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新的一年,谨以此文献给父母、老师,同学和亲人、白衣天使医务工作者…,老家河南的父老乡亲。</span></p> 百姓故事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元旦晚会,一位大学生请我帮忙拍摄一个舞蹈。走进演出现场,看到朝气蓬勃的大学生让我羡慕不已。</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2025年"医路筑梦.青春共辉"元旦晚会,第一篇章“梦想启航”,第二篇章“青春绽放”,第三篇“美美与共”。节目中有舞蹈《寄明月》、舞台剧《相亲相爱一家》相声《大一生活》,歌曲串烧,朗诵《秋天里的中国》舞蹈( Nextlevel )小品《总裁请就诊》,配音片段(后妈茶话会》、舞蹈( Drama ),手语舞《如愿》,合唱《夜空中最亮的星》,歌曲《梨花又开放》,歌曲《我爱你中国》…。</p> <p class="ql-block"> 我用华为P50手机和大疆六型手机稳定器拍摄节目视频片段,我手机容量有限,本来准备删除。我用尼康D800E机身和24~70mm镜头拍摄部分照片。拍摄中旁边同学对我说:老师能不能拍我们系的节目?我说:可以。回来整理资料,发现没有学生联系电话和微信。我感觉还是应该编辑一篇“美篇”,分享给老师、同学和家长,也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今天大学生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 看到风华正茂的大学生,让我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难忘的青春岁月,难忘的老师、同学(知青同学),兵团战友。你们大学生是幸福的一代。我喜爱摄影,当过三年知青,招工到开封火电厂当过机修钳工,对调郑州在物理实验室工作10年。又函授完成新闻专业学习,摄影和摄像从业余到专业,从基层到河南省电力公司新闻中心负责电视对外宣传。</p> <p class="ql-block"> 经济发展电力先行,电力拥军情暖军营,1998年湖北抗洪抢险,我随河南电力慰问团到湖北石首(驻豫20集团军)和洪湖(驻豫54集团军)抗洪一线采访,</p> <p class="ql-block"> 河南电力和驻豫二个集团军(20集团军和54集团军)是军民共建单位,1998年湖北抗洪抢险,在第七次洪峰到来之前,河南电力慰问团分二批奔赴湖北抗洪抢险一线慰问子弟兵我跟随采访。全省电力职工捐款,每个集团军16辆卡车慰问物品(火腿肠、方便面和矿泉水)每个军50万捐款,我在石首采访了20军丁军长,采访了部队推荐安排的二位英雄班长和一位被救的当地村民。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青春,26年过去了,如果你们能看到这篇“美篇”照片,这是我对你们新年的祝福!</p> <p class="ql-block"> 2008年春节期间湖南遭遇冰灾,郴州电网瓦解,我是电视采访组组长,河南电力先后到达的2700多名电力职工我跟随采访。我们爬冰卧雪拍摄采访,大部分新闻河南电视台采用。郴州东城线220千伏主干电网提前5天完工,郴州百姓可以看上“春晚”,新闻被中央电视台一套新闻联播采用,宣传了河南支援湖南的情谊,也宣传了国家电网的社会责任。</p> <p class="ql-block"> 我写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是想让你们大学生对父辈增加一些了解,珍惜时光,努力学习。</p> <p class="ql-block"> 我退休后边走边拍记录生活和老百姓的故事也是记录一段历史。我宣传老家河南,宣传家乡。我原来只打算拍一支舞蹈,但是看到师生们精彩的演出,让我感动,我断断续续拍了一些片段。因为时间关系,节目没拍完,有些遗憾,也请没拍到节目的老师和同学们谅解。</p> <p class="ql-block"> 我们“老三届”应该上学的时候正赶上“文化大革命”,大学不招生,学校停课。为了捍卫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破四旧”,打倒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文革大串联,“知青”上山下乡…,招工参加工作…,人生命运坎坷。</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我们“开封师院附中”“八一红卫兵”十几个同学<span style="font-size:18px;">红卫兵串联到北京,</span>接受了毛主席第四、第五次检阅。第四次是在西单电报大楼前接受主席乘坐敞篷军用吉普车检阅。</p> <p class="ql-block"> 我们第五次接受主席检阅是从天安门前游行通过,我们手拿“红宝书”激动的热血沸腾,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万岁!”嗓子都喊哑了。</p> <p class="ql-block"> 我父母都是老师,父亲北师大毕业一生从事美术教育,文革中被打成“臭老九”,在教育农场接受“改造”,母亲是小学校长,被打成“走资派“,因为舅舅的海外关系常被批斗,母亲想不通,常常背着我们兄弟姐妹哭泣。</p> <p class="ql-block"> “文革”中,母亲学校革委会几位领导是有正义感的老师,他(她)们是我母亲培养的业务骨干,经常有外校老师来听他(她)们的公开课。每次批斗我母亲前一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到我们省府后街“冯家大院”给我母亲做思想工作,怕我母亲想不开。他们是我母亲一生感激不尽的同事和朋友。</p> <p class="ql-block"> 在首都北京接受了毛主席二次红卫兵检阅过后,我们“八一红卫兵”解散了。我不想看到父母被批斗,我招飞体检通过,政审刷下来,我看不到人生希望,就想找一个不被人歧视的地方。我和同学小虎(李虎臣)乘上西去的列车,串联到新疆建设兵团就想扎根边疆。</p> <p class="ql-block"> 串联学生我被分到石河子农八师二十三团(现在143团)二场六连接受锻炼,放马放羊,还参加了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我在新疆过了一个春节。兵团后来下发一个文件,所有串联学生一个不留,全部返回原籍学校。(新疆这段经历我写在美篇“我思念的新疆”中,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p> <p class="ql-block">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解决城市中的就业问题,从50年代中开始就组织将城市中的年轻人移居到农村,在边疆和偏远的农村地区建立农场。1953年人民日报就发表社论 《组织高小毕业生参加农业生产劳动》。1955年毛泽东提出“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的。”成为后来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的指示。</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开始有人提出要将上山下乡运动全国化地组织起来,1964年,中共中央为此特别设立了一个领导小组。1966年,在文化大革命的影响下高考停止,红卫兵运动持续两年多,尽管一再呼吁“复课闹革命”,震荡和混乱却无法制止。到1968年暑期,大学不招生,工厂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三届初高中毕业生共400多万人呆在城里无事可做,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p> <p class="ql-block">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在全国开展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活动。全国也开始有组织地将中学毕业生分配到农村去。此后到1978年,有近2000万知青上山下乡。</p> <p class="ql-block"> 我从新疆串联回来,父母还没有被“解放”。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了。部队的子弟大部分当兵走了,有实权和有门道的人给自己的孩子安排到了工厂。身体不好有重大疾病的可以不下乡,被分到了集体企业或街道办事处等单位。出身不好的子女有几个毕业生下乡几个,没有任何条件可讲。我和姐姐、大妹都是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我们一起下乡到周口淮阳临蔡林场。我们后来招工回到城市。</p> <p class="ql-block"> 1978年恢复高考,“老三届"考上大学的很少,他(她)们上有老下有小,有的考上大学也放弃了上大学。还有一部分不脱产通过函授、夜大、电大和自学考试拿到文凭,有的改变了人生命运。也有的拿到文凭没用上。随着企业改革,有的企业倒闭下岗,他们不向命运低头,创业再就业。这一代人把一生的希望都寄托在儿女身上,退休后还发挥余热接送孙子和孙女。</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是国家“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211工程”和“部省合作共建高校”——郑州大学的直属院系,下设10个系、1个实验教学中心、1个实验平台、13个研究所,4个科级办公室。</p> <p class="ql-block"> 郑州大学医科教育源于1928年的河南中山大学,1952年河南医学院独立建院,1984年河南医学院更名为河南医科大学,基础部更名为基础医学院。</p> <p class="ql-block"> 2000年7月,原郑州大学、郑州工业大学、河南医科大学三校合并成立了新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为郑州大学的二级学院。有人体解剖学系,组织学与胚胎学系,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系,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法医学系,药理学系,医学遗传与细胞生物学系,病原生物学系,微生物免疫学系,病理生理学系,临床药理研究所,基础医学实验中心。</p> <p class="ql-block"> 学院是国务院恢复学位制后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拥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涵盖6个二级学科和2个自主设立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基础医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涵盖7个二级学科和4个生物学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1个药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p> <p class="ql-block"> 学院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省级特色学科1个(肿瘤防治)。学院也是河南省首家博士后流动站(基础医学博士后流动站,1991)单位。</p> <p class="ql-block"> 基础医学院在职教职工191人,其中教授28人、副教授54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9人,博士生导师22人,硕士生导师73人。“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杰青2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人。</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百人计划”特聘专家1人、省特聘教授4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9人,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2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认定8人,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15人,郑州大学高层次人才23人。</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部分演出节目照片和视频片段。</p> <p class="ql-block"> 我把由谷建芬谱曲,甲丁、张枚同填词,佟铁鑫、张迈演唱的《二十年后再相会》作为结尾:…来不及等待,来不及沉醉,年轻的心迎着太阳,一同把那希望去追,我们和心愿再一次约会,让光阴见证,让岁月体会,我们是否无怨无悔。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山,那时的水,那时风光一定很美。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春,那时的秋,那时硕果令人心醉。</p> <p class="ql-block">…来不及感慨,来不及回味,多彩的梦满载理想,一同向着未来放飞,我们把蓝图再一次描绘,让时代检阅,让时光评说,我们是否问心无愧。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那时的天,那时的地,那时祖国一定更美。但愿到那时,我们再相会,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成就令人欣慰。那时的你,那时的我,那时我们再相会…。</p> <p class="ql-block">鸣谢!对网上搜索借用资料和图片作者表示感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