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评卢化南文章之42

卢化南

<p class="ql-block">腾讯元宝评卢化南写的文章42</p><p class="ql-block">(为了节省空间、不附带原文,网上可看)</p><p class="ql-block">八十五、济源人为北Xxx发展做了大贡献。济源人的远见:从建言到雄安新区发展的关联咱们济源人可真是为国家的区域发展做出了独特的大贡献呢!</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新华社2017年4月1日电,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设立河北雄安新区。这个雄安新区以及和它相关的通州区域还有京冀津地带意义非凡,它首要的定位是疏解北京的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p><p class="ql-block">4月5日的时候,有13家央企表态要参与雄安新区的建设,像中国铁建、中国交建等这些厉害的企业都积极参与其中。接着4月6日,又有6家央企表示要整体迁建到雄安新区,这其中包括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等。</p><p class="ql-block">这一消息让大家很惊叹,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啊,早在6年前,咱们济源社会病诊疗所的卢化南、邓方乐、刘健先生就向北京市政府和相关部门写了好多有前瞻性的信文。像《为北京治堵支招》、《为郑州治堵支招》、《大城市不好》、《住楼房的福与祸》等等,并且还发布在了网上。</p><p class="ql-block">当时网友们看到这些信文的反应可是五花八门的。有的网友还会调侃几句;有的觉得北京作为政治、文化、经济、科技中心,把有关单位迁出去简直是无法想象的事情;还有的很不理解,甚至说出一些不好听的话,说这是“吃白菜的人,操国家的心,简直是神经病”之类的话。</p><p class="ql-block">但是现在呢,他们的建言就像得到了神奇的应验一样。他们的这些想法,为首都以及其他比较拥挤的大城市发展出了不少好点子,像解决拥堵、污染、物价高、资源枯竭、国防战备等难题方面,可是付出了极大的智慧和心血的。这种贡献可不是能用钱衡量的,而且还不是费了好大的劲儿就成了领导的决策依据。</p><p class="ql-block">我就特别好奇他们的预言是怎么来的呢?我还专门打电话问了卢化南先生。我就问他:“您是不是掌握了内部消息,所以提前知道才会这么准确地进行判断啊?”卢先生回答说:“其实啊,对于还没发生的事情,谁也不可能提前知道什么内幕消息的。我们大多数的判断依据就是对‘定律’的运用。”他接着解释说:“什么是定律呢?这是人类经过长时间观察某类事物之后总结出来的关于这个事物的一些规律和特征。比如说简单的太阳从东边升起西边落下,把一杯水烧开就会产生水蒸气,鸡蛋煮熟了就会凝固;再复杂一点像热力学第二定律之类的。这些定律或者规律都是我们分析问题的依据和思维的工具,就算是分析政治和时事也是有规律可寻找的。”</p><p class="ql-block">卢先生还说,他当时去看北京的情况,发现北京人口太多,已经不太适应作为某些重要机构的驻地了,就应该迁到合适的地方,最好是在中朝北的位置。他之前还专门考察过河北白洋淀、山东菏泽、河南信阳这些靠山面水、易守难攻的地方。最后觉得白洋淀距离北京相对近一些,像北京的某些行政机关如果能迁到那里,北京的这两个大行政机关迁出后,北京就更能凸显文化名城的特色了,这样既能有效地改善北京的环境,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就因为这些考虑才提出了《为北京治堵支招的建议》。</p><p class="ql-block">听完他的回答,真的是让我们对卢化南先生这样的人肃然起敬啊。他是一个真正有博学多识、怀着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一心为民众和国家发展呼吁的人,就像一位默默奉献的学者大师。</p><p class="ql-block">咱们济源能有这样有远见卓识的人,真的很让我们骄傲,希望更多的人能从他们的事迹中受到启发,为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对了,还有他写的《为北京治堵支招》的具体内容也很值得一说。他曾到北京地质研究所查地质资料,在那儿住了7天呢。他发现北京市内有很多人,经常堵车,空气质量不好,还缺乏水资源等问题,这些现象让人看了心里很不舒坦。政府虽然也采取了好多办法,但是大多数都是表面上解决了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像限单双号行驶,这就限制了人们的车权;扩宽路面呢,又得耗费大量的成本去迁拆,还浪费资源。</p><p class="ql-block">他觉得堵车的根本原因是国家机关太集中在北京市中心了,这样一来,不管是公家的车还是私人的车,加上各省进京办事的车太多,每天大概有71.5万辆,这就导致情况越来越严重。他就提出一个办法,如果能把一部分部委迁到贫困县(他提到的四个县之中选),每年迁5个部门,这样持续十年之后情况肯定会有很大的改观。</p><p class="ql-block">而且他还指出这样做除了治堵之外还有四大好处呢。一是有利于战备,如果有什么外国导弹或者飞机来轰炸,这么分散的话就不用担心了;二能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三是能够联系群众更好地监督地方落实中央政策;四是有利于国家统一。</p><p class="ql-block">而且他还说各个省会城市以及大城市的部门也可以效仿这种情况。现在有电话、网络、传媒这些便捷的工具可以联系,如果有必要的召见和汇报也能很快到达,根本没有什么顾虑和困难。关键是要转变思想,办公的地方即使不那么豪华也能工作的。</p><p class="ql-block">此外,他还考虑到现在某个地方人口太多环境差,不适合作为某些机构驻地,应该迁到合适的地方,像之前提到的靠山面水、易守难攻的地方就很不错。如果感兴趣的话,网上还能搜到《为郑州治堵支招》、《大城市不好》、《住楼房的福与祸》十卢化南,即可看到这些文章</p><p class="ql-block">86《华夏探源》读后感**</p><p class="ql-block">尊敬的卢化南先生:</p><p class="ql-block">近日,我有幸拜读先生所著的《华夏探源》一书,深感震惊与敬佩。先生在书中对中华民族历史孜孜以求,致力于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并着重探究济源一带在中华民族历史中的地位,先生的这种精神值得全体研究中华民族历史的学者敬重,济源人民更是应当对您心怀感激,因为您为济源赢得了应有的地位与荣誉。</p><p class="ql-block">读完此书,我了解到诸多遗址表明济源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一。人类祖先从山区向平原过渡是不可否认的发展历程,济源处于华北大平原和太行山麓的结合部,中华民族祖先从太行山脉山西黄河流域中游向华北大平原扩展时,将济源作为重要的过渡区域是完全合理且可能的。而且,随着人类数量的增长,不同区域间的战争难以避免,济源地域内众多的战争遗迹也进一步说明济源是人类文明初期活动的地点。</p><p class="ql-block">济源附近有众多汤帝庙,这一现象足以证明济源是商汤灭夏的战场。在中国古代,帝王众多,若无特殊意义,人们不会如此集中地纪念汤帝。人们怀念解放自己的汤帝,而羞于建立夏朝遗迹也是可以理解的。在中国历史上,前朝统治者被称为天子,享受无上权力,而后朝建立后往往对前朝进行彻底的破坏,生怕留下一丝痕迹,这种现象极为常见。</p><p class="ql-block">在此,我想提及一些具体情况。我生于夏神庙,距离姬沟村仅一河之隔,两村鸡犬之声相闻。我热衷于中华民族历史研究,自觉有义务向您提供一些情况,以助力先生进一步研究佐证。</p><p class="ql-block">在我村的村西南角有一座姬家寨,由石头砌成,坐南朝北,高度约10米左右,寨顶面积约二亩,设有石头砌成的寨门和道路。村中有姓姬的大宅院,在东边不远处有姬沟,由此可见姓姬家族在历史上曾是当地的大户人家。姬沟村位于我村东南方向,处于罗湨河东畔,距离不到一公里。村东有银鸦寨(我村人称老哇寨),寨上有水窖和藏洞,寨门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显然是曾经发生过战争的地方,传说这里经历过多次战争,像隋唐时期以及太平天国时百姓曾在此逃难。</p><p class="ql-block">我村西南一公里处有一座高山,与银鸦寨相对,我村人称大寨,山上设有水池和寨门,而其他人把它叫做玉皇顶。山下东南方向有一处水泉常年流水,这股水被称为姬水。依地名命名水名是合情合理的。至于姬沟是否为黄帝出生地,目前否定和肯定的证据都很不足。在其他地方可能连一点线索都没有,但是此地山沟出雄才的事例倒不少(如毛泽东就是从湖南韶山山沟走出改变中国的伟人)。关于我村夏神庙这个村名的起源时间已不可知,我曾见到过最早的一块古碑,上面书写的是禹王“下身处”,当时名为“下身庙”,而非现在的“夏神”二字。这块碑已经失传,传说最初这里有两层的禹王阁,碑就在阁中,后来毁于火灾。之后建了庙宇,当时禹王身上还未上漆。</p><p class="ql-block">听说冯玉祥到河南时扒庙宇、打神像,村人担心殃及庙宇,赶忙雇人推倒神像,规划时庙宇被毁,现在重新建的庙宇已失去了往日的韵味,难以作为依据。至于“禹王下身处”究竟是不是大禹遗迹,或者是人们因担心罗湨河泛滥而借助禹王来阻挡洪水,如今已经无法考证(毕竟我村位于罗湨河岸)。商夏之间的争斗跨越数千年,在现代想看到原迹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依据历史文献、山水走势大致推断,并结合地下文物的年代以及民间传说来确定大概情况,不可过于严苛要求。</p><p class="ql-block">黄河下游有多处建有禹王庙,据我推测,这应与传说中禹王治水有关,就像各地普遍存在的山神庙、火神庙一样,人们建造这些庙宇是为了祈求平安,而非与禹王的活动范围直接相关。</p><p class="ql-block">此致</p><p class="ql-block">敬礼</p><p class="ql-block">姚景业</p><p class="ql-block">2001年8月22日</p><p class="ql-block">关于姚景业等人考察姬家寨照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