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人 轶 事,——吕蒙正篇(1)

秦中廷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苦 难 岁 月</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944年,吕蒙正出生在一家名门望族。祖父吕梦奇官至户部侍郎,掌管着国家的财政大权,父亲吕龟图也官拜起居郎,负责记录皇帝的言行,是个令人羡慕的官职。然而,命运却给吕蒙正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他的父亲吕龟图是个风流成性之人,家中妻妾成群。吕龟图对正室妻子刘氏本就无甚感情,那些小妾们更是心怀叵测,在他耳边吹起枕边风,无端挑拨离间。她们嫉妒刘氏的正室地位,便编造各种莫须有的罪名,诋毁刘氏的品行,说她克扣家用、与下人勾结等等。吕龟图本就对刘氏不满,再加上小妾们的煽风点火,便对刘氏愈发厌恶。他觉得刘氏是个扫帚星,给家里带来霉运,于是决定将她和刚出生不久的吕蒙正赶出家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天空飘着鹅毛大雪,刘氏怀抱着襁褓中的吕蒙正,被无情地赶出了吕家的大门。她的眼泪在寒风中瞬间凝结成冰,但她并没有过度悲伤,因为她要把儿子扶养成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母子俩无家可归,娘俩来到荒郊野外,以窑洞为家,艰难度日。窑洞里昏暗潮湿,墙壁上满是斑驳的尘埃,地上铺着几块破旧的草席。蒙正的母亲每日起早贪黑,到山里挖野菜、拾柴火,勉强维持生计。蒙正虽然年幼,却十分懂事,他常跟在母亲身后,帮忙提篮子、捡柴枝。山里的日子清苦,母子俩常常只能吃些野菜粥果腹,有时连盐都舍不得放,那寡淡的滋味,蒙正却从不抱怨,他知道母亲已经穷尽全力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日子虽然艰难,但蒙正的母亲从未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她没钱买纸笔,便用树枝在地上教蒙正识字。蒙正天资聪颖,一点就通,他常在窑洞外的空地上,用手指在泥土上写写画画,把母亲教的字反复练习。母亲看着儿子认真学习的模样,眼中满是欣慰,她相信蒙正将来一定能出人头地,改变他们的命运。有一年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窑洞里更是冷得像冰窖,母子俩紧紧依偎在一起,靠烧柴火取暖。蒙正的母亲冻得直哆嗦,但她仍坚持把唯一的棉衣给蒙正穿上,自己只穿着单薄的衣衫。蒙正看着母亲冻得发紫的嘴唇,心疼得直掉眼泪,他想把棉衣脱给母亲,可母亲死活不肯,说他是自己唯一的希望,不能冻坏了身子。蒙正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好好读书,将来让母亲过上好日子。他白天帮母亲干活,晚上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读书。油灯的光亮微弱,熏得蒙正眼睛酸涩,但他从不放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年过去了,蒙正的母亲积劳成疾,身体每况愈下。蒙正更加发奋读书,他相信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改变他们的命运,才能让母亲不再受苦。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吕蒙正金榜题名,高中状元,被朝廷任命为宰相。蒙正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到京城,让她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他为母亲修建了豪华的府邸,配备了众多的仆人,可母亲却始终念念不忘窑洞里的日子。她说,那窑洞虽破,却有蒙正陪伴,是她最温暖的家。蒙正听后,泪眼婆娑,他明白,无论自己走得多远,飞得多高,那个破旧的窑洞,那段艰苦的岁月,永远是他心中最珍贵的回忆,一篇著名的《寒窑赋》流芳千古。</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吕蒙正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20px;">吕蒙正(944~1011年),字圣功,河南洛阳人,祖籍在今莱州市城港路街道军寨址村。北宋初年宰相。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考中状元后,授将作丞,出任升州通判。步步高升,三次登上相位,封为许国公,授太子太师。为人宽厚正直,对上遇礼而敢言,对下宽容有雅度。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去世,终年六十八,追赠中书令,谥号文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