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馆之宝,‍-湖北省博物馆

zmzg轻轻的我来了

<p class="ql-block">  在武汉短暂停留期间,我抽空前往湖北省博物馆参观,适逢历经一年半升级布展后的湖北省博物馆北馆正式焕新开放。南北馆“合璧”后,“十大镇馆之宝”悉数“出勤”,钩沉百万年荆楚历史脉络。在几位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引下,我浏览了“十大镇馆之宝”,幸运至极。</p> <p class="ql-block">  湖北省博物馆坐落于美丽的武汉东湖之滨,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5A级旅游景区,拥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 。馆藏文物26万余件(套),以青铜器、漆木器、简牍最有特色,其中国家一级文物945件(套)、国宝级文物16件(套)。除越王勾践剑、曾侯乙编钟、郧县人头骨化石、元青花四爱图梅瓶为该馆四大镇馆之宝外,又新增曾侯乙尊盘、云梦睡虎地秦简、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石家河玉人像、崇阳兽面纹铜鼓六件文物为新晋“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  【提示】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展出在南馆二楼中部单独展厅,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尊盘在南馆一楼“曾侯乙”,虎座鸟架鼓、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在南馆“楚国八百年”,郧县人头骨化石、石家河玉人像、崇阳兽面纹铜鼓、云梦睡虎地秦简展出在北馆二楼“极目楚天-湖北历史文化陈列”,元青花四爱图梅瓶在北馆三楼“荆楚陶雅 瓷韵江夏-馆藏历代陶瓷”。</p> <p class="ql-block">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馆藏十大镇馆之宝吧!</p> 越王勾践剑 <p class="ql-block">  进入博物馆,我首先到越王勾践剑展厅,只见厅外排着数十米的长队,厅内是𤋮熙攘攘的观众,可见这把剑在博物馆的份量。</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器和武器,国家一级文物,1965年冬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一号墓。</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通高55.7厘米,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纹饰华美,锋利无比,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发达的科技、艺术水平。</p> <p class="ql-block">  剑身的八字铭文是确认剑主的依据。该剑出土后,经过多位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郭沫若、方壮猷、夏鼐、唐兰、于省吾等对铭文的释读,最终确定了这把剑的主人。</p> <p class="ql-block">  剑身的鸟虫书铭文"钺王鸠浅"和"自乍用鐱"。即: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译为:越王勾践,亲自督造(制作)并自己使用的剑。</p> <p class="ql-block">  越王勾践剑不锈的原因有三:一是墓室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命完全隔绝空气;二是铸造越王勾践剑的合金材料本身具有耐腐蚀性和化学稳定性 ;三是剑身表明被镀上了一层金属铬,具有很强的耐腐蚀性。</p> 曾侯乙编钟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战国早期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曾侯乙编钟是我国迄今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音律最全、气势最宏伟的一套编钟。</p> <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演奏过三次</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1978年曾侯乙编钟出土后,文化部的音乐家赶到随州,对全套编钟逐个测音。编钟演奏以《东方红》为开篇,接着是古曲《楚殇》、外国名曲《一路平安》、民族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最后以《国际歌》的乐曲为落幕。</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198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为各国驻华大使演奏了中国古曲《春江花月夜》和创作曲目《楚殇》以及《欢乐颂》等中外名曲。</p><p class="ql-block"> 第三次:1997年,著名音乐人谭盾为庆祝香港回归创作大型交响乐《交响曲1997:天·地·人》时,由国家特批再次敲响了编钟。</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编钟的出土说明,早在战国时期(2000余年前)中国的音乐文化和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它比欧洲十二平均律的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将近2000年,同时填补了中国早期封建时期的音乐史空白记录,对于研究中国奴隶社会、早期封建社会以及东周王朝音乐文化和湖北地区音乐史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位置。</p> 郧县人头骨化石 <p class="ql-block">  1989年湖北省文物大普查,在郧县<span style="font-size:18px;">青曲镇弥陀寺村学堂梁子</span>发现一具人类头骨化石,次年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考古发掘,又发现一具头骨化石。</p> <p class="ql-block">  这两具头骨化石都保存了完整的脑颅和基本完整的面颅,第二具更为完整,根据头骨特征,属于直立人类型,定名为"郧县直立人",简称郧县人。根据古地磁法测定,化石大致距今100万年。</p> <p class="ql-block">  (“郧县人”第1号头骨)</p> <p class="ql-block">  “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改变了人类起源非洲的传说,"郧县人"头骨化石的发现,它向世界宣称:古老的汉江是汉民族文化的摇篮;古老的"郧县人"是中国人的祖先,现在在"郧县人"出土处建有"郧县人"雕刻头像,"郧县人"展馆。</p> <p class="ql-block">  (“郧县人”第2号头骨)</p>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 <p class="ql-block">  元代青花瓷四爱图梅瓶出于钟祥市明代郢靖王墓陪葬品,2006年出土,国家一级文物,被誉为“陶瓷中的大熊猫”。</p> <p class="ql-block">  元青花四爱图梅瓶高38.7厘米,口径6.4厘米,底径13厘米。瓶身肩部饰凤穿牡丹,腹部饰青花“四爱图,足部饰仰覆莲纹。三层纹样以卷草纹、锦带纹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艳丽,是罕见的经科学发掘出土的元青花精品。</p> <p class="ql-block">  何为“四爱图”,即“王羲之爱兰”“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林逋爱梅鹤”,实为“爱菊隐逸情,爱莲清洁志,爱梅违世俗,爱兰绝世累”。</p> <p class="ql-block">  武汉博物馆亦藏有一件“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系原武汉市文物商店于1987年10月以500元价格在民间征集所得,没想到如今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p> 曾侯乙尊盘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战国青铜器,国家一级文物,1978年在湖北随县(今随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饰龙84条,蟠魑80条,制作复杂,造型美观,极尽奢华。它是出土先秦青铜器中最复杂、最精美的一件,代表中国古代青铜铸造工艺的巅峰,至今未出现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  曾侯乙尊盘由尊与盘两件器物组成。出土时尊置于盘中。尊是盛酒器,盘盛冰可用于冰酒。尊盘采用了多种铸造工艺,其中口沿上的缕空纹饰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熔模铸造法。尊颈部与盘内都有“曾侯乙作持用终”铭文。</p> 云梦睡虎地秦简 <p class="ql-block">  睡虎地秦墓竹简,又称睡虎地秦简、云梦秦简,是指1975年12月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的大量竹简。目前竹简大部分保存在云龙县博物馆,湖北省博物馆只展出了其中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  ​睡虎地秦墓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这些竹简长23.1~27.8厘米,宽0.5~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著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的占书,为研究中国书法、秦帝国的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医学等方面的发展历史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p> 虎座鸟架鼓 <p class="ql-block">  虎座鸟架鼓属战国时期楚国的重要乐器种类,是一件东周时期的漆器,出土于湖北省枣阳市九连墩2号墓,具有浓厚的楚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  虎座鸟架鼓主要采用了油漆、圆雕、绘画等工艺进行创作。器物通高约136厘米,宽134厘米,两只背向踞坐的卧虎四肢屈伏于六龙缠绕的长方形底座上,虎背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凤凰。</p> <p class="ql-block">  2004年…第23届万国邮政联盟大会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召开之际,中国与罗马尼亚联合发行《漆器与陶器》特种邮票一套两枚,中方邮票的图案为荆州博物馆出土文物漆器"虎座鸟架鼓",罗马尼亚邮票图案为出土文物陶器"古古丹尼"陶罐。</p>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 <p class="ql-block">  彩绘人物车马出行图圆奁为战国时期文物,通高10.4厘米,口径28厘米,胎厚0.3厘米,周长87.9厘米。1987年出土于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p> <p class="ql-block">  这件漆奁出土后,外壁与漆胎分离,将外壁展开,会发现它是一幅长87.4厘米,宽5.2厘米的长卷通景画,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用色最多的先秦绘画作品。它采用深红、橘红、土黄、棕褐、青色等彩绘了人物车马出行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  为了在有限的平面中合理布局26个人物、4乘车、10匹马、5棵树、9只鸟、2条狗和1头猪,古人进行了大胆的尝试与创新,以5棵树分隔出4组互有关联的画面,首尾连贯,过渡自然,是为中国最早的"连环画"。</p> <p class="ql-block">  这副清新隽永的生活画面,反映出战国时代的艺术趣味和生活热情,对研究战国礼仪、风俗、社会文化具有深远意义。</p> 石家河玉人像 <p class="ql-block">  石家河玉人像出土于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距今4200至4000年,面庞写实,两眼倾斜呈倒置的八字形,鼻宽阔,口扁方微闭,散发着威严与神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  石家河玉人像是在1955年开始的田野考古时在罗家柏岭遗址上发掘出土的。包括玉人像在内共出土44件玉器,其中有11件人头像、10件管状饰、7件玉蝉、5件玉璧、1件虎形饰、1件玉凤,以及数件其他玉器碎片。</p> <p class="ql-block">  1980-1990年在肖家屋脊又发掘出土玉器157件,包括精美的玉龙,虎头、玉蝉、人头像、鹰等。2015年在谭家岭出土40多件玉器,包括国宝级的玉面神人像、玉虎、虎座双鹰等精美玉器。</p> <p class="ql-block">  以石家河玉人像为开端的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有一个共同点——“小而美”。石家河文化玉器,标志着一个史前玉作的巅峰,代表了一个中国玉文化发展空前绝后的时空坐标。</p> 崇阳兽面纹青铜鼓 <p class="ql-block">  崇阳铜鼓于1977年在湖北崇阳县出土,为我国至今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鼓之一,这鼓的时代约为商代晚期,距今有三千多年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铜鼓通高75.5厘米,重42.5公斤。由鼓冠、鼓身、鼓座三部分组成,仿木质皮鼓的形制。鼓冠做成马鞍形,中间有一圆孔可供悬挂时穿绳索用;</p> <p class="ql-block">  崇阳铜鼓其实只是人们的俗称,它的学名叫做商代兽面纹青铜鼓。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商代铜鼓仅两面,另外一面(“双鸟鼍鼓”)已流失至日本,因此崇阳铜鼓是我国仅存的一面商代铜鼓,填补了我国早期铜鼓的空白,是一件极其难得的国宝,成为楚文化符号的重要代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