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城阆中一瞥

万端阳

拾遗阆中古建筑古文化 <p class="ql-block">二0二四年十二月八日,天气虽然阴霾,而我的心情却十分阳光,因为今日我们夫妻要去心仪已久的四川南充“阆中古城”一游。</p><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是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平遥、丽江、徽州)。从西周末年始建城,距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据阆中县志记裁:阆中周围山形似高门,古城三面环水,一面靠山,风景秀丽,自古有“阆苑仙境”之誉。古城在周朝时期是巴国别都,于公元前314年设置县,汉代为巴郡,隋朝时期改称阆内县,宋代以后才称为阆中,且四大古城中,古迹名胜和古建筑保护最为完整的一座。老城共有唐、宋、明、清时期的古街道一百多条,至今仍有十九条街道深藏在唐、宋古街区。</p> <p class="ql-block">阆中古城的地理位置奇特,站在古城对面的白塔山顶,俯瞰整个古城全貌,嘉陵江上游从陕西激流而下,滔滔江水从西到南再往东至重庆,三面环水古城,按中国的风水说法,这里是一个聚宝盆,也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p> <p class="ql-block">当日到达阆中古城火车站后,遇到在车站接旅客的饶姓司机,简短几句搭讪后,相互感觉良好,遂租用其小车,前往五公里外的古城中心,并委托饶师傅找了家古香古色的老民宿住下,顺便预约他的车做明日交通工具,方便出行。</p> <p class="ql-block">住宿的民宿小楼依旧保留着清代民宅风格,木楼天井,布瓦斜坡屋脊,凭栏倚窗观天空,一股怀旧的惬意之感从心底油然而升。</p> <p class="ql-block">在民宿安顿后,稍事休息,我俩马不停蹄地前往城中景点打卡。</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华光楼</p> <p class="ql-block">关于“华光楼”的前世今生就不赘述了,诸位看官直接看简介牌即可。</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明代都府衙门。古代阆中曾是巴国、蜀国的都城,元、明、清朝,阆中称为保宁府。清初,保宁(民国后改称阆中)府衙作为四川省会长达20年之久,可见阆中在历朝历代中的政治、军事、经济地位之高是其他古城望其项背的。</p><p class="ql-block">阆中还是宗教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的集中地。回教派在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城中有许多教派活动留下的遗存。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亦在阆中古城。中国春节的民俗发源地也在阆中。号称“中国电影之父”的阆中皮影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昆,祖先八代致力于皮影事业,近年在法国戛纳电影节的演出,一炮走红,宏扬了中国的民俗文化。</p><p class="ql-block">阆中的科举文化、美食文化也享誉中华大地。自隋朝大业三年(607年)至清朝光绪三十年(1906年),长达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四川就占有15名状元、而阆中独占4名,还有404名举人、116名进士出自阆中,是名符其实的科举之乡。</p><p class="ql-block">有着千年历史的阆中“保宁醋”,是四川厨师做菜必不可少的经典佐料,也被国家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的“张飞牛肉”,在四川乃至全国有名。还有回教族发明的白糖蒸馍也是美食文化的一种。</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阆中贡院。</p> <p class="ql-block">川北道贡院,又名四川贡院,阆中贡院。位于阆中市学道街,现存建筑为清嘉庆年间(1796—1821年)重建遗存。占地面积8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贡院坐北向南,由考生考试和生活办公区两部分组成,前院是考场,后院是斋舍。四周是号房,有大门、龙门、考棚、至公堂、明远楼等主要建筑,面积为48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中国现有的贡院仅有两处,另一处为南京贡院。</p><p class="ql-block">川北道贡院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科举文化博物馆,是研究中国古代科举建筑,科举制度和古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实物资料和展示场所。</p><p class="ql-block">2013年3月5日,川北道贡院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张飞庙</p> <p class="ql-block">阆中张飞庙,又称汉恒侯祠,位于阆中市古城西街,是纪念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的祠庙。始建于三国时期,现存建筑为明清时期重建遗存,占地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张飞庙的主要建筑包括山门、敌万楼、左右牌坊、大殿、后殿、墓亭和墓冢等。大殿内的张飞塑像威武庄严,墓冢位于庙内,是中国建筑中少有的庙、冢合一的。祠庙内还保存有大量的历史碑刻和石雕,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张飞曾在阆中任太守七年,公元221年6月,刘备为报杀关羽之仇,命张飞率兵从阆中伐吴。出兵之前张飞被手下叛将范强、张达所杀。并将首级献给了东吴孙权。</p> <p class="ql-block">十二月九日,饶司机如约到民宿接我们前往古城外参观游览。昨天整个下午都在城中探访,主要景点都走马观花地打卡了一遍。</p><p class="ql-block">在出城的路上,与饶司机的攀谈得知,城中景区只是阆中美景中的一部分,只有走出城门,才能真正领略到阆中之美,美在城外。由于饶司机是当地人,对阆中的人文历史,风土人情颇有研究。经他介绍,城外有不少必去之处。由于和饶司机交谈甚欢,索性让其做我俩的司机兼导游,至于费用嘛,随行就市,不低于市场价位即可,这样一来,城外景区的观光任务,就由我和饶司机共同完成。</p><p class="ql-block">城外第一站:白塔山。此塔建于明朝,是座风水塔。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时,地震冲击波直接将白塔拦腰震断,当年政府就领导工匠,将其修复了。</p><p class="ql-block">来白塔山不仅是看塔,最主要的目的是上观景台俯瞰阆中市的全貌。登高望远,整个阆中市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城外第二站:状元洞。也称“状元岩”,据史记记载:宋朝真宗时期(公元998—1022年),阆中人陈首华育有三子,老大陈尧叟、老二陈尧佐、老三陈尧咨。为了使陈家后继有人(陈首华出身书香门弟,官至开封知府),家族兴旺,光宗耀祖,从小注重传承家风,教子有方,将三个幼子送往城外的南山岩治学。经过多年的刻苦读书,最终三子中,老大、老二均考中状元,老三考取进士,一门还出了两个宰相。宋真宗为了表彰陈家的教育成果,亲笔题诗,以勉励后人。</p><p class="ql-block">古今不少官员及文人在“读书岩”留下了大量的题字、石刻。</p> <p class="ql-block">此石刻为宋真宗当年为陈氏三兄弟题诗</p> <p class="ql-block">此石刻帖为大诗人苏东坡当年所题</p> <p class="ql-block">石刻雕像均为历史遗迹</p> <p class="ql-block">幽雅封闭的读书环境</p> <p class="ql-block">此池中保存完整的石桥为宋代所建</p> <p class="ql-block">此岩洞为陈氏三兄弟读书生活处</p> <p class="ql-block">陈家在当地虽然是名门望族,但是家风却十分严谨、厚道。讲两个被百姓广为流传的故事,一是当年陈家买了匹骏马豢养,起初,马刚买来时不熟悉环境,表面上很温顺,时间一长,本性就露出来了,性情暴烈,羁傲不训,谁也驾驭不了它。有天,三儿子陈尧咨把马牵到集市上卖给了别人,回家后高兴地对父亲说:可将这个包袱丢出去了!可没想到,父亲听后,一脸严肃地对儿子讲:这种做法是不地道的!陈家祖辈都没干过这种昧良心的事,你赶紧追回那匹烈马,别让它祸害买马人。事情的结果,不言而喻,那匹马终生被陈家喂养,再也没有换过人家。</p><p class="ql-block">大家熟知的语文中学课本中的名篇,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撰写的《卖油翁》,就是讲述陈家三子陈尧咨的故事。陈尧咨考取功名后做官,武功也十分了得,尤其擅长射箭。他的箭法可在百步之外,搭弓拉弦,箭矢直穿铜钱眼。为此,他常为自己的箭法引以自豪。一日,正在练箭时,一挑担卖油的老翁路过,对他的箭法习以为常,非但不夸耀,甚至连看也不想看,准备继续去做自己的营生。这时,陈尧咨不高兴了,问卖油老翁道:难道你见过比我箭法还高的?答曰:你这就是个熟能生巧的功夫。说着便从身上搜出个铜钱盖在油桶口上,举起另一个油桶往铜钱眼里灌油,须臾,一丝清油不断线地通过铜钱眼注入桶里,一滴油未洒在桶外,看得陈尧咨目瞪口呆。从此,他再也不敢在众人面前炫耀箭法了。而且,以此为戒,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当官为民,赢得后世敬仰。</p> <p class="ql-block">城外第三站:灵山大佛寺</p> <p class="ql-block">大佛寺建在阆中灵山上。始建于唐代,是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千年古刹,也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刹之一。寺内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等众多古建筑,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寺内还有一株千年古银杏,树干粗壮,枝繁叶茂,被誉为“活化石”。每年的秋天,金黄的银杏叶铺滿大地,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寺内有一口古井,井水清澈甘甜,四季不枯。相传这口井有神奇的治病功效,许多信徒都曾来这里打水治病。寺内崖壁上有“虎溪”二字巨型石刻。相传是药王孙思邈在山里溪边洗药材时,救了一只受伤的老虎,伤好后,老虎为报救命之恩,成为了孙思邈的坐骑。后人为了纪念这一事件,在此刻上了“虎溪”二字,并建了药王庙。“虎溪”二字初刻于南宋,现存的是明代重刻的,这二字位于大佛寺左侧的摩崖上,每个字长5米、宽4米,字体工整,浑厚,艺术价值极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城外第四站:鳌山圣境</p> <p class="ql-block">鳌山圣境是阆中古城之南的一处仙道文化旅游景区。鳌小圣境与古城隔江相望,景区内主要景点包括登仙台、奎星楼和关圣殿。“独占鳌头”的典故也出自这里,每年高考前夕有众多的学子和家长来鳌山求仙,拜佛,希望奎星能保佑孩子高中黄榜。</p> <p class="ql-block">城外第五站:南津关小镇</p> <p class="ql-block">南津关自古就是商贾云集,物贸繁盛的水陆要塞,坐落于阆中古城南边,背倚风景秀丽的锦屏山山麓,枕山面江,狭长的古街,古风古貌,古韵悠远,与阆中古城隔江相望。水路横贯南北,上通广元,南下重庆,可通上海,是连接古城和江南的一条必经之道。</p><p class="ql-block">南津关历史悠久,明朝成化年间,曾架设浮桥通嘉陵江两岸,与古城连为一体。红军时期,红四方面军九军通过这座浮桥,开始了长征。浮桥一直延用到解放初期。</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南津关古镇,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古代那喧嚣,古雅的街巷之中,身边路过商铺、酒肆,客栈与现代城镇中的同类风格大相径庭,有种就此留步,不愿返回现代城市生活之感。</p> <p class="ql-block">城外第六站:锦屏山春节文化主题公园</p> <p class="ql-block">座落在阆中锦屏山的春节文化主题公园,是每位中国游客必打卡之处。因为中国传统习俗“春节”的起源,来自于四川阆中人落下闳(西汉时期著名科学家)。</p><p class="ql-block">落下闳(约公元前156—前87年),姓落下,名闳,字长公。西汉巴郡阆中人,世界杰出天文历算学家。西汉元封年间,经同乡谯隆推荐,赴京城长安参加改制历法。以他为主创制的新历,优于其他17种方法,被汉武帝采用,于元封七年(前104年)颁行。改当年为“太初元年”,新历因称“太初历”。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文字记载的历法。他是“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他创制的赤道式浑仪,经张衡等后继者改进,沿用至近代。他将24节气纳入历法,使之得以规范流传。他在《太初历》中确定“以孟春正月为岁首”的历日制度,正月初一从此成为中华民族最高大的传统年节,因而百姓尊称他为“春节老人”。他在天文学、数学、农学等领城的一系列开创性的伟大贡献,影响中国乃至东方科技和农事、民俗二千多年。</p><p class="ql-block">2004年9月16日,国际天文学组织批准题名,将一颗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落下闳星”。</p><p class="ql-block">关于“春节”的民俗,近些年来,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韓国、越南、印度尼西亚)纷纷嚷嚷说“春节”起源于本国。2024年,经世界科教文组织批准,中国“春节”正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2025年,阆中市将在“春节文化主题公园”举行隆重的庆典活动。</p> <p class="ql-block">两日的阆中古城之行,时间太过紧张,幸亏有缘巧遇饶司机,否则,将留下许多遗憾,由于和他投缘,互加了微信,约定来年还会再来阆中一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