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博物馆(之江馆)3

天浪星99

<p class="ql-block">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宋韵文化馆</p><p class="ql-block">展览地点:三层</p><p class="ql-block">展览类别:基本陈列</p><p class="ql-block">简介</p><p class="ql-block">宋韵,是种什么韵?宋代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峰时代,拥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和典雅活泼的生活美学。走近宋代的文官政治、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和丰富多元的平民生活,一起感受具有中国气派和浙江辨识度的宋韵文化内涵。</p> <p class="ql-block">方薰《赤壁图轴》(复制)</p><p class="ql-block"> 清(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 杭州王肯堂捐赠.</p><p class="ql-block"> 元丰三年(1080年),从乌台诗案死里逃生的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在黄州时,苏轼曾多次游于赤璧,或三两好友同行,或一人独往,望断岸千尺立于滔滔江水之中,感怀而作前后《赤望狱》《念奴娇·赤壁怀古》。贬谪黄州蹉跑岁月的苦闷与挣扎,仿似随着东流之江,明月清风,在一次次的自我救赎中渐渐消解。</p> <p class="ql-block">岳飞像拓片轴</p><p class="ql-block"> 清刻民国拓</p> <p class="ql-block">岳飞书“还我河山〞四字拓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国时期(1912-1949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沙孟海捐赠</span></p><p class="ql-block">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江苏嘉定文字学家周承忠从《吊古战场文》碑拓中取"还""我""河""山"四字组成岳飞手书"还我河山"题词,并在《中国形势一览图》《东方杂志》中刊出。在国难深重的历史时刻,英雄岳飞精神不泯。</p> <p class="ql-block">明嘉靖十八年 嘉靖敕谕 纸本 卷首金粉彩绘惠康肃温仁懿顺协天佑圣太皇太后像 后为嘉靖十八年六月初六日圣旨 四周绘云龙纹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p><p class="ql-block">孝惠皇后邵氏(?-1522年),浙江省杭州府昌化县(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宪宗朱见深的贵妃,兴献王朱祐杬的生母,明世宗朱厚熜的祖母。</p> <p class="ql-block">陈赓虞本《陈园图》</p> <p class="ql-block">云纹五梁金冠</p><p class="ql-block">展柜中的这件云纹五梁金冠是明代女子戴在发髻上的发罩,也被称为"发鼓"。整件金冠是用粗金丝做骨架,用细金丝编织而成的。在冠的正面做出五梁耳朵造型,也就是冠上的那五道横脊。在冠的两侧还用双股金丝盘出云纹,冠的背面用粗金丝盘出忠静冠的式样。从这件金冠上,我们可以看到明代高超的金银细工制作技艺。</p> <p class="ql-block">獬豸纹金带板</p><p class="ql-block">在展柜左侧前排陈列的是明代王士琦金带板,一共20件。王士琦是明代浙江临海人,在万历四十六年,他奉调巡抚江南,但还没出发就因病去世了。他的墓葬在临海城西石塘被发现,从中出土了百余件金银器,您现在看到的这件金带板就是其中的代表性文物。您瞧,金带板上的纹饰分别为獬豸纹和灵芝纹。其中獬豸头上长有独角,独呈蹲踞的姿势,它的身体两侧绕以火焰形云纹。懈豸是传说中的灵异之兽,性格忠诚,能辨曲直,在封建王朝时期一直被当作御史等监察官员的身份象征,獬豸纹也就成为古代执法官员服饰上特有的纹饰。王士琦曾任右副都御史,三品官,金带板上的獬豸纹和灵芝纹与他的身份官衔吻合,也与明朝服饰制度相符。</p> <p class="ql-block">獬豸纹金带板</p><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p><p class="ql-block">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01 金累丝镶玉嵌宝牡丹花顶银脚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02 金镶宝牡丹花顶银脚簪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03 金累丝镶玉嵌宝群仙庆寿钿 </p><p class="ql-block"> 明(公元1368-1644年) </p><p class="ql-block">1956年临海王士琦墓出土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青花瓷碗</p><p class="ql-block"> 清(公元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象山小白礁I号沉船出水</p><p class="ql-block"> 宁波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藏</p> <p class="ql-block">鸦片枪</p> <p class="ql-block">五色旗1912年</p> <p class="ql-block">桑梓漆缘﹣﹣曹其镛夫妇捐赠漆器展以漆器之美为主旨,从漆器的色彩、造型、纹饰三个方面来展示中国古代漆器之美。此次展览共展出文物为113件,其中一级文物20件,二级文物71件,漆器文物级别高且器物精美。谨以此特展,向曹其镛夫妇表示最衷心的感谢,并致以最崇高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清中期剔红戏剧人物故事纹炕几</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剔彩探梅宝盒</p><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浙江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盒方形委角状,盒内及盖内髹黑漆,盒盖、盒壁上均以红、绿、褐等颜色剔彩而成。盖面委角开光内,雕有探梅图,应为描写宋代林和靖梅妻鹤子的典故,回形天纹、波浪形水纹、多瓣花形地纹等刻画精细,颇见功力。盒壁上随形开光内雕刻有博古图案,委角处施以八宝纹饰。盒内外底有"探梅宝盒"器铭和"大清乾隆年制"双层横写楷书款,这种带有器铭的漆器,可以说是乾隆皇帝亲自督促、过问漆器生产后才产生的新落款方式,以器物主要纹饰命名,款识的字迹、排列等都是按照乾隆皇帝的授意形成。该盒与现收藏于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的一组"采菊宝盒""问童宝盒"等形制、落款、纹饰等基本相似。</p> <p class="ql-block">清末民初剔红人物故事纹烛台(一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清末民初剔红人物故事纹</span>熏炉</p> <p class="ql-block">清乾隆剔红花卉纹菊瓣式盒</p><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浙江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盒呈菊花形,圈足亦为菊花形。盖面以白玉片裁切成条,镶嵌成花瓣形开光。开光内施刻"回"字锦纹,上以白玉、墨玉、玛瑙、青金石等镶嵌有菊花数朵,光洁可爱。盖面开光外及盒立壁上下通雕有三十二瓣菊花花瓣,每瓣又雕菊花数支。盒底刀刻填金有"乾隆年制"篆书刻款。盒内壁亦作菊瓣状,盒可随意转移盖合,丝毫不差,足见其工艺精湛,为乾隆时期剔红上乘之作。</p> <p class="ql-block">菊花式漆盘盒</p><p class="ql-block">菊花以其高洁的形象,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历来受到人们的喜爱,以其为造型,可以上溯到唐宋时候的金银器、瓷器、漆器等,而到了清代,雍正与乾隆都非常钟爱这个主题,多有制作,如菊瓣式盘、菊瓣式盒等。</p> <p class="ql-block">清剔红太平有象座</p><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浙江省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座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一大象托宝瓶,下部为一莲花底座,上下两部分可脱开。大象木雕,通体髹棕漆。马鞍及鞍上盖毯和宝瓶黄地剔朱漆。象是吉祥、喜庆的祥瑞象征,"瓶"与"平"为谐音,象征平安、太平,合瓶与象,即为太平有象,寓意四境平和,安定富强,富贵吉祥。在故宫太和殿、中和殿、上书房等各宫之中均有太平有象形制的陈设,可见"太平象"正是古代帝王对治理天下的最高期望。</p> <p class="ql-block">清中期剔红三狮戏球纹提梁匣</p><p class="ql-block">曹其镛先生夫妇捐赠浙江省博物馆藏漆匣通体雕朱漆,装饰有鎏金铜提梁、心形锁匙等,金红两色相互映衬,富有皇家气息。匣除了底面外,其余五面皆长方形开光内方格、龟背锦纹上压雕狮子戏绣球图案,姿态生动活泼。值得一提的是,提梁匣的设计非常精巧,正面上小型心形鎏金铜匙按照一定方向转动,内有机括与匣内相应部分扣合,非常精细。匣内分上、中、下三层,有抽屉五具,最上两层抽屉为对称分布,中间一层两边为小柜,中可放置漆盒。</p> <p class="ql-block">寿春宝盒,是乾隆皇帝非常钟爱的漆器品类之一,是对明嘉靖时期同一纹饰题材漆盒的尽力模仿而成。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活计档》记载,乾隆在乾隆十年(1745)第一次下旨仿造明嘉靖时期的寿春宝盒,此后又曾多次下令仿造,且不仅限于宝盒一种器形,相同的题材出现在漆盘上,并且在宝盒的造型上突破了明嘉靖时期的圆形,有桃形、琮式等多种,在技法上除了剔彩之外,还有填漆、翻簧等工艺,其中以剔彩最有特色,也最为费工费时。</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寿春宝盒虽是仿制明代嘉靖时期的同一器型,但在刀工、图案层次、细节处理上,乾隆朝的寿春宝盒都要比明嘉靖时期出色。作为主题纹饰的"春",暗喻青春,春字开光内的寿星,则是长寿的象征,春字下面的聚宝盆堆满了珍宝,洋溢着吉祥喜庆的气息。这一类型的漆盒,主要是用于除夕或万寿节进献节庆食品,用来表达美好的祝愿。此类型宝盒在故宫博物院、台北的故宫博物院等地皆有收藏,尺寸大小不同,有具署名款,也有不署名款。本器在做法、漆色、纹饰上皆与传世署名"寿春宝盒"或"春寿宝盒"<span style="font-size:18px;">相同,当为乾隆时期的作品。</span></p> <p class="ql-block">感谢您的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