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音乐:古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编辑/制作 泉水叮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原创 梅梓祥推介 梅梓祥书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生活班” 是为连队打柴买菜的小团队,这些“家务事”比较乏味,但孔黎写得情趣盎然:精打细算,翻山越岭,以物易物砍树当柴;徒步五六十里路,到集镇购买蔬菜,用面袋挑回连队;养鸡、喂猪,生豆芽、做豆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一心一意为了大家吃饱、吃好。孔黎在扛树途中,胳膊骨折,没有半句怨言;医治的过程,也是云淡风轻、家常便饭一样地几笔带过。这是我们今天应当铭记的一代人。</span></p> <p class="ql-block">孔黎生活班实际上是个机动班,听从连长指挥,也服从司务长派遣,主要是给连里买柴买菜。</p><p class="ql-block">进芭蕉沟头一年,是最艰苦的一年,施工任务极重,其中有几个月隧道施工两班倒,大家还要忍饥挨饿。炊事班的老虎灶一天要吞噬一千几百斤的硬柴。为了得到柴禾,周边的树包括松树、核桃树、板栗树、桐子树差不多都被砍光了。同在芭蕉沟里的七团三营和蒿坪民兵营等10多个连队,无一不在四处奔波,找生产队和老乡砍树买柴。</p><p class="ql-block">那时树木大都是集体的,只有老乡房前屋后的林木是自家的。记得三营和民兵营买每百斤柴禾1块两毛钱以上,咱连的大管家过司务长仍坚持7毛钱。这就迫使我们为了砍树买柴,要翻山越岭,一直走入铁道兵和民兵都走不到的深山。要买大山里老乡家的树,就要去做老乡的工作。</p><p class="ql-block">那时,当地老乡生活物资极度匮乏,抽旱烟的老乡常用的是火绳,阴冷潮湿的季节里大多数老乡穿的是草鞋,可怜的孩子们很少吃过白面馍馍。深山里的老乡甚至还沿用着民国的纪年,上了年纪的 老人几十年没下过山,没去过芭蕉口。</p><p class="ql-block">穷困的老乡们手里没有钱,仍然习惯于原始的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方式。根据这些情况,司务长指导下的生活班采取了以物易物的群众工作方法。</p><p class="ql-block">得知老乡们渴望能穿上保暖防潮但又没钱买的棉胶鞋,我们在7团团部军人服务社采购了多双棉胶鞋,这几乎成了买柴时的硬通货。</p><p class="ql-block">一双6块多钱的棉胶鞋能抵近900斤硬柴,900斤硬柴需砍伐好几棵大树呀!老夏拥有了一双棉胶鞋,人前炫耀,老王看见了,也想有这样一双棉胶鞋,“学娃子那个棉胶鞋好唩,我们也调一下吗!”。就这样,老乡们口口相传:学娃子用鞋子换柴,好划算哦!除了棉胶鞋,生活班还常常带几粒打火石给抽旱烟的老乡,带一书包小馍馍分发给山里的孩子们。</p><p class="ql-block">如今,我脑海里仍能清晰地浮现出,手拿白面馍馍时孩子们喜悦的笑脸和家长们的感激!</p> <p class="ql-block">买菜是生活班另一个重头任务。整个芭蕉一带几乎买不到菜,往往要到高桥镇或瓦房店赶集。</p><p class="ql-block">高桥镇往返60里,瓦房店往返50里,那时蔬菜没几样品种,大都是萝卜、土豆、莴笋。我们赶一次集要带上很多面袋。在集市上买好菜,装在面袋里,用麻绳扎好,当天挑不回去的就寄放到街道的门店里,第二天再去挑。</p><p class="ql-block">高桥镇有一个邮局,营业员是一位江苏邮电学校毕业的中专生。他早我们一年分配到紫阳,待我们很好,买好的菜放他那里,很放心。瓦房店大家都去过,去过高桥的同学就很少了。循着任河、权河走近高桥,眼前豁然开阔,迎接你的是上千亩的稻田。高桥镇坐落在一个小盆地上,小镇古朴,依山傍水的街道上铺着青石板,权河蜿蜒流经古镇,一座清代建的廊桥架在权河上,走过廊桥就是高桥中学......</p><p class="ql-block">这里人口稠密,是紫阳县的文化重镇。下次再去紫阳,要到高桥去看一下。公路开通后,连里逐渐烧上发热量不那么高的石炭了,砍树买柴的活少了很多,十班大多数兄弟被派进到隧道里施工了,只有少数几位继续完成生活班的任务。</p> <p class="ql-block">在砍树买菜的同时,我们开始琢磨着用2斤细粮(白面)换老乡一斤毛猪,潜规则是要容许老乡将猪喂得撑撑的。司务长给的经验,要求换体长没有膘的架子猪,连里用豆渣催肥,不到两个月就出栏了。</p><p class="ql-block">生活班先后在周边老乡那里换了十几头黑猪。喂猪就要有饲料,那时三营有了豆腐房,每天能供应豆腐了,那是最好的植物蛋白,同时也产生不少豆渣。三营每个连或多或少都养几头猪,学生八连养得最多,豆渣也担得最多。这里真要感谢王长安、王乃彬两位猪倌,也要感谢调到豆腐房起早贪黑工作的侯矢同学。</p><p class="ql-block">沟里临近的几户老乡常在夜里到猪圈旁的缸里舀取新鲜干净的豆渣,这真不能怪老乡,他们拿回去都是供大人孩子自己食用了。</p><p class="ql-block">在司务长的指导下,炊事班学会了发豆芽,4斤黄豆或绿豆发的豆芽能够全连吃一顿。72年春节那几天雪下得很大,连里硬柴不多了。大年初三,天还飘着雪,地上白茫茫,方小原、老德(鞠顺德)、申友好和我4人上山买柴。</p><p class="ql-block">出发前就有一个准确的目标,连队后山顶有位老乡不久前与我们谈妥,肯卖屋檐下存储的几根圆松木。上山到了老乡家,不用砍,不用伐,称好重量,每根圆木都在一百斤以上,我扛那根有140斤,稍微重些。交易后,扛起圆木沿着崎岖山路往回赶。该下大坡了,地上有雪,我小心翼翼地走在几位的后面,相距几十米。可防不胜防,我突然滑倒了,圆木重重地砸在左上臂上,声音如劈柴,心里知道骨折了,我赶紧喊几位兄弟的名字。听到我的喊声,哥几个赶紧上来,推掉压在我左臂上的圆木,将我扶起,这时左上臂就像多了一个关节,左臂在晃动。</p><p class="ql-block">哥几个用绳子做了一个绷带,简单固定住了左臂。两位兄弟搀扶着我下山,另一人先下山寻找担架。搀扶我下山非常困难,地上有积雪,很滑,担心我再次跌倒,老德面对我,双手抓紧我,他倒着走,让我每走一步都踩在他的鞋面上……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刻,忘不了兄弟之情,战友之谊!</p> <p class="ql-block">在芭蕉沟底上了担架,到了七团卫生队。卫生队试图复位,反复几次,处理不好。第二天清晨用吉普车将我送到了铁二师师部医院。出院两个月后,我当了连里的上士。</p><p class="ql-block">1972年时,连里粮食有节余了,还在干生活班的几位与老乡们的以物易物也达到了一个高潮。“我们调一哈嘛!”成为生活班与老乡打招呼、谈交易的口头语。那时,用1斤粗粮换2斤橘子,也可换1斤核桃,用2斤多白面可换1斤毛鸡,公鸡和不下蛋的母鸡一个价……学生八连的伙食好,我们真切感受到了。</p> <p class="ql-block">我与冀一武2021年4月到无锡看望84岁的过司务长。</p><p class="ql-block">聊了很多,最后我问司务长:“我们三线学生连的副食供应系统主要靠铁道兵,为什么供应渐渐好了,有些学生连直到三线后期还吃不饱?!”司务长讲:“有些连队把钱花完了,部队有物资但连里没有钱转账了。” 我体会司务长的话,问题还是出在各自连队的内部管理上。回想当年,有一位一心想让全连同学吃吃饱吃好,又精明能干、极善持家理财的好司务长,有一帮为搞好后勤保障想方设法攻坚克难的生活班、炊事班的好弟兄,真是八连全体同学之幸啊!</p> <p class="ql-block">2022年12月08日 19:29 北京</p><p class="ql-block">2025年01月16日16:56天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