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03年秋天,沿着西安—宝鸡—汉中—广元这条线,我与朋友访古探秋走秦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横贯中国中部的东西走向山脉。我们走的是秦岭中的一段,也是秦岭的主体部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中国秦岭有多重要?</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黄河水系与长江水系的重要分水岭是秦岭。同时,由于秦 岭山脉横亘于中国版图的中部,阻挡了西伯利亚南下的冷空气,因此成为中国的南北气候分水岭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是一道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秦岭北麓的渭河冲积平原——关中平原,自然、经济条件优越,四周有山河之险。从西周开始,先后有秦、西汉、前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朝代建都于此,先后有73位皇帝在此加冕登基,历时千余年。可以说正是这个关中平原养育了华夏文明,孕育了半部中国古代史,成为中华民族的龙兴之地,秦岭也因此被尊为华夏文明的龙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在中国历史上还是一道重要的军事屏障,南北双方都要翻越此山才可统一全国。这也让秦岭成了中国历史上战争故事最多的山脉之一。</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另外,秦岭山峦起伏,林木茂密。每到秋天,便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秋天到秦岭看红叶,绝对有美的盛宴可以享用。</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行,既能回望久远而厚重的历史,又能观赏秋日美景。所以,访古探秋走秦岭,在我做过的若干旅游行程设计中,是很可以得意的一个。</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西安终南山,天下第一福地</i></b></h1> <h1> 秦岭行第一站是西安,在那里看了博物馆、碑林,登了终南山。</h1><h1> “寿比南山”是日常用到滥的一个词,这个南山,说的就是终南山。登上终南山的那天,恰逢重阳。知道重阳讲究登高,却从来不曾遵从这一讲究。那日,总算讲究了一次,在重阳节爬了号称“天下第一福地”的终南山。不指望“寿比南山”,只希望多少沾点福气。</h1><h1> 终南山,是秦岭山脉的一段。千峰迭翠,山色壮美倒还是其次,主要这山太有文化、太有故事。它是道文化 、佛文化、孝文化 、寿文化 、钟馗文化、财神文化的发祥圣地。与终南山相关的成语也有不少,比如寿比南山、终南捷径、山南海北、南山可移、南山隐豹、南山铁案、马放南山、竹罄南山等等。</h1> <h1> 更有众多圣贤伟人、名家大师与此山有这样那样的渊源关联。终南山的古楼观,号称道教祖庭,老子曾在这里书写《道德经》,并传道授业。古楼观中,老子亲手种植的银杏树已是2600多年高龄,至今郁郁葱葱。还有9株古柏,古到什么程度?古柏中的一棵相传为老子当年系牛所用,被称为“系牛柏”。那这些柏树的岁数应该比2600多岁的银杏还要老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终南山古楼观的老子雕像</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南山古楼观中老子亲手种植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600多年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南山古楼观中的相传为</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老子系牛所用的古柏</p> <h1> 在终南观音禅寺,人们排着队去看一株1400多年高龄的银杏树,据说是唐太宗李世民亲手种植。登终南山,路遇一小寺庙,其中一株并不太起眼的侧柏,一看树下铭牌,居然也是唐太宗亲手种植。</h1><h1> 在这些千年古树下捡一片树叶,拍一张照片,然后想想它们居然是离自己那么遥远的老子、唐太宗所种植,再想想一两千年间还有什么人也曾经站在这里拾叶赏秋,是不是很让人感慨?</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南观音禅寺唐太宗种植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终南观音禅寺唐太宗种植的银杏树</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上山路上偶遇的唐太宗种植的侧柏</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八百里秦川,二万帝王墓</b></i></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关中平原,因为秦朝曾在这里强大,又被称为“八百里秦川”。一直有个说法,叫“八百里秦川,二万帝王墓”。这说法虽然有点夸张,但作为13个朝代曾经的都城所在地,关中平原,或者说是拥有关中平原的陕西,帝陵数量和密度确实位列全国之最。据统计,陕西共有历代帝王陵墓72座。 其中包括炎帝陵和黄帝陵,西周的周文王、周武王以及开国之勋周公之墓,秦朝18位国君陵墓,西汉11位帝王陵墓,唐代18位帝王陵墓等等。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离开西安,我们有选择地拜谒了几位大唐帝王陵墓和炎帝陵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昭陵,唐太宗安眠之处。这位伟大君王,开创“贞观之治”,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繁华奠定重要基础。他的陵墓,地处高山,俯瞰大地,自有非凡气势。占地面积200平方千米,共有180余座陪葬墓,是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被誉为“天下名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唐太宗临终前要求带上自己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还要求雕刻曾伴随他征战的六匹骏马来装饰自己的陵墓。于是“兰亭集序”这一书法珍品再不见天日,同时世上也多了名为“昭陵六骏”的雕塑珍品。</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昭陵六骏”中的三骏</h3> <h1> 乾陵则是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合葬墓。唐高宗开创了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的开元盛世,让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而武则天,一生绮丽壮阔,却给世人留下一座无字碑,实乃奇女子也。</h1> <h1> 紧挨着乾陵有一个村庄,据说村民的祖先就是当年的守墓人。</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当年的守墓人留下的村庄</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在宝鸡渭滨区神农镇,我们还拜谒了炎帝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炎帝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教民稼穑,故称神农氏;以火德王,故又称炎帝。在中国,炎帝陵有几个,主要的两个分别在陕西宝鸡和湖南株洲。相传炎帝于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宝鸡,另外也有说是出生于湖北随州的。但炎帝曾经在宝鸡生活,并在这里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后沿渭河东下至黄河中游地带,再南去江汉平原及湖南,最后辞世于湖南。这个说法比较普遍。还有一种说法,炎帝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氏族部落首领,存在若干世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湖南株洲的那个炎帝陵也去过了。前两年的陕北行,还专程绕路去了位于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的黄帝陵。这样,就算是把炎帝与黄帝这两位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都祭拜过了 。</span></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太白山,南北分界线,秦岭最高峰</b></i></h1> <h1> 秦岭行登的第二座山是太白山。</h1><h1> 很久以前读过李白的《登太白山》,“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此次秦岭行,终于也来到了太白山。</h1><h1> 太白山也是一座非比寻常的山。它是秦岭山脉的主峰,也是秦岭最高峰。因山顶终年积雪而得名。我们一直说南方北方,此次才知道,我国南北气候的天然分界线就在秦岭山脉的太白山。走到太白山深处,乘缆车上到太白山的最高峰,海拔3511米的天圆地方,可以看到有一块“南北分水岭”石碑。站在此处,就可以一脚踏南一脚踩北了。</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天圆地方看重峦叠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秦岭最高峰</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立于太白山顶峰的南北分界碑</p> <h1> 太白山的景色很美。或乘车或步行沿溪水进入大山,只见水清石秀林美。已是深秋,溪水愈见清沏,林子色彩也变得丰富。而站在太白之巅,看重峦叠嶂,也是一种美的享受。</h1> <h1> 太白山地处极有历史的关中,曾引来无数名家大师为它吟诗作赋。<br> 太白山脚的汤峪河中有一“醉卧石“,旁边有一座“泼墨山”。据说当年李白来到太白山,曾躺卧在一块数十丈大小的巨型石面上,边喝太白美酒边揣摩诗句,直到酩酊大醉也没有得出满意诗句,一时性起,随手把墨汁抛向山崖,演绎了一段李太白醉卧太白山的佳话。</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醉卧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泼墨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b>宝鸡,周秦文明的发祥地</b></i><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b></b></i><b></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鸡市位于秦岭山脉的北麓。秦岭为宝鸡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有句话叫做“因为秦岭,所以宝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鸡古称陈仓、雍城,是周秦文明的发祥地。周人最早的居住地之一在宝鸡,早在3200年前,周人就在岐山(现宝鸡市岐山县)建都,后伐纣灭商,开创了周朝八百年的宏伟大业。秦人也因给朝廷养马有功,分封宝鸡,之后渐次发达,建立秦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鸡还有另外的一连串的美誉:炎帝故里、青铜器之乡,佛骨圣地等等。在宝鸡曾经上演的历史之丰厚令人咂舌。这样的地方自然会有丰富的古代文化遗存,可以说是一锄头就能挖出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鸡最著名的宝就是青铜器。宝鸡是“青铜器之乡”,并有一个国字号的博物馆——中国青铜器博物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青铜器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夏、商、周,在西周达到鼎盛。中国青铜器博物馆拥有5700件青铜器,其中不乏国宝重器。馆藏青铜器数量之多、种类之全、造型之精、文饰之美、铭文之重要、内容之广泛,为世界文化艺术史所罕见。这些青铜器不仅器型庞大,造型生动,纹饰华丽优美,充分体现了数千年前中国的金属冶炼铸造水平,且大多数器物铸有长篇铭文,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了宝鸡,一定要在这里领略中国青铜器的风釆神韵,寻找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早的“中 ”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青铜器铭文中出现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最早的“国”字</p>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宝鸡还有曾经的国字号寺院——法门寺。</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门寺建于1700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在唐朝发展至鼎盛。拥有佛之真身舍利,又毗邻长安,法门寺很得大唐君王青睐,并成为了大唐时期的国寺。因为有个法门寺,从长安到宝鸡的路上,曾有多少唐朝的帝王将相来来往往。这是其他寺庙与法门寺无法比肩之处。</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说到法门寺的释迦摩尼舍利,就要说到印度的阿育王。生活在公元前3世纪的阿育王被认为是印度最伟大的君王,他在全球推广佛教文化。曾每年派人奔赴世界各地,择址修建佛塔。前年在井冈山附近的一个很偏僻的山旮旯,我们就曾发现有一座阿育塔。阿育王还将佛的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送世界各国建塔供奉。据说中国先后得到舍利的有19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法门寺专门修建了舍利塔。1000多年间,经风沐雨,法门寺,尤其是法门寺舍利塔建了毁,毁了建……到了1981年,苍老的舍利塔终于倒塌。人们在清理废墟时,赫然发现塔下居然还有一个地宫,地宫中藏有各种奇珍异宝,共计2300多件(组)。其中最为珍贵便是释迦摩尼的指骨舍利。宝鸡法门寺地宫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佛塔地宫。如今,在法门寺博物馆,仍可看到许多发掘于地宫的宝贝。</span></h1>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法门寺珍藏的释迦摩尼指骨舍利</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门寺珍藏的唐代最华丽最大的金盘</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门寺珍藏的来自异域的琉璃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法门寺舍利塔</h3>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inherit;"><i>汉中,汉文化的起源地</i></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别看现在的汉中只能算是一个极普通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它可是扮演过特殊角色。汉族、汉人、汉字、汉语,为什么姓“汉”,就因为中国有一个地方叫汉中。</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前206年,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天下,把刘邦封到了汉中。4年后,汉王刘邦打败项羽,统一中国。他所建立的王朝顺理成章地就叫做“汉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前,华夏民族及其文字语言并没有统一而标准的称谓,人们常以诸侯国号自谓,比如楚人某某、韩人某某等。自汉王朝起,才有了汉族、汉人、汉字、汉语等称谓,才有了这一系列汉文化符号绵延千年。作家余秋雨曾主张所有的汉人都应该去一次汉中,因为那里是“汉人老家”。</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王刘邦给汉中留下两处代表性景点,古汉台与拜将坛。</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古汉台是当年刘邦行宫所在地。2000多年过去,现在这里只留下了高高的台地,在台地上建成了汉中博物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拜将台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时所筑两座方形高台。刘邦能得天下,韩信功不可没。韩信是西汉开国功臣,又是继孙武、白起之后最为卓越的军事家,被后人奉为“兵仙神帅”。“国士无双”这一用于形容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的词,最早就是萧何用来评价韩信的。另外,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成语,也有不少与他有关,如漂母之恩、跨下之辱、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背水为营、拔帜易帜、四面楚歌、十面埋伏及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等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但令人扼腕的是,才华横溢、功勋卓著的韩信,在帮刘邦打下天下后,未能逃过“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悲剧。被冤杀时只有36岁。</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立在拜将台的韩信塑像</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行,重要内容之一是追寻探访古栈道。汉中是古栈道最多、最集中的地区,境内知名的古栈道多达7条。</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这一路看到的古栈道,准确来说应该称之为“蜀道”。很多人以为蜀道是指“蜀地的道路”,其实蜀道是指“通往蜀地的道路”,主要分布于现在的陕西和四川,而且大部分是在陕西。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崇山峻岭,连结陕西关中与四川盆地。古人们在陡峭山岭、悬崖峭壁上凿石架木,创造了世界闻名的蜀道奇迹。 </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蜀道示意全图</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中有一个以栈道命名的石门栈道景区,展示的是中国古栈道中很重要的一条道,褒斜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褒斜道,南起汉中褒谷口,北到眉县斜峪关,全长235km,是古代汉中通往巴蜀的主干道。因为在古栈道中最便捷、最平缓、使用时间最长,最具古道特征,被称为蜀道之冠。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认为褒斜道可与长城、大运河并称中国古代三大建筑奇迹。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而石门栈道景区之所以叫做“石门”,是因为在汉明帝时期,曾经在这里采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开凿出一条长15米,高、宽各约4米的穿山隧洞,史称“石门”。这个“石门”被认为是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工开凿、人车并行的隧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可惜1969年修建石门水库,1975年水库按设计抬高水位,这一段千年古栈道被淹没于深水之中。只有部分石刻雕塑作为文物得以转移保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现在景区内的石门栈道是在褒斜道原址上方抬高70多米修建而成。这条仿古栈道全长3.6公里,将古栈道的多种建筑形式逐一复原,重现褒斜道之精彩。 </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世界交通史上第一座人工开凿的隧道的复制品</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保存在景区展厅的部分古栈道石制构件</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是人人皆知的典故。此次秦岭行,算是在这个典故里转了一圈。至今设有“陈仓区”的 宝鸡去了,而这个明修的“栈道”也看了。</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史书记载,汉元年(公元前 202年),刘邦项羽争天下已进入关键时候。刘邦听从了张良的计谋,为表明并无返回关中与项羽争天下之意,以迷惑项羽,烧掉了五百里褒斜栈道。项羽中计,自以为从此可以高枕无忧。过了几个月,韩信又派人重修栈道,做出一副要由汉中经栈道北上进攻的样子。暗地里却亲率大军绕道西面的陈仓道,翻越秦岭,攻入关中。项羽应战不及,大败。刘邦取得关键性胜利。后来“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成为军事史上的成功范例,成为一种谋略的代名词。</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门栈道景区里的刘邦、张良、韩信雕像</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中还曾经是三国时期魏蜀两国兵戎相见的主战场。黄忠在汉中定军山刀劈夏侯渊,刘备在定军山大战张郃,赵云在汉水之滨大败曹军,刘备曾经自立为汉中王……更有一代名相诸葛亮在汉中屯兵8年,度过了他一生最为呕心沥血的岁月,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鞠躬尽瘁,最终归葬汉中的定军山下。</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匆匆游览定军山和武侯祠、武侯墓,最大的感慨就是,原来我们也可以离刘备、诸葛亮这样的非凡人物如此之近,离诸多传奇故事的发生地如此之近。</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武侯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定军山</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i>留坝县,因留侯张良而得名</i></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汉中市有一个因留侯张良而得名的留坝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去留坝县的途中,经过一条号称中国最美乡村公路的高江路。是不是“最美”且不论,道路两旁有那些漂亮的杉木,确实很美。</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坝县有一个张良庙,是全国最大的张良庙。</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良,西汉开国功臣,杰出谋臣,与韩信、萧何并称为“汉初三杰”。汉高祖刘邦评价张良说“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良的过人之处还在于他“功成身退”的大智慧。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封赏功臣,想把齐国三万户封给张良。张良辞让,要了较为贫脊、面积更小、又是与刘邦初次相遇之地江苏留城(今江苏沛县)为封地。 张良因此成了留侯。之后,张良又退隐到紫柏山下修身养性。留坝本名“刘坝”,因为留侯张良,后人将刘坝改名留坝。</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张良真是聪明,与因功高盖主,被吕后冤杀的韩信相比,张良因“知进退”而得善终。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张良体弱多病,貌美如妇人。就这么一个貌美的文弱书生,却以其智慧辅佐刘邦得天下,又留下许多故事,以其智慧滋养后人,着实令人敬佩。</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良庙的张良雕像 </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留坝的紫柏山是此次秦岭行登的第三座山。</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紫柏山位于秦岭南麓,以高山草原著名。秋天并非紫柏的 最佳游览时间。倒是紫柏山的诸葛抚琴很是传神。传说诸葛亮街亭失守后,沿古陈仓道退至紫柏山驻寨扎营,常在山崖高处抚琴沉思,天长日久化影为石。</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柏山的诸葛抚琴石</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紫柏山山脚的杉木也红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i style="color: inherit;"><b>从秦岭到大巴山,正值层林尽染</b></i></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之后的行程已经不是纯粹的“秦岭行”。因为,在离开汉中,穿过一座名为“蜀门秦关”的关门之后,我们就是在陕西与四川两地来回穿梭。我们要游览的黎坪、光雾山,地处秦巴山脉,跟秦岭还沾边,与大巴山也沾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还归属陕西,但已临近四川,属于大巴山西段米仓山腹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我们沿着九曲十八弯的盘山公路钻进大山深处,只见层层山峦、莽莽林海、溪流清澈,一步一景。看看那一片片一簇簇深深浅浅的黄、明艳灿烂的红,再看看那小溪浅潭中的水或清澈见底,或纯净如翠玉,只能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只能感叹造物主的慷慨。黎坪的红叶很美,黎坪的水也不可多得,难怪黎坪有“汉中九寨沟”之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黎坪知名度不是很高,行前曾经犹豫要不要去。去了一看,颜值太高了,值得。</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雾山这几年声名鹊起,已是秋游胜地。</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雾山景区归四川省巴中市管,属于秦岭山系米仓山脉。它被誉为中国红叶第一山。整个光雾山区,红叶可观赏面积达680平方公里,因此享有“亚洲最长天然红地毯”之美誉。 同伴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张光雾山的空中俯拍图,这秋天的光雾山真是绚丽而壮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光雾山有若干景区,我们去的“米仓山国家森林公园”是观赏红叶的最佳景区。景区内,远看,山峰绵延,红潮涌动;近观,红叶黄叶们挤挤挨挨、团团簇簇,在阳光的辉映下愈显绚丽华美;大小兰沟还有潺潺流水,如玉浅潭……在一派绚丽华美中行走,很难不被陶醉,真的有点梦幻……</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游到光雾山时已是行程末期,大家都有点累了。但在一片艳丽秋色中,那天,大家还是直走到精疲力尽,还意犹未尽。</span></h1> <h1> 彩林,这是此次秦岭行中学到的一个词。彩林彩林,彩色的林。原来老说“看红叶”,其实深秋的林子是红红黄黄,色彩斑斓的,还真是用“彩林”一词来得更贴切。在秦岭,我们反复在“彩林”中出没,真是美得很(备注:“美得很”三字要用陕西话念)。</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inherit;">广元,金牛道经过的地方</b><br></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元市,位于秦岭的邻居大巴山区。是武则天故里,自古为入川的重要通道,是金牛道经过的地方。</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人人都说蜀道难,正因为难,才逼出众多豪杰,也逼出许多壮举。蜀道有多条,金牛道可算是最险要也很重要的一条。它共600公里,从陕西的勉县至四川成都,一道而连关中、汉中、成都平原。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金牛栈道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夏商周时期已经初步形成。秦灭巴蜀前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正式建成这条连接蜀中、汉中以至关中的交通大动脉。</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考证,金牛道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古代中国交通道路史上开辟最早、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人工古驿道。世界道路史上曾认为古罗马大道是最早的公路。其实,中国的金牛道更早。</span></h1><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年,李白就是在金牛道最险要的路段,吟诵出“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名句。</span></p><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看一次古蜀道示意图。</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蜀道示意图</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金牛道相关的一个景点是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明月峡。 </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明月峡被叫做“天然的中国交通博物馆”。 明月峡全长约4000米,宽约100米,是嘉陵江冲破山脉而形成的峡谷。这个峡谷曾经是连接南北的唯一通道,算是蜀道咽喉中的咽喉。可谓地势险峻,得天独厚。数千年来,人们为了打通这咽喉中的咽喉,前赴后继,沿明月峡修建了古今6条道路。分别为先秦古栈道、金牛道,峡中江边的纤夫道、嘉陵江上的船道、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上世纪50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其中纤夫道是船工们在先古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基础上修建的。所以这羊肠小道也应该算是一种道路。跨越几千年的几种道路形态集于一峡之中,而且现在都还能看到,这是十分难得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今天我们在明月峡看到的先秦古栈道和金牛道也是仿制品了,真正算是古迹的只有先人在崖壁上留下的古栈道的孔眼。</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据说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战争的需要,开剑门阁道,修整明月峡栈道,才有了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故事。</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明月峡6种道路形态示意图</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古栈道孔眼</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除了金牛道,明月峡的6条道中最让我心生感慨的是始建于1935年,用一年时间突击修成的川陕公路。抗战时期,350万多川军出川抗日,相当部分走的就是这条连接抗战前方与后方的重要通道。建国后这条路更名为108国道,一直沿用至2008年。</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抬头仰望在明月峡崖壁上开凿出来的凹槽式道路,想像百万川兵英勇赴死的悲壮场面,心中有种莫名的感动。抗战中,四川作为少数几个没有被日军占领的省份,本是相对安全的大后方,但四川在各省贡献兵源人数中排名第一。以至于抗战时期流传的一句话,无川不成军。四川人真是了不起。</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川陕公路的凹槽式道路</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同样位于四川省广元市的剑门蜀道景区也与金牛道有关。</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先说剑门。剑门,又称剑门关。它居于大剑山中断处,两旁断崖峭壁,倚天似剑;绝崖断离,两壁相对,其状似门,故称“剑门”。剑门因为它“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要,也因为它地处秦蜀咽喉的特殊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关隘。</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在剑门关楼处,垒石为关,驻尉守险。诸葛亮五出祁山,姜维十一次北伐中原,都曾经过此地。从此,剑门关设关成为历代军事要塞。</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这里建起了剑门关楼。1700多年以来这个关楼屡建屡毁,又屡毁屡建,于2008年汶川大地震中再次坍塌。现在的关楼是2009年至2010年间重建的。</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剑门关是入蜀咽喉、军事重镇,历史上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攻攻守守,争争斗斗,这里曾发生的战争不计其数,上演的故事光是形成文字的也不计其数,文人墨客的相关诗赋文章书画留下来的就有四千多篇(幅)。</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剑门关悬崖峭壁,极为险要。山上分别有景区开发的“蜀道难”探险体验道路猿猱道和鸟道。都挂在崖壁上,都极陡极窄。猿猱道有一段路无安全栅栏或铁索,且异常狭窄,进入猿猱道前,需佩戴安全帽,系上安全带,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攀登;而鸟道则装有栅栏或铁索。猿猱道和鸟道成功地吸引了许多青壮年人,但我们就只能望道兴叹了。</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再说说蜀道。经剑门而过的蜀道就是金牛道,而且是金牛道最险要的一段。如今,剑门关景区内还保存有一段金牛道,是原装,不是复制。</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剑门景区看到的金牛道</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在剑门关附近还有一个叫“翠云廊”的景点。保留了完整的金牛道。</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与建在山间的金牛道不同,这一段金牛道建在较为平缓之处。想必当年多有官宦商贾往来,所以建设标准比较高。路面为土垒石铺,道路两旁遍植柏树。“衔空三百里,一色郁青苍”,“翠云廊”因此得名。</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翠云廊实际总长151公里,包括以剑阁为中心,西至梓潼,北到昭化,南下阆中的3条路。路边古柏共计两万余株,最年长的可追溯到秦汉时期,最年少的也过百年。而翠云廊景区内的柏树,则平均寿命更长。最年长的2000多年,最年少的也有六七百年。岁月更迭,沧海桑田,翠云廊的柏树们依然故我,不少千年柏树仍然傲然挺立,枝繁叶茂。</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后来在广元千佛崖又看到了金牛道残存,有很完整的一小段。</span></h1><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广元千佛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历经了近1500年、在高45米南北长200多米的峭壁上,布满了造像龛窟、重重叠叠13层、密如蜂房。</span></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千佛崖看到的金牛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千佛崖看到的金牛道</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千佛崖</h3>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从三国古栈道、到褒斜道,再到金牛道,我们看了一路的古栈道。想像数千年来,古道之上,战马嘶鸣于途,商贾不绝于尘,官宦往来、文人穿梭,在岁月的进程中演绎出一幕幕生动的历史故事。就觉得那些已然残破,即便是复制,也狭窄质朴的道路,全都熠熠生辉。 </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行还游览了位于四川广元的中国唯一的武则天的祀庙皇泽寺和目前保存最完好的三国古城昭化古城,游览了位于四川阆中市的中国四大古城之一、古代巴蜀军事重镇阆中古城。更加体会到这片土地的历史厚度。</span></h1> <h1><span style="font-size:20px;"> 秦岭行,近距离地触摸历史,一段段久远的故事都来到眼前,演绎成一种波澜壮阔。秦岭行,全身心地融入秋色,一幅幅绚丽的景色都沉入心底,转化成一种美好记忆。且行且看且悟,从心灵到感官都得到了滋养,这样的旅行岂不妙哉快哉?</span></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