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兴化古城

漂泊老松

《印象·兴化古城》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群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莆田古称兴化,北接峰峦起伏的戴云山脉,东临汹涌广阔的台湾海峡,挑山担海,雄踞闽中,钟灵毓秀,俊采星驰。《印象·兴化古城》系列集合了陈开中先生的诗词文章、方超先生的精妙曲谱、曾幸彬女士的大气演唱、福建省艺术馆《古厝新声》系列美轮美奂的摄像,“四美”齐聚,殊为难得,此《滕王阁序》所谓“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且音以赏奏,影以观胜,词以明言,歌以畅神,世间之乐,莫过于此,故作赋为之序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滔滔兰水,巍巍壶山;古府新市,千年雄邑;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家弦户诵,诗书薪传;地瘦载松,家贫子读;豪英辈出,灿若星辰。蟾宫折桂,科甲相望;两千进士,独冠八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水有源,树有根,念昔莆阳先祖,扶老挈幼,自北方来。披荆斩棘,开基业于壶山之下;栉风沐雨,拓田园于兰溪之畔。商贸既兴,市井繁华,街道纵横,屋宇巍峨。广庭独院,回廊曲折,秦砖汉瓦,画栋飞檐。岁月悠悠,历千年而频生佳话;斗转星移,经风霜而志气弥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噫吁兮!沉寂千年,一朝梦醒,雄鸡唱晓,云帆起程,士子精英,名震京都!山苍苍兮,蕴灵秀于丘峦;霞灿灿兮,涌春潮于兰溪。天高地迥兮,巨笔已舞龙飞凤翥;任重道远兮,兴化古城再续千年繁华!</span></p> 省艺术馆获奖音乐作品《兴化古城》Mv展播🎶 漫步兴化古城 <p class="ql-block">文丨陈开中<a href="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Q1MjMyOA==&mid=2649107463&idx=1&sn=c07919ca330f21d453cbab85856027e5&chksm=87c53f40b0b2b6563d7b26c02d4a5496b0cb19d91cf2b9c3bd4dbe6ff8ed066edbc68fcdf636&scene=21#wechat_redirect" target="_blank">本文发表于《莆田作家》,微信号:ptzj201</a>4<b>一</b></p><p class="ql-block">我的家乡莆田,有一座千年古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化古城,背靠九华山,面向壶公山,东临宁海,西接石室,木兰溪和绶溪环绕左右,山川人物,独甲他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兼济河,这条源自太平山脉的清澈之流,宛如一位温柔的母亲,用她那细腻的水波轻轻抚摸着古城的心脏。西湖水镜,是府城的灵魂所在,映照着古城的过去、现在与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时间,好像钟情于莆田这块土地。永嘉年间,八姓入闽。衣冠南渡的林、陈、方、黄、宋、刘、王、郑、李,九姓入莆。莆田这方世外桃源,成为他们新的家园,莆田人开始了一场穿越历史时空的华丽演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千年古城,见证了多少朝代的更迭,每一砖一瓦都镌刻着历史的痕迹,每一街一巷都回荡着岁月的足音,留下了许多文化记忆的深深辙痕。古城内,有丰富多彩的文物古迹,街区内唐宋元明清及民国的风物,如古寺、庙观、门楼、官宅、府第、民宅等连成一片,千年古城胜景名迹尽收眼底。莆田素有“海滨邹鲁、文献名邦”之美誉,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历史文化遗存丰富,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保存较好,地域文化特色鲜明,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2023年10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将莆田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再次吸引大众的目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古城的千年历史,仿佛一本厚重的史书,每一页都默默地记录着过往的辉煌与沧桑。让我们一起走进古城的深处,感受那份沉淀千年的韵味,体验那些被岁月温柔包裹的故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b></p><p class="ql-block">莆田,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古称“兴化”,又称莆阳。因盛产荔枝,又有“荔城"之称。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在远古时期,这里还是一片汪洋,蒲草丛生,人迹罕至。最新的考古发现,早在40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已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汉晋(前202年-420年)时期,在这里,已经有了北方移民的足迹。在驿前西州龙津庙,传说“其中井泉灵异,胡道人修真于此。”他们带着故土的风尘,融入了这片南方的热土。时光流转至梁朝太平元年(556),庙宇重建,改名“太平社”。岁月更迭,然城内太平社区名字依旧,这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忆,也是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许。</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莆田过去有句古语:未出兴化,先有广化。南山(又名凤凰山)广化寺,自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年)创立以来,便如同一位智者,静静地守望着这片古老而又充满生机的土地。郑露三兄弟在此创建湖山书堂,点燃了莆田文化教育的火种,开启了莆阳学子们追求知识的旅程。从此,书声琅琅,如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莆田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南朝陈光大二年(568年),莆田置县,县治设在崇业乡延陵里(今南门附近)。那时的莆田,只有数条小巷小街。陈朝置县及隋代、唐代莆田复县时,莆田并未建造城垣。唐时,闽浙观察使裴次元筑镇海堤,南洋平原的形成,为城池的筑建打下基础。唐武德二年(619年),诏莆田置县,迁陈迈为首任县令。陈迈治莆期间,建城设署,处军政,建县学,起夫子庙,重农桑,兴水利、保安治等等,民风淳朴的山水之间,渔樵耕读,生生不息,为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壶兰雄邑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唐贞观二年(628),莆田城内建起了第一座道庙观,初名天庆观,北宋时期重建,元明易名为玄妙观,清朝避康熙帝玄烨名讳,改名元妙观,与福州华林寺、宁波保国寺并称为江南古建之华。《八闽通志》中也有这样一段记载:万安水陆院,其历史悠久,起初名为敬善院,据考究,它建于唐朝开元年间(713-741)。这个地点,实际上就是后来被称为文峰宫的地方,而万安水陆院的山门就矗立于此。进一步追溯,宋代的《莆阳比事》也提供了相关线索,书中提到:“在水陆院前的谢家,是教授莹的家族所在地。”这句话不仅揭示了该地的地理位置,还透露出那里曾经居住着一个与教育相关的显赫家族。唐开成年间(836—840年),方氏入莆始祖方叔,迁居乌石山下,后迁居刺桐方巷,成就了“方氏六桂”的美名。咸通年(860年),李丹任莆田县令,致仕后入籍莆田,成为莆田李氏的开宗始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由此可见,兴化古城先民,聚居于此,由来已久。自汉唐以来,这里已是街市繁华,历千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b></p><p class="ql-block">一座兴化古城,半部莆田史。在历史的长河中,人类的双手既是缔造文明的画笔,也是抹去辉煌的橡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兴化军署从兴化县游洋移至莆田县城。知军段鹏筑土为垣,初筑子城,又称军城。同时,建崇楼,亦称“谯门”于军治之前,为子城南门。按照古代城廊之制,即“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在子城外筑土垣为外城,供百姓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宋宣和三年(1121),军城将土城改筑为砖城,护城河绕城达于东南,又开辟五个城门:东名“望海”,西名“肃清”,南名“望仙”,北名“望京”,东北名“宁真”,均建有城楼,驻兵把守。绍定三年(1230),再次将砖砌城墙改为外墙砌石,上覆以砖,号称“石兴化”,时与“铜延平”、“铁邵武”并称为福建三大名城。侍郎刘克庄《兴化军城重修记》,详细记录了军城修建历史和用工用料细节。宋元丰六年(1083),木兰陂的建成;元皇庆三年(1314),后人又建成“万金门”,既北进水闸,南北洋平原进一步扩大,莆田成为富庶一方的鱼米之乡,兴学重教之风鼎盛,呈现出“十室九书堂”、“龙门半天下”的繁荣局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元代兵乱,城池被不断损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兴化路为兴化府,并扩建府城。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倭寇攻入城内西北部城墙连谯楼皆被烧毁。这场倭患,腥风血雨,刻骨铭心,莆田人的子孙后裔,以“做大岁”的隆重仪式,告祭罹难先祖的在天之灵。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重新修复被倭寇焚毁的四个门楼。随后筑高城墙,“添设敌台六座”,此即所谓“罗城”。明万历九年(1581年),扩建西北隅的城墙,把乌石山全部包围在内,谓之“重城”。至此,兴化府城的规模和格局已成定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府城屡有重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兴化府后,兴化府城成为莆田县城。民国十七年(1928年)新修建福厦公路,拆南门、北门两处城墙,新建南北两座城门以通车辆。抗日战争爆发后,国民政府以“攻守便利”、“拆城池,沦陷易于反攻”为由,于民国28年(1939年)下令拆毁沿海12座城垣,之后以城墙基址改建为绕城公路。城垣拆毁后,唯府城核心区,至今,仍保留完整的子城格局和三横三纵的街巷布局,各具特色的官式大厝与乡土风情宗教建筑点缀其中,别有一番风情和韵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兴化古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建制史和1000余年建城史。寻泯历史文化赋予了古城的独特印记,府城曾经的完美,今日的残缺,这种对立,莆阳人民不曾一刻解脱出来。其实,古城完美也好,残缺也好,古城的美,不在于它的完美与否,而在于那份历经风雨依然屹立不倒的气质,它见证了无数变迁,子城却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模样。翻开这片泛黄街区的历史,众多街巷汇聚成千年古城的人间烟火。</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走在千年古城,庙前、坊巷、后街、衙后、县巷、大路等6条古街纵横交错,在这里,宗族的里社如同古老的根系,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传承家族的血脉与荣耀。九头十八巷,星月轮回,风雨沧桑,承载了上千年的基因和血脉,浸润了古城的一砖一瓦,每一条蜿蜒的小径都讲述着文化的深邃。在这里,科甲的传承,历历可数,犹如星辰点缀夜空,璀璨夺目。漫步街区,每一步都是历史车辙碾过的痕迹,你随时都会与风华绝代风物相遇,那些凝结了历史、文化、与时间记忆的建筑,无声地述说千年古城的芳华。</p><p class="ql-block">位于市中心文献路中段的古谯楼,是整座古城的核心建筑。古谯楼是兴化古城子城的城门和门楼,连接内城与外城。子城城垣整体布局保持完整,南以文献路,北临衙后街,东以县巷,西以胜利路为界。鼓楼里、军署府署遗址、古谯楼、县后巷仍然保存完整,是不可多得千年子城的不朽文物。古谯楼,底层基台石砌,保持宋代城阙形制,中开门洞,门上嵌“古谯门”石额,为兴化知府马夔陛手书;二层为木构楼阁,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前后有回廊;三层周围有回廊,回廊设有砖石花式栏杆。古谯楼内,现存有《天一楼记》石刻碑记等文物。谯楼的每一次浴火重生,都与这座千年古城的荣辱兴衰连在一起,见证这片土地的繁华与沧桑。</p><p class="ql-block">坐落梅园路东段长寿社区对面的三清殿建筑群,气势恢宏,以千年古老的础石、斗拱、屋檐、砖瓦,让一座千年古城的文化坚守的历史鲜活起来。值得一提的是,这里保存了宣和元年(1119年)宋徽宗独创瘦金体成熟阶段的御笔《神霄玉清万寿宫诏碑》,同时集中陈列了宋绍兴八年(1138年)《祥应庙记碑》、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陈俊卿《宋孝宗赐陈俊卿札碑》和王禹偁、苏东坡、文天祥、文征明、周瑛、朱继祚等历代名家的牌匾、碑碣、造像等构件,都极具书法、艺术和文献价值。在三清殿的怀抱中,四座城门的门额,犹如历史的守夜人,静静地嵌在园壁上,宛若沉思的老者,默然凝视着那些刻骨铭心的沧桑变迁。每一块门额,每一次仰望,都是一次深邃而又悠长的穿越,每一次触摸都是与历史的一次深情对话。</p><p class="ql-block">位于兴化古城庙前街西侧的大宗伯第,在这里,你总会遇见流传几百年的传说与故事。这座大明王朝国师的宏大建筑,无疑为莆田这座书香古城增添了诗意。这座隆庆二年状元罗万化题匾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的府第,抬梁式与穿斗式结合的木构建筑被称“百廿间”大厝。府第大门后和正厅横匾上分别写有“榄巷世家”“启沃亲臣”匾。这两块匾,是在陈经邦过逝后,皇帝派首辅叶向高前来吊唁时所题。宋朝时,庙前路住户家中多种植橄榄树,得名“橄榄巷”,故而题匾“榄巷世家。”而“启沃亲臣”是叶向高对陈经邦的敬佩之意。百廿间大院落,是莆田数百座光宗耀祖的官宅府第的建筑典型,也是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的实物标本。</p><p class="ql-block">大宗伯第路口北望,可见一路之隔的兴化府城隍庙。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军城初筑,在西北角的清风岭,创建兴化军城城隍庙,主祀城隍神威灵将军。明洪武三年(1370年),兴化府知府盖天麟迁至现在位置。明朝时,太祖皇帝为弘扬陈氏叔侄护国庇民的赤胆忠心,诏令褒封陈瓒为兴化府城隍爷。在这里,民族英雄陈瓒抗元的铮铮铁骨,深植在莆阳人民心中,巍然屹立。</p><p class="ql-block">位于后街、庙前、衙后、大路四条古街交汇处的长寿社,是为感念唐代观察使陈岩之侄陈寅而建的。因陈寅乐善好施,90岁去世,而取名“长寿社”。长寿社,始建于五代时期后唐长兴元年(930),是莆阳最为典型的千年里社,传承至今,已有1093年,比兴化古城建城还早50多年。</p><p class="ql-block">从大路街往南,通向文峰宫。文峰宫,别名三代祠,大门廊有青石制“陛石”,浮雕龙纹。主殿 采用“抬梁式”与“穿斗式”联合结构,设计建造技艺精湛,寸砖片瓦皆遵循着礼制,映现出官府权威。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白湖庙迁入城内,因宫门面对文峰岭,故称文峰宫。文峰宫三代祠前身白湖顺济庙,古与湄洲妈祖祖庙、天津天后宫并称为“南宋三大天妃宫”。</p><p class="ql-block">文峰宫对面,陈展如故居西墙,系宋太平兴国八年(公元983年)兴化军莆田知军所建子城一段后,莆田县城逐步扩建该段城墙成为唐凤山寺围墙之一。沿墙巷道自古名“城墙巷”并沿用至今,今仅存18m宋代古城墙。莆田最后一段古城墙,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望断城墙,望不穿的是悠悠兴化古城的时间河流......</p><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漫步在莆田这座文化名城里,你随时都会与诗意相遇,漫步六街八巷,随手就能触摸到历史的余温,千年古城的历史长卷,一步一景,如同一幅缓缓打开的清明上河图。千年古城,在历史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城墙、城楼、军衙、县衙、府衙、文庙、府学,以及寺院宫庙里社祠堂、官宅民舍、里弄街巷、牌坊门楼,这些割舍不断珍贵的历史文化,是我们寻找古城文化的源泉。莆阳自唐武德七年(公元624年)创建莆田县学,从此,街巷书声朗朗。晚唐“闽中文章始祖”诗人黄滔(840-911),诗人徐寅,还有翁承赞、郑良士的诗词文章,为莆田文化奠定了浓墨重彩的文学高峰。唐朝后期,方廷范从中原迁居莆田刺桐巷,因其姓方,所以也叫“方巷”。方廷范有六子,六个儿子科甲联芳、都有官职,雅称“六桂”。宋朝兴化军为表彰方廷范及其六子,在坊巷立“袭桂”坊,绍熙二年,知军赵彦励重立改名“朱紫”。“朱紫”依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父子官品取名。因巷建有“朱紫坊”,俗称“坊巷”。公元983年,35岁的地方官员陈靖为此捐出其城中私宅建兴化军署,举家搬到橄榄巷,即后来的“庙前街”。陈靖平生重视农事,熙宁元年(1068年),宋神宗以其劝农奏议有功,追赠“尚书左仆射”,在橄榄巷旌表立坊。宋咸平元年(公元998年),以方仪、陈诩为代表的兴化军诸生向朝廷申请创建孔子庙,兴军学,大成殿、三礼堂、御书阁、学舍、学馆等建筑物,这所八闽大地规模最大的军学,屹立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之上,铸就了莆阳科举的鼎盛辉煌。宋代,兴化军以莆田良善风俗在县巷南边路口立“善俗坊”,公元1487年知县卢俊在县巷北边也立了一座木坊,这座木坊最终命名为“淳风”。嘉靖十年(1531)知县王钜将“善俗”匾改为“文献名邦”,万历十六年(1588)知县孙继有改北坊称“壶兰雄邑”。在古城的长河中,石坊如一位沧桑的老者,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与世事的更迭。它们或因战火而破碎,或因风雨而凋零,但那份承载着过往辉煌与记忆的灵魂,始终不曾消逝。2022年,“文献名邦”“壶兰雄邑”“仆射”“朱紫”这四座牌坊成功复建。重建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再现昔日的风采,它不仅是一座建筑的重生,更是文化传承的延续,是对历史深情的回眸,已然成为兴化古城最亮丽的人文景观。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书。兴化古城作为进士之乡,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成就,如明朝礼部尚书陈经邦、清朝陕甘总督林扬祖等260多名进士、2名一品官、8名二品官、14名三品官,这些杰出人物的涌现,正是这种精神的体现。街区内保存的18处各级文物和20处历史建筑,大量的民间绘画、雕刻、装饰性工艺品以及精美家具、微型庭院园林等,这些丰富文化遗产,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史官,它们静静地躺在岁月的长河里,用它们的沧桑与斑驳,述说着这座千年古城的悠悠过往。六在新时代城市转型和更新发展背景下,莆田以复兴历史文化街区为钥匙,开启了“老莆田、新艺文”的城市发展模式。修旧如旧的老建筑,一点点地解开尘封已久的老街记忆,犹如穿梭在古城的时空隧道之中。古谯楼,文物再利用,被改造为“莆阳书房”,打造“谯见莆田”阅读、朗读、非遗研学品牌。庙前街时光巷,原莆田名士陈言的宅第,明代“国师”陈经邦的祖居,以用促保,以咖啡、书吧引人打卡。衙后街的知青博物馆里,彼时照片,再现了知青的青葱岁月;彭鹏祠堂莆作工艺美术馆里,集中展现了莆田工艺精湛的技艺……若是遇上春节与节假日,华灯下的古街,街廊挂满红灯笼、油纸伞,丰富多彩的传统民俗活动与众多莆田非物质文化遗产轮番上阵,带给市民浓浓的年味与节日气氛。南少林武术、黄氏南少林舞狮、舞龙弄九鲤、黄石澄瀛高跷、车鼓队,还有汉服巡街表演;龙花担泗粉、海蛎饼、宴皮扁食、米饭、红团等莆田特色美食,飘着鲜香。古街又热闹了起来,处处流淌都是莆仙市井的浓浓风情,承载几代人记忆的古街,瞬间似乎又被唤醒了......崇功祠边上戏台莆仙戏委婉唱腔,与古衔上的十音八乐、现代流行歌曲演唱、老莆田传统吆喝叫卖声情景交融,给游人带来一场美妙的视听盛宴,赢得阵阵掌声,仿佛让我回到那个久远的繁华年代。来到一个古色古香的家常小吃店,点上一碗地道的莆田小吃,这里的焖豆腐、荔枝肉、线面、海蛎汤等本地菜“抚胃”八方食客,生意红火。再到戏台前,寻一处位置,听老者讲一段莆田故事,体验一把寻常古城人家,此时此刻,人间烟火味,在这里一览无余。古街,吃喝玩逛的都有,处处流淌着古韵味儿.....兴化古城,你还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时间点,无论是春夏秋冬,还是阳光灿烂或暴风骤雨,还是清晨或黄昏,穿梭其间,仿佛从千年前的画卷中走出......眼前的红砖厝,飞檐错落,鸟革翚飞,鳞次栉比;狭长幽深的古巷人家,错落有致的店铺,红瓦白墙,每一座座古香古色的宅子,都蕴藏着莆阳文化的独特魅力。偶尔,路过一处老宅,青苔上阶绿,藤蔓攀附墙上,几许寥落,几多忧伤,在最深的记忆里,斑驳成一缕心痕。巷角一处静谧的瓦钉墙上,芭蕉分绿了轩窗,往日的烟雨,如梦似幻,轻抚过岁月的长河,望断了多少柔肠!匠人的手艺,在兴化古城中无处不在,仿佛凝固了时间的流转,每一道雕刻的痕迹都是岁月深处的诗篇。在这里,每一步行走都是与过去的对话,每一次回眸都能捕捉到时光留下的温柔印记。晴天午后,夕阳西下,兴化古城镀上一层金色,犹如醉酒佳人绯红的脸颊,此时此刻,多少人沉醉其间,每一次惬意品读,总能品出不同的味儿。夜幕降临,红砖朱瓦、翘角飞檐,在灯光的辉映下,显得格外喜庆,一群穿着汉服的姑娘向我走来,我仿佛穿越了久远的汉唐……清晨的古街,晨光亲吻着古民居,宁静而安逸。经过保护性修缮古街区,繁华再现,非遗文化一条街:莆田木雕、九鲤灯舞、莆仙戏、莆田玉雕、古法灯笼、红团制作等众多非遗项目,集中展示,让人能近距离感受到了非遗文化魅力。漫步在古街,深深的庭院,每一方天井,都是鲜活而又饱满的文化符号。那一口六角四孔的福泉井犹存,一株百年辛夷如期绽放,每一段记忆都在讲述着莆阳故事。兴化古城的城垣虽然消失了,但古谯楼、六街八巷、宋代城壕、明清护城河、以及古下水道等遗迹,依旧无声地守望这片故土,延续了城市的文脉,在寂静中默默昭示着它的古朴与厚度。穿梭于历史长河,兴化古城历经风雨洗礼,依旧静静诉说着那些被岁月打磨过的往事......古谯楼,一曲长歌;朱紫巷,旧梦繁华。榄巷贤哲,济世安邦;古城传奇,贯通古今。慢行在悠悠的古街,总有一缕挥之不去的情思从心底漫开......古谯楼,乡关梦;青苔墙,小轩窗。一帘幽梦还乡,多少柔肠望断。经邦责难陈善,道尽繁华沧桑。繁华沧桑......朱紫巷,月朦胧;花芳菲,又东风。闲听花落无声,几多过往柔情。千年风雅古城,已是换了人间。换了人间......一座城市的文化厚度,决定着这座城市的精神高度。回望街区,兴化古城像一艘巨轮,在历史波折中艰难前行,或阴霾,或带着曙光......展望未来,千年古城文脉积淀,历久弥新,是兴化儿女的根与魂。复兴一座古城,唤醒一段历史,留住一处家园。千年古城,历尽千帆,在承载了叠叠厚重历史的同时,留下了每个时代清晰的印记,无论荣辱兴衰,如今,依然闪现着超越时代的光芒。在万千人瞩目的目光中,她是那样的独特,静静地展现着自己的美丽与优雅,我们看到了兴化这座千年古城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25日修正于中书斋</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kcL7Jr8B8ItTuUPGaX3DJ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