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回眸】我的勤工俭学

米是米(wangge)

<p class="ql-block"> (一)</p> <p class="ql-block">  50年代末期,我小学毕业后进入了初中。不知是按照成绩还是按照地域,被分配到“民办中学”,也就是后来的“洪江二中”。老百姓称其为“天王廟学校”。因为民办中学就在天王廟大廟下面的一块小坪里。学校大门也只是一个木门框,两边连接着矮矮的围墙。进校门是一块小土坪,虽然是泥土地但也较平整,算是个小操坪吧,小操坪左边一栋两层砖木结构的楼房,两端有木楼梯可上下楼。二楼的地面也是木板的。这是学校的教学楼。小操坪正对大门方向有一平房,紧靠后山,比教室的面积稍大一些。整个学校的房子都显得老旧。</p><p class="ql-block"> 天王廟这所民办中学在老鸦坡的山脚下,没有一条象样的路连接到学校。我上学校读书是这样选择的路线。</p> <p class="ql-block">  从余家冲穿过刘安庆(刘松修)窨子屋--里仁巷,从里仁巷穿过留园--塘冲,从塘冲的井边上上坡--筲箕湾,沿着一条不规则的小石坂路到达民办中学。</p> <p class="ql-block">余家冲</p> <p class="ql-block">里仁巷</p> <p class="ql-block">塘冲的水井</p> <p class="ql-block">  我开始以为民办中学是新开办的,到上学时发现已经有了二年级的班级。我们班上的同学年龄参差不齐,小的有12-13岁,大的17-18岁,还有的已经结婚。由于时间久远记不起很多同学的名字了,现在还记得有两个同学的名字叫何多迦、廖裕昆。</p><p class="ql-block"> 班主任老师姓廖,是语文老师。教同学们的课很耐心,他有个习惯就是上课时手指上喜欢夹支香烟,边讲课边抽烟。教数学的是位女老师,瘦高个子,经常穿着一边扣布扣子的妇母装。</p><p class="ql-block"> 课间休息时偶尔一个人登上天王廟的码头进入廟宇的大殿,大殿里空空荡荡的,没有菩萨雕像也没有香案杂物,只看得到被风吹得到处都是的残枝败叶和石坂缝里伸出的杂草。</p> <p class="ql-block">  因为家里经济情况过于困难,读了一个学期的书就申请休学了。休学在家一年后,我重返学校继续学习。带我们的班主任是新毕业的洪积仁老师,兼语文老师。教同学们学习老式的拚音字母:勹(b)、攵(p)、冂(m)、匚(f)……。</p><p class="ql-block"> 教数学的老师叫曾律,走起路来身板笔直,显得十分精干。他教学很严慬,有一天曾老师上课时叫一个男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这个同学回答不出来。曾老师走向前去骂了一句还狠狠地抽了他一耳光,教室里的同学们吓得大气不敢出。过了段时间后才知道这位同学是曾律老师的儿子。</p> <p class="ql-block"> (二)</p> <p class="ql-block">  随着全国工业化进程加速,黔阳地区的工业重镇洪江,基础工业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和发展。为车辆、机械等工具加装轴承作为新技术普遍开展。安装滚珠轴承减少了摩擦,加快了转动速度,极大的加快了工业化的进程。当时洪江还没有直接生产轴承钢珠的能力,外购钢珠也很困难,工厂土法上马自制钢珠。将细钢筋切成小块,然后在铁墩上用锤子捶成园球当轴承钢珠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洪江民办中学利用勤工俭学时间,在小操坪的小平房里做起加工钢球的工作。加工的工具是铁锤和铁墩,铁墩的上面中心点有一个园形的凹陷。用铁锤将小铁坨慢慢敲打至接近园型时再将铁坨放进铁墩中心的园凹糟里整型敲打,直至捶打成园球。</p> <p class="ql-block">  这种手工制作钢珠的办法十分落后,钢珠成型不规则且效率低下,产出率极低,随着机械冲压钢珠的产生,这种土办法也就被淘汰了。</p> <p class="ql-block"> (三)</p> <p class="ql-block">  从渔梁湾出发到带子街的方向,快要到洪江瓷厂时,在公路右边可看到冒烟的土法炼铁炉,这就是“洪江钢铁厂”,这年头也是全民大炼钢铁的时代。所谓“钢铁厂”实际上也只是炼生铁而已。</p><p class="ql-block"> 铁溪,又称铁溪笼。是洪江铁溪大队,出产铁矿石。是洪江钢铁厂的铁矿石主要来源。为了将在铁溪挖出的铁矿石运往洪江钢铁厂。洪江市特地修建了一条铁溪至洪江瓷厂门口的沙石公路。</p> <p class="ql-block">  铁溪公路建成通车,但运输车辆也还是个问题。民办中学号召学生勤工俭学去铁溪矿山挑运矿石到钢铁厂,并要求每个学生要完成搬运一定数量的铁矿石。</p> <p class="ql-block">  为了完成挑运铁矿石的任务,我摸黑起早,赶往铁溪笼的矿山挑铁矿石。虽然从铁溪到洪江瓷厂门口的公路已修通,但是路程还是很长的。如果从渔梁湾上山越岭到铁溪矿山可缩短很长的路程。我选择了翻山进铁溪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进山的道路弯曲时而上时而下,山里安静得使人心里发怵,借着微弱的月光一脚高一脚低的走进铁矿山。铁矿山上可见到一堆堆的铁矿石,这时挖矿的工人都还未上工,矿山不担心会有人偷矿石。我选了几块我能挑得动的矿石放到用竹子编就的架子上,挑起担子开启回程的路。在路上偶尔会遇到个别进山挑矿石人。挑着铁矿石上坡最感吃力,中途休息好几次。一直到快要下山至漁梁湾时天才慢慢亮起来。从渔梁湾到钢铁厂的路就是平坦的公路了。</p><p class="ql-block"> 天已大亮,钢铁厂专门有人收铁矿石,我将挑来的铁矿石放到收矿石的称上过称。收矿石的工作人员将矿石重量写在一张纸条上,然后将纸条交给我。我回学校把矿石收条交给班主任老师,便算完成了挑矿石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 (四)</p> <p class="ql-block">  洪江瓷厂是洪江工业的龙头企业之一,也是黔阳地区屈指可数的厂矿企业。有2000多员工,能生产很多瓷器品种,年产量达几千万件产品。在计划经济年代,是洪江市最引以为自豪的工厂。洪江瓷厂也是民办中学勤工俭学的联系厂矿。</p> <p class="ql-block">  夏天,我和部分同学被派往洪江瓷厂参加劳动。进厂后,被安排住在靠巫水河边较近的一座砖房子里面,没有床铺,地上铺上一些稻草,自带一条毯子铺在上面,就算是住下了。由于离巫水河近,早晨洗漱和晚上洗澡洗衣也都在河里。工厂食堂供应一日三餐的饭菜,虽然是免费但要交一定的粮票,然后发给每人几天的餐票,开餐时同学们自带碗筷凭餐票在食堂窗口领饭菜。</p><p class="ql-block"> 同学们的劳动内容就是挑运瓷泥。工人们将打成粉的瓷泥与水混合,然后象和面粉一样搅和,当搅和到他们认为可以了时便要我们挑运到另一个车间。同学们每人一担瓢箕,装上瓷泥后在车间与车间之间来回穿梭。由于大家年纪都不大,每次挑运的瓷泥也有限,主要目的还是参加劳动锻练。大约经过一周时间,结束了此次勤工俭学活动。</p> <p class="ql-block"> (五)</p> <p class="ql-block">  洪江众多的厂矿企业中洪江瓷厂、洪江火柴厂、洪江贮木场等企业是当时公认的好单位。父亲对我说能到贮木场去当检尺员那可是好工作,既工作轻松又还是一门技术。到这几家厂子去做事是我心中的期盼。为了进这些单位工作,我借了双皮鞋穿上以增加身高。大姐带我到洪江火柴厂求职,火柴厂办公室一位姓苏的工作人员接待了我们,苏同志見我这又矮又瘦的小身板,很干脆的拒绝了我。洪江瓷厂和洪江贮木场也都进不去。当工人的愿望终未达成。</p> <p class="ql-block">洪江火柴厂</p> <p class="ql-block">贮木场的木棑</p> <p class="ql-block">  几十年过去了,那些年洪江工矿企业生产红红火火的场景还记忆犹新。洪江市撑起了黔阳地区工业生产税收的大半个天。如今留下的只是洪江人美好的回忆,当年,我们曾经奋斗过,我们曾经辉煌过。如今,洪江古商城的新景点“芳华年代”在述说着这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  (照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