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阿炳故居 </b>位于无锡中心城区繁华的崇安寺商业区 -- 图书馆路30号。这里原来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span>处清朝庙宇建筑的遗址。阿炳在此出生,在此学艺,在此离世,这里是他创作传世名曲的摇篮。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走近阿炳故居,黑色的门板,灰色的瓦片,白色的墙体,显得古朴而庄重。门楣上悬挂着原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题写<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阿炳故居”牌匾。推开那扇黑漆大门,仿佛是翻开一本尘封已久的古旧书籍。透过那斑驳的木纹,仿佛能听到时光长河那潺潺流淌的声响。这座古旧的院落,静静地承载着阿炳那传奇的人生,默默地向世人讲诉着那些曾经的往事。</span></p> <p class="ql-block"> 进院左手边,是座<span style="font-size:18px;">元末明初的牌坊,</span>一门二柱,坊额上刻有“通灵”二字,额下附石上,双狮戏彩球案纹,清晰可辨。<span style="font-size:18px;">已有700多年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座牌坊原来在</span>公花园与白水荡之间的围墙中。2007年修缮阿炳故居时,迁徙至此,让整座院落显得更为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原是洞虚宫道院内的雷尊殿。彼时香火旺盛,有<span style="font-size:18px;">雷尊殿、火神殿、一和山房三组建筑,</span>房屋二十余间。斗转星移,岁月流逝,现在仅存雷尊殿三间,辅房六间。</p><p class="ql-block"> 2005年下半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耗资近5000万元,</span>对<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炳故居进行了修缮工作</span>。2023年为纪念阿炳诞辰130周年,又进行了大范围的文物修缮和展陈出新。修缮后的故居不仅恢复了历史原貌,还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景点。</p> <p class="ql-block"> 辅房最里边的那间小屋,约20平方米,是阿炳和妻子董彩娣的居室。房内仅有一张围着破旧沙帐的木床,一个普通的木柜和一只竹箱,一张四脚小桌和两个木凳。</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各地旅行,参观过许多名人故居,无锡的名人故居也参观了好几座。名人故居,基本上都是庄严肃穆、气势恢宏的殿堂。可<span style="font-size:18px;">朴素与沧桑的</span>阿炳故居,打破了我们原来对名人故居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破败的院落,残旧的门窗,斑驳的墙壁,简朴的家具,<span style="font-size:18px;">真实地反映着阿炳当年生活的穷迫与凄凉,每一处残破不堪的痕迹都让人感受到阿炳的困顿与无奈。就是在这座中国最“破烂”的故居中</span>,却诞生了一位堪称民间音乐巨匠的伟大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 阿炳(1893~1950)本名叫华彦钧。父亲华清和是洞虚宫雷尊殿的住持。阿炳从小随父亲在雷尊殿当道士。中年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是中国近代民间音乐家。</p><p class="ql-block"> 阿炳一生酷爱民族器乐,精通江南丝竹,在演奏技巧和乐曲创作方面有较深的造诣,所作乐曲有二百多首。因抢救较晚,仅录下二胡独奏曲三首,琵琶独奏曲三首。其中二胡曲《二泉映月》成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代表之一,甚至成为了世界名曲。1977年随着美国“探测器1号”被送入太空,成为了世界上最早与太空沟通的声音之一。</p> <p class="ql-block"> 阿炳的母亲是大户人家的少奶奶,结婚不到半年,丈夫就去世了。在丈夫的葬礼上她遇见了雷尊殿的当家住持--华清和。年轻貌美的少奶奶与德高望重的住持在长时间的相处中相爱了。不久,少奶奶怀孕,<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炳出生在雷尊殿的“一和山房”。</span>阿炳三岁那年,母亲不堪忍受被人指指点点而投井自尽。阿炳被送到乡下,由婶母抚养。</p><p class="ql-block"> 阿炳8岁那年,华清和成了雷尊殿的主持,将阿炳接回身边教养。阿炳到道观后,当起了小道士,与华清和师徒相称。在上了三年私塾后,华清和亲自教授他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p><p class="ql-block"> 阿炳天赋极高,能很快熟悉曲子的旋律,吹拉弹拨样样精通。且很勤奋,在学习笛子时,迎着风口吹,并且在笛尾上挂铁圈,为更快增加腕力,又把铁圈换成了秤砣。学二胡时琴弦沾满了血痕,手指积起了厚茧。这些都为阿炳以后的艺术成就打下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 1912年,阿炳开始参加道教音乐演奏。因长相俊俏,琴术高超,被称作“小天师”。</p><p class="ql-block"> 1915年华清和重病在床,告诉了阿炳关于自己和他母亲的往事。不久,华清和去世了,住持之位传给了阿炳。</p> <p class="ql-block"> 由于父亲在世时的声望和打理,雷尊殿的香火还是不错的。但父亲对阿炳的溺爱,使他性格很脆弱。加上知道自己私生子的身份后,精神受到很大伤害。再加上失去了父亲的管教,阿炳逃避现实,开始花天酒地的生活,逐渐走上了歧途。</p><p class="ql-block"> 一个浴室老板看中阿炳手中的产业,引诱他吃上了鸦片。正是因为整日留恋于“风月场所”,疾病找上了阿炳,患上了眼疾,最终阿炳“瞎了”。无法再做道士,生活一落千丈。为了生存,他开始了卖艺生涯,一个说唱时事、街头卖艺、以“瞎子阿炳”闻名的民间艺人出现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锡的街头</span>。</p> <p class="ql-block"> 1933年,阿炳在烟馆结识了寡妇董催弟,二人相依为命,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开始创作并演奏的。</p><p class="ql-block"> 阿炳用琴声来抒发内心的忧愤,抨击社会黑暗,呐喊支持抗日。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后,阿炳又编唱了《十九路军在上海英勇抗击敌寇》的曲目,并用二胡演奏《义勇军进行曲》,来表达自己对抗日的支持。</p><p class="ql-block"> 1938年,日军侵占无锡后,阿炳和董催弟一同到老家避难。不久后赴上海,在昆曲班仙霓社担任琴师,弹奏三弦,并在电影《七重天》中担任群众角色盲人。在此期间,他还创作了二胡独奏曲《听松》。</p> <p class="ql-block"> 1939年阿炳重返无锡,再操旧业。<span style="font-size:18px;">阿炳把在茶馆、酒楼、烟馆、旅馆以及报纸上听到的新闻,编成押韵的词句和唱段,敲响竹板,到处演唱。</span></p><p class="ql-block"> 阿炳的琴艺十分高超,可以把琵琶放在头顶上弹奏,还可以用二胡模仿男女老少说话、叹息、欢笑以及鸡鸣狗叫的声音, 所以很受人们的喜爱。</p><p class="ql-block"> 1947年,阿炳肺病发作,卧床吐血,从此不再上街卖艺,在家以修理胡琴为业,艰难度日。</p><p class="ql-block"> 1950年夏天,中央音乐学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长杨荫浏教授赴无锡,用进口携带式钢丝录音机为阿炳录制了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独奏曲《龙船》、《昭君出塞》、《大浪淘沙》共6首。</p><p class="ql-block"> 在阿炳拉完《二泉映月》后,杨教授轻声问曲子的名字,阿炳说没名字。杨教授说要有一个名字,阿炳说那就叫《二泉印月》吧。杨教授说,《印月》这名字跟广东音乐重了,<span style="font-size:18px;">无锡不是有映山湖么,</span>要不然叫映月吧。阿炳说,好,你的学问大,就听你的。</p> <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25日,无锡牙医协会开成立大会,搞文艺演出,阿炳支撑着病体去参加。一开始是弹琵琶,后来有人叫着要阿炳拉二胡,好友黎松寿提醒阿炳注意身体,不要拉。阿炳说了一句:“我给无锡的乡亲拉琴,拉死也甘心。”接着就拉起了他最拿手的《二泉映月》。当时满场都是人,连窗框上也站满了人。演出结束的时候,掌声和叫好声响成一片。</p><p class="ql-block"> 同年12月4日,57岁的阿炳病逝。一位杰出的民间艺人谢世了, 一首脍炙人口的《二泉映月》在广袤的大地上流传开来…</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有前后两进,占地1800平方米。作为阿炳纪念馆,划分为五个展厅,分别是生平厅、成就厅、生活起居厅、音乐赏析厅、文创厅。见证了阿炳从出生到逝世的漫长岁月,也展现了他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在音乐赏析厅,戴上耳机,倾听阿炳留下的、被誉为中华民族音乐殿堂瑰宝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欣赏那悠扬哀婉、如泣如诉、意境深远、技艺精湛且情感真挚的优美旋律…</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件阿炳穿着长衫,头戴礼帽,手持二胡,在路灯下拉琴演奏的雕像作品。细看低头翘脚,神情专注的阿炳,<span style="font-size:18px;">似乎能听到二胡里飘出的悲愤之声,</span>将人们带进<span style="font-size:18px;">了他的音乐世界</span>…</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此情此景,怎能不</span>为阿炳悲惨的人生经历所感染,怎能不为阿炳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所感动。</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西侧的广场,被命名为二泉音乐广场。雕塑家钱绍武雕塑的阿炳铜像矗立于广场中央,无锡的原点位置。阿炳佝偻着身子,衣衫褴褛,凝神屏气,将一把二胡操持得惊天地泣鬼神。驻足倾耳,仿佛听到了那首蜚声海内外的《二泉映月》。<span style="font-size:18px;">那优美的旋律,深沉的情感,</span>缭绕在惠山之麓、运河之畔,也汇入了世界音乐的辽阔海洋。</p><p class="ql-block"> 毛泽东听后曾评价说:“它具有浓郁的民间风味,很好,要发扬光大。”周恩来非常喜欢这首曲子,指示相关部门灌制唱片,1959年新中国成立十周年时,《二泉映月》作为礼品,赠送给参加盛典的国际友人。</p><p class="ql-block"> 1978年日本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在听了《二泉映月》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日本《朝日新闻》刊登了专文《小泽先生感动的泪》。</p><p class="ql-block"> 1985年美国评出10首最受西方人欢迎的流行乐曲,《二泉映月》名列榜首。</p><p class="ql-block"> 1991年,一位英国音乐家在听了《二泉映月》后激动地说:"中国的贝多芬!东方的《命运交响曲》!"</p><p class="ql-block"> 1997年,《二泉映月》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记忆名录》。</p><p class="ql-block"> 2007年,中国第一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成功升空,《二泉映月》作为搭载音乐随卫星进入太空。</p><p class="ql-block"> 2014年《二泉映月》作为中国十首音乐作品之一载入中国梦音乐芯片,由中国长征三号火箭运载至太空。</p><p class="ql-block"> 《二泉映月》获得了“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那<span style="font-size:18px;">令人心醉神迷的旋律,珍藏在无数人的心海深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民间艺术的广袤星河中熠熠生辉。</span></p> <p class="ql-block"> 阿炳故居里的墙上,有一段音乐理论家乔建中说过的话:“听阿炳的音乐,特别是他的《二泉映月》,我们常常会想到屈原,想到他的《离骚》。两个不同时空、不同地位的人,却都同样挣扎在命运里,一个寄托文学,一个寄托音乐,殊途同归,在艺术史上都留下了脚印。”</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