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以上图片:覃孟福先生(作家、书法家)为红磨坊制作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上图:刘玉新先生献给印象红磨坊的书法作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题 记 ] 2025年元月16日,印象红磨坊作者交流群一整天都在围绕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评论问题开展讨论。知名作家、宜昌市散文学会长温新阶先生在他平台上发布文章后,针对每天的赞、转、读和交流评论情况,提出了关于阅读和欣赏的导语。接着,高级编辑韩永强先生、宜昌市散文学会副会长刘玉新先生等几位文学大咖和一批散文作者,在群里开展了一天的热议。温新阶老师不仅是一位文学创作狂人,还是一位阅读狂人,他总是喜欢与朋友交流、分享、研究文学作品问题。于是和他的老伴秦娥老师(编辑)组建了一个作者交流微信群(400多名作者有近200人参与),每天围绕作品赞转学开展活动,群里不发广告,不转外链,不议政事,纯文学话题讨论。回顾这一天的讨论,之所以形成交流热潮,一是群主正面引导,二是文学大咖积极支持,三是一批文学爱好者踊跃参与讨论。下面的截图便是见证。</p> <p class="ql-block">上午8点开始讨论,晚上7:11收场,跟贴近150个,创历史新高</p> <p class="ql-block">胡德声点评今日红磨坊平台发布的文章</p><p class="ql-block">耄耋之年的王永红大哥把自己融入到乡村夜生活,写的是三房坪小河边的生肖公园里的各种夜生活,展现的是“山乡巨变”!正如文章结尾抒发的情感: “在回家的沿河大道上,我看见路灯下一对情侣拥抱着说悄悄话,那么甜蜜温馨,充满着憧憬与希望。一对老夫妻从他们身边过去时,投去艳羡的目光,说了一句:“现在真好!”青年女伢笑盈盈地说:“明天更美好,您们也享到老来福!"</p><p class="ql-block">夜经济的触角延至乡村,不仅激活了自然资源,也是对乡村特色文化资源的深度开掘。王大哥对山村夜生活的描写,不仅是对乡村生活的真实写照,更是对农村文化、社会结构和经济发展的深刻反思。那袅袅炊烟也基本成为了记忆中的事。</p><p class="ql-block">王大哥的《乡村夜生活》,说明乡村的夜晚,蕴藏着无限潜力,需要发挥更大的想象力去发掘和点亮。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火种,农民群众也有自己的文体特长和爱好,基于自身禀赋、创新融合,因地制宜、做好服务,就能点亮乡村之夜,将田园特色融入现代生活方式,打开“乡村+”的各种可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王双武点评今天红磨坊平台发布的文章</p><p class="ql-block">明树文章中戴传家董绍羽都是我熟悉的,戴当过多年的九大队支部书记,董当过二队队长,六七十年代全是榔坪街上的体面人物。小黑子(董得忠)和我关系更不一般,我们在他们家租房多年,因年龄相仿,和他一起捉鱼摸虾偷鸡摸狗,度过青少年时期无忧无虑快乐时光。去年木瓜花节去了榔坪,车停在大柳树旁,询问路边一位老人,小黑子住在那里?他立马带我去了他家。小黒子茫然的看着我,显然不认识。我说我是王双武,他摇摇头,我继续介绍我是五娃子,他还是表示不认识。我说我的妈是戈同志,他脸上马上笑了,显然想起来了。可惜时间太匆忙,来不及和他细细聊聊。皮村一个叫李兰宣的我认识,听说到广州卖香菇发了大财@常青树秦明树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