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鸦<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顾萍娟摄</font></h5> <p class="ql-block"> 1月 13日下午,随茅友到西太湖美术馆参观了《全国油画名家学术邀请展》,摄录些展品存赏。</p> 绘时代之意<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陆纪生摄</font></h5> 拍下前言回家细读 江南在哪里?<br> 江南之于中国,俨然是一种充满诗性的独特存在,蕴含了数千年时空的变幻,最终定格为一个繁荣富足、文化昌明、人杰地灵、古镇幽园、小桥流水人家的人文胜境。而作为江南的文化核心区的太湖流域,便有了“江南自古出才子”的必然。陆游在《渭南文集》中语曰:“苏常熟,天下足”。此时,作为“吴文化”重要发祥地的常州,就更是核心里的核心了。<br> 我们举办此次展览的“西太湖美术馆”便坐落在属于太湖水系的滆湖之滨,滆湖又称“西太湖”,“西太湖美术馆”的馆名可能亦源出于此。常州自古就是文化重镇,“儒风蔚然,为东南冠”。北宋的居宁,南来的於清言,元代的于务道,明代的孙龙,以及清代的恽寿平、唐于光开创的“常州画派”,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近现代的马万里、谢稚柳、吴青霞等继书新章,其中刘海粟、李毅士不仅是中国新美术运动的拓荒者,现代艺术教育的奠基人,也是中国油画的先行者,对推动中国油画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责献。<br> 江苏作为中国早期油画教学、研究和创作的重镇,诞生了徐悲鸿、刘海粟、颜文樑、潘玉良、吴大羽、吕斯百、庞薰琹、吴作人、吴冠中等一大批油画大家,他们在中国美术史的天空上群星璀璨、熠熠生辉。回溯历史,江苏特有的历史地位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让我们承载着先辈的荣光,因而对当代江苏油画现状的关切,就显得多少有些仿徨和凝重,也变得更加的紧要。<br> 转眼间已是“小雪,一个听上去很美的节气。“甲子徒推小雪天,刺梧犹绿槿花然”。江南的春天“百般红紫斗芳菲”,固然是美的醉人;江南的初冬“霜叶红于二月花”,更是充满诗意。在如此美好的时节,我们将在西太湖美术馆迎来此次全国油画名家云集的盛会,把更多的油画名家请进江苏进行交流和学习,是此次活动的初衷。这无疑也给初冬的江南平添了一抹亮彩。<br> 此次展览取“绘时代之意”,是希望通过此次汇集大江南北的油画名家于我们西太湖之滨,通过他们各异纷呈的作品来试图呈现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气象和人文精神。从具象到表现、从意象到抽象,从现场写生到主题创作,展览作品风格纷彩多元。 庞茂琨先生此次展出的是其近年的人物采风写生作品。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窥探其深厚的写实功底和优雅的气质修养。庞茂琨先生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写实主义油画家,他的很多代表性作品兼具象征主义和超现实主义的特征,并把自己的文化价值理想融合其中,自觉地把西方古典油画语言进行了本土化当代情境观念的转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油画的探索与发展。 陆庆龙先生此次展出的是今年新创作的苏北平原雪景作品,笔直的地平线、画面中心消失在地平线上的乡道或河流、空旷而静谧的乡野以及书写性的笔意共同构成了他故园风景的艺术表现特色。陆庆龙先生突出的艺术成就则是其人物画创作,早期以画“民工”而著称,在他的笔下以平视甚至是仰视的视角关注和描绘“民工”的生活和生存状况,是凝聚在画布上对“故土”的温暖乡情和内心的永恒眷念。陆庆龙先生低调又略带忧郁的性格,使他的作品中增添了更多的诗性。他以静谧的风景,颂赞着自然之美和对生活的敬畏之情,并进发出人文精神的力量。 何红舟先生此次参展的是其近年来的人物写生作品,纯正的油画语言、厚重沉稳的色彩、生动舒畅的人物造型,无不展现出何红舟先生深厚的写实主义油画的修养。何红舟先生为人朴质而率真,画如其人,在他的画面中外敛而内放,严道的造型、丰富而精彩的油画语言表现、蕴含其中的艺术张力,以《启航》《桥上的风景》为代表,诸多力作呈现出时代的经典性。而何红舟先生亦以艺术的真实重塑再现了一幅幅永恒的历史场景,他的这种超然的文化自觉和历史使命担当,成就了何红舟先生在当代历史主题性创作上的领军地位。 邵亚川先生此次参展的作品应该是其现场情景性写生的作品,画面轻松自如、呈现出主观的写意性,充满激情挥洒的笔触,以现实的场景为载体,捕捉着内心感动的镜像,使画面充满了意趣的表现。邵亚川先生是一位军旅画家,他的这种身份注定了他在革命历史题材方面使命性的担当,以《巡堤》《过大江》《血战台儿庄》等一大批现实主义题材和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为代表。构建了承载民族精神和国家记忆的图像史诗,奠定了邵亚川先生独特的艺术成就。 贺丹先生此次参展的是两件具有典型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会议》是以熟悉又不太真实的会议场景构建了画面的主体,会场人群表情各自孤立的个体意识和画面上方的蜜蜂严密的群体意识进行了对照,似乎是想揭示中国传统个体价值与群体的关系。《等待》是虚构的一群坐立于不稳定红砖堆顶部的混杂人群,各自孤立的表情和戏剧性的群体组合,似乎是希望呈现一种当下充满危机的社会现状。贺丹先生描绘的是社会群体在不同场景下生存状态和意识行为的图像,在这些既寻常又荒诞的场景中,贺丹先生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呈现出对社会、族群、生活及时代的思考,并在这种审视中试图表达自身内在的观念,在略带挪揄的图式中隐现着对我们当下境遇的追问。<br> 赵培智先生此次展出了他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作品,帕米尔高原上塔吉克族依然是他此次描绘的主题,极其考究的画面结构、冷静理性的凝练表现、逐渐平面化的空间关系,一切都使画面变得更加的质朴沉厚,呈现出更加纯粹独特的个人油画语言面貌,并努力探索着油画本体表现语言和中国写意精神融合的可能。在赵培智先生的作品中,同时透着艺术家对于社会的密切关注和深刻的思考。赵培智先生越来越简约的当代表现形态的背后,呈现出他内在高逸的精神指向和独立的学术价值。<br> 张曙光先生此次展览展出了他三件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在他的这些肖像作品中,对自然对象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处理,强化了画面的形式语言,用内心的审美情感对青春纯洁的少女图像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借鉴了西方古典主义油画中的经典形象加以融合,使普通的少女肖像呈现出一种圣洁与典雅。张曙光先生在写实性的描绘中,保持着油画本体语言的表现力,把中国传统绘画的线用于形态的勾勒,黑色和虚空的白色的大面积运用,都使画面迸发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独特气韵,而画面中凝聚蕴含的艺术家的价值精神,毫无疑问地使作品深深打上了艺术家个性化的烙印,同时也是对油画本土化融合的一种有意义的实践。 顾黎明先生此次展览选择了他两件代表性风格的作品,他借鉴了民间木刻年画等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甚至于在主题上依然假借了民俗门神的图像形态,选择这些传统符号对于顾黎明先生而言,也许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是把自己的艺术语言符号沉浸到中国本土特有的文化语境中的必然。顾黎明先生的这种将东西方从材料到文化观念的多重转换,并衍生出包含传统与当代、具象与意象的独特的当代视觉图像,这种在对立的文化性基础上确立对新的当代艺术观念、形式和文化价值的探索就显得非常有学术意义。 王建国先生此次展览选择了三件风景作品,从气韵上看,很像是他的现场写生作品。王建国先生是一个可以画很大的写生作品的油画家,也是一个充满激情的油画家。在很多时候,他的写生即创作,把西方后印象派绘画和表现性油画与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相结合,把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对艺术的坚守转换为一种激越的生命形态、一种旺盛的创作状态、一种持久的使命情怀。王建国先生的艺术实践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 刘商英先生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一幅二连拼作品。他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艺术家,他的作品经常融合了观念,甚至是行为。范迪安先生说他是“要在画布上留下景物的灵魂”。他的很多作品是在让心与景之间对话,让自然与艺术之间完成互为存在的对象,并通过心性的凝视完成“不可见”的异质化风景,此时绘画在完成之时亦成为自然的展品并作为了行为本身的过程。 钟飙先生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一幅三连拼作品。他是一位以绘画、影像等综合构建的艺术家,钟飙先生希望透过世间万象,试图通过寻觅客观空间的普遍联系和潜行动能,在不断地演变过程中演绎新的艺术形态的可能并在多维的空间中构建新的现世机制。 邬大勇先生此次展览展出的是一组花弃。他是以人物画创作而著称,而他的静物画和风景画常常因此被人们忽略。邬大勇先生是一个非常雅致的人,他的作品兼具典雅的古典主义意味,这使得他在当代写实主义的画家中具有独特的面貌。他作品中的灰色调非常的高级,他的静物和风景作品色彩沉稳且充满修养,因而显得那样的舒展恬静。邬大勇先生在创作题材上非常的丰富,静物、风景、人物、历史主题等都很擅长,《致青春·勇者有约》《觉醒一1919青年中国》《图像志—我的大学》等代表性作品奠定了他在主题性人物画创作领域的学术地位。他的作品具有古典主义的精致和严谨,又有当代绘画生动的表现力,画面兼具鲜明的时代气息。<br> 熊礼斌先生是一位优秀的写实主义的画家,是一个真正深入生活从事创作的油面家。熊礼斌先生长期重点聚焦于甘南藏区,创作出很多感人的优秀作品,此次参展的《郎木寺的洗礼》就是其中一幅代表性作品,画面静穆而神圣,艺术家饱含的情感凝聚于笔端。参展的另一幅作品《哈萨克女人》,是熊礼斌先生今年创作的新作,画面采用古典主义的经典场景,画面中的哈萨克女主人凝视着窗外,画面宁静而祥和,在熊礼斌先生的作品中充满了理想主义的色彩和人文主义的关怀。 我的作品更多的具有象征主义的内涵《卫浴》系列是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这张画描绘了一个普通卫浴的日常,卫生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空间,凝聚着矛盾的组合。不知道是要冲洗掉身上的尘埃,还是要涤濯心灵的烦扰。《隧道-1》系列是我的另一幅参展作品,我喜欢关注夜幕中的场景,特别是在聚焦灯下的物像,有时甚至是灯下曝光过度的影像,一切的细节有时都是多余,意在揭示物像背后的故事。透过具象的表壳尽显精神深处对意象的表现。在形式的背后,注重着主体的人文特征和个人化的气质天赋及人格精神的升华,寻求表达自我精神气质和文化思想的外化形式及个性化艺术载体的统一,使之拥有更多的文化价值和精神意蕴。 张永先生的画面中充满了一种“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超越了我们对事物判断的常态认知,是一种对未知事物拥抱的勇气。在他的作品里能感受到西方古典主义油画的修养,同时也深受苏里科夫和列宾等俄罗斯画家的影响,沉稳而极具表现力的色彩以及灵动奔放的笔触,共同构建了他画面独特的艺术气度。近年来他试图用风景写生作为实验场,在色彩上虽然保持了一贯的沉稳,但主观性的色彩极具表现性。他在创作中激昂的情绪,驱使画面热烈奔放,所以他的作品总带给人以酣畅淋漓的观感,那种线与笔触的灵动,使画面流淌着诗性的律动。张永先生是一个比较全面的画家,他创作了《林则徐在新疆》《开国英雄谱》《高邮受降》等一批有影响的重要作品。 <div> 意大利文艺批评家家贝奈戴托克罗齐认为艺术是对表现于感性形象中的个体的直觉领会。周建捷先生的作品中似乎更多的便呈现出这样的直觉描绘,呈现出由印象主义向意象表现主义转变的交融中,主观和客观之间的界限不断地被模糊和打破,试图创造出新的观看方式和空间关系,以及和自然对象剥离的色彩关系,在人和对象之间搭建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在他面对自然的直觉描绘中,努力地把握着属于他内心的精神镜像。他的画面图式和语言方式都开始显著地区别于所谓的“西方源流”,突显出“东方美学”的中国语境,并试图在他的这个场域中呈现出一个新的视觉盛宴。<br></div> 陈金柳先生是一个非常有想法的青年艺术家,他把江南的园林进行视觉的解构,并移植到画面里进行重组。园林中的亭台、楼阁、水树、游廊、湖石、假山、古树、修竹都成了他画面里表现的道具,此时,画面中只剩下点、线、面等现代构成的元素。太湖石的皮壳成了画面中厚实的肌理,黑、白、灰几乎成了他画面的基本色调,俨如烟雨江南。粉墙黛瓦也成了他画面中视觉凸显的焦点。其它,便是陈金柳先生心中千万般的气韵和无限的幻境了。当然,画面中的园林依然是园林,只是此园非彼园,演进成他内心的精神镜像和表现的图像载体,承载着他对当代绘画形式语言的不懈地追求。 此次展览试图通过标本式地抽取汇集了17位不同地域及文化背景下的油画家的架上作品,来展现我们当下油画创作的基本生态。从写实主义绘画的探索到当代艺术观念性的实验,在向西方学习借鉴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本土化的嫁接转换,并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实现内在的融合演进,逐渐呈现出我们自己的油画语言形态,同时实现了风格、形式、语言的多元并存,建构起中国油画独特的审美价值、文化气度和时代精神。<br> 感谢西太湖美术馆能举办这个重要的油画展。“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此次展览汇聚了这么多全国的油画名家作品到江苏,在和江苏本土油画家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将进一步引起大家对江苏油画的持续关注,也必将对促进江苏油画创作理念的更新和创作能力的提升产生深远的意义。<br><br><div style="text-align: right;">孙 俊</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江苏油画雕塑院院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江苏省油画学会副主席、秘书长</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2024年11月23日</div> 选摄 钟飙 作 刘商英 作 张永 作 熊礼斌 作 邬大勇 作 贺丹 作 《苏北冬雪》陆庆龙 作 《机车手》何红舟 作 行家摄品 <h5 style="text-align: right"><font color="#167efb">陆纪生摄</font></h5> 走出油画品油画 席建立摄制 鲍建英《全国名家油画学术邀请展》<div>摄录了较多的展品<br><div><a href="https://www.meipian.cn/5a4ksa67?first_share_to=group_singlemessage&first_share_uid=6344793&share_depth=1" target="_blank" class="link"><i class="iconfont icon-iconfontlink"> </i>网页链接</a><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