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14.cn/53tn6rgy?first_share_to=copy_link&share_depth=1&first_share_uid=36674131" target="_blank">中国通史“合订本”</a></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成公主入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唐朝文成公主下嫁吐蕃松赞干布的和亲事件</b></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进藏是指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同意吐蕃使者禄东赞的请婚请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事件。</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发生时间</p><p class="ql-block">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p><p class="ql-block">发生地点</p><p class="ql-block">唐朝、吐蕃</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事件类型</p><p class="ql-block">和亲事件</p><p class="ql-block">事件结果</p><p class="ql-block">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推动了唐蕃文化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等</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事件背景</p><p class="ql-block">事件过程</p><p class="ql-block">事件结果</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p><p class="ql-block">相关争议</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文艺影视</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大相禄东赞前往长安请求联姻,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于次年诏令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领兵在柏海(今青海省玛多县)亲迎,回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后,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筑宫殿。此后,唐朝与吐蕃之间友好往来,松赞干布亦多次致书唐太宗,称臣通好,并在军事上鼎力相助。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高宗即位后,先后封松赞干布为西海郡王、賨[cóng]王。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派使臣持节前往吐蕃吊祭,此后文成公主继续致力于推动唐蕃友好关系发展,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月,文成公主逝世,吐蕃为其举行隆重葬礼,唐朝也派使臣吊祭。吐蕃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于琼结县(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的藏王墓中。</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联姻被视为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文成公主主持修筑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为佛教在吐蕃的传播作出了贡献。唐代岭南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一诗中评价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p><p class="ql-block">事件背景</p><p class="ql-block">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建立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通过选拔贤能之才,使得唐朝进入了一个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的治世时期,被后人称之为“贞观之治”。唐朝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和政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激发了周边国家与唐朝互通修好的欲望。与此同时,在西南的雪域高原上,吐蕃在松赞干布的领导下,通过讨伐叛乱、平定部属、迁都拉萨、统一文字、完善政制和律令,兼并周边小国,势力逐渐增强,开始积极寻求与唐朝建立关系。</p><p class="ql-block">贞观八年(634年),松赞干布派使者前往唐朝,唐太宗派冯德遐携带诏书前去安抚。得知突厥和吐谷浑都娶了唐朝公主为妃,松赞干布再次派遣使者携带大量财礼到唐朝,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但唐太宗未予同意。由于当时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入唐朝见,吐蕃特使返回后便告知松赞干布,声称吐谷浑可汗从中作梗,导致唐朝拒绝这次婚约。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松赞干布以此为借口,出兵大破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的松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同时,他派遣使者前来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献金甲,声称如果唐朝不答应和亲,吐蕃将大举入侵唐朝。松州都督韩威轻骑前去侦查敌情,却被击败。羌族首领阎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黄胜关北)刺史别丛卧施、诺州(今四川省松潘县北)刺史把利步利一同举州投降吐蕃,松州陷入极度危机之中。</p><p class="ql-block">面对这一局势,唐太宗决定采取强硬手段,以武力解决问题,他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为白兰道、左武卫将军牛进达为阔水道、左领军将军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统率步、骑兵五万人迎击吐蕃。牛进达率领唐军先锋,趁吐蕃毫无准备之时,在松州城下大败吐蕃军,吐蕃死伤一千余人。当初松赞干布入寇松州,连年不止,吐蕃的数名大臣请求撤回,但松赞干布不听,最终,八名大臣通过自杀来劝谏。松赞干布大惧,决定率军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并派使者向唐朝谢罪,同时再次提出联姻请求,唐太宗同意了。</p><p class="ql-block">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十月,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带着五千两黄金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前往长安,向唐朝正式下聘,唐太宗答应将宗室女文成公主下嫁给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事件过程</p><p class="ql-block">入藏途中</p><p class="ql-block">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正月,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并发布诏令,由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同时,唐太宗为文成公主准备了丰富的嫁妆,包括释迦牟尼佛像、稀有珠宝、金玉书橱、360卷人文经典、各种金玉饰品以及用各种花纹图案装饰的锦缎垫被,此外,还有300种卜筮[shì]经典、识别善恶的明鉴、60余种营造与工技著作、100多种治病药方、4种医学论著、5种诊断法、6种医疗器械以及各种谷物和芜菁种子等。文成公主一行在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陪同下,从长安出发,途中在河源郡王的筑馆暂驻,不久,松赞干布领兵到柏海(今青海省玛多县),亲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见到李道宗后,行子婿之礼,表现得十分恭敬。松赞干布看到美丽的唐朝服饰,俯仰间显得有些惭愧。</p><p class="ql-block">返回吐蕃</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同回到逻些(今西藏拉萨市)后,为文成公主举行了加冕仪式,册封她为王后。由于松赞干布的祖先并无娶唐朝公主的先例,因此他特意兴建城池,修筑宫殿,以展示给后代。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便是现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后来文成公主也亲自主持修筑了吐蕃式殿宇“大昭寺”与汉式庙宇“小昭寺”,这两座寺院综合反映了藏、汉、尼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遣使献礼</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与吐蕃之间不仅没有发生战争,而且保持了友好的交往,两国互通有无,唐蕃使者络绎不绝,贡赐往来频繁。吐蕃每年都派遣使臣前往长安朝贡,献上各种珍宝。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讨伐辽东归来后,松赞干布立即派遣使臣禄东赞前去贺喜,并献上一只高七尺、中间可盛装三斛[hú]酒的黄金鹅以表祝贺。</p><p class="ql-block">出兵平乱</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曾多次致书唐太宗,称臣通好,并表示愿意在军事上鼎力相助。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派遣右卫率府长史王玄策出使天竺,副手为蒋师仁。恰逢中天竺戒日王尸罗逸多去世,叛臣阿罗顺那篡位称王,国内陷入大乱,得知大唐使入境后,他派兵伏击。当时王玄策的随从仅数十人,寡不敌众,全部战死,其他各国献上的物品也被抢夺。王玄策等人趁机逃至吐蕃西郊,发起檄文召募邻国军力,随后,松赞干布派遣吐蕃精兵千人,同时泥娑罗出兵七千。王玄策和蒋师仁各自率兵进攻茶镈[bó]和罗城,经过三天的激战,成功大败天竺军,杀伤三千人,有数万人溺水而死,阿罗那顺弃国而逃,再次集结散兵来交战,不久,蒋师仁将其擒获,杀伤和俘获的人数以千计。吐蕃随后派使者入唐报捷并献俘。</p><p class="ql-block">册封郡王</p><p class="ql-block">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逝世后,唐高宗即位,他任命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封其为西海郡王,并赐予物品两千段。松赞干布欣然接受,并给司徒长孙无忌写信,表示在天子刚刚即位之际,若有不忠之人,他愿意率兵前往共同讨伐。同时,他献上了十五种金银珠宝,请求在昭陵进行祭献,唐高宗非常高兴,进一步封松赞干布为賨王,并赏赐丰厚的财物。松赞干布还提出请求,希望获得蚕种、酿酒工匠以及制作碾磨等物的人员,唐高宗准许了。根据松赞干布的容貌雕刻的石像,也被陈列在昭陵玄阙之下。</p><p class="ql-block">葬于吐蕃</p><p class="ql-block">永徽元年(公元650年)五月,松赞干布去世,唐高宗为其举行悼念仪式,并派遣右武侯将军鲜于臣济持节赍[jī]玺书前往吐蕃进行吊祭。由于松赞干布的嫡长子早逝,其孙芒松芒赞继位,但新赞普年幼,政务由丞相禄东赞负责管理。此后,文成公主在吐蕃继续生活了30年,致力于推动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十月,文成公主去世,吐蕃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唐朝也派遣使臣前往吐蕃进行吊祭。吐蕃将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合葬于琼结县(今西藏自治区琼结县)的藏王墓中。</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事件结果</p><p class="ql-block">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到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的二十三年间,唐朝与吐蕃之间不仅没有爆发战争,而且保持了友好的交往和互通有无的关系。文成公主带至吐蕃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以及大量佛经、医学、历法、经史、诗文、字典、词典等相关典籍,推动了唐蕃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唐朝的陶器制作、土木建筑、冶金、农具制造、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在吐蕃地区得到传承和推广。文成公主协助松赞干布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为吐蕃佛教的传播作出了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开创了汉藏文化的新纪元,之后的历代中央王朝与西藏地方之间保持了持续而频繁的经济贸易往来。</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推动唐蕃盟好关系发展</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的婚姻被视为唐蕃关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唐蕃两国联姻后,政治关系迎来新的历史阶段。松赞干布自称为唐朝子婿,尊称唐太宗为天子,恪守臣婿之礼。自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至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的二十三年间,唐蕃两国不仅没有发生过战争,而且保持友好往来、互通有无。文成公主入藏后,汉藏关系迈入崭新的发展时期。这不仅初步稳定了唐朝西南边疆,还为唐蕃友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唐蕃双方和睦相处,友好往来,为彼此社会的进步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给双方都带来了巨大的益处。</p><p class="ql-block">促进吐蕃社会经济繁荣</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后,双方在经济领域的交流逐渐加强。来自中原的丝绸、茶叶和农耕技术源源不断地涌入吐蕃地区,吐蕃则向中原输出大量的马匹、牛群、羊群、骆驼,以及牛尾、獭[tǎ]褐、金器、银器、玉器、染料等商品。在引进大量唐朝的丰富产品和先进生产技术后,吐蕃社会经济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与此同时,文成公主同行的大批工匠拥有各种技艺,因此,唐朝先进的科学技术迅速传播至吐蕃地区。汉族的先进耕作方式提高了吐蕃地区青稞、小麦、豌豆等粮食作物的产量。纺织和刺绣技术的传授促进了吐蕃家庭手工业的快速发展。在汉族使者的指导下,吐蕃人开始广泛养蚕、缫丝,丝织业在西藏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此外,唐朝的制陶、土木建筑、冶金、农具制造、碾米、酿酒、造纸等技术在吐蕃地区得到传承和推广,为吐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加强唐蕃之间文化交流</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了六十部医学著作和多种医术,同时携带了历法、经史、诗文、字典、词典等相关典籍。这些书籍和文成公主在吐蕃提倡的一些改革,进一步推动了唐蕃文化的交流和吐蕃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在文成公主入吐蕃后,得益于松赞干布的倡导和推动,吐蕃人开始学习唐朝文化,同时,松赞干布还派遣本族子弟前往长安国子学,学习《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并请唐朝儒者为其掌管文书奏章。吐蕃原本没有文字,但在文成公主的劝导下,松赞干布创造了文字,以适应经济文化的发展需求。文成公主带来的乐队也传入吐蕃,推动了藏乐的发展。文成公主携带的有关天文历法的书籍,对藏历的完善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她还整理了许多医学著作,因此后来的藏医学在医学理论和医疗技术方面都受到了汉医学的影响。在风俗习惯方面,文成公主进藏后促进了唐蕃民俗的融合。此前吐蕃人习惯将脸涂成赤褐色,因文成公主对此感到不悦,松赞干布便下令禁止涂脸,他自己也脱下毡裘,改穿绸缎衣物,学习唐朝的风尚。此后,不仅吐蕃贵族开始模仿中原风格,普通民众的服饰也逐渐呈现出唐代的特色。直到现在,在西藏地区仍然保留了许多唐代汉族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与此同时,汉族也吸收了许多藏族文化,如吐蕃传统的马球游戏、妇女流行的椎髻、赭[zhě]面等文化元素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汉族文化的内涵。</p><p class="ql-block">倡兴吐蕃佛教传播</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她在进入吐蕃时携带了一尊十二岁释迦牟尼佛的身像和大量佛教经典,同时还为吐蕃传入了寺院建造法式及寺院法规。文成公主精通星算和风水等术,根据她的观察和计算,松赞干布在风水不利的地方建造了许多佛寺和佛塔,改善了风水,从而推动了佛教在西藏的兴盛。她协助松赞干布兴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座寺院综合反映了藏、汉、尼等不同民族的建筑风格。同时,文成公主也是吐蕃翻译汉地佛经的倡导者,松赞干布大力支持文成公主在吐蕃从事佛事,因此,汉地的佛像、佛经、佛寺的制度以及汉地的僧侣进入吐蕃,并推动了佛教的传播。</p><p class="ql-block">助力吐蕃巩固政权</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仿效盛唐时期的各级官衔及其职权分配方式,建立了吐蕃的官职体系,同时吐蕃的军事管理组织也与唐朝的府兵制相似。此外,吐蕃政权还模仿了唐朝皇帝的年号制度,制定了自己的年号。总的来说,吐蕃政权借鉴的盛唐时期的管理方式,在巩固政权、完善制度和维护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p><p class="ql-block">拓展高原丝绸之路</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对高原丝绸之路的拓展发挥了关键作用。首先,吐蕃通过热情接待和保护往来使者,激发了双方进行互访和商贸活动的积极性。其次,通过修复道路、整顿驿站,确保了高原丝绸之路的畅通。再次,通过协调双方关系,不断排除了高原丝绸之路上的障碍。这些举措共同促进了高原丝绸之路的扩展。</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历史评价</p><p class="ql-block">唐代岭南诗人陈陶在《陇西行》一诗中评价说:“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p><p class="ql-block">公元823年,唐朝和吐蕃结立大和盟约后在唐蕃会盟碑上刻下了盟文,该盟文中评价道:“松赞干布和唐太宗和叶社稷如一,在贞观之年,迎娶文成公主至赞普牙帐,此后,弃隶缩赞与唐玄宗重协社稷如一,更续姻好。”</p><p class="ql-block">相关争议</p><p class="ql-block">《旧唐书》和《新唐书》中没有明确记录文成公主具体的进藏线路,因此关于这一路线,学术界形成了多种观点。学者黄显铭先生在《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初探》一文中,提出文成公主可能由康区入藏,具体路线为从长安经过宝鸡、天水、文县、松潘、金川、丹巴,沿着鱼通河谷到达康定、木雅,最终到达金沙江河谷,经过邓柯、玉树、唐古拉山口、黑河,最终抵达拉萨。崔德明博士在《中国古代和亲史》一书中认为,文成公主可能由青海入藏,沿途经过凤翔、秦州、河州,最终到达龙支城(青海民和县古鄯[shàn]),然后抵达湟水县等地,一路达到柏海,最终于藏历四月十五日抵达拉萨。学者崔永红先生在《文成公主与唐蕃古道》一书中认为,文成公主可能由青海入藏,经过甘、青、藏一带的藏族历史悠久的大道,途经天水、临洮、兰州、乐都等地。</p><p class="ql-block">而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高思莉在其论文《文成公主入藏路线析疑》中指出,黄显铭、崔德明、崔永红的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种主张文成公主经唐蕃古道南线由四川入藏,一种主张文成公主经唐蕃古道北线入藏。高思莉认为,史书对文成公主入藏的护送队伍和路线都没有详细的记载,根据新的文献考证,王涛可能是文成公主使团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在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前后,唐蕃古道北线地区存在复杂而激烈的民族矛盾。护送队伍中的重要成员王涛对唐蕃古道南线情况熟悉,而且有唐蕃相连的地理优势和唐军的强大威势,因此选择经唐蕃古道南线入藏是更为明智的选择。《西藏王统纪》和传统藏戏《文成公主》中对入藏经历和路线的记录与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左右四川松州周边地区的实际情况相符,相关地名直接指向了唐蕃古道南线地区。结合敦煌古藏文文献,可以看到文成公主一行在通过唐蕃古道南线进入吐蕃后并没有直接前往逻些,而是绕道北上进入青海与松赞干布汇合,然后再经唐蕃古道北线的西段最终抵达逻些。</p><p class="ql-block">轶事典故</p><p class="ql-block">六难婚使</p><p class="ql-block">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松赞干布派遣大相禄东赞带着五千两黄金和相当数量的其他珍宝,前往长安求亲。当时,各国也都纷纷派使者到唐朝求亲。于是唐太宗颁布命令,要求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六个难题,解答出的国家将获得与唐朝结亲的资格,这便是历史上的“六难婚使”(又称“六试婚使”)。</p><p class="ql-block">一难婚使:唐太宗要求各国婚使将一段绫缎穿过九曲明珠。各国婚使无法应对,唯有禄东赞将丝线系在蚂蚁腰间,另一端系在绫缎上,并在九曲孔眼一端涂上蜂蜜。蚂蚁闻到蜜香,缓缓穿过孔眼,绫缎也成功穿过了九曲明珠。</p><p class="ql-block">二难婚使:唐太宗要求各国婚使辨认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的母子关系。各国婚使无法辨认出一对,但禄东赞先将母马和马驹分开圈养,只给马驹喂食而不给它们喝水。第二天,将小马驹放回母马群中,由于它们口渴难耐,纷纷扑向母马吃奶,很容易就分辨出了母子关系。</p><p class="ql-block">三难婚使:唐太宗要求婚使们一天之内喝完100坛酒,吃完100只羊,还要揉好羊皮。婚使们匆忙进食,很快烂醉如泥,没能完成任务,且闹出许多笑话。禄东赞则让随从慢慢吃肉、喝酒,边揉羊皮边消化食物,直到酒干肉尽时羊皮也揉好了。</p><p class="ql-block">四难婚使:唐太宗将100段粗细相同的木头摆在一起,要求婚使们分辨树根和树梢。其他婚使都未能做到,只有禄东赞让人将木头全部投入河中,木头根部沉重而自然向下,木头梢部就向上漂浮了。</p><p class="ql-block">五难婚使:当时长安皇宫的官邸房屋连绵一片,道路蜿蜒曲折,为了测试大家的观察辨别能力,唐太宗特意在半夜三更擂鼓召见众婚使。禄东赞意识到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考验,事先在各个路口留下了明显的标记,深夜结束宴席后,根据这些标记迅速回到了自己的住处。</p><p class="ql-block">六难婚使:唐太宗让各国婚使在300名相貌相似、衣着一样的宫女中准确地辨认出文成公主。禄东赞事先从文成公主的奶娘处了解了她的容貌特征,从她颈边的小痣上认出了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见禄东赞聪明过人,意识到松赞干布也非等闲之辈,于是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与倒淌河</p><p class="ql-block">相传在文成公主离别父母、离开长安后,她跋山涉水,历经艰辛来到荒漠高原。随着离亲人和故乡的距离越来越远,她开始思念遥远的长安父母。回忆起母亲临别时赠送的一面"日月宝镜",母亲告诫她在怀念亲人时,可透过宝镜看到母亲。急忙取出宝镜,双手捧着照了起来,本想看到母亲,却惊讶地发现镜中映照出的是自己憔悴的愁容。一时气愤之下,将宝镜摔在地上。出乎意料的是,宝镜一落地,竟化为一座高山,后人称之为日月山。</p><p class="ql-block">在经过日月山后,文成公主还要渡过一条河。传说她到达此地,不得不放弃车辆,改为骑马前行,深感离家愈远,不禁哭泣。天地似乎也为之感动,原本东南流向的河水突然倒流向西北,这条河流也因此被命名为倒淌河。尽管这是地壳变化导致的特殊现象,与天地神灵无关,却折射出人们对文成公主的深切思念。如今,日月山和倒淌河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的青藏公路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绿度母像</p><p class="ql-block">度母,全名圣救度佛母,又称多罗母,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共有21种,被称为二十一度母。其中,绿度母被认为是最早且最重要的度母,因其全身呈绿色而得名。在藏传佛教中,绿度母被认为具有拯救众生脱离各种苦难的功能,因此又被称为救八难度母。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视为绿度母的化身,在藏人中被世代供奉于寺院,受到广泛崇敬,香火鼎盛。</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时期,派遣使者禄东赞前往长安向唐朝求亲,带去一尊以六公斤黄金制作的绿度母像作为礼物。唐太宗将其供奉在开元寺中。文成公主入藏前,请求唐太宗将开元寺中的国宝——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一同带至藏地。尽管唐太宗感到有些不舍,但最终同意了这一请求。随着佛像的离去,其莲花座仍留在开元寺中。后来,唐太宗巡视开元寺时,看着莲花座空无一物,揣摩在这莲花座上供奉何种佛像为宜,此时,绿度母突然发声,表示由其来替释迦牟尼佛度化众生。于是,绿度母就被安置在莲花座上。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康熙巡游到长安时,在该地修建了广仁寺,并将开元寺的绿度母像以及巨光天母像和一髻天母像转移至广仁寺进行供奉。从此,广仁寺成为汉地唯一的绿度母主道场。如今,广仁寺坐落于陕西省西安市明城墙内西北角,寺内的藏经阁供奉着文成公主像。</p><p class="ql-block">藏王墓</p><p class="ql-block">藏王墓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为公元7至9世纪吐蕃王朝赞普的墓葬群,占地面积约385万平方米,是中国境内海拔最高的王族墓葬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地包含189座坟冢,呈排列式埋葬,每排5至7座。墓葬的基本形制大致相同,均为方形平顶,部分由于长期风雨侵蚀而呈现圆形平顶。据史书记载,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以及前后数代吐蕃赞普都安葬于此。</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坐落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结古镇以南约25公里处的贝纳沟。这座庙宇是一座独立的藏式平顶建筑,总共分为三层,通高9.5米,长10.9米,宽10.3米,总面积约100多平方米。庙内有12根顶柱,其中8根直立至天顶,而其他4根则矗立在石壁上。庙宇的正中央供奉着文成公主的坐像,她端坐于狮子莲花座上,从坐像头部到地面高近8米。坐像两侧分布着上下两层的站立佛像共8尊,高度均在3米以上,这些佛像是通过在石壁上雕凿成形后施以彩绘,呈现出与泥塑佛像无异的效果。佛像雕刻细致入微,造型质朴敦厚,生动逼真,表现出纯正的唐代风格。庙内的两侧墙壁上绘有两位活佛的画像,这是为纪念当年为建庙立功的人物而设。</p><p class="ql-block">相传在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文成公主经过此地时曾做短暂停留,她教导当地藏族群众耕种、纺织等技艺,因而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为了永久纪念她,人们在石壁上雕刻了她的形象。后来,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雕像,修建了庙宇。庙宇面向南方,依山傍水,环境幽静,风景宜人。这里吸引了许多信奉喇嘛教的信徒和游客,他们跋涉山川,前来此地瞻仰朝拜。</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壁画</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区西北的玛布日山上,是宫堡式古建筑群。公元7世纪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拉萨,开始兴建布达拉宫作为王宫。多年来,布达拉宫收藏了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工艺品,其中,占地5万多平方米的色彩鲜艳、栩栩如生的壁画颇具特色。在布达拉宫的众多壁画之中,有一部分便描绘了文成公主带着唐太宗赐予的丰厚嫁妆,由大臣李宗道护送,率领大量随从、文武官员和工匠艺人随行,迎娶出嫁的盛况,这些幅壁画生动地再现了公元7世纪汉藏两民族友好相处的场景。</p><p class="ql-block">小昭寺</p><p class="ql-block">小昭寺座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建于吐蕃松赞干布时期,由文成公主亲自督饬,动用藏族和汉族工匠,以佛寺样式为基础,结合了汉地佛寺和藏地建筑的特点。寺庙坐西朝东,由前庭、后殿(高三层)、门楼、转经回廊等附属设施组成。尽管早期建筑已经不存在,但现存的殿堂为后期修建所得。</p><p class="ql-block">在小昭寺内,最初供奉文成公主从长安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后迁至大昭寺,改为供奉尼泊尔尺尊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八岁等身像。小昭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上密院进行修法的场所。在明清两代,该寺备受重视,乾隆帝曾亲赐“者阁真镜”匾额以表彰其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文艺影视</p><p class="ql-block">年份</p><p class="ql-block">类型</p><p class="ql-block">片名</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饰演者</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饰演者</p><p class="ql-block">1986年</p><p class="ql-block">电影</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任晓岚</p><p class="ql-block">王伯昭</p><p class="ql-block">1988年</p><p class="ql-block">电影</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邓婕</p><p class="ql-block">扎西顿珠</p><p class="ql-block">1999年</p><p class="ql-block">电视剧</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李琳</p><p class="ql-block">索次</p><p class="ql-block">2001年</p><p class="ql-block">电视剧</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曹颖</p><p class="ql-block">仁青顿珠 </p><p class="ql-block">年份</p><p class="ql-block">类型</p><p class="ql-block">片名</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2009年</p><p class="ql-block">纪录片</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中央电视台于2009年制作的,关于文成公主进藏的纪录片</p><p class="ql-block">2001年电视剧《文成公主》海报</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修建的宫殿,便是现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红山之巅的三座堡式宫楼“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唐朝击败吐谷浑后,吐谷浑臣属于唐朝,唐朝册封吐谷浑可汗慕容诺曷钵为河源郡王。</p><p class="ql-block">大昭寺现今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p><p class="ql-block">小昭寺现今座落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被葬于昭陵。</p><p class="ql-block">芒松芒赞是吐蕃王朝第34任赞普,他是共日共赞的儿子,为吐谷浑妃蒙洁墀嘎所生,也是松赞干布之孙。</p><p class="ql-block">赞普是藏王的历代称号。</p><p class="ql-block">学者冯汉镛在《川藏线是西南最早国际通道考》一文中提到,唐代存在一条由四川通往藏地的路线,即唐蕃古道南线,南线分为南北两条道路。北线起始于维州(四川汶川县西北),向西北穿越大雪山(位于马尔康市鹧鸪山下)南的柘州(理县米亚罗风景区),随后向西南行进二百里,进入平戎城(今金川县,在大金川水畔),然后顺着长川(大金川水)向南至丹巴,再向西南经过丹巴县、道孚县,最终抵达雅江县,在此与南线汇合。南线途经黎州(大渡河上游,位于四川汉源县北),从飞越岭沿着大渡河向南行,渡过安顺场渡口,与嶲州(西昌)取台登(冕宁)、剑山(牦牛山)、保寨(冕宁县北)一线合并,然后向西沿着横断山连续翻越,经雅砻江河曲,顺着雅砻江河谷上溯至今雅江县,随后继续向西翻山越岭,经过今四川理塘县、巴塘县,一路向西越过金沙江河谷,最终抵达拉萨。唐蕃古道南线是通往吐蕃的重要通道,特别是经过维州的路线,道路平坦,几乎没有山川的阻碍。</p><p class="ql-block">学者张云在《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一书中指出,唐代与吐蕃之间的交通联系主要起始于长安(今西安),沿着渭水谷地向西进发,一直至达到西宁。在抵达西宁后,沿着青藏道继续向西,最终抵达当时的吐蕃首府逻些(今拉萨)。这是当时唐蕃交流的主要路径,即人们所谓的官道,即唐蕃古道北线。</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关于尺尊公主是否真的是松赞干布的妻子这一点学界有很多的争论,通常所说的尼泊尔尺尊公主就是泥婆罗尺尊公主。实际上,泥婆罗尺尊公主地位比较低。关于泥婆罗的尺尊公主,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等吐蕃史料里奇幻荒谬成分较少的部分以及汉文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松赞干布娶泥婆罗尺尊公主这事仅来源于部分吐蕃书某些奇幻荒谬小说剧情过多的章节(例如西藏王统记等书的某些章节)。</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刘昫. 《旧唐书》. 后晋: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吐蕃. </p><p class="ql-block">宋祁,欧阳修. 《新唐书》. 北宋: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吐蕃.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一.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二. </p><p class="ql-block">曹国宁. 论文成公主入藏和亲的历史贡献[J]. 河西学院学报, 2013, 29(3): 84-88. DOI:10.13874/j.cnki.62-1171/g4.2013.03.012. </p><p class="ql-block">西南民族学院编. 《民族研究文集 》第1辑[M]. 1984: 146-147. </p><p class="ql-block">尕藏才旦. 再论文成公主进藏对汉藏文化交流的促进及其精神的延续[J].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 28(4): 72-78. ISSN10055738. </p><p class="ql-block">王启兴主编. 《校编全唐诗 》下[M]. 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1: 3382. ISBN7216030087.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 </p><p class="ql-block">宋祁,欧阳修. 《新唐书》. 北宋: 列传·卷一百四十一·吐蕃. </p><p class="ql-block">索南坚赞. 《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M]. 刘立千译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 67-69. ISBN7223001267. </p><p class="ql-block">[明]巴卧·祖拉陈瓦. 《贤者喜宴:噶玛岗仓史・吐蕃史》[M]. 译者: 黄灏 ,周润年. 青海人民出版社, 2017: 89-100. ISBN9787225053028. </p><p class="ql-block">张秉忠. 《华夏览胜》[M]. 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7: 560-561. ISBN9787802460256. </p><p class="ql-block">王巍.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612. ISBN9787532640270.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三. </p><p class="ql-block">宋祁,欧阳修. 《新唐书》. 北宋: 列传·卷一百四十六·西域. </p><p class="ql-block">刘昫. 《旧唐书》. 后晋: 列传·卷一百四十八·西域 .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五. </p><p class="ql-block">司马光. 《资治通鉴》. 北宋: 唐纪十八. </p><p class="ql-block">孙林. 《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M]. 中国藏学出版社, 2006: 95. ISBN9787800576812. </p><p class="ql-block">高思莉,胡欣悦.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析疑[J].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3, 44(2): 44-49. </p><p class="ql-block">黄显铭. 文成公主入藏路线初探[J].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0: 29-31. </p><p class="ql-block">索南坚赞. 《西藏王统记:吐蕃王朝世系明鉴》[M]. 刘立千译注. 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5: 60-67. ISBN7223001267. </p><p class="ql-block">石硕,曾现江. 《共同书写的历史:藏文史籍的中原历史记叙研究》[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22: 190-193. ISBN9787220125232. </p><p class="ql-block">臧嵘. 《中国历史趣谈》[M].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0: 294-295. ISBN9787220047183. </p><p class="ql-block">程蔷,浩宇. 《中国地方风物传说》[M].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6: 504-505. ISBN9787504328298. </p><p class="ql-block">北京读图时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最新佛像收藏百问百答[M]. 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0: 114. ISBN9787535635365. </p><p class="ql-block">王宏涛. 西安佛教祖庭 [M].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2015: 290. ISBN9787560639055. </p><p class="ql-block">吴言生,景俊海. 佛都长安[M]. 陕西旅游出版社, , 2010: 245-248. ISBN9787541825811. </p><p class="ql-block">王巍. 中国考古学大辞典[M].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4: 549. ISBN9787532640270. </p><p class="ql-block">戴淞年,徐伦虎,曹玲泉. 《中国旅游地理》[M]. 测绘出版社, 1993: 731. ISBN7503005653. </p><p class="ql-block">卢德平. 《中华文明大辞典》[M]. 海洋出版社, 1992: 383. ISBN7502721479. </p><p class="ql-block">戴淞年,徐伦虎,曹玲泉. 《中国旅游地理》[M]. 测绘出版社, 1993: 673-674. ISBN7503005653. </p><p class="ql-block">王俊作. 《中国古代寺庙与道观建筑》[M].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22: 45. ISBN9787520818261. </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豆瓣. [2023-11-15]. </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豆瓣. [2023-11-15]. </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豆瓣. [2023-11-15]. </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豆瓣. [2023-11-15]. </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豆瓣. [2023-11-15].</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成公主进藏路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唐代以来连接青海等的唐蕃路线</b></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进藏路线(Princess Wencheng route)。文成公主入藏走的是唐蕃古道,这条唐代以来连接中原及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p><p class="ql-block">基本信息</p><p class="ql-block">外文名</p><p class="ql-block">Princess Wencheng route</p><p class="ql-block">时间</p><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p><p class="ql-block">地点</p><p class="ql-block">唐代</p><p class="ql-block">主要人物</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波及区域</p><p class="ql-block">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p><p class="ql-block">背景</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和亲情况的典范</p><p class="ql-block">目录</p><p class="ql-block">关键信息</p><p class="ql-block">新发现路线</p><p class="ql-block">传统路线</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传统观点认为,唐蕃古道就是唐蕃驿道,即公元7世纪至9世纪唐王朝与青藏高原吐蕃王朝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交通道路。它起自陕西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拉萨,全长3000余公里。</p><p class="ql-block">2013年,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北京故宫博物院、四川甘孜州石渠县文化局对石渠县境内的早期石刻开展调查工作,发现了3处吐蕃时期石刻群遗存——须巴神山石刻群、白马神山石刻群、洛须村石刻,总计石刻17幅。这些石刻的发现为唐蕃古道沿金沙江流域的走向提供了资料证据,也为文成公主进藏路线提供了另外一种可能:或经过四川。文成公主的故事流传已久,然而,令学术界颇为遗憾的是,直至现在,对文成公主当年入藏的路线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考证。</p><p class="ql-block">新发现路线</p><p class="ql-block">专家们认为,此次考古重大发现对唐蕃古道走向或文成公主进藏的路线考证提供了新资料。文成公主当年的进藏路线到底是哪条?长期研究唐朝文化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副院长张建林说,唐蕃古道从长安出发,传统观点多认为经过兰州、西宁,后到那曲,再到拉萨。唐蕃古道是唐朝和吐蕃往来的官道,也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的通道,这条通道沿途有驿站等设施。石渠县此次新发现的吐蕃石刻说明,这条传统线路以南,唐朝与吐蕃之间也许还有另外的通道。</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进藏</p><p class="ql-block">同时,这次的新发现和以前在青海玉树等地发现的石刻以及文成公主庙都可以联系起来,说明从玉树往南可能有通道。此外,横断山一带三江汇流形成的南北走向大河谷,也是自古以来的一条通道,甚至成为民族大走廊。从这点看,石渠及周边像一个丁字路口,从这里向西走也有可能到达。</p><p class="ql-block">张建林认为,这些石刻群表明石渠县也是唐朝与吐蕃交往的交通通道经过地之一,可能是一条佛教传播之路,也可能是运兵之路,或是商业之路。</p><p class="ql-block">根据石刻的题材全部为佛教内容,相对应的祈愿文也都跟佛教和为赤松德赞祈福有关,有人会有这样的疑问,什么人会过往雕刻石刻群的石渠县,为何石刻的祈祷对象不是自己家人而是赞普?罗文华推测,这些石刻的作者很可能具有官方背景,而这条道路也势必是官商常行的通途。从而以此证明石渠历史上至少是唐蕃官道中一条不为人知的辅助线,甚至还可能会是文成公主进藏百年后的一条主线。</p><p class="ql-block">传统路线</p><p class="ql-block">从唐王朝的国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至终点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拉萨),跨越今陕西、甘肃、青海和西藏4个省区,全长约3000公里,其中一半以上路段在青海境内。它的大致路线是:从长安沿渭水北岸越过陕甘两省界山——陇山到达秦州(今甘肃天水),溯渭水继续西上越鸟鼠山到临州(甘肃临洮);从临洮西北行,经河州(甘肃临夏)渡黄河进入青海境内;再经龙支城(青海民和柴沟北古城)西北行到鄯州(青海乐都)。以上可以称古道东段,全在唐王朝境内。</p><p class="ql-block">古道西段经鄯[shàn]城(西宁)、临蕃城(湟中哆吧)至绥戎城(湟源县南);沿羌水(湟水南源药水河)经石堡城(湟源石城山)、赤岭(日月山)、尉迟川(倒淌河)至莫离驿(共和东巴);经大非川(共和切吉草原)、那录驿(兴海大河坝)、暖泉(温泉)、烈谟海(喀拉海)、过海(玛多黄河沿),越紫山(巴颜喀拉山),渡牦牛河(通天河),经玉树地区,过当拉山(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阁川驿);继续沿今青藏公路经羊八井(农歌驿)到逻些(拉萨)。</p><p class="ql-block">历史意义</p><p class="ql-block">唐太宗时期,文成公主远嫁吐蕃,是和亲情况的典范。在她的影响下,汉藏两族的友谊有了很大的发展。贞观十五年(641)正月十五日,唐太宗将李氏封为文成公主将文成公主下嫁弄赞,诏令江夏王道宗持节护送。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河源,松赞干布一行见到大唐使臣江夏郡王李道宗国子祭酒师封旭纳头便拜,并行了子婚大礼,他已认定把大唐作为吐蕃的上国,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族我父,从未有通婚上国的先例,我今天得到了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公主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以留示后代。”吐蕃书籍《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文成公主在吐蕃期间,致力于加强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她热爱藏族同胞,深受百姓爱戴。她曾设计和协助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来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来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崇拜。永隆元年(680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至今拉萨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塑像,距今已一千三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参考资料</p><p class="ql-block">四川石渠吐蕃时代石刻.国家文物局. [2024-03-30]. </p><p class="ql-block">追随进藏达人,重访文成公主出嫁之路.澎湃新闻. [2024-03-28]. </p><p class="ql-block">这座寺庙因文成公主而建,1300多年来见证汉藏民族团结.中国藏学网. [2024-03-28]. </p><p class="ql-block">一条古道,半部西藏史.中国国家地理. [2024-03-28].</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成公主进藏</b></p><p class="ql-block"> 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长安城,来到雪域高原,嫁给了吐蕃王松赞干布,开创了汉藏交好的一幕。至今,他们的故事还在民间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来自吐蕃的使者》</p><p class="ql-block">贞观之治,让唐朝的国力渐渐强盛起来。</p><p class="ql-block">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我国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也派使者来到长安。</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是当时的吐蕃赞普,赞普是吐蕃王的称号。在他13岁时,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受到吐蕃老百姓的爱戴。</p><p class="ql-block">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松赞干布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他打听到周边的一些国家都娶过大唐帝国的公主,自己也想娶一个,成为这个伟大帝国亲戚。</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派使者到长安提亲,唐太宗没有答应。</p><p class="ql-block">吐蕃使者怕松赞干布责备自己,回到吐蕃后,便向松赞了个谎。</p><p class="ql-block">原本是一件小事,没想到竟然触发了吐蕃和唐朝的矛盾双方打了几年仗,才又坐下来和平谈判。</p><p class="ql-block">日月山上,文成公主的衣冠冢(网络配图)</p><p class="ql-block">《五难求婚使》</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明白,求亲不是抢亲。</p><p class="ql-block">640年,松赞干布又派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100人的出队伍,准备了许多金银财宝,到长安谢罪求亲。这次,唐太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转达了松赞干布想跟唐朝友好建交的愿,恳切之心溢于言表。</p><p class="ql-block">唐太宗不好再推辞,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出一位既美又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配给了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关于唐太宗允亲的事,根据西藏历史记载,还有一个“难求婚使”的美丽传说。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来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也有很多。唐太宗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5个难题。哪一国使能够解答出来,就答应跟哪一国和亲。</p><p class="ql-block">这些题目都很有意思:第一道题,要求把一根很细的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想了想,把丝线系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不费吹灰之力就穿过去了;第二道题更难,把100匹母马和100匹小马驹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这些马驹分别是哪匹母马生的。</p><p class="ql-block">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浮现出来了。</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进藏》</p><p class="ql-block">结果,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p><p class="ql-block">最后一道题是要从2500名年轻美貌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凭借敏锐的眼力,禄东赞一下子就把公主认出来了。</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来,松赞干布终于如愿以偿。</p><p class="ql-block">641年,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去。随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还有许多侍女和工匠。</p><p class="ql-block">而在文成公主的嫁妆里,除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绫罗缎,还有吐蕃所缺少的粮食、蔬菜、水果种子和药材、蚕等,以及许多儒家经典和农业、医药、天文、历法、科技等面的书籍。</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也亲自从逻些(今西藏拉萨)赶到柏海(今青鄂陵湖或札陵湖)迎接。在这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举行隆重的婚礼。婚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到了逻些城。入城天,当地的老百姓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按照唐朝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宏伟的宫殿。</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是汉族的使者,在吐蕃生活了40年,为汉藏两人民的友好联系和藏族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p><p class="ql-block">《历史档案馆》</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p><p class="ql-block">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是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朝文成公主,在红山上建起的九层楼宫殿1000间,取名布达拉宫,以供公主居住。后来,松赞干布建立的吐蕃王朝灭亡后,古老的宫堡大部分毁于战火。1645年,五世达赖重建布达拉宫,以后,历代达赖又相继进行过扩建,于是就有了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主楼有13层,高110米,自山脚向上,直至山顶。整体建筑主要由东部的白宫、中部的红宫及西部白色的僧房组成。</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成公入藏</b></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与吐蕃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对汉藏民族关系和文化交流影响深远持久,以下是对此事件的详尽介绍:</p><p class="ql-block">历史背景</p><p class="ql-block">唐朝贞观年间,国力昌盛,文化繁荣,于东亚占据重要政治和文化地位。而在青藏高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吐蕃王朝,积极向外拓展,势力渐强。为巩固统治,同时出于对唐朝先进文化和技术的倾慕,松赞干布期望与唐朝建立紧密联系,遂向唐朝提出联姻请求。</p><p class="ql-block">入藏过程</p><p class="ql-block">- 求婚与应允:贞观八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遣使大唐求婚,唐太宗未允。贞观十二年,松赞干布借口吐谷浑作梗,出兵击败青海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唐朝松州,扬言若不嫁公主,将率兵入侵。唐太宗派侯君集等将领率唐军迎战,牛进达率唐军先锋击败吐蕃军。松赞干布大惧,遣使谢罪,再次请婚。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众多珍宝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文成公主,允嫁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 踏上旅途: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伴随下,离开长安赴吐蕃。此程艰辛异常,公主及随行人员需翻越常年积雪高山,穿越荒无人烟沙漠,还要承受恶劣气候与高原反应等。但文成公主怀着和亲使命的坚定信念,克服重重艰难险阻。</p><p class="ql-block">- 柏海迎亲:文成公主抵达河源附近的柏海时,松赞干布亲率群臣迎接,谒见李道宗,行子婿之礼。松赞干布见唐朝服饰之美,面露惭愧之色。而后,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一同返回逻些。</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在吐蕃的贡献</p><p class="ql-block">- 文化传播: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大量唐朝文化典籍,涵盖历史、天文、历算等,为吐蕃人开启了解中原文化之窗。她将佛教引入吐蕃,带来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佛像和众多佛经,并协助松赞干布设计建造大昭寺和小昭寺,佛教逐渐在西藏传播,对西藏宗教信仰和文化发展影响深远。</p><p class="ql-block">- 技术引进:文成公主的随行队伍中有众多能工巧匠,将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如造纸、墨制造、农具制造、纺织、制陶、冶金、酿酒等带到吐蕃,促进吐蕃社会经济发展,使吐蕃人的生活与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p><p class="ql-block">- 民族融合:文成公主到来,推动汉藏民族交流融合。她的善良、贤淑和才华获吐蕃人民尊敬爱戴,松赞干布亦十分喜爱,尊重其喜好和文化。在他们倡导带动下,吐蕃人学习唐朝文化成风,服饰渐慕华风,汉藏民族友好关系进一步巩固发展。</p><p class="ql-block">历史影响</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文成公主入藏巩固唐蕃政治关系,为两国和平共处奠基。此后虽有摩擦冲突,但总体保持相对稳定和平,避免大规模战争,为双方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此次和亲促进汉藏文化交流融合,丰富发展吐蕃文化,使中原文化在吐蕃广泛传播影响。大昭寺、小昭寺等成为汉藏文化交流重要象征,至今仍为藏族人民圣地。</p><p class="ql-block">- 民族关系上:文成公主入藏开启汉藏团结友好局面,民间联姻、社会交往和贸易活动增多,唐蕃古道呈现“金玉绮绣,问遗往来,道路相望,欢好不绝”繁荣景象。其事迹成为汉藏民族友好交往佳话,被后世传颂,激励汉藏人民珍视维护民族团结。</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是具深远历史意义和重大现实意义的事件,不仅促进唐蕃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合作,也为汉藏民族团结友谊奠定坚实基础,成为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的典范。</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成公主入藏</b></p><p class="ql-block">唐朝和亲公主</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680年),唐朝宗室之女,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王后,吐蕃尊称其为甲木萨。</p><p class="ql-block">历史功绩</p><p class="ql-block">促进唐蕃友好</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促进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从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到唐高宗咸亨元年(670年)薛仁贵率兵征讨吐蕃,其间三十年,由于文成公主的正面引导,唐朝与吐蕃关系密切,西面边陲无战事。[7]唐朝与吐蕃关系往来密切,唐太宗伐辽返回,松赞干布派遣使者禄东赞前来祝贺,并上表称颂。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吐蕃发兵与唐将王玄策共同攻打天竺,大获全胜,遣使祝贺。</p><p class="ql-block">长庆三年(823年),吐蕃立唐蕃会盟碑,表示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碑文展示唐朝与吐蕃友好往来的史实。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三十余年,致力于加强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的故事,至今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泛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p><p class="ql-block">促进吐蕃发展</p><p class="ql-block">政治</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致力于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协助松赞干布努力推行政治改革,重新梳理官僚体系,划分行政管辖区,使吐蕃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很快称霸西域,成为唐王朝西边的有力屏障。</p><p class="ql-block">经济</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很多东西,包括蔬菜种子(如蔓菁种子等)、药物以及精致的手工艺品和一些有关生产技术的书籍。唐高宗又给吐蕃送去桑苗和蚕种,并且派遣了许多擅长养蚕、酿酒、造纸、制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工艺,极大地促进了吐蕃的生产发展。</p><p class="ql-block">文化</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促进了西藏地区社会文化和风俗的改善。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的影响下,松赞干布逐渐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皮裘,换上丝质唐装,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学学习《诗》《书》等中原文化。公主不喜欢国人的赭面,松赞干布于是命令国人禁止赭面。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了唐朝精致的手工艺品和一些有关生产技术的书籍,促进了唐朝先进文化在吐蕃的推广。[8]文成公主入藏推动了汉藏两族密切的交流,内地先进的科学技术也传入吐蕃,如造纸、酿酒、医药、历算、建筑、制陶等工艺技术,唐王朝也派遣内地的工匠、医僧和历算学者前往吐蕃,传播医学、历算等技术。</p><p class="ql-block">后世纪念</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庙</p><p class="ql-block">青海玉贝纳沟的文成公主庙,是由后来入藏的金城公主主持修建,目的是为了保存文成公主遗留下来的雕塑。文成公主庙分三层,第一层是双开的大门,第二层是巨大的双扇藏式窗户,第三层是六扇藏式窗户,庙堂内正上方的岩壁上,是九个巨大的佛像浮雕。主佛即大日如来佛,位于正中,高七米多。主佛的佛面五官端正、眉目清秀、双目正视,显得神态端庄稳重,性情娴静慈祥。</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纪念馆</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纪念馆建于文成公主庙东侧,纪念馆不在房屋密集的结古镇上,而是独处勒巴沟沟口的南向坡地,旷野之中,崖壁之侧;入口侧紧邻原有的玛尼石堆以及白塔,周边有零星的夯土民居。</p><p class="ql-block">日月山文成公主像</p><p class="ql-block">日月山处在中原进入藏区的必经之路,在唐代,日月山被称为“赤岭”,文成公主经过这里时曾留下了大量的动人传说。1300多年前,从长安出发的送亲队伍在严冬中渡过黄河,进入了青海境内。途经赤岭时,文成公主一行人在此停留,这里是告别中原的最后一站,越过赤岭就是吐蕃的控制范围。</p><p class="ql-block">广仁寺</p><p class="ql-block">西安广仁寺位于西安明城墙内西北角,为中国唯一绿度母主道场,也是陕西地区唯一的一座藏传格鲁派寺院,是清康熙四十四年 (1705年),玄烨皇帝来陕西巡视时,转拨款敕建。广仁寺是包括达赖和班禅等西北和康藏一带大喇嘛进京朝觐路过陕西的行宫,因此又称“喇嘛寺”。寺院内供奉有世界上仅有的两尊佛祖十二岁等身像之一、陕西省境内最大的千手观音,拥有中国唯一的精品千佛殿,同时也是文成公主在长安的奉地。</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唐 | 文成公主入藏</b></p><p class="ql-block"> 公元630年,唐朝大明宫中的文成公主,貌美如花,文才出众,被誉为“才女”。在唐高宗的安排下,她被嫁到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宫廷中,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入藏的公主。这场婚姻不仅是唐朝与吐蕃建立外交关系的重要事件,也是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前,唐朝特别为她准备了大量的文物和书籍。这些文物包括当时的珍品和稀世之宝,《永乐大典》、《孝经》等书籍也被悉数赠送。文成公主的到来,使得吐蕃王室与唐朝的文化交流得到了极大的推动。文成公主在吐蕃的陪伴下,将汉族文化带到了吐蕃地区,吐蕃王室开始学习汉字和汉语,这对吐蕃的文化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成公主的陪伴下,吐蕃人开始接触佛教,并将其传播至吐蕃地区。这种佛教的传播,也在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吐蕃人将佛教和本土宗教相结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这种宗教文化的融合,不仅是文化的互通,也是宗教信仰的交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在吐蕃的生活并不容易。她需要适应吐蕃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同时还要处理吐蕃与唐朝之间的政治关系。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她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仰和高尚的品德。她在吐蕃的生活中,为了维护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友好关系,经常出入吐蕃的宫廷,以及其他地方,她克服了语言、文化和宗教差异,与吐蕃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入藏的历史,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篇章。她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动人的爱情传说,更是中华民族与藏族民族交流互鉴的历史见证。她的故事,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精彩的历史画卷。</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成公主入藏是什么内容?是怎么记载的?</b></p><p class="ql-block"> 在唐朝时期,文成公主作为唐太宗的女儿,被嫁到了西藏吐蕃王朝。她的入藏之路充满了艰辛和波折,但她始终坚定信念,最终成功完成了使命。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讲述文成公主入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一、离别长安</p><p class="ql-block"> 告别亲人</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离开长安时,满怀思念地与父母、兄弟姐妹告别。她深知此去路途遥远,可能再也无法回到故土。然而,为了家国利益,她勇敢地踏上了这段艰难的旅程。</p><p class="ql-block"> 二、穿越高原</p><p class="ql-block"> 克服高原反应</p><p class="ql-block">1685330307642189.png</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在穿越高原的过程中,遭遇了严重的高原反应。她靠着坚定的信念和毅力,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成功抵达拉萨。</p><p class="ql-block"> 三、适应新环境</p><p class="ql-block"> 学习当地语言与风俗</p><p class="ql-block"> 到达拉萨后,文成公主迅速适应了新的环境。她努力学习当地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p><p class="ql-block"> 四、治理吐蕃</p><p class="ql-block"> 促进经济发展</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在吐蕃期间,积极参与国家治理,推动经济发展。她提倡农业生产,改善民生,为吐蕃的繁荣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 加强与中原的联系</p><p class="ql-block"> 文成公主不仅促进了吐蕃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还加强了与中原的联系。她通过多种途径向唐朝汇报吐蕃的情况,为唐朝制定对吐蕃的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文成公主入藏的意义</b></p><p class="ql-block"> 大唐贞观十二年,吐蕃王松赞干布向大唐求娶大唐公主被大唐拒绝,吐蕃王松赞干布借口大唐不赐婚,于是出兵击败吐谷浑、党项、白兰羌,直逼大唐松州,扬言若不和亲,便率兵大举入侵唐朝。而大唐则马上派侯君集领兵进击来犯的吐蕃军,唐军先锋牛进达率领唐军部队击败了吐蕃军,这让松赞干布大惧,在唐将侯君集率领的唐军主力到达前,退出吐谷浑、党项、白兰羌,并遣使谢罪。</p><p class="ql-block">随后吐蕃王松赞干布再次请婚,并派大论薛禄东赞携黄金五千两及相等数量的其他珍宝来正式下聘礼。唐太宗将一宗室女封为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市任城,汉名无记载,其父史书也未记载,不过都猜测为江夏郡王李道宗。贞观十五年正月十五日,唐太宗颁布诏命将文成公主下嫁松赞干布,并同时让江夏王李道宗持节护送。文成公主在唐送亲使江夏王太宗族弟李道宗和吐蕃迎亲专使禄东赞的伴随下,前往吐蕃。文成公主一行从长安出发,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拉萨。</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进入吐蕃,松赞干布为其修建布达拉宫,并为文成公主改掉吐蕃赭面习俗,同时他还派人去大唐学习大唐文化礼节。文成公主入藏,奠定了大唐与吐蕃之间的友谊促进了吐蕃的发展。并且文成公主博学多能,她在吐蕃时对吐蕃人民的文化教导,生活习惯习俗的改变都对吐蕃的后来影响很大,同时不但巩固了大唐西陲边防,更把汉民族的文化传播到西藏,西藏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也因为吸收了大唐文化而更加繁荣。</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达三十年,不断传播大唐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大唐对于吐蕃没有敌对意思。同时她也深受百姓爱戴,文成公主推进藏族文化的功绩,至今仍以戏剧、壁画、民歌、传说等形式在汉藏民族间广为传播。文成公主在藏传佛教中,也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p><p class="ql-block">所以文成公主当时入藏,不仅仅是为了稳定两国关系,更是让藏族人民了解认识到了多元化的汉族文化,为当时知识文化还未开化的吐蕃,带去了宝贵的宝藏。也让吐蕃学习到了汉人先进的种植文化,推动了吐蕃经济文化发展。让更多的吐蕃百姓过上了更好的生活。</p><p class="ql-block">永隆元年,文成公主因患天花去世,吐蕃王朝为她举行隆重的葬礼,大唐遣使臣赴吐蕃吊祭。在她去世后吐蕃人民自愿为她建立雕像。拉萨如今仍保存藏人为纪念她而造的雕像,距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成公主入藏——历史上和亲的典范</b></p><p class="ql-block"> 战国时期,居住在青藏高原一带的羌族部落逐渐西迁,来到了今天称为西藏的地区。随着与当地人的通婚繁衍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吐蕃族,首领称赞普。公元629年,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任赞普,接着他平定了叛乱,逐渐统一了西藏。之后,松赞干布又进行了一系改革,国家逐渐变得强大起来。</p><p class="ql-block">于是就派使者入唐朝,带了很多金银珠宝,上表请求通婚,却被唐太宗拒绝了。这是吐蕃使者万万没有料到的,回来后使者觉得不好交差,就对松赞干布谎称说:“吐谷浑背地里挑拨离间,导致唐朝没有答应我们通婚的要求。”松赞干布听后气愤不已,出兵攻打吐谷浑。吐蕃先后打败了吐谷浑、党项、白兰等羌族部落,威震大西南。后又派出二十万大军驻扎在大唐的松州西部边境。不久开始攻打松州,大败唐朝守军。</p><p class="ql-block">贞观十三年(公元638年)八月,唐朝任命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督率各路人马,步、骑兵共五万人攻打吐蕃。九月,唐军以牛进达为前锋,趁吐蕃军没有防备,在松州城下大败吐蕃军,杀死一干多人。松赞干布害怕了,率领军队撤退,还派遣使者到长安向唐太宗谢罪,并借此机会再次请求和大唐通婚。这一次,唐太宗答应了。贞观十四年十月,吐蕃赞普派他的宰相禄东赞献上黄金五千两以及几百件珍宝、器玩请求通婚,唐太宗答应将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p><p class="ql-block">贞观十五年正月,唐太宗派江夏王李道宗互送文成公主入藏和亲。队伍一路长途跋涉,穿过黄沙漫天的地区,好不容易才到了河源。这时,松赞干布亲自率领的大队迎亲人马也赶到了,松赞干布一行见到江夏王李道宗纳头便拜,对大唐使臣极为尊敬,送亲和规养的队伍前呼后拥、威风八面地来到了吐蕃的都城逻些。在李道宗的主特下,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按照汉族的礼节,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全逻些城的民众都为他们的赞普和夫人用歌舞庆贺。松赞干布乐不可支地对部属说:“我的族人中甚至我的父亲都没有能和上国通婚,我今天能娶到大唐的公主为妻,实为有幸,我要为她修筑一座华丽的宫殿。”</p><p class="ql-block">不久,一座美轮美奂的宫殿---布达拉宫就建成了。官里屋宇宏伟华丽,亭榭精美雅致,还开凿了碧波荡漾的池塘,种上了各色美丽的花木,一切建制都模仿大唐宫苑的模式,以用来安顿文成公主,慰藉她的思乡之情。为了和文成公主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松赞干布脱下他穿惯了的皮裘,换上文成公主亲手为他缝制的丝质唐装,还努力地向文成公主学说汉语,并派遣本族子弟到长安国子监求学,学习《诗经》《尚书》等典籍。</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进藏后,在她的影响下,汉族的碾磨、纺织、陶器、造纸、酿酒等工艺陆续传到吐蕃;她带去的诗文、农书、佛经、史书、医典、历法等典籍,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友好关系。她带去的金质释迦佛像,至今仍为藏族人民所膜拜。</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文成公主为何入藏?是自愿的吗?唐太宗嫁松赞干布的是亲女儿吗?</b></p><p class="ql-block">题记</p><p class="ql-block">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战神李靖击败西南的吐谷浑(我国古代民族,在今青海省),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大唐交往,在各国的江湖中,谁能和大唐交往,证明他们国力不一般,证明其领导有方,是炫耀的资本。这不,远在西南的吐蕃(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的政权)也派使者来了。</p><p class="ql-block">那么,文成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女儿吗?她为什么要入藏?她是自愿的吗?她入藏后给当地带来哪些影响?别急,且听小编细细道来——</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三次向唐太宗求亲</p><p class="ql-block">吐蕃当时的赞普(相当于吐蕃王)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13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深受吐蕃人民的热爱。</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的父亲去世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自己的才干,很快平息了内乱。</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是藏族的改革家,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使西藏面目一新:首先他把都城迁到拉萨,方便和大唐等国的交流;然后,建立了以赞普为首的政治组织。</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渴慕唐风,希望能和大唐和亲。</p><p class="ql-block">公元634年(贞观八年),松赞干布遣使入唐进贡并请婚。唐太宗没答应,派代表冯德遐前去抚慰。</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不甘心,又派使者随大唐代表冯德遐来到长安,“多赍金宝,以奉表求婚”。可是,李世民依然认为,吐蕃刚刚建国,唐朝对这个国家并不熟悉,所以,再次拒绝了松赞干布的请求。</p><p class="ql-block">公元640年(贞观十四年),松赞干布第三次派代表向大唐求婚,这一次他派遣的是吐蕃宰相禄东赞,带着5000两黄金,数百件珍宝,去长安求婚。</p><p class="ql-block">这一次,吐蕃与唐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p><p class="ql-block">唐太宗询问了吐蕃的情况,封李唐远支宗室女李氏为文成公主,并答应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p><p class="ql-block">公元641年,唐太崇就派礼部尚书(相当于外交部长)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动身进入吐蕃。</p><p class="ql-block">据《吐蕃王朝世袭明鉴》等书记载,文成公主出嫁队伍非常庞大,唐太宗给的嫁妆非常丰厚。有释迦佛像、珍宝、金玉书橱、360卷经典、各种金玉饰物,又有很多烹饪食物,各类饮料,各种花纹图案的锦缎垫被,卜筮经典300种,用以分别善与恶的明鉴,营造与工技著作60种,治404种病的医方100种,医学论著4种,诊断法5种,医疗器械6种。还带了大量谷物和芫菁种子等入藏。</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于河源(青海鄂陵湖)迎亲,行子婿之礼。</p><p class="ql-block">松赞干布还在拉萨专门建筑了一座华丽的王宫——布达拉宫。在这座王宫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举行了隆重的婚礼。</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进藏,在吐蕃历史上是一件重大事件。文成公主到达吐蕃,不仅带去各种谷物、蔬菜种子,而且带去了工艺品、药材、茶叶及各种书籍。</p><p class="ql-block">吐蕃过去没有文字,无论什么都用绳打结,或在木头上刻符号表示。</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劝松赞干布设法造字。于是,松赞干布指令吞弥·桑布扎去研究,后来创制出了30个字母及拼音造句的文法。从此吐蕃有了自己的文字。所有这些,都极大地促进了经济文化的发展。</p><p class="ql-block">公元650年,松赞干布不幸英年早逝,只活了33岁。松赞干布死后,文成公主又活了30年。文成公主受到吐蕃人世世代代的热爱,留下了许多美丽的传说。</p><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这对IP,不仅郎才女貌,对西藏的发展,乃至汉藏友好做出了历史贡献:松赞干布不但结束了藏族各部落分散落后的局面,促进了西藏经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加强汉藏两族的联系,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文成公主入藏后,藏族群众在汉人的帮助下,逐步掌握了冶金、农具制造、纺织、建筑、酿酒、造纸等各种技术,使西藏经济文化得到了发展。</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 <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个称“皇帝”至最后一个“皇帝”共2132年,共有皇帝493位。其中未在位的有71位(死后被追封的)。</p><p class="ql-block"> 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乾隆和康熙分别是61年和60年,寿命最长的是清乾隆89岁,其次是武则天82岁,最短的是金末的一个从即位至被杀,不到半天!</p><p class="ql-block">秦始皇简介</p><p class="ql-block"> 秦始皇(前259—前210),嬴姓(一说赵姓),名政,秦庄襄王之子,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统帅。</p><p class="ql-block">汉武大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刘彻,西汉第六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十六岁时登基。</p><p class="ql-block"> 为巩固皇权,中央设置中朝,为加强对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监察,在地方设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级别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级别的郡国守相。开创察举制选拔人才,颁行推恩令,解决王国势力,并将盐铁和铸币权收归中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结束先秦以来“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时期攘夷拓土,国威远扬,东并朝鲜,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汉地的基本范围,开创了汉武盛世的局面。另有开辟丝绸之路,在轮台、渠犁屯田等创举,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号、颁布太初历、兴太学,影响极为深远。</p><p class="ql-block">末代皇帝简介</p><p class="ql-block"> 清逊帝,名爱新觉罗·溥仪(公元1906-1967年),在位时间(1908-1911),道光皇帝曾孙,醇亲王载丰长子。光绪死后继位,是清朝和中国历史上的末代皇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改造成为新人,患肾癌而死,终年62岁。火葬,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p><p class="ql-block"> 中国历史上历代皇帝顺序列表</p><p class="ql-block">秦</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统一后始)――207共15年,历三帝,嬴姓,建都:咸阳。</p><p class="ql-block">1、始皇帝政 前221—前209 12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2、二世胡亥 前209—前207 3年 为赵高逼自刎,终年24岁。</p><p class="ql-block">3、子婴 前207—前206 1年 为项羽所杀,终年未知。</p><p class="ql-block">楚汉之战(前207~前202)</p><p class="ql-block">汉</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2(以刘邦称帝为始)――公元220年,包括西汉和东汉(也称前汉和后汉)。在两汉之际,还有王莽、刘玄两个短暂的统治时期。</p><p class="ql-block">西汉:公元前202――公元8年,共210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先称帝洛阳)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邦 前206年―前195年 8年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盈 前194年—前188年 7年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少帝恭、弘(吕后专政) 前188年—前180年 8年 恭先为吕后所废,后被其处死,在位4年,终年7岁(又说8岁)。弘为吕后所立,吕后死后被周勃陈平等罢黜并处死,在位4年,终年未知。4、文帝桓 前180年—前157年 23年 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5、景帝启 前157年—前141年 16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6、武帝彻 前141年―公元前87年 (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 征和、后元) 54年 病逝,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7、昭帝弗陵 前87年―前74年 13年 (始元、元凤、元平)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8、宣帝询 前74年—前49年 25年 (本始、地节、元康、神爵、五凤、甘露、黄龙) 病逝,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9、元帝奭[shì] 前49年—前33年 16年 (初元、永光、建昭、竟宁)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10、成帝骜 前33年—前7年 26年 (建始、河平、阳朔、鸿嘉、永始、元延、绥和)暴毙,终年45 岁。</p><p class="ql-block">11、哀帝欣 前7年―前1年 6年 (建平、太初元将、元寿 ) 纵欲过度而死,终年25岁。</p><p class="ql-block">12、平帝衎(kàn)公元前1年―公元6年 5年 (元始) 病逝,终年14岁。</p><p class="ql-block">13、孺子婴 6年-8年 3年 (居摄) 死因不详,且只为西汉太子,被王莽挟持,未登帝位。</p><p class="ql-block">新朝: 公元8年――公元23年,共15年,建都:长安,历一帝:王莽,始建国,15年。 后为更始军所杀,终年69岁。</p><p class="ql-block">玄汉:公元23年――25年共3年,建都:长安,历一帝:刘玄 23年―25年 3年 (更始)为叛军赤眉所戮。</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5――220,共195年,刘姓,历十三帝,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光武帝秀 公元25年―公元57年 33年 (建武、建武中元)病逝,终年62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庄 57年—75年 19年 (永平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章帝炟 75年-88年 13年 (建初、元和、章和)病逝,终年31岁。</p><p class="ql-block">4、和帝肇 88年—105年 17年 (永元、元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殇帝隆 105年—106年 1年 (延平) 夭折,终年1岁半。</p><p class="ql-block">6、安帝祜 106年—125年 19年 (永初、元初、永宁、建光、延光)病逝,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7、顺帝保 125年—145年 20年 (永建、阳嘉、永和、汉安、建康 ) 病逝,终年30岁。</p><p class="ql-block">8、冲帝炳 144年八月—145年正月 不逾年 (永嘉)病逝,终年3岁。</p><p class="ql-block">9、质帝缵 145年—146年六月 1年 (本初)为大司马梁翼毒死,终年9岁。</p><p class="ql-block">10、桓帝志 146年—167年 21年 (建和、和平、元嘉、永兴、永寿、延熹、永康)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11、灵帝宏 168年—189年 22年 (建宁、熹平、光和、中平 ) 病逝,终年34岁。</p><p class="ql-block">12、少帝辨 189年5月—189年9月 不逾年 (光熹、昭宁 ) 被董卓逼迫自尽,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13、献帝协 189年-220年 32年 234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刘协被曹丕控制,随后被迫禅让于曹丕。</p> <p class="ql-block">三国</p><p class="ql-block">东汉末年至西晋初年——魏蜀吴鼎立时期,三国(220年~280年,另有184年、190年或208年起始说,亦有265年晋代魏为止说),是中国历史上东汉与西晋之间的分裂对峙时期,有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三国时代波澜壮阔,充满生机,常引起后人追思。三国时期开始的时间学者各有不同见解,一般分成狭义及广义。狭义是220年曹丕逼东汉汉献帝禅让,建国曹魏,使东汉灭亡开始。广义是184年黄巾之乱开始。历史学家多注重三国鼎立的形成与过程,自184年东汉开始失去政权实体及群雄割据,形成了三国雏型至魏代汉为止,所以往往将184年到220年的时间纳入三国时期加以讨论。</p><p class="ql-block"> 三国各国皇帝列表</p><p class="ql-block">魏:</p><p class="ql-block">公元220――265年,共46年,曹姓,历五帝,建都:许昌。</p><p class="ql-block">1、文帝丕 220年-226年 7年 (黄初)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叡 226年-239年 13年 (太和、青龙、景初 )病逝,终年36岁。</p><p class="ql-block">3、齐王芳 239年―254年 14年 (正始、嘉平 ) 254年被司马师废为齐王(邵陵县公),274年病 逝,终年43岁。</p><p class="ql-block">4、高贵乡公髦 254年-260年 7年 (正元、甘露 )诛司马昭失败被昭武士成济所杀,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5、元帝 奂 260年―265年 6年 (景元、咸熙 ) 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嗣 位晋王,篡夺魏国政权,魏国灭亡,曹奂被降封为陈留王。太安元年(302年),曹奂逝世,享年五十八岁,谥号为元皇帝。</p><p class="ql-block">曹操:建安十八年,曹操封为魏公,建魏国,虽已是皇帝,但名义上还为汉臣。后子曹丕追尊魏武帝。</p><p class="ql-block">蜀汉:</p><p class="ql-block">公元221—263年,共42年,刘姓,历二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汉昭烈帝备 221年—223年 2年 (章武)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孝怀帝(后主) 禅 223年—263年 41年 (建兴、延熙、景耀、炎兴 )</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邓艾从阴平入,克绵竹,杀诸葛瞻父子,刘禅投降。蜀汉灭亡后,刘禅及一些蜀汉大 臣被迁往洛阳居住,受封为安乐公,271年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吴:</p><p class="ql-block">公元222――280年 共59年(另说为229年,孙权222年称王,229年称帝),孙姓,历四帝,建都:建业(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大帝 权 229年—252年 24年 (年号1:黄武(吴王时)、黄龙、嘉禾,年号2:赤乌、太元、神 凤 )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会稽王亮 252年―258年 6年 (建兴、五凤、太平 )258年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260年,孙 亮因被诬告而自杀(一说被毒害)。时年仅16岁。</p><p class="ql-block">3、景帝 休 258年—264年 6年 (永安) 病逝,年终30岁。</p><p class="ql-block">4、乌程候皓 264年—280年16年 (年号1:元兴、甘露、宝鼎、建衡,年号2:凤皇、天册、天 玺、天纪)</p><p class="ql-block">280年,吴国被西晋所灭,孙皓投降西晋,被封为归命侯,四年后在洛阳去世。</p><p class="ql-block">晋</p><p class="ql-block">西晋:265――316 共51年(另一说为从灭东吴为始则仅立朝37年),历四帝,建都洛阳,后迁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帝司马炎 265年―290年 26年 (泰始、咸宁、太康、太熙 )病逝,年终55岁。</p><p class="ql-block">2、惠帝司马衷 290年—306年 17年 (永熙、永平、元康、永康、永宁、太安、永安、建武、永 兴、光熙) 307年去世,时年48岁,相传被东海王司马越毒死。</p><p class="ql-block">3、怀帝司马炽 307年—311年 6年 (永嘉 )怀帝在位期间,五胡开始建立独立的政权,但是晋朝 内部的权力斗争也日渐严重。311年正月,晋怀帝密诏荀晞讨司马越,三月发布诏书讨伐,司马 越于同月病死,众共推王衍为元帅。四月王衍与石勒战于宁平城,晋军全军覆没。六月,匈奴 刘聪的军队攻入洛阳,晋怀帝在逃往长安途中被俘。313年,晋怀帝被刘聪用毒酒毒杀,享年30 岁。</p><p class="ql-block">4、愍帝司马邺 313年―316年 4年 (建兴 )316年12月11日投降汉赵被封为怀平侯,318年被刘聪 杀害,时年18岁。</p><p class="ql-block">司马昭封晋王后,追封司马懿为宣王;咸熙二年(265年),司马昭之子晋武帝司马炎受魏禅称帝建晋,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并追尊司马昭为文帝,庙号太祖。</p><p class="ql-block">东晋:</p><p class="ql-block">公元317年――420年,共103年。历十一帝,建都:金陵,又称建康、建邺,即今南京。</p><p class="ql-block">1、元帝司马睿 318年—323年 6年 (建武、大兴、永昌)病逝,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司马绍 323年-325年 3年 (太宁)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成帝司马衍 325年—342年 16年 (咸和、咸康 )病逝,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康帝司马岳 342年―344年 2年 (建元 ) 病逝,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5、穆帝司马聃 344年―361年 17年 (永和、升平 ) 病逝,终年19岁。</p><p class="ql-block">6、哀帝司马丕 361年—365年 4年 (隆和、兴宁)瞎吃长生药中毒身亡,终年25岁(吃货的悲 哀)。</p><p class="ql-block">7、废帝司马奕 365年—371年 6年 (太和)365年为桓温所废,降为东海王又海西公,386年病 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8、简文帝司马昱 372年1月—9月 1年 (咸安)愤疾而终,时年53岁。</p><p class="ql-block">9、孝武帝司马曜 372年―396年 24年 (宁康 ) 晋孝武帝由于对他当时宠信的张贵人开玩笑,说 要废弃她,导致当晚张贵人一怒之下杀了他,时年36岁(作死好榜样)。</p><p class="ql-block">10、安帝司马德宗 397年―419年1月 22年 (隆安、元兴、大亨、义熙 ) 病逝,年终37岁。</p><p class="ql-block">11、恭帝司马德文 419年―420年 2年 (元熙)</p><p class="ql-block">419年刘裕杀害晋安帝,立司马德文为帝,年号元熙。420年六月,司马德文禅位与刘裕,东晋自此灭亡;司马德文被废为零陵王,同年九月,刘裕便派人以棉被闷死司马德文,时年36岁(为什么要用棉被?)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十六国</p><p class="ql-block">公元304年――439年 十六国建立可分前后二期: 前期的政权有:蜀(成汉)、汉和前赵、后赵、前燕、前秦、前凉。还有鲜卑拓跋部的‘代’和冉闵的‘魏’不在十六国内。 后期的政权有:后秦、后燕、南燕、北燕、后凉、南凉、西凉、北凉、西秦、夏。此外还有‘西燕’不在十六国内。</p><p class="ql-block">蜀(成汉):</p><p class="ql-block">304年――347年(自李雄称成都王起) 共五个皇帝,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武帝李 雄 304年―334年 30年 (建兴、晏平、玉衡 )头顶生疮而死,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哀帝李 班 334年―334年 1年 (延用玉衡)被李雄子李越杀害,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3、幽公李 期 334年―338年 3年 (玉恒)被堂叔李寿废,自缢,时年25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李 寿 338年―343年 5年 (汉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5、李 势 343年―347年 5年 (太和、嘉宁)</p><p class="ql-block">公元347年,封为新兴郡侯。淝水之战后,前东晋大司马桓温率军讨伐李势,李势兵败投降,成汉灭亡。桓温将李势及其亲族十多人迁往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封李势为归义侯。公元361年,李势去世。</p><p class="ql-block">李雄称帝后,追谥父李特为景皇帝,庙号始祖。</p><p class="ql-block">前赵(大赵):</p><p class="ql-block">304年――329年 匈奴族(冒顿单于之后) 建都:平阳(山西临汾) 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光文帝刘 渊 304年—310年 6年 (元熙、永凤、河瑞 ) 病逝,终年59岁。</p><p class="ql-block">2、刘 和 310年—310年 1年 被弟刘聪暗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刘 聪 310年—318年 8年 (光兴、嘉平、建元、麟嘉)病逝,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4、隐帝刘 粲 318年 1年 (汉昌) 被靳准所杀,终年不详。</p><p class="ql-block">5、昭文帝刘 曜 318年---329年 13年 (光初、太和)为石勒所俘,公元329年被杀。</p><p class="ql-block">后赵:</p><p class="ql-block">319年――352年 历六帝(石世为石遵所杀,在位34天,故不统计),羯族人,建都:襄国(河北邢台)</p><p class="ql-block">1、明帝石 勒 319年—333年 15年 (太和、建平 ) 病逝,时年60岁。</p><p class="ql-block">2、石 弘 333年—334年 1年 (延熙)被石虎杀害,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石 虎 334年—349年 15年 (建武、太宁、永熙、延兴)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4、成帝石 遵 349年 183天 (太宁) 为石鉴所杀。</p><p class="ql-block">5、仁武帝石 鉴 349年十一月―350年闰二月 103天 (太宁、青龙) 后为冉闵废杀。</p><p class="ql-block">6、新兴王石 祇 350年―351年 1年 (永宁)部下刘显暗投冉闵,并刺杀石祇,后赵灭亡。</p><p class="ql-block">——、平帝冉 闵 350年―352年 3年 (永兴 ) (冉闵灭后赵建立冉魏政权)</p><p class="ql-block">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冉闵后人的墓志上称冉闵为“平皇帝”,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冉魏政权给冉闵上的谥号。</p><p class="ql-block">前燕:</p><p class="ql-block">337年――370年 历三帝,鲜卑族,建都:邺(河北临漳)</p><p class="ql-block">1、文明帝慕容皝 337年―348年 15年 (燕元)病逝,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2、景昭帝慕容儁 349年―360年 11年 (元玺、光寿 ) 病逝,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幽帝慕容暐 360年―370年 11年 (建熙)</p><p class="ql-block">慕容暐在国亡后成为前秦臣子,秦对境内各族的控制力减弱。383年,慕容暐的叔叔慕容垂与弟弟慕容泓先后举兵建立政权,慕容暐计划杀死前秦皇帝苻坚呼应二人,但因事泄被杀。慕容暐叔父慕容德建立南燕时,追谥他为幽皇帝。</p><p class="ql-block">前秦:</p><p class="ql-block">351年――394年 历六帝,氐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景明帝符 健 351年―355年 4年 (皇始 )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2、厉王符 生 355年―357年 3年 (寿光)为苻坚所囚并杀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3、宣昭帝符 坚 357年—385年 27年 (永兴、甘露、建元 ) 淝水战败长安被围,坚逃出长安至五 将山为姚苌所擒并被绞死,时年48岁。苌为掩饰他杀死苻坚的事,故意谥苻坚为壮烈天王。而 苻坚去世同年,苻丕得知其死讯,便即位为帝,谥苻坚为宣昭皇帝,上庙号世祖。征西域后回 到凉州的吕光得知苻坚去世,亦谥其为文昭皇帝。</p><p class="ql-block">4、哀平帝符 丕 385年―386年 2年 (太安)因担心会被苻纂所杀,遂率千骑兵奔走东垣,被东晋 将领冯该击败并斩杀,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高帝苻 登 386年―394年 9年 (太初) 山南战败被姚兴斩杀,时年52岁。</p><p class="ql-block">6、东平王符 荣 394年 不逾年 (延初)</p><p class="ql-block">394年六月,苻登被杀,苻崇逃奔湟中即位,改元延初。十月,苻崇遭西秦武元王乞伏乾归驱逐, 而投奔陇西王杨定,并与杨定联合对抗后秦。不久遭后秦军击败,与杨定一同遇害,前秦政权灭亡。</p><p class="ql-block">前凉:</p><p class="ql-block">317年—376年 汉族,历七帝(哀公张耀灵未满在位未满一月,故不计),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昭王张 寔 317年―320年 3年 (建兴)被部将刺杀,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成王张 茂 320年―325年 5年 (建兴) 病逝。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文王张 骏 324年—346年 22年 (建兴,又作太元)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桓王张重华 346年―353年 9年 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5、威王张 祚 353年―355年 3年 (和平) 被同族所杀。</p><p class="ql-block">6、冲王张玄靓 355年―363年 9年 (建兴、升平)被叔叔张天锡杀害,时年14岁。</p><p class="ql-block">7、悼王张天锡 363年―376年 12年 (升平)376年前凉为苻坚所灭,后苻坚战败,张天锡归顺东 晋,于398年去世,终年62岁。</p> <p class="ql-block">后秦:</p><p class="ql-block">384年――417年 羌族,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武昭帝姚 苌 384年—394年 8年 (白雀、建初)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文桓帝姚 兴 394年—416年 22年 (皇初、弘始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3、姚 泓 416年―417年 1年 (永和)东晋刘裕北伐后秦,姚 泓投降,后秦灭亡。后被刘裕斩首于 健康。</p><p class="ql-block">后燕:</p><p class="ql-block">384年――407年 鲜卑族,历五帝,建都:中山。</p><p class="ql-block">1、武成帝慕容垂 384年―396年 13年 (燕元、建兴 )病逝于征途,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惠愍帝 慕容宝 396年―397年 2年 (永康)被族人兰汗谋杀。</p><p class="ql-block">3、昭武帝 慕容盛 398年―401年 3年 (建平、长乐 )被叛将刺杀,时年29岁。</p><p class="ql-block">4、昭文帝慕容熙 401年―407年 7年 (光始、建始)被族人所杀,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5、惠懿帝慕容云 407年―409年 3年 (正始)(又说为北燕开国皇帝)</p><p class="ql-block">后燕建初元年(407年),冯跋反叛,杀害皇帝慕容熙,在冯跋支持之下,慕容云(慕容宝养子,原名高云)即天王位,改元正始,国号大燕,恢复原本的高姓。正始三年(409年),被禁卫离班、桃仁所杀,高云死后被谥为惠懿皇帝(慕容超追尊庙号为景宗)。</p><p class="ql-block">南燕:</p><p class="ql-block">398年――410年 鲜卑族,历二帝,建都:广固(山东益都)。 开国皇帝慕容德是前燕文明帝慕容 皝幼子 ,前燕景昭帝慕容儁、后燕成武帝慕容垂皆为其兄。</p><p class="ql-block">1、献武帝慕容德 398年―405年 7年 (燕平、建平 )病逝,终年70岁。</p><p class="ql-block">2、慕容超 405年―410年 6年 因掠夺东晋边民,引得东晋来攻,角逐失利后据城固守,誓死不降, 于城破后被俘,与亲族数千人同被斩首,时年二十七岁(作死小能手)。</p><p class="ql-block">北燕:</p><p class="ql-block">409年――436年 汉族,历二帝,建都:昌黎。</p><p class="ql-block">1、文成帝冯 跋 409年―430年 22年 (太平)病逝。</p><p class="ql-block">2、昭成帝冯 弘 430年―436年 6年 (太兴)冯跋死后,冯弘逼令冯跋子冯翼自杀,自立为君,年 号太兴,在位六年。公元436年,北魏攻打北燕兵临城下,冯弘被迫逃往高句丽,两年后被高句 丽王所杀北燕灭亡。</p><p class="ql-block">后凉:</p><p class="ql-block">386年――403年 氐族,历四帝,建都:姑臧。</p><p class="ql-block">1、懿武帝吕 光 386年-399年 13年 (太安、麟嘉、龙飞 )病逝,终年63岁。</p><p class="ql-block">2、隐王吕 绍 399年―399年 不逾年 为吕篡所杀</p><p class="ql-block">3、灵帝吕 纂 399年12月―401年2月 1年 (咸宁) 为堂兄吕隆所杀。</p><p class="ql-block">4、吕 隆 401年―403年 2年 (神鼎)公元403年,在南凉和北凉夹攻之下,吕隆被迫投降后秦,后 凉灭亡。后秦皇帝姚兴任命吕隆为散骑常侍,公爵照旧。公元416年,吕隆因与其子吕弼谋反而 被诛杀。</p><p class="ql-block">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14年 鲜卑族,历三帝,建都:乐都</p><p class="ql-block">1、武王秃发乌孤 397年―399年 3年 (太初)病逝。</p><p class="ql-block">2、康王秃发利鹿孤 399年―402年 3年 (建和)病逝。</p><p class="ql-block">3、景王秃发傉檀 402年―414年 13年 (弘昌、嘉平 )414年,秃发傉檀投降西秦乞伏炽磐,南凉 灭亡。次年被乞伏炽磐毒死,谥号景王。</p><p class="ql-block">西凉:</p><p class="ql-block">400年――421年 汉族,历三帝,建都:酒泉(敦煌)。</p><p class="ql-block">1、兴圣帝李 暠 400年-417年 17年 (庚子、建初 )病逝,终年67岁。</p><p class="ql-block">2、李 歆 417年―420年 4年 (嘉兴)公元420年(嘉兴四年),李歆被北凉国主沮渠蒙逊所杀。</p><p class="ql-block">3、李 恂 420年―421年 1年 (永建) 永初二年(421年),北凉军引水灌敦煌,李恂乞降不成, 部下投降,而此时北凉军发动进攻,攻克敦煌,李恂自杀,西凉灭亡。</p><p class="ql-block">西秦:</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400年,409年—431年(400年为为后秦所灭,409年复国) 鲜卑族,历四帝,建都:金城(皋兰)</p><p class="ql-block">1、宣烈王乞伏国仁 385年―388年 3年 (建义) 病逝。</p><p class="ql-block">2、武元王乞伏乾归 388年-400年、409年-412年 24年 (太初、更始)被其兄子乞伏公府所杀。</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乞伏炽磐 412年―428年 16年 (永康、建弘 )病逝。</p><p class="ql-block">4、厉武王乞伏暮末 428年―431年 4年 (永弘)431年,大夏攻西秦都城南安,乞伏暮末出降,西 秦灭亡。同年六月,乞伏暮末为大夏皇帝赫连定所杀。</p><p class="ql-block">夏(胡夏):</p><p class="ql-block">407――431匈奴,历三帝,建都:统万(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 )</p><p class="ql-block">1、武烈帝赫连勃勃 407年―425年 19年 (龙升、凤翔、昌武、真兴)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2、赫连 昌 425年―428年 4年 (承光)423年被北魏生擒,后被斩杀。</p><p class="ql-block">3、平原公赫连 定 428年—431年 4年 (胜光)431年,赫连定在攻打北凉途中,被吐谷浑所俘,次 年,赫连定被解送北魏,处死。</p><p class="ql-block">北凉:</p><p class="ql-block">397年――439年 匈奴,历三帝,建都:张掖。</p><p class="ql-block">1、凉王段 业 397年―401年 4年 (神玺、天玺)被沮渠蒙逊杀害。</p><p class="ql-block">2、武宣王沮渠蒙逊 401年—433年 33年 (永安、玄始、真兴、承玄、义和、承阳)病逝,终年66 岁。</p><p class="ql-block">3、哀王沮渠牧犍 433年―439年 7年 (承和、太缘、建平)439年),北魏攻姑臧,沮渠牧犍出 降,北凉灭亡。447年,有人密告牧犍谋反,遂被太武帝赐死。</p> <p class="ql-block">南北朝</p><p class="ql-block">南北朝时期(公元420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上承东晋及五胡十六国,下接隋朝,由公元420年刘裕代东晋建立刘宋开始,至公元589年隋灭陈为止。</p><p class="ql-block">南北朝前期仍是世族政治,社会阶层分为世族、齐民编户、依附户(包荫户)及奴婢,对外交流贸易也很兴旺,东到日本和朝鲜半岛,西到西域、中亚、西亚,南到东南亚与南亚。</p><p class="ql-block">此时也出现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比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极大地推进了北方游牧民族融于汉族的汉化进程。</p><p class="ql-block">南朝</p><p class="ql-block">南朝起讫:公元420年—589年,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建都:建康(南京)</p><p class="ql-block">宋 :</p><p class="ql-block">420年――479年。共60年,历八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刘 裕 420年—422年 3年 (永初) 病逝,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少帝刘义符 423年―424年 2年 (景平)被俆羡之等臣所废杀,时年19岁。</p><p class="ql-block">3、文帝刘义隆 424年—453年 30年 (元嘉)被刘劭与东宫将领萧斌起兵叛变杀害,终年47岁。</p><p class="ql-block">4、孝武帝刘骏 453年―464年 11年 (孝建、大明)病逝,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5、废帝刘子业 464年―465年 1年 (永光、景和)生性淫暴,被叔叔湘东王刘彧等人弑杀,时年十 七岁。</p><p class="ql-block">6、明帝刘 彧 465年—472年 8年 (泰始、泰豫) 病逝,时年34岁。</p><p class="ql-block">7、后废帝刘昱 473年—477年 5年 (元徽)生性凶狠残暴,被杨玉夫等人杀害,时年十五岁,死后 被废为苍梧王,史称宋后废帝、苍梧王。</p><p class="ql-block">8、顺帝刘 凖 477年—479年 3年 (升明) 479年,萧道成要求刘准禅位,并且派部将王敬则率军 进宫。刘淮说出:“愿生生世世,再不生帝王家”,一句话说出了身为末代皇帝的悲哀。同年四 月十六日,刘准禅位与萧道成,刘宋政权到此灭亡。五月六日,刘準被萧道成杀害,时年13 岁,刘宋的宗亲都被幽禁而死。</p><p class="ql-block">齐:</p><p class="ql-block">479年――501年,共23年,历七帝</p><p class="ql-block">1、高帝萧道成 479年—482年 4年 (建元)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武帝萧 赜 482年―493年 11年 (永明)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废帝萧昭业 493年—494年 1年 (隆昌)被宗亲萧鸾杀死,终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萧昭文 494年七月—494年十月 不逾年 (延兴)亦被萧鸾所杀,终年15岁。</p><p class="ql-block">5、明帝萧 鸾 494年—498年 5年 (建武、永泰)病逝,终年46岁。</p><p class="ql-block">6、东昏侯宝卷 498年—501年 13年 (永远) 被近臣所害,年仅十九岁。</p><p class="ql-block">7、和帝萧宝融 501年—502年 1年 (中兴)502年5月萧宝融被迫禅位与萧衍,南朝齐至此灭亡。 不久,萧衍派人杀害萧宝融,时年十五岁。</p><p class="ql-block">梁:</p><p class="ql-block">502年――557年,共56年,历六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萧 衍 502年—549年 48年 (天监、普通、大通、中大通、大同、中大同、太清)</p><p class="ql-block">在位晚期爆发“侯景之乱”,都城陷落,被侯景囚禁,饿死于台城,终年八十六岁。</p><p class="ql-block">2、简文帝萧纲 549年―551年 2年 (大宝)亦为侯景所害,终年48岁。</p><p class="ql-block">3、豫章王萧栋 551年 不逾年 (天正) 为侯景所立亦为侯景所废并被囚禁于,梁元帝收复建业后 将其杀害。</p><p class="ql-block">4、孝元帝萧 绎 552年―554年 4年 (承圣、天正)554年11月西魏攻陷江陵,萧绎被俘遇害,年终 47岁。</p><p class="ql-block">5、闵帝萧渊明 555年 不逾年 病逝。</p><p class="ql-block">6、敬帝萧方智 555年―557年 3年 (绍泰、太平) 557年,萧方智禅位于陈霸先,南朝梁灭亡。 陈霸先封萧方智为江阴王。558年,陈霸先派人将萧方智杀害,时年十六岁。</p><p class="ql-block">(另:思帝萧庄 557年—560年 3年 557年二月,萧庄在郢州被王琳拥立为南朝梁皇帝,年号天启。560年,当王琳与南朝陈将领侯瑱在芜湖交战时,北周便发兵攻打郢州,结果王琳兵败,与萧庄逃亡北齐。570年,北齐皇帝高纬授任萧庄为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封为梁王,并允诺帮他复兴南朝梁。577年,北周灭亡北齐,萧庄在邺城怨愤而终。)</p><p class="ql-block">陈:</p><p class="ql-block">557年――589年,共33年,历五帝。</p><p class="ql-block">1、武帝陈霸先 557年—559年 3年 (永定)病逝,年终56岁。</p><p class="ql-block">2、文帝陈 蒨 559年—566年 7年 (天嘉、天康)</p><p class="ql-block">3、废帝陈伯宗 566年―568年 2年 (光大) 568年被叔父陈顼废为临海郡王。569年莫名去世,年 十九岁。</p><p class="ql-block">4、孝宣帝陈 顼 569年—582年 14年 (太建)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陈叔宝 583年—589年 7年 (至德、祯明) 589年,隋军攻入建康,陈叔宝被俘,陈亡。其 后在洛阳病死,终年52岁,谥号炀。</p> <p class="ql-block">北朝</p><p class="ql-block">北朝起讫:公元386年—581年,有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王朝。</p><p class="ql-block">北魏:</p><p class="ql-block">386年――534年(从386年道武帝拓跋珪重建代国至534年分裂为止),共148年,11个皇帝。鲜卑拓跋氏,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p><p class="ql-block">公元385年,15岁的拓跋珪趁乱重兴代国,在盛乐即位为代王。并在次年即公元386年改国号“魏”,是为北魏,改元“登国”。公元398年,他将国都从盛乐迁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并称帝。</p><p class="ql-block">1、道武帝 珪 398年—409年 24年 (登国、皇始、天兴、天赐) 公元409,宫廷政变中遇刺身 亡,终年三十九岁。</p><p class="ql-block">2、明元帝 嗣 409年―423年 15年 (永兴、神瑞、泰常) 病逝,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3、太武帝 寿 423年―451年 28年 (始光、神麚、延和、太延、太平真君、太平)452年,被中常 侍宗爱杀害,时年四十五岁。</p><p class="ql-block">4、隐王 余 452年二月―452年十月 不逾年 (承平) 为宗爱所拥立,同年又被其与贾周所杀。</p><p class="ql-block">5、文成帝 濬 452年―465年 14年 (兴安、兴光、太安、和平)病逝,时年26岁。</p><p class="ql-block">6、献文帝 弘 465年—571年 6年 (天安、皇兴)471年传位于太子,476年被毒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7、孝文帝 宏 471年—499年 29年 (延兴,承明,太和) 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8、宣武帝 恪 499年—515年 16年 (景明、正始、永平、延昌)病逝,时年33岁。</p><p class="ql-block">9、孝明帝 诩 515年―528年 12年 (熙平、神龟、正光、孝昌、武泰)被其母胡氏毒杀,时年19 岁。</p><p class="ql-block">10、孝庄帝子攸 528年—530年 3年 (建义、永安) 530年十二月被俘,531年被尔朱兆所杀,时 年24岁。</p><p class="ql-block">11、东海王元晔 530年10月—531年2月 115天(建明)531年被逼禅位于广陵王元恭并被废为东海王,次年12月被孝武帝赐死,时年23岁。</p><p class="ql-block">12、节闵帝 恭 531年―532年 1年 (普泰)532年,被高欢所废,其后毒死,时年35岁。</p><p class="ql-block">13、孝武帝 修 532年—534年 3年 (太昌、永兴、永熙)</p><p class="ql-block">534年,与高欢决裂,高欢带兵从晋阳南下。孝武帝率众入关中,投奔宇文泰。闰十二月,被 宇文泰毒杀。同年十月,高欢另立元善见为帝,迁都邺城。从此,北魏王朝正式分裂成东西 魏。</p><p class="ql-block">(注:在530—532年间,北魏尔朱氏与高氏相争,各自争相立帝,这两年间除了元恭、元晔,还有一个皇帝元朗。)</p><p class="ql-block">东魏:</p><p class="ql-block">534年――550年,共17年,只一帝:孝静帝善见,建都:邺。</p><p class="ql-block">北魏永熙三年(534年),经高欢和百僚详细商议后,决定立元善见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史称东魏,年仅十一岁。由于年幼,由权臣高欢辅政。高欢权倾朝野,令善见如坐针毡。高欢死后,其子高澄承继父职,权势更大。北齐天保元年(549年),继任父兄之职的北齐文宣帝高洋见篡魏之时机已到,于次年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为齐,东魏灭亡。禅位后次年被高洋以毒酒毒死,年仅二十八岁,谥号孝静皇帝。</p><p class="ql-block">西魏:</p><p class="ql-block">535年――557年,共22年,历三帝,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文帝元宝炬 535年―551年 17年 (大统、乾明) 病逝,时年45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元 钦 551年―554年 3年 被宇文泰废黜毒死,时年2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元 廓 554年―556年 2年 西魏恭帝三年(557年),掌握军事大权的宇文护废掉西魏恭帝, 立宇文觉为帝,建立北周政权,西魏灭亡。</p><p class="ql-block">北齐:</p><p class="ql-block">550――577,公元550年,高洋迫东魏孝静帝禅位,遂登基称帝,国号齐,共28年,六个皇帝(文宣帝去世后高殷继位,后被高演攥位,于561年被高演杀害,在位不满一年)。高姓,汉族,建都:邺。</p><p class="ql-block">1、文宣帝洋 550年―559年 10年 (天宝) 暴毙,时年31岁。</p><p class="ql-block">2、闵悼帝殷 559年―560年 8个月 (乾明)560年8月被常山王高演篡位,561年被杀,时年17岁。</p><p class="ql-block">3、孝昭帝演 560年—561年 1年 (皇建)病逝,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4、武成帝湛 561年―565年 4年 (太宁、和清)酒色过度而死,时年32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纬 565年―577年11年 (天统、武平、隆化)557年正月禅位于8岁皇子高恒,同时都城邺 被北周攻陷,在逃亡青州时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与子高恒等被北周武王杀害,时年 21岁。</p><p class="ql-block">6、幼主 恒 577年 不逾年 (承光) 577年被北周俘获,同年(又说578年)被杀,北齐灭亡。</p><p class="ql-block">(另有一帝高延宗,576年被部下拥立为帝,改元德昌。同年被周军所擒,承光元年(577年)与 高纬一起被赐杀。)</p><p class="ql-block">北周:</p><p class="ql-block">557年――581年,共25年,五个皇帝,宇文氏,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孝闵帝觉 557年 不逾年 被大冢宰宇文护逼迫退位,后被杀害,时年15岁。</p><p class="ql-block">2、明帝 毓 557年―560年 4年 (武成、武定)560年宇文毓被宇文护派人毒死,时年27岁。</p><p class="ql-block">3、武帝 邕 560年—578年 18年 (保定、天和、建德、宣政)病逝,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4、宣帝 赟 578年―579年 1年 (大成) 病逝,时年22岁。</p><p class="ql-block">5、静帝 阐 579年―581年 2年 (大象、大定) 581年,被迫禅位于丞相杨坚,北周灭亡,被杨坚 降封为介国公。同年杨坚派人害死宇文阐,时年九岁。</p><p class="ql-block">隋朝</p><p class="ql-block">581年北周静帝禅让给杨坚,定国号为“隋”,北周覆亡。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李渊,隋朝历三帝,共37年(619年隋哀帝被王世充废,固不算在内)。</p><p class="ql-block">1、文帝杨坚 581年—604年 23年(开皇、仁寿)病逝(又说被害),时年64岁。</p><p class="ql-block">2、炀帝杨广 605年—617年 12年 (大业) 被叛军缢杀,时年48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杨侑 617年12月―618年6月 1年 (义宁) 617年底李渊攻陷长安,拥立杨侑为帝,618年 将其废黜,619年,杨侑遇害(一说病死),年仅15岁。</p> <p class="ql-block">唐朝:</p><p class="ql-block">公元618年――907年 。隋末天下大乱时,李渊乘势从太原起兵,攻占长安。义宁二年(618年)农历五月,李渊废黜其所立的隋恭帝自称帝,建立唐朝,定都长安,并逐步消灭各地割据势力,统一全国。唐朝二十二位皇帝(有的记载二十一位,武周政权不计在内),统治唐朝290年。 李姓 建都:长安</p><p class="ql-block">1、高祖 渊 618年—626年 9年 (武德) 626年玄武门之变后禅位儿子李世民,635年病逝,终年69 岁。</p><p class="ql-block">2、太宗世民 627年—649年 23年 (贞观) 病逝,终年52岁。</p><p class="ql-block">3、高宗 治 649年—683年 34年 (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4、中宗 哲(显) 中宗李哲分别于683年—684年、705年—710年在位,共计5年半。(嗣圣,神 龙,景龙) 中宗第一次在位期间因“我以天下给韦玄贞,也无不可,难道还吝惜一侍中吗?”一 言触怒武则天,遂被废病贬出长安,于705年复辟,710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5、武则天 690年―705年 16年 (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万岁、神功、圣历、久视、大 足、长安、神龙)武则天于690年受睿宗李旦禅位,自立为皇帝,定洛阳为都,改称神都,建立 武周王朝,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笃(终年82岁),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迫使武 氏退位,迎还中宗李哲,史称神龙革命。</p><p class="ql-block">6、中宗 神龙 (见第4条,复辟)</p><p class="ql-block">7、睿宗 旦 睿宗李旦分别于684年至690年、710年至712年在位,共计8年。(684年—690年:文 明、光宅、垂拱、永昌、载初;710年—712年:景云、太极、延和)睿宗一生两度登基二让天 下,公元690年让位于母后武则天,被封为皇嗣。公元712年禅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被尊 为太上皇,716年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8、玄宗隆基 712年—756年 43年 (先天、开元、天宝) 756年让位于太子李亨,762年病逝,终 年78岁。</p><p class="ql-block">9、肃宗 亨 756年—762年 7年 (至德,乾元,上元) 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10、代宗 豫公元 762年—779年 17年 (宝应、广德、永泰、大历)病逝,53岁。</p><p class="ql-block">11、德宗 适 779年―805年 26年 (建中、兴元、贞元)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12、顺宗 诵 805年 不逾年 (永贞) 顺宗即位仅八个月,便为宦官俱文珍所迫退位,传位给太子李 纯,自称太上皇。806年正月十九日,唐顺宗病逝,死时仅46岁,一说为宪宗及宦官所害。</p><p class="ql-block">13、宪宗 纯 805年―820年 15年 (元和) 820年,为宦官陈弘志(一作弘庆)等谋杀,终年43 岁。</p><p class="ql-block">14、穆宗 恒 820年―824年 5年 (长庆)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中毒身亡,时年30岁。</p><p class="ql-block">15、敬宗 湛 824年―826年 2年 (宝历) 被宦官谋杀,终年18岁。</p><p class="ql-block">16、文宗 昂 826年―840年 14年 (大和、开成) 文宗执政期间政治黑暗,官员和宦竖争斗不断, 是唐朝社会走向没落的转型时期,唐文宗本人也形同傀儡,最后抑郁而死,享年32岁。</p><p class="ql-block">17、武宗 炎 840年—846年 6年 (会昌) 妄求长生,乱吃丹药病发身亡,终年32岁。</p><p class="ql-block">18、宣宗 忱 846年—859年 13年 (大中)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19、懿宗 漼 859年—873年 14年 (大中、咸通)病逝,终年41岁。懿宗是唐朝最后一个以长子即 位且是最后一个在长安平安度过帝王生涯的皇帝。</p><p class="ql-block">20、僖宗 儇 873年—888年15年 (乾符、广明、中和、光启、文德)病逝,终年27岁。</p><p class="ql-block">21、昭宗 晔 888年—904年 16年 (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天复、天祐)904年为朱温不 将所杀,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22、哀帝 柷 904年-907年 3年 (天祐)904年,朱温部将蒋玄晖杀害唐昭宗后,假传遗诏拥立李 柷即位。李柷在位3年后被废,次年被鸩杀,年仅17岁。</p><p class="ql-block">五代十国 :907年――960年。</p><p class="ql-block">五代:</p><p class="ql-block">后梁:</p><p class="ql-block">907年――923年,共17年。 后梁的建立结束了大唐290年的统治,翻开五代十国乱世。朱姓 建都:汴梁(开封)、洛阳</p><p class="ql-block">1、太祖全忠(温) 907年-912年 6年 (开平 乾化 )为子朱友珪所害,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废帝友珪 912年―913年 未满年 (凤厉)朱温子朱友贞密谋政变,珪逃走未遂,自杀(命部将 将自己杀死),终年29岁。</p><p class="ql-block">3、末帝友贞 913年—923年 11年 (乾化 贞明 龙德)923年,朱友贞为后唐所迫自杀,时年36岁。</p><p class="ql-block">后唐:</p><p class="ql-block">923年――936 共14年。 李姓 建都:洛阳</p><p class="ql-block">1、庄宗存勗 923年—926年 4年 (同光)926年死于兴教门之变,终年41岁。</p><p class="ql-block">2、明宗嗣源 926年—933年 8年 (天成、长兴) 病逝,终年66岁。</p><p class="ql-block">3、愍帝从厚 933年—934年 1年 (应顺) 934年,潞王李从珂篡位登基,李从厚被废为鄂王,不久遇害,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4、废帝从珂 934年—936年 2年 (清泰)936年,因无力抵挡石敬瑭与大辽军队的进攻,自焚于洛阳,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晋:</p><p class="ql-block">936年――946年 共11年 石姓 建都:洛阳、汴梁 (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敬塘 936年—942年 7年 (天福 ) 病逝,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2、出帝重贵 942年—946年 4年 (天福、开运)石重贵不肯向契丹称臣,契丹攻后晋,947年1月占开封,后晋灭亡。国破后被俘送往契丹,964年病死,终年51岁。</p><p class="ql-block">后汉 :</p><p class="ql-block">947年――951年,共4年 刘姓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高祖知远 947年―948年 1年 (天福) 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隐帝承佑 948年―950年 3年 (乾祐)950年,叛军攻开封,刘承祐被杀,后汉亡,时年21岁。</p><p class="ql-block">后周:</p><p class="ql-block">951年――960年 共10年 建都:汴梁(开封)</p><p class="ql-block">1、太祖 郭威 951年—954年 3年 (广顺、显德) 病逝,终年50岁。</p><p class="ql-block">2、世宗 柴荣 954年—959年 6年 (显德)病逝,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3、恭帝 柴宗训 959年―960年 1年 960年,柴宗训被迫禅位给赵匡胤,后周灭亡。973年病逝,终年20岁。</p> <p class="ql-block">十国:</p><p class="ql-block">前蜀:</p><p class="ql-block">907――925 共计18年,历二帝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惠帝 王 建 907年—918年 11年 (武成、永平、通正、天汉、光天)病逝、终年72岁。</p><p class="ql-block">2、王 衍 918年―925年 7年 (乾德、咸康)925年,后唐庄宗李存勖遣魏王李继岌、郭崇韬等发兵攻打前蜀,王衍带着棺材,自己绑缚着出降后唐,前蜀灭亡。王衍在押赴洛阳途中被李存勖命人杀害。</p><p class="ql-block">吴(又称“杨吴”,亦称“南吴”):</p><p class="ql-block">902年―—937 年 立国30年(南吴立国从907年唐亡为始,902年为杨行密进中书令、封吴王),历四帝 建都:杨卅。</p><p class="ql-block">由于五代十国时期特殊的历史背景,南吴政权在不同时间段存在着不同的政治体制,但其中的差别更多体现在名分。</p><p class="ql-block">藩镇体制:从唐景福元年(892年)到天祐十六年(919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虽已割据自立,但名义上仍奉唐朝为正朔,为唐朝藩镇,仍使用唐朝年号;</p><p class="ql-block">王国体制:从吴武义元年(919年)到武义二年(921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与唐朝断绝君臣关系,独立建国,改元建制,但统治者并未称帝,仅为国王;</p><p class="ql-block">帝国体制:从吴顺义元年(921年)到天祚三年(937年)这段时间内,吴国政权为帝国,统治者为皇帝。</p><p class="ql-block">1、孝武王 杨行密 902年-905年 3年 (天复、天祐)病逝,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2、景帝 杨 渥 905年―908年 3年 。907年,张颢、徐温发动兵变,控制军政,杨渥大权尽失。908年5月,张颢与徐温派人将杨渥杀死,时年二十三岁。</p><p class="ql-block">3、宣帝 杨隆演 908年—920年 12年 (武义) 920年,杨隆演受徐温欺侮忧郁而死,时年二十四岁。</p><p class="ql-block">4、睿帝 杨 溥 920年―937年 17年 (顺义、乾贞、大和、天祚)937年(天祚三年),杨溥被迫禅位徐温养子徐知诰,南吴灭亡。次年十二月,杨溥在丹阳宫幽禁而死,时年三十八岁。</p><p class="ql-block">楚(南楚、马楚):</p><p class="ql-block">楚自896年马殷被任命节度使开始割据到951年楚国灭亡,共存世55年。</p><p class="ql-block">896年,唐朝朝廷任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奠定了他在湖南立足的根基。</p><p class="ql-block">907年,后梁封马殷为楚王。</p><p class="ql-block">927年,后唐天成二年,正式册封马殷为楚国王,南楚国正式成立。</p><p class="ql-block">割据31年,立国24年 建都:长沙</p><p class="ql-block">1、武穆王马 殷 896年—930年 34年 病逝,终年79岁。</p><p class="ql-block">2、衡阳王马希声 930年―932年 2年 病逝,终年44岁。</p><p class="ql-block">3、文昭王马希范 932年—947年 15年 病逝,终年49岁。</p><p class="ql-block">4、马希广 947年—950年 3年 949年,其兄马希萼叛变,950年萼攻入长沙,马希广被赐死。</p><p class="ql-block">5、马希萼 950年——951年 1年 953年去世于南唐都城,终年53岁。</p><p class="ql-block">6、马希崇 951年 不逾年</p><p class="ql-block">951年,徐威等将领兵变,马希崇被推为武安留后,当时南楚情势,内有数股势力割据,外有强邻南唐虎视眈眈,徐威等欲杀马希崇自救,马希崇察觉其中变故,遂密迎南唐大军保护。不久,南唐将领边镐率军进入南楚,马希崇率家族投降,南楚亡。马氏一族被迁至南唐首都,后南唐为北宋所灭,继而被迁至北宋,后叙不详。</p><p class="ql-block">闽(大闽):</p><p class="ql-block">909年—945年 共计37年(以公元909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为始) 历六主 王姓 建都:长乐(今福建福州)、建州(今福建建瓯)</p><p class="ql-block">1、忠懿王 审知 909年―925年 16年 病逝,终年64岁。</p><p class="ql-block">2、闽嗣主 延翰 926年—927年 1年 927年,王延翰的弟弟王延钧以及王审知养子王延禀联手反叛,进军闽国都城福州,抓获并斩杀王延翰。</p><p class="ql-block">3、惠帝 延均 927年—935年 8年 (天成、长兴、龙启、永和)公元935年,被其子王继鹏所杀害。</p><p class="ql-block">4、大宏帝 继鹏 935年—939年 4年 被拱宸、朱文进等禁军将领发动兵变所杀。</p><p class="ql-block">5、大孝帝 延曦 939年―944年 4年 被禁军将领朱文进、连重遇杀害。</p><p class="ql-block">6、福王 延政 944年―945年 3年 继王延曦被连朱二人杀害后,王延曦的旧臣又杀朱文进,迎接王延政去福州。945年南唐攻闽,王延政在建州水南一仗大败,城池被攻破,王延政投降。南唐将镇武军置为永安军,闽国至此灭亡。</p><p class="ql-block">注:944年2月,连、朱杀害王延曦之后,朱文进曾自称闽王有1月余。</p><p class="ql-block">南唐:</p><p class="ql-block">937年――975年 共计39年,历三主 李氏 建都:金陵</p><p class="ql-block">1、孝高帝 昪 937年—943年 6年 (升元)因丹药中毒而死,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2、文宣帝 璟 943年―961年 18年 (保大、中兴、交泰、显德、建隆) 病逝,46岁。</p><p class="ql-block">3、后主 煜 961年—975年 15年 (建隆、乾德、开宝) 975年,宋军攻破金陵,李煜被迫降宋,被俘至汴京(今开封),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南唐灭亡。978年七月七日,李煜死于汴京。</p><p class="ql-block">荆南(南平、北楚):</p><p class="ql-block">924年――963年(以924年,后唐庄宗封其为南平王为始) 历五主,历时57年 高氏 建都:江陵</p><p class="ql-block">1、楚王 季兴 924年—929年 5年 病逝,终年71岁。</p><p class="ql-block">2、文献王从诲 929年―948年 19年 病逝,终年58岁。</p><p class="ql-block">3、贞懿王保融 948年―960年 12年 病逝,终年40岁。</p><p class="ql-block">4、保勖 960年―962年 2年 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5、继冲 962年―963年 1年 963年,宋军假道南平,趁机控制南平都城江陵城巷,高继冲只得纳地以归,南平亡。973年,高继冲去世。</p><p class="ql-block">南汉:</p><p class="ql-block">917年――971年(以刘龑917年在番禺称帝为始)历四主,立国54年, 建都:广州</p><p class="ql-block">1、高祖 刘䶮 917年—942年 25年 病逝,终年54岁。</p><p class="ql-block">3、殇帝 刘玢 942年―943年 1年 (光天) 被其弟刘晟所杀害,终年23岁。</p><p class="ql-block">4、孝帝 刘晟 942年―958年 16年 (应乾、乾和)纵酒过度而死,终年39岁。</p><p class="ql-block">5、后主 刘鋹 958年―971年 13年 (大宝)公元971年,南汉为北宋所灭,刘鋹投降,980年病逝终年38岁。</p><p class="ql-block">吴越:</p><p class="ql-block">907年――978年 (以907年,朱温废唐称帝,建立后梁,并封钱镠为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为始)立国72年 建都:钱塘</p><p class="ql-block">1、武肃王 钱 鏐 907年—932年 25年 病逝,终年80岁。</p><p class="ql-block">2、文穆王 钱元瓘 932年―941年 10年 病逝,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3、忠献王 钱 佐 941年―947年 6年 病逝,终年20岁。</p><p class="ql-block">4、忠逊王 钱 倧 947年三月―947年十二月 不逾年 为统军使胡进思使诈所废,975年病逝,终年45岁。</p><p class="ql-block">5、忠懿王 钱 俶 948年-978年 30年</p><p class="ql-block">宋太祖平定江南,钱俶出兵策应有功,授天下兵马大元帅。后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公元978 年,被迫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988年,钱俶六十大寿,宋太宗遣使祝贺,当夜钱俶暴毙(一说被毒害)。</p><p class="ql-block">后蜀:</p><p class="ql-block">933年――966年(以933年,孟知祥吞并东川,占据两川之地,被朝廷封为检校太尉兼中书令,剑南东西两川节度使、蜀王为始) 建都:成都</p><p class="ql-block">1、明孝帝 孟知祥 933年—934年 1年 (明德) 病逝,终年61岁。</p><p class="ql-block">2、后主 孟 昶 934年―964年 30年 965年正月孟昶降宋,后蜀灭亡。孟昶亦在同年去世,时年47岁。</p><p class="ql-block">北汉:</p><p class="ql-block">951年――979年 立国28年,历四帝 建都:太原</p><p class="ql-block">1、神武帝 刘 崇 951年-954年 4年 (乾祐) 忧愤成疾而死,终年60岁。</p><p class="ql-block">2、孝和帝 刘 钧 954年—968年 14年 (天会)忧郁而死,终年42岁。</p><p class="ql-block">3、刘继恩 968年 不逾年 (天会) 刘继恩在位期间,权臣郭无为掌握政权。同年9月,刘继恩宴请群臣,意图擒杀郭无为,反被郭无为派人杀死。</p><p class="ql-block">4、英武帝 刘继元 968年—979年 11年 (广运) 979年5月,刘继元降宋,北汉灭亡,991年病逝。</p><p class="ql-block">注:北汉为十国最后一个灭亡的政权。</p><p class="ql-block">宋朝(分北宋与南宋)</p><p class="ql-block">北宋 :</p><p class="ql-block">960――1127,共168年。赵姓,历九帝。建都:汴梁</p><p class="ql-block">1、太祖匡胤 建隆 16年</p><p class="ql-block">2、太宗光义 太平兴国 22年</p><p class="ql-block">3、真宗 桓 咸平 25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祯 天圣 41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曙 治平 4年</p><p class="ql-block">6、神宗 顼 熙宁 18年</p><p class="ql-block">7、哲宗 煦 元佑 15年</p><p class="ql-block">8、徵宗 佶 建中靖国 25年</p><p class="ql-block">9、钦宗 桓 靖康 2年</p><p class="ql-block">南宋:</p><p class="ql-block">1127――1279,共152年。历九帝,赵姓。建都:临安(杭州)。</p><p class="ql-block">1、高宗 构 建炎 36年</p><p class="ql-block">2、孝宗 昚 隆兴 27年</p><p class="ql-block">3、光宗 敦 绍熙 5年</p><p class="ql-block">4、宁宗 扩 庆元 30年</p><p class="ql-block">5、理宗 盷 宝庆 40年</p><p class="ql-block">6、度宗 禥 咸淳 10年</p><p class="ql-block">7、恭帝 显 德佑 2年</p><p class="ql-block">8、瑞宗 昰 景炎 3年</p><p class="ql-block">9、 帝 昺 祥兴 3年</p><p class="ql-block">元朝:</p><p class="ql-block">1279――1368,共90年。历十一帝.奇渥温氏,建都:燕京(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 忽必烈 至元 15年</p><p class="ql-block">2、成宗 铁木耳 元贞 13年</p><p class="ql-block">3、武宗 海山 至大 4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爱育万拔力八达 皇庆 9年</p><p class="ql-block">5、英宗 硕德八刺 至治 3年</p><p class="ql-block">6、泰定帝 也孙铁木耳 泰定 5年</p><p class="ql-block">7、大顺帝 阿速吉八 大顺 1年</p><p class="ql-block">8、明宗 和世瑓 天历 2年</p><p class="ql-block">9、文宗 图铁木耳 至顺 5年</p><p class="ql-block">10、宁宗 懿璘质班 至顺 1年</p><p class="ql-block">11、顺帝托权铁木耳 元统 36年</p><p class="ql-block">元朝皇帝有的记载十位,天顺未列入。据明初官修《元史》记载,自成吉思汗建国迄元顺帝出亡(1206――1368),通称元朝。</p><p class="ql-block">明朝 :</p><p class="ql-block">1368――1644,共277年,历十六帝,朱姓,建都:南京,成祖移至北京。</p><p class="ql-block">1、太祖 元璋 洪武 31年</p><p class="ql-block">2、惠帝 允炆 建文 4年</p><p class="ql-block">3、成祖 棣 永乐 22年</p><p class="ql-block">4、仁宗 高炽 洪熙 1年</p><p class="ql-block">5、宣宗 瞻基 宣德 10年</p><p class="ql-block">6、英宗 祁镇 正统 14年</p><p class="ql-block">7、景帝 祁钰 景泰 7年</p><p class="ql-block">英宗 祁镇 天顺 8年(复辟)</p><p class="ql-block">8、宪宗 见深 成化 23年</p><p class="ql-block">9、孝宗 佑樘 弘治 18年</p><p class="ql-block">10、武宗厚照 正德 16年</p><p class="ql-block">11、世宗厚熜 嘉清 16年</p><p class="ql-block">12、穆宗载垕 隆庆 6年</p><p class="ql-block">13、神宗翊钧 万历 47年</p><p class="ql-block">14、光宗常洛 泰昌 1年</p><p class="ql-block">15、熹宗由校 天启 7年</p><p class="ql-block">16、思宗由检 崇祯 17年</p><p class="ql-block">南明</p><p class="ql-block">福王 朱由崧 年号弘光</p><p class="ql-block">唐王 朱聿键 年号隆武</p><p class="ql-block">桂王 朱由榔 年号永历</p><p class="ql-block">清朝:</p><p class="ql-block">1644――1911 共268年,历十帝(入关前两个皇帝:清太祖,年号天命和清太宗,年号天聪不计在内)。满族,爱新觉罗氏。建都:北京。</p><p class="ql-block">1、世祖福临 顺治 18年</p><p class="ql-block">2、圣祖玄烨 康熙 61年</p><p class="ql-block">3、世宗胤禛 雍正 13年</p><p class="ql-block">4、高宗弘历 乾隆 60年</p><p class="ql-block">5、仁宗颙琰 嘉庆 25年</p><p class="ql-block">6、宣宗旻宁 道光 30年</p><p class="ql-block">7、文宗奕詝 咸丰 11年</p><p class="ql-block">8、穆宗载淳 同治 13年</p><p class="ql-block">9、德宗载湉 光绪 34年</p><p class="ql-block">10、逊宗 溥仪 宣统 3年</p><p class="ql-block">文章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