的板鸭;入冬后大量野货上市,熏炙野味 . 咸魚腊肉等,有鸭饺 . 羊饺 ,...... 。</p><p class="ql-block"> 该店一年四季既供应较为高档的菜肴,也有味美可口的廉价菜。如拌干丝、蓝花豆腐干、花生米、咸蛋等。点心除供应面条、馄饨外,还供有白粥 . 菜粥,8 / 9 月间还供应桂花糖芋头,由于王合兴熏炙店经营适时翻新,小型多样,物美价廉,所以生意兴隆,名扬邻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六 . 丁山大木桥 :</p><p class="ql-block">  正对大木桥的向阳两街店面是查怡兴土烟点。由原籍安徽泾县的查姓徽商于清末开设。该店常年出售成品王烟丝牌号为 “红双”,丁山人叫做 “香头” ,是吸食 “烟筒头” 的必需之品。查怡兴土烟店,历经沧桑近百年,业绩不俗,曾与三茂 . 成鼎隆等一同跻身于万元 (银元) 以上的全县大商铺之列。</p> <p class="ql-block">大木桥横跨丁山大河,沟通南北街市,其北堍延伸在大中街偏西段,在此形成了一个游贩行商聚集 . 广告招贴滿墙的闹市区。市口极好,可以说是大中街的 “中心肉块” 。解放后,丁山初通有线广播,第一只高音喇叭就架设在这里的电线木杆上,更加增添了大木桥头的闹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改造前的丁山大木桥</p> <p class="ql-block">2016年 9月拍摄的原大木桥西南堍民房</p> <p class="ql-block">2016年 9月拍摄的原万安步行桥拍摄大木桥南民房</p> <p class="ql-block">  大木桥北原供销社土杂商店,东边原是丁山食品公司的中心供应站,计划经济年代,居民每个月为4两肉票,逄时过节,如端午时有排队供应新鲜黄魚,要凭户口本才能购买。</p> <p class="ql-block">  大木桥北原供销社土杂商店,东边原是丁山食品公司的中心供应站,计划经济年代,居民每个月为4两肉票,逄时过节,如端午时有排队供应新鲜黄魚,要凭户口本才能购买。</p><p class="ql-block"> 大中街改造前原大木桥北堍西侧拍摄 “弯松飞枝"处,这里曾经是 “益民日夜商店” 所在地。旱先是我青岛姐姐高中同学葛可伯负责管理,这悬挂的“益民日夜商店″这几个刚劲有吸引力的招牌大字,就是葛可伯亲自到紫砂工艺厂,请大师谭泉海书写留下的墨宝。</p><p class="ql-block"> 益民日夜商店,是当年江苏省唯一坚持24小时服务的便民店。拍摄大木桥时,有幸遇上曾任过该店的经理,年近八旬的查琴仙女士,回忆起当年往事,听她娓娓道来头头是道,谦逊地连说服务得还应该更周到些。</p> <p class="ql-block"> 2016年,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对大木桥西南处这一 老 . 脏 . 乱 . 杂的老 “三角地块” 实行现金收购,大部分居民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办理相关搬迁手续,陆陆续续搬离这儿。</p> <p class="ql-block">  来到大木桥南西侧,第一家就是吳竹梅家。另外住在这边的朱宝林,解放后进入丁蜀农机厂为竹匠、他制作的竹制品,经久耐用。女儿朱顺仙、女婿郁建平都在紫砂厂工作。郁建平的外公吳雲根,紫砂七大老艺人之一。这儿居住有葛红芳家→邓蔭南家→张家-→朱宝林家→吳家一&gt;鲍家。邓蔭南老宅也早巳屋面扑落,萧条荒废,显得一派萧条景象。(他家中子女现在均居宜兴城里)大木桥南路西的烟酒日杂商店,门庭冷清。人们己习惯到各大超市釆购日常生活用品。理发店 . 烟酒小店 . 弹棉花店 . 中介 . 裁缝店 . 麻将馆 .林立其中。</p> <p class="ql-block">  土地堂庙,在大木桥南,建年不详。当年内供土地菩萨,每年二月初二为土地堂庙会,其时必请戏班子来演戏酬神。然而现在与众多古刹名寺相比,一如被茫茫岁月洗尽了朝气 。被丝丝的河风卷走了靓丽,显得那样的苍老质朴,现在香火早已灭绝,</p> <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大木桥 . 丁山大河,端庄肃静。曾经繁华拥挤喧哗热闹的鼎山老街,犹如历经千年之重负早己疲惫不堪、悄无声息。</p> <p class="ql-block"> 医生杨葆青上世纪八十年代建的楼房的砖头瓦片,据我所知都是杨医师抽出时间,到附近乡村利用空闲荒地田土亲自制作坯砖坯瓦,历经几年,就地围窑烧制而成的,其中辛苦,不言而语。</p> <p class="ql-block">  中央楼浴室 . 月亮湾旅馆边的鲍家弄里居住有蒯某某 .史某某 .居煥宾 . 刘洪元等家。刘洪元油条店退休。他与许某某、小吳子等都是同事。</p> <p class="ql-block">  中央楼西边沿街原先有面店,朱医师家,吕康大,李昌松眼镜店、石灰行、修锅店等诸多店铺,这里就不一一繁述了。</p> <p class="ql-block">  大新饺子店,地址在原大木桥西边些,是原大新厂食堂里的几个老奶奶合伙开的,她们小吃店卖的煎饺豆腐花,是一道美味的搭配。煎饺外皮酥脆,肉馅鲜美多汁;而豆腐花则以其细腻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之称,两者搭配在一起,不仅口感丰富,还能提供全面的营养。相比现在小吃店的煎饺豆腐花,味道不知要好许多倍。</p> <p class="ql-block">  圆通堂之处,众多小巷四通八达!在这里可上山头上,下可至邮电局、大操场,北连通大统华,南至老混堂弄、中央楼,东到酱园背后、老丁山小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七 . 医疗卫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① 中药铺 </p><p class="ql-block"> 抗日战争时期,丁蜀镇有国药店 9爿,丁山有 : 葆仁堂 . 万阳春 . 太和堂 . 老益大 . 益寿堂;蜀山 : 复春堂 . 春和堂 . 大元堂 . 正大药店。“葆仁堂” 国药店,创建于清末,创始人姓丁,原来是丁山街上的一些地摊卖药小贩,俗称 “药芭斗” ,后开设药店。其儿子丁珊宝继承父业,自制 “六味地黄丸” . “补肾丸” . 和 “调经补阴丸” ,由于真材实料,药效明显。并聘请中医坐堂,因此药店生意兴隆,名扬东南八乡。</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继续开业的还有葆仁堂 . 太和堂 . 泰山堂 . 老益大 . 万阳春等 5家。1955年社会主义改造后,改为公私合营丁蜀医药商店,下设葆仁堂门市部 . 万阳春门市部和复春堂门市部,后并成国营医药商店丁山门市部和蜀山门市部。1961年,在丁山解放东路增设国营医药商店解放路门市部。</p> <p class="ql-block">② . 医药房</p><p class="ql-block"> 抗战时期,丁蜀镇有 2家西药房 : 东南药房 . 魏琏记药店。民国 24年 (1935年 8月) ,周国俊筹巨资开设了东南西药房,店址丁山大西街,约有资本 670万圆 (旧币) 。魏国琏开设了 “魏琏记” 西药房,地址也选在大西街,仅有资本 210万圆。民国 30年 10月,丁山又开设了競兴西药房。民国 38年,新增了 “五友” 西药房。</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民国 36年 10月,丁山又开设了魏兴西药房。民国 38年,又开设五友药房。这些药店在1956年 2月,全行业公私合营时,并入公私合营丁蜀医药商店。</p> <p class="ql-block">③ . 诊所医院 : </p><p class="ql-block">《丁蜀镇志》上记载 : </p><p class="ql-block">均霍医院,民国 10年,葛均霍开设。</p><p class="ql-block">周济医院,民国 20年开设,院长周至林。</p><p class="ql-block">爰仁医院,民园 20年开设,院长黄衡山。</p><p class="ql-block">张伯仁诊所,1927年 4 月在丁山大木桥南由医生张伯仁开设,诊疗范围为中医内外科。</p><p class="ql-block">张恒昌诊所,1934年3月,在丁山东贤由张绍良开设,诊疗范围中医。</p><p class="ql-block">邓荫南医室,1937年3月,地址丁山大木桥,医生邓荫南开设的中医外科。</p><p class="ql-block">曹锡山诊所,丁山大木桥,1938年 2月,医生曹锡山伤科。</p><p class="ql-block">蒋养忍诊所,丁山大西街,1938年 8 月,医生蒋养忍中医外科。</p><p class="ql-block">达昌诊所,丁山大西街,1941年2月,医生张 仲,西医。</p><p class="ql-block">湖山诊所,丁山大中街东首朝北 (下街头) 第一家,1941年 5 月,执业医生钱 杰,医术精良,得人轻声细语和善,受到街坊老少的普遍教重,为丁蜀镇最早毕业于西医专业的内科医生。</p><p class="ql-block">觉先产科诊所,开在丁山大中街周家弄 (东) 內,1942年 2 月,执业医生徐觉先,以现代助产术终结了世代传承的旧式 “产娘婆 (接生婆) 接生方式的产科医生 。</p><p class="ql-block">伯纯诊所,丁山湖渎,1942年 3 月,医生吴伯纯,西医。</p><p class="ql-block">周劲北诊所,蜀山南街,1943年,医生同劲北,西医内科。</p><p class="ql-block">叶露诊所,丁山大西街,1944年 5 月,医生叶公懋,西医内科。</p><p class="ql-block">葛南庐诊所,丁山中庄,1944年 9 月,医生葛南庐,疗科。</p><p class="ql-block">永康诊所、丁山新街,1945年 3 月,医生冯 俊,西医。</p><p class="ql-block">陆希伯眼科,丁山,1945年,医生陆希伯,眼科。</p><p class="ql-block">乐安助产,丁山,1949年 12月,医生崔丽卿,助产。</p><p class="ql-block">谭其翔诊所,丁山大西街,1949年 5 月,医生潭其翔,西医。</p><p class="ql-block">丁氏父子伤科,蜀山,年代不详,医生丁一飞,中医伤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渊源 . 发展概况 :</p><p class="ql-block"> 民国 26年 3月,慕陶堂邓荫南的邓济医寓由双桥迁至丁山大木桥南,开设中医外科医室。</p><p class="ql-block"> 翌年 2月,杨巷大潭圩人曹锡山,时年 18岁,随父亲来丁山大木桥开设伤科诊所。</p><p class="ql-block"> 抗战以前,丁山镇私立医院有均霞医院 . 周济医院 . 爱仁医院;私人诊所有女郎中诊所 . 蒋养忍诊所。</p><p class="ql-block"> 抗战以后,丁山地区私人医院诊所增设 : 湖山医院 . 叶公懋诊所 . 崔丽娜产科 . 徐觉先产科 . 达昌诊所 . 丁继世伤科,蜀山地区增设 2家医院诊所 : 熊济医室,医生庄国熊,擅长儿科 ;大新诊所,医师蒋振环。另有一些中医坐堂 : 承允斌 . 徐伯琴 . 崔毓桐 . 钱振球 . 朱绍阳等。</p><p class="ql-block"> 丁山的医院诊所门类齐全,不仅有中医内外科,还有伤科 . 助产科 . 疔科 . 眼科 . 牙科等专科诊所。1951年 6月,13位私人开业医师 (其中 8位私人诊所医生,5位中药坐堂医师) 成立了 “丁山联合诊所” ( 即后来的丁蜀医院,改制后又是丁山社区医院 ),地址选在秀阳桥哺坊 (原湖光影剧院北侧) 。当地天主教会在东贤弄里 (现南方宾馆南侧) 还创办了育婴堂。</p><p class="ql-block"> 解放以后,人民政府对医疗事业加强管理,1950年,镇上开业的这些诊所,以后逐步健立和发展成为 2所具有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 : 丁蜀医院和丁山人民医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④ . 传统医术</span></p><p class="ql-block">1 . 邓氏外科</p><p class="ql-block"> 邓荫南出生于名医世家。清宣统末年邓氏祖父中医内外科邓亏轩由无锡迁居蜀山开业行医。民国 2年,在双桥村建造医寓 “ 慕陶堂 ” 。医业日益兴盛,名噪邑里,扬及浙皖。</p><p class="ql-block"> 邓氏父辈叔伯均继承祖传医业,擅长中医内外各科,尤以外科见长。在临床中善取各家医术</p><p class="ql-block"> 之长注重单方 . 验方的授集 . 整理和运用。邓荫南对痈疽 . 疔疮 . 流疽等疾患,总结出了一套疗效显著的诊治办法,并立卷成书,为弘扬中华医术做出了贡献,成为地方的一代名医。邓荫南解放初参加丁山联合诊所,后调宜兴县中医院工作。其儿子邓君朴亦从医于宜兴县中医院,在继承和发扬邓氏中医外科医学上,亦有成就。</p> <p class="ql-block">2 . 张氏外科</p><p class="ql-block"> 创始人张伯仁,原籍无锡玉祁张基村。民国15年迁居丁山大木桥南开设张伯仁中医外科诊所。他重视中医理论与临床经验的结合,对脓肿 . 疔疮 . 痈疽等外科疾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在县内及浙江长兴一带享有盛誉。解放之后。张伯仁参加丁山联合诊所,曾当选为县人民代表。</p> <p class="ql-block">3 . 曹氏外伤科</p><p class="ql-block"> 中医伤科曹锡山 (1916 ~ 1984 ) ,宜兴市杨巷乡大潭圩人,清咸丰年间曹家即有中医伤科秘方。曹从小随父学医,18岁来丁山开业,专治跌打 . 损伤,对脱臼复位有独到之处。医疗骨折以手法固定和敷药为主;重症外伤,辅以 “ ”红药” 和 “乌药” 内服。在继承祖传的秘方和日疗技术的基础上,曹还发展了用针灸和中医中药治疗外伤疾患。</p><p class="ql-block"> 曹锡山平易近人,斥浙江长兴 . 安徽广德一带农村有一定的名望。1950年秋,加入丁蜀联合诊所,并成立 “针伤科。</p> <p class="ql-block">4 . 张伯仁</p><p class="ql-block"> 张伯仁 ( 1901 ~ 1960 ) ,无锡县玉祁镇人,19岁无锡拜名医陈叶吉习中医。三年学成,陈叶吉病逝后,便由张代掌医业处理门诊。民国 15 年秋,因丁蜀地方绅士葛沐春等邀请,至丁山开业行医。</p><p class="ql-block"> 张伯承脉诊十分认真,重大外科手术必亲自动手,并对重病患者日夜监诊,费尽精力。一次,汤渡孟氏之妻患乳痈,并暑瘟症,出白瘩,病情危笃。张每天深夜步行数里上门诊治,病人全家感激不已。对穷苦病人往往无偿诊治,个别路远者甚至供给食宿,赠送路费。</p><p class="ql-block"> 张治疗流疽顽疾,全县闻名,他辨证论治,认为 “ ”外病必有内出 ” 。平时熟读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医名案,但中医内科也有丰富经验。一年夏季,西望圩一农民新婚不久游泳治病。发糕热,口眼紧闭,昏迷不醒,家人已备后事。他上船切脉后速抓数药浓煎,撬牙硬灌,顷刻间大汗缓解,霍然病愈。</p><p class="ql-block"> 张善在医术上广采博集,医技日臻精湛。在宜兴县农村及浙皖交界名声日隆,医室门庭若市,被病人誉为 “医界明星》 . “折肱神技” 。并由丁蜀名绅葛沐春亲笔题写 “隔垣解视” 约方笺相赠。张先后收学生20余人。他教学严谨,强调医德为上。</p><p class="ql-block"> 解放后,张伯仁于1951年率先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丁山联合诊所,后转入丁蜀工人医院。当时他已是年迈体弱,但仍不辞辛苦,每天门诊在百人以上。1956年,张伯仁祓选为宜兴县第一届政协委员。1957年曾出席省中医代表会议,1960年秋患胃癌逝世。终年59岁。</p> <p class="ql-block">5 . 蜀山诊所</p><p class="ql-block"> 据我长兄潘春芳回忆,从前,有一位外乡医生行医到蜀山,值时疫情正是猖獗,他对症下药,沿愈了患病乡邻。他姓顾,名字不详,民间称他为 “过路仙拯救百姓来了” 。从这以后,顾医生也就留下来了,成为蜀山诊所的一名民间医生。</p><p class="ql-block"> 这里有一个发生在原紫砂厂的一件往事。我大侄女儿潘凌云 2 ~ 3 岁时,有天,她从原紫砂厂幼儿园放学回到她妈妈 (许成权辅导的徒工四 (3) 班) ,兴高采烈地由门外跑进来,不小心摔倒撞到在泥凳角上,左眉骨顿时鲜血直流,吓坏了在场的所有人,大家赶紧抱上她,直奔蜀山诊所去。</p><p class="ql-block"> 因为当时正是下班时间,诊所里只有 “顾路仙” 医生一个人在。他叫我们不要惊慌。只见他用长长的手指甲掐住伤口两边,再用一块胶布搭住两边接紧,再用药棉将伤口周围的血迹擦拭干净说 : “可以了!” 并且关照这几日不可沾水。一共交了 “挂号费 . 诊疗费” 不到五块钱。回家的路上,我父母亲心里直嘀咕,这是什么医生?既不用药,也不用缝合,能行吗?</p><p class="ql-block"> 可是说起来也真是奇怪,两天之后,侄女儿的伤口居然愈合得很好,既不发炎红肿,也没有留下什么疤痕。如果此事发生在现在,指不定医生又要大动干戈了,让病人痛苦,也要家长大掏腰包。</p><p class="ql-block">一一 : ( 备注:以上是我长兄潘春芳的回忆)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因篇幅太长,有关丁蜀山老街上的茶和浴室,将会有专题报导,这里我就不 一一 作介绍了,敬请大家留意观看。</p> <p class="ql-block">本美篇编辑参考资料 :</p><p class="ql-block">① 《 丁蜀镇志》</p><p class="ql-block">② 《宜兴老街》</p><p class="ql-block">③ 《丁蜀故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八 . 编后语 :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丁山老街的风格具有浓厚的江南水乡特色。粉墙黛瓦,小桥流水。街长约 1500米,宽约 3 . 5米。街中铺设麻石条 . 街沿以青石块镶嵌,治街店铺为对街门面户,大多数是两层砖木结构楼房,下经商上住人,木板门,开门时卸 . 打烊时上。街上还有庙宇 . 祠堂和戏院等。</p><p class="ql-block"> 老街作为一座城市的灵魂和文化名片,既是见证其悠久历史文化,展现其传统风貌。追溯其文明之根的珍贵物证,更是延续历史文脉、彰显精神个性、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千百年来丁蜀镇人文荟萃,商贸发达,这是祖先馈赠给我们的一份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一 作者潘永明 甲辰龙年腊月廿六写于 “东贤居室”。</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h1> ( 全文完 )</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