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梦”可以理解为对往昔梦想的怀念与回顾。“忆梦”表达了一个人对过去美好回忆的珍视和怀念,同时也代表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忆”指回忆、留恋、铭记于心,而“梦”则指梦幻、理想、思考。“忆梦”寓意着重情重义,同时也代表着鸿鹄之志、梦想成真、高瞻远瞩。它传达了人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感悟和领悟,意识到内心是一个充满美好和梦想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蛇年正月初五,我整整八十岁,经历的春节有的是自已的青春往事,有的是后来人的青春往事,八十个春节的确是八十次重大节日。其实在辛亥革命之前,春节一直被称为“过年”。“过年”起源于中国人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是从上古时代岁首祈岁祭祀演变而来,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在正月初一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岁月流淌,祭祀逐渐丰富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之一。旧时从头一年的腊八或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来年正月十五元宵节,这些天都是年节。中国是农业大国,隆冬季节无法从事农业活动,正好在冬季休闲一段时间,奖励一年的成果,祈福来年的丰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期间,中国各民族举行的各种活动都以祭祖敬老、感恩祈福、阖家团聚、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都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人口众多,地域广阔,人的经历不同,每个人过春节的环境、心境也不相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人的青春岁月通常指的是青春期十岁到二十岁之间。众人的青春岁月各有不同。回忆青春岁月不只是微观的个人回忆,更是宏观上不同年龄人的各自回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80岁的我希望从不同年代,回忆不同年龄人的春节记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人很贫穷,首都北京也不例外。平时越穷,对春节的期盼越多。男女老幼春节都要穿新衣,吃饺子,这是最基本的期盼,可是有些人却得不到,甚至有乞丐在过年时冻饿而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五十年代,除夕过年开始吃饱穿暖,过年时鞭炮灯笼成了儿童的游戏。我的青春岁月正当此时。那时家家户户春节蒸馒头、炖大肉、包饺子,大人孩孑都穿上新衣。厂甸春节庙会曾经很火爆,庙会上大串的糖葫芦、捏面人吸引着孩子们,庙会上踩高跷杂技演出吸引众人驻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六十年代后期我还在青春年代,那时春节有些萧条。1964年厂旬庙会停办,人们只能互相拜年表达亲友间的礼节。1968、69两年我随大学全班同学到部队锻炼,春节集体在农村过年。当时普遍都是单身汉,北京的亲人思念我们,我们却过得很愉快。那两年在河北蔚县,蔚县的窗花赫赫有名,卖得便宜,大家纷纷买窗花,互相欣赏也很开心。此外集体包饺子,吃炖黄羊肉,现在想来,党对大学生的关怀令人难忘。那时虽然没有鞭炮,但有集体联欢,除夕夜愉快的红色歌曲满天飞。</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些年没有高考,中学毕业生都到农村成为知识青年,春节不能回家,所以北京的春节比较冷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年中央机关、各大学普遍到五七干校,在农村过革命化的春节,也是别有一番体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七十年代后期高考恢复,青年人的春节在紧张的学习中渡过。那时我已是中学教师。我的学生们正是青春少年,他们在寒假春节期间也在努力学习,那时炖肉、包饺子都是大人的事,人们都期盼着青春年代的学生能拥有耀眼的前途。放鞭炮只是学习间歇时的快乐,学生们的主业是学习学习再学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电视在中国逐渐普及。从1976年到1984年,全国电视机数量从20万台增加到5000万台,电视机的迅速普及改变了青年人的业余生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3年第一届春节联欢晚会使除夕夜万人空巷。这场晚会标志着中国电视节目的重要里程碑。观看电视节目成为人们春节时的新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87年肯德基快餐店落户北京前门,从此年青人春节时不只吃饺子,而是多了洋味儿汉堡、可乐的选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中国的数字时代始于1994年。中国首次实现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数字时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数字化时代影响着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个时代,数字技术如同一股强大的洪流,以超强速度和广度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移动电话或无线电话,通常俗称“手机”。本质是一种通讯工具,现在手机已经具有多种功能和用途,涵盖了通信、娱乐、支付等多个方面,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手机改变了传统的春节习俗。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许多传统的春节习俗发生了变化。年夜饭时家庭成员各自盯着手机屏幕,刷短视频、玩游戏,导致亲情交流减少,原本温馨的团圆时刻变得冷淡疏离。拜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人们会挨家挨户拜年、串门聊天、互送红包,而现在更多是通过微信、手机发红包等方式进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尽管手机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面对面的交流,但它也提供了新的互动方式。例如,通过视频通话进行“云聚餐”、隔屏放烟花、手游“云聚餐”等活动,使得即使相隔万里的人们也能感受到彼此的陪伴。此外,短视频的流行也让老年人参与其中,增强了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和沟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2006年,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春节虽然是中国的特有财富,却有了更多的世界意义。如今春节时青年人可以坐飞机、乘轮船、或开自驾车带着老人、孩子到各处旅游,让老年人感受到青春岁月,让孩子开拓视野。春节在家吃饺子看电视再也不是唯一的选择,春节年假可以走到世界的每一处地方。中国人志高万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24年12月4日,巴拉圭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9届常会通过评审,决定将“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我虽然八十岁了,容颜虽老心儿年轻。我在青春岁月离我越来越远的今天,感受着青春时代对春节的回忆期盼。2025年的春节更时尚更博大,令人热盼又稍纵即逝。真的追不上如今飞速发展的时代,却又庆幸感受着这前人从未经历的新时代新春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