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日历】每天认识一件文物【第四集】

张明珠

<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12日~2025年元月11日,每天学习文物,并编写文物日历【笫四集】</p><p class="ql-block"> 河北博物院收藏。公乘得守丘刻石是一块天然的河光石,来自2300年前的战国时期。古人在这块石头上刻下了“最美古文字”——中山篆,字体纤锐修长,结构匀称整齐,笔锋刚柔相济,传递着超越时间的问候。</p> <p class="ql-block">云南博物馆收藏。虫兽纹铜臂甲铸造于战国时期,是一个上粗下细的圆筒,臂甲背面有开口,边缘有小孔,可以方便系绳穿戴。这件铜臂甲上还刻有十余种动物图案,线条细如发丝,展现了自然界的“食物链”。</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样式雷”是对清代雷姓建筑专家的誉称,自康熙年间至清末的200余年里,雷氏家族共有七代11人主持皇家的各类建筑工程,负责建筑设计和图样绘制等。“样式雷”建筑图档现有2万余件存世,清晰地记录了建筑工程从设计到施工的全过程,展现了中国古代极高的建筑设计水平。</p> <p class="ql-block">洛阳博物馆收藏。这套唐银鎏金錾花鱼水纹海棠式盏托及盏,由银盏和盏托组成。银盏呈海棠花形,内部錾刻有两只游鱼;盏托为叶片四角上翘的荷叶,上有四条小鱼及十只大雁,仿佛为盏中茶注入了活水。盏的整体造型来自波斯,盏底部的双鱼火焰宝珠纹饰源于印度,这些元素在大唐文化中融为一体,迸发出中西融合的独特美。</p> <p class="ql-block">浙江省博物馆收藏。赵孟𫖯是“楷书四大家”之一,他青年时期写下赞美家乡的文章。经历十几载的宦海浮沉,年近五旬的赵孟𫖯感慨之余,乡愁无限,再次书写这篇文章,为后世留下了难得的书法珍品。</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院收藏。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直裾素纱单衣,曾因“薄如蝉翼,轻如烟雾”惊艳世界。但另一件曲裾素纱单衣,从未出现在大众视野。它比直裾素纱单衣长了32厘米,重量却更轻1克,最近才迎来惊艳亮相~</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收藏。这件云纹漆凭⼏出土于⻢王堆汉墓,曾属于辛追夫人。“⼏”是我国最古⽼的家具之⼀。古时,⼈们以跪姿跽(jì)坐在席上,由于没有靠背或是凭依⽤具,腰部缺少⽀撑,容易劳累,凭⼏应运⽽⽣。随着⾼⾜家具的出现,凭⼏渐渐退出我们的⽇常⽣活。</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收藏。⻢王堆三号汉墓出⼟的《五⼗⼆病⽅》是我国最古⽼的医⽅专书,成书年代应在春秋战国之际,⽐⼈们熟知的《⻩帝内经》还要早。该书出⼟时本⽆名,因卷前有⽬录列有52种病名,且⽬录末尾有“凡五⼗⼆”的记载,故命名为《五⼗⼆病⽅》。它记载了医⽅283个、药名254种,涉及内科、外科、妇科、⼉科和五官科等103种疾病的治疗医⽅。</p> <p class="ql-block">南冒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收藏。褭蹏(niǎo tí)金、麟趾金是西汉的两版黄金“纪念币”。褭蹏金圆底,内部中空,前壁高后壁低,形如马蹄,后世俗称“马蹄金”;麟趾金形如瑞兽麒麟的脚趾,底部椭圆形,内部中空,看起来像一只尖头小靴子。它们采用的花丝工艺见证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收藏。吴王光鉴外形神似一口笨重的大锅,圆腹、平底、双兽耳,表面布满蟠虺(huǐ)纹,腹内有四个小圆环。炎炎盛夏,它是可以消暑降温的冰酒器,寒冷冬日,它是可以温暖身心的温酒器。无论冬夏,小酌必备。</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隰县小西天馆收藏。层层叠叠的天宫楼阁,云雾缭绕的粉彩妆銮……你在《⿊神话:悟空》⾥看到的“漫天神佛”,是⼭⻄临汾隰(xí)县⼩⻄天的真实场景。⼩⻄天原名千佛庵,因⼤雄宝殿内塑有佛像千尊得名,被称为“中国悬塑艺术博物馆”。169.6平⽅⽶的宝殿⾥,1900多尊彩塑如层峦叠嶂⼀般耸⽴,呈现出仙宫佛国、⾦碧辉煌的迷⼈景象,堪称中国雕塑史上“悬塑绝唱”。</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收藏。传瓶,即⻰柄双体尊,形制上可能源于本⼟的盘⼝瓶,并借鉴了⻄域双柄银壶的装饰特征,⽬前存世仅三件。其中,隋⽩釉双⻰柄连腹传瓶尤为珍贵,因为唯有这件传瓶的底部刻有铭⽂:“此传瓶,有並(bìng)。”“有並”,可理解为瓶身双腹相连,也可理解为此瓶成双,传瓶的名称也是由此铭⽂得来。这件传瓶是隋代创新的器型,也是隋代稀有的瓷酒器精品,代表了当时⽩瓷制作的最⾼⼯艺⽔平。</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的金杖,看起来很像被压扁的金箍棒。这根长1.43米的金杖,是古蜀人将金条锤打成金皮后,再卷在木杖上制作而成的。出土时,内部的木杖已炭化,仅留下金皮和残存的木渣,曾被认成了一根金腰带。</p> <p class="ql-block">  吉林省博物院收藏。官窑青釉贯耳瓶,是吉林省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釉色丰腴,莹润如玉,釉面开片大块“冰裂纹”;外形敞口、粗颈、扁腹,颈两侧有对称的管状双耳。瓷瓶的“贯耳”设计,其实与游戏“投壶”有关:为增加命中率,除投箭入壶外,投入两边的耳朵里也算赢。</p> <p class="ql-block">  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的彩绘跃鹿卷草纹瓶,瓶身上勾勒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鹿,它正在恣意地奔腾跳跃。这样的“跃鹿纹”是宋代吉州窑最具个性、极有时代特征的“独家”纹饰,因“鹿”与“禄”同音,在瓷器上装饰鹿的形象,也寄托着古人美好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天津博物馆收藏。这幅《秋江晚棹图轴》描绘了古人秋日泛舟的景象,作者禹之鼎是江都(今江苏扬州)⼈,擅⻓画⼈物、⼭⽔,尤其精于写真。这幅画是禹之鼎晚年⾼⼠⾏乐图中的佳作,寄寓了画家本⼈世外桃源般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  广州考古研究院收藏。这个鸮(xiāo)形五联罐上的五只鸟俗称猫头鹰。它来自一千多年前的岭南地区,鸮首是罐子的盖子,可以揭开,短胖的身体则是罐身。作为古代的盛食器,陶联罐的各个小罐间互不相通,让人们能享用多种食物的同时,又保证不会串味。</p> <p class="ql-block">清汤鹏草书铁字联,现藏于安徽博物院。这副对联是铁制的,上联“晴窗流竹露”,下联“夜雨长兰芽”。“铁画鼻祖”汤鹏借砧为纸,揉铁为墨,以锤代笔,上下联从头到尾各用一根铁条锻造而成。按草书笔路的转折,连贯成行,字体流畅飞动,一气呵成。</p> <p class="ql-block">  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收藏。⻘铜骑兽顶尊⼈像是⽬前三星堆发现最⼤的⼀件完整造型的动物形⻘铜器,它结构复杂、⼯艺精巧,中原⽂化和古蜀⽂化元素彼此交融,是三星堆⽂明⼜⼀件震惊世界的瑰宝。这件文物由出土自不同坑的“零件”“拼”成,包括⻘铜骑姿顶尊⼈像和⻘铜神兽两部分。其中顶尊⼈像由⼤⼝尊和跪坐⼈像组成,青铜神兽部分由一个糅合多种动物特征的复合造型“神兽”和站⽴于其头顶的“驭兽师”构成。</p> <p class="ql-block">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团凤出土于湖北天⻔⽯家河罗家柏岭遗址,其“出⽣时间”是新⽯器时代,与⼟陶“同龄”,因此成了⽯家河⽟器的最佳代⾔⼈。⽟团凤是⽬前所知较早的凤形象,其造型影响了中国后来⼏千年的凤⻦艺术发展,因此被誉为“中华第⼀凤”。</p> <p class="ql-block">安徽省博物院收藏。这件兽首鼎,是古⼈祭祀时使⽤的⻘铜礼器。鼎的⼀侧是兽⾸,双⽬圆睁凸出,头上犄⻆竖⽴相对;鼎的另⼀侧是呈扉棱状的兽尾,兽⾸和器身连铸,它反映出这⼀时期的⻘铜装饰艺术,已经从庄严肃穆开始向世俗审美转变。</p> <p class="ql-block">  定州博物馆收藏。两眼睁得圆圆,体态肥肥壮壮,尾羽微微翘起,羽纹栩栩如生……这只北宋定窑黄釉鹦鹉壶莹润亮泽,后背有长长的注水口,尖尖的勾喙为出水口,将实用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是北宋低温釉陶精品。</p> <p class="ql-block">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金匮,里面保存着明清时的皇家秘档,相当于“保险柜”。金匮使用楠木制作而成,外部包裹鎏金铜皮,可防虫蛀、霉变,同时铸有形状各异的云龙花纹,精致又霸气。</p> <p class="ql-block"> 洛阳博物馆收藏。双人牵手女俑是来自北魏的文物,也是汉化改革的见证。她们穿的衣服叫交领宽袖褶服,整体剪裁修身贴合,是北方游牧民族服饰的特色;而袖口、裤口处的“喇叭形”宽松设计,则融入了汉服的儒雅宽博。各民族的融合和传承,就这样被“穿”了出来。</p> <p class="ql-block">  长沙铜官窑博物馆收藏。一盏外表极其普通的碗,内里却别有洞天。碗内的纹路舒展灵动,上部是变体的阿拉伯文,下部是中华传统纹祥云纹,呈现出红、绿、褐多种颜色。</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收藏。这套御仙花纹排方金带具属于北宋官员郭知章,带板共有13个金扣,采用了鎏金、锤揲、錾刻和包边等多种工艺,饰有仙花果、缠枝花卉等图案,极尽繁复之美,堪称“宋代第一带”。</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收藏。这个像极了“方向盘”的青铜器,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正式发掘报告中,考古人员给这种青铜器定名为“太阳形器”。多数观点认为,这种形制的器物是神器,常设在古蜀国神庙中或用于祭祀仪式,作为太阳的象征接受人们的顶礼膜拜。</p> <p class="ql-block">  辽宁省博物馆收藏。《千字文》创作于南北朝时期,据传是南朝梁武帝为教皇子学习汉字书法命人编纂。《千字文》不仅格式上四字为一句,对仗工整、音韵和谐,内容更是涵盖了天文、地理、社会、历史、人伦道德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文采斐然,被世人称作“绝妙文章”,在此后1400多年中一直被当作最重要的识字教材。</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体形浑圆、厚重饱满,表面还有一幅绝美的唐风“拼贴画”,代表了唐代金银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根据罐盖内部的墨迹“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紫石英、白石英均为矿石类药物)可推断这个罐子应是唐代的药品“收纳罐”。</p> <p class="ql-block">南冒汉代海昏候国遗址收藏。出土于西汉刘贺墓的孔子徒人图漆衣镜由青铜镜、镜架和孔子徒人图漆镜匣组成,上面的孔子像是迄今为止发现得最早的孔子像,此外衣镜背面还绘有孔子和其五位弟子的图像和传记。</p> <p class="ql-block">  河南省博物院收藏。白釉瓷围棋盘⻓宽仅10厘⽶、⾼4厘⽶,棋盘上刻纵、横直线各17道,加上两边边线,构成各19道、共361个交叉点,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古⽼的⼗九道围棋盘。不仅如此,棋盘通体施白釉,下部露胎,釉色白中泛青,具有早期白瓷特点,为研究隋代陶瓷工艺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斗浆图》是宋代风俗画的杰出代表,画中六人面前都摆放着一套斗茶器具,茶瓶、茶盏放置在竹篾提器中,旁边还有竹编容器用来装木炭,所描绘的是小商贩在街市中斗茶的情景,画风淳朴自然,再现了宋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面貌。</p> <p class="ql-block">云南省博物馆收藏。云南人骑大象这件事确实有历史渊源!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乘象图》采用中国传统国画的技法,描绘了云南民族先民乘象出游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收藏。“先秦文物看陕西,铜器还要看宝鸡。”宝鸡是炎黄故里,又被称为“青铜器之乡”。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馆藏文物48万余件,是我国第一座以青铜器命名的青铜文化专题博物馆,馆中有哪些必看的青铜国宝?</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收藏。麦积山石窟第4窟7个佛龛的上方,各有一幅飞天壁画,每幅中有四身飞天,两两对飞。与其他壁画不同的是,这些飞天的脸、手、脚等身体裸露部分是用浮雕手法塑出来的。这便是麦积山石窟壁画艺术的精品之作“薄肉塑飞天”,全国仅此一处,是古代壁画艺术的绝品。</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收藏。《瑶台步月图》为南宋画家刘宗古所作,描绘了中秋仕女赏月情景。此画构图别致,亭台⼈物只占画⾯右下,其余地⽅笔墨稀疏。⼤⽚留⽩中,唯有⼩⼩⼀轮圆⽉和薄云树影,⽆画处亦成妙境。此类画作被称为“⼩品画”,⼈物不求多,景物不求全,只为捕捉⽣活中的诗意⼀瞬。</p> <p class="ql-block">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收藏。这块宝相花月饼是目前仅有的唐代月饼式食物文物。它的外观以八瓣莲花纹为中心,每个莲瓣间是T字纹,中间包裹住一个圆形宝珠,外围饰有一圈联珠纹,再往外,饰有菊瓣纹。这些纹样代表了富贵吉祥、圣洁美好。</p> <p class="ql-block">宜宾市博物院收藏。头戴花冠,穿圆领右衽、长袖宽袍,有人抚琴弹奏,有人抚耳聆听,汉代乐舞宴飨中的人物被塑造成生动的陶俑,他们表情生动传神,给观众听众带来享受的同时也自得其乐。除了“艺人”形象,汉代的陶俑还有劳作俑、陶庖厨俑等,透过这些陶俑,我们可以直观感受汉代的生活万象。</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在这座清红⽊嵌螺钿缎⼼百⻦朝凤⼩插屏的红⽊边框上,有⼀圈精致的缠枝葫芦和花卉纹,隐隐还有细碎的光芒闪烁,这璀璨的光华来⾃⼀种独特⼯艺——嵌螺钿。这是我国传统装饰⼯艺,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周时期。明末清初,镶嵌螺钿⼯艺达到⾼峰。</p> <p class="ql-block">安徽博物院收藏。这件彩绘朱雀攫(jué)蛇漆⾖的托盘呈腰圆形,盘下有⼀只朱雀展翅⻜翔,雀身以红、⿊两⾊漆装饰,鳞、⽻都刻画得⾮常⽣动。雀⽖攫住蛇,蛇曲身盘蜷,张嘴吐⾆,奄奄⼀息,巧妙地盘曲成了漆⾖的底座,整个造型保留有⾮常浓厚的战国楚器⻛格。</p> <p class="ql-block">九华山风景区博物馆收藏。清错金纹铜螃蟹,和真正的螃蟹一模一样,惟妙惟肖。它的背壳与腹壳之间有一活节相连,两只螯(钳子)相连处也都有活节相连,蟹腿边沿处还挫成了锯齿状,好像清代的“螃蟹手办”。</p> <p class="ql-block">  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明沈周设色秋泛图》,为明代画家沈周所作。画中一位雅士乘舟远望,卧看如梦的秋景,近景、中景、远景内容丰富,树木、人物、山水的搭配相得益彰,尽显沈周笔下之功。</p> <p class="ql-block">中国农业博物馆收藏。东汉执箕执锸俑头戴圆笠帽,身穿束袖交领中⻓服,脚上穿着露趾草鞋,正在⽥地⾥劳作。其左⼿拿的箕⾃然下垂,右⼿扶着插⼊⼟地的⻓柄锸,腰部还配挂环⾸⻓⼑。这是当时亦兵亦农、身兼劳武的家仆的真实写照。</p> <p class="ql-block">  潍坊市博物馆收藏。这幅《⻛荷图》描绘了济南城外的荷塘美景,作者⾼凤翰以“没⻣”⼿法,画出⽔⾯上的荇草、出⽔的荷叶、挺然的芦花,酣畅墨⾊中飘出清⻛逸⽓,充满了书卷⽓息。此画虽是写意画,但是画得精细且⼯整,画⾯中莲花、荷叶、芦苇、荇叶都微微向右倾斜,让观者有种清⻛徐徐吹来之感。</p> <p class="ql-block">  山东省博物院收藏。贞祐宝券伍拾贯钞版是金代纸币的印刷“模板”。钞版中比较独特的是“两路通行”四个字,结合前文平阳、太原府一起理解,说明这批钱只能在平阳、太原府两地使用。这在目前发现的金代钞版中极为少见,属历代钞版中难得的珍品,也为研究金代钞法制度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  首都博物馆收藏。1970年,北京一工地发现十多件青花瓷器,其中48块瓷片拼到一起后,一件国宝瓷器——景德镇窑青花凤首扁壶出现了。更巧的是,1999年新疆伊犁发现了一只与这只扁壶大小造型纹饰都基本一致的“姊妹”,两只扁壶堪称“鸾凤和鸣”。</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世界旅游日,带你在中国画中看四季美景,饱览名山大川。《溪山秋色图》共赏秋景,《梨花双燕图轴》体会盎然春意,《竹梧消夏图》寻觅盛夏中难得的清凉,《武当霁雪图》呈现雪后初晴的武当壮丽景色。你最喜欢哪一幅?</p> <p class="ql-block">今天是孔子诞辰2575周年纪念日,孔子博物馆收藏。你知道孔子的忠实“粉丝”当年是如何祭孔的吗?乾隆严选的“商周十供”,那可是相当有排面。十件青铜器“各司其职”,主打一个有颜值又有实力。</p> <p class="ql-block">贵州博物馆收藏。这辆铜车马由马与车两大部分组合,所用构件多达200余个,采用浇铸、锻打、延压、扣合、焊接、鎏金等复杂的制造工艺。铜车马摇摇晃晃走过2000多年,载着一车的历史和故事,带给我们对汉代贵族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  山东博物馆收藏。这件来自战国时期的齐国铜罐,看起来平平无奇,乾坤都在“肚子”里。铜罐外壳可以拆分变为盖子和上、下罐体三部分,里面还放着10个耳杯、10个小碟、10个铜盒、4个碗、25个盘,堪称餐具界的超级“套娃”。</p> <p class="ql-block">如果让古⼈选⼀种最能凸显秋⽇氛围的花,桂花⼀定榜上有名。三百多年前的⼀个秋⽇,天⽓晴好,庭院⾥两棵⾼⼤的桂花树正值花期,碧绿的叶间满是繁密的花团,⼩孩们三五成群,围着它嬉戏打闹……湖北省博物馆藏的《婴戏图》屏之三,生动地描绘了这一切。</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博物馆收藏。这件清金漆木雕蟹篓,通身用木头雕成,上面有重叠环绕的花枝、挥舞蟹钳的螃蟹、翻涌流动的波涛,构思巧妙,雕工细腻,定格下了古人眼中的“赶海丰收Plog”。</p> <p class="ql-block">  河南博物院收藏。这只2000年前的绿釉陶立狗,耳朵直立,双目圆睁,四肢矫健有力。它光滑的“毛发”,是制陶工匠在烧制之前用石英、黏土等原料在器表所施的一种低温料釉制作而成,毛发呈现绿色,是因为含氧化铜的石灰釉被氧化了,让它成了个“时尚弄潮儿”。</p> <p class="ql-block">  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收藏。这件明珐华贴金镂空孔雀牡丹纹大罐,是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打捞“上岸”的。从命名上就看得出来它有多吸(戏)睛(精)。专家表示,珐华器表面出现主体纹饰贴上黄金金箔工艺,这在以前是没有发现过的,据推测应属于海外高级定制瓷。</p> <p class="ql-block">  故宫博物院收藏。沈周的《卧游图册》堪称“卧游”代表之作。它突破了传统卧游图大尺寸的限制,只有书本大小,可以拿在手里随时把玩翻阅,使“卧游”再也不用局限于居室之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册里既有辽阔的山水之美,也有颇具生活妙趣的花鸟禽畜,每幅画边还配有沈周有感而发的题词,诗画相得益彰,意趣合一,构图简洁,墨色明快。</p> <p class="ql-block">  南京博物院收藏。这只鸡微微昂着头颅,高耸的鸡冠分外瞩目……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的青瓷鸡头壶除了鸡首刻画逼真,把手与壶口的连接处也独具匠心,一只龙首衔于边缘,将把手巧妙固定。这种壶嘴做成鸡头形的壶出现于三国晚期,因其外形被命名为鸡头壶。</p> <p class="ql-block">  天津博物馆收藏。一个蟋蟀罐和两个过笼,组成了清代专业“斗虫用具”。蟋蟀罐本体是蟋蟀住的“高级房”,两个过笼则是蟋蟀休息的“卧室”。因为秋天温度适宜,白露、秋分和寒露三个节气都是斗蟋蟀的高潮期。</p> <p class="ql-block">  宁夏博物馆收藏。这只回首卧式错金银铜羊“出生”在汉代,老家是宁夏固原。它四肢紧缩趴卧,回头凝视,羊背一条金线由鼻梁经背脊延伸至尾端。这只铜羊只有不到一个拳头大,经过专家考证,它可能是为了防止席子卷边卷角,用来压住四角的席镇。</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乾隆《京城全图》绘于乾隆⼗五年(1750年),由宫廷画师郎世宁等担任技术指导,严格按照⽐例尺以写实⽅式绘制⽽成,是现存时间最早、幅⾯最⼤且最精密、完整的古代北京城市地图。今年,“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这张图对于助⼒“中轴线申遗”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甘肃博物馆收藏。今天是重阳节,一起认识汉代“敬老卡”——彩绘木鸠杖。鸠鸟有健康长寿的寓意,而“鸠”又与“九”“久”谐音,象征吉祥尊荣、长长久久。把鸠杖送给老人,就是把饮食安康、长命百岁的美好祝愿一同送给长辈。</p> <p class="ql-block">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收藏。二里头龙形牙璋现藏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其外形简易,好像一个“玉石板板”。在古代,牙璋具有虎符一样的功能,可以调兵遣将,也有可能在衣服上作为装饰,甚至是刻画在器物上作为装饰。</p> <p class="ql-block">  浙江省博物馆收藏。战国凤⻦纹铜插座与现代插座同名,其底部边⻓只有6厘⽶,中空的承插柱装饰有两条蟠螭,座体则是以六组宽体凤⻦纹为饰。有人猜测认为,它是当时越国乐器的重要零部件。</p> <p class="ql-block"> 南京市博物总馆收藏。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各家瓷器特色鲜明,各美其美。哥窑灰青釉瓷盘是哥窑代表作,“开片”形成“金丝铁线”般的清晰纹路,造型、釉色和纹样均为上乘。</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良渚博物院的玉勺集⻬了多种⼯艺,处处皆是先⺠智慧与匠⼼的体现。⽟勺上精细繁复的“微雕”⼩神兽,是先⺠⽤燧⽯⼀点点雕刻出来的。勺柄上的椭圆⼩孔,是良渚⼈运⽤⽵管、动物肢⻣等带动解⽟砂钻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  天津博物馆收藏。一月一杯,一杯一花;一花一诗,一诗一印。这是清代康熙年间的一套珍贵瓷器,十二月花神诗文杯。花神杯每十二件为一套,杯身绘有十二月令花卉,腹壁一面绘花,一面题诗,诗末以方形篆书落“赏”字印。它将绘画、诗词、书法、篆印完美结合,是康熙朝官窑瓷器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是⼀组唐代⼩⾦⻰。它们最⾼的2.7厘⽶,最矮的只有2.1厘⽶,虽然尺⼨迷你,但细节拉满。它们的四肢与躯⼲是焊接⽽成的,须髯(rán)、⻮状鬣(liè)⽑等细节采⽤錾(zàn)刻⼿法;通体鳞⽚⼤⼩均在毫⽶之间,似⽤钎(qiān)尖插点⽽成。唐代⼯匠的匠⼼独运体现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收藏。釦(kòu)银贴⾦动物纹漆笥(sì)现藏于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博物馆,是⻄汉海昏侯刘贺的化妆盒。盒子由委⻆式器⾝和盝(lù)顶式盖两部分组成,用于收纳梳篦、脂粉等小物件。它集夹纻、彩绘、釦银、贴⾦等众多漆器⼯艺于⼀体,代表了⻄汉漆器制作的巅峰⽔平。</p> <p class="ql-block">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汉代弦纹双⽿铜釜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形状和现代的炖锅⼤体⼀致,可做20⼈份的菜,⼀般放置在炉灶上或是挂起煮物。据推测,这件铜釜与汉朝军队驻军海南岛的战事有关,应是军队遗留下来的⾏军炊具。</p> <p class="ql-block">  黑龙江博物馆收藏。中国历史上,铜钱是主要流通货币。金代却做出了大胆尝试,以白银铸造了一种用以流通的货币。铭文“壹两半”是此银币的币值,也是这枚银币的实际重量,在当时值铜钱3000文。</p> <p class="ql-block">  甘肃博物馆收藏。出土于甘肃武威的《医药简牍》是我国时代最早、内容最多的医学著作原始文献,记录了“治风寒逐风方”等30多个较为完整的医方,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等,所列药物近100味,创下了中国医学多项“之最”。</p> <p class="ql-block">  济南市博物馆收藏。今日霜降,各地秋叶也开始“上红妆”了。《枫林停⻋图轴》由明代画家周⾂根据唐代诗⼈杜牧的《⼭⾏》所作,画中最“吸睛”的两处莫过于:停车的众人和右侧巨大的枫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画中人物看到这棵枫树时的激动⼼情。</p> <p class="ql-block">藏于殷墟博物馆的“马危”折肩尊出土时,口沿处覆盖着大量浅褐色的植物,叶片层层叠压,茎脉清晰可见。因为在地下无氧环境中低温封存,所以即使过了3000多年也依旧不烂不腐。商代人的“酒罐子”上为何有草?快来了解~</p> <p class="ql-block">青海省博物馆收藏。⻦(鹰)纹彩陶壶是新石器时代宗日文化出土文物的代表,纹饰颜⾊为紫红彩,整体共绘有4种纹饰:腹部绳纹,肩部变形⻦(鹰)纹,颈部折线(⼭形)纹,壶⼝⼩三⻆纹。从上往下俯视瓶身,具有“⻜⻦绕⽇”的视觉效果。</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安徽博物院的铸客大鼎,是楚国祈求安邦定国的重器,重达400公斤。它出⼟于安徽李三孤堆楚王墓,抗战时期颠沛流离,辗转7地,见证了中国⼈⺠历经千⾟万苦取得抗⽇战争胜利。国家公祭鼎就是以它为原型,意在“铭记历史、警示未来”。</p> <p class="ql-block">  海南省博物馆收藏。这只宋代青白釉花口凤首壶是一件“混血儿”瓷器,它是景德镇窑的工匠吸收波斯艺术风格,并在材质和造型上发展创新而来。瓷壶上的“凤”,突出大喙、大眼的特征;壶口的四瓣花造型直接来源于波斯金银器。</p> <p class="ql-block">藏于定州博物馆的彩绘⽊扑满是一个柿⼦造型的“古代存钱罐”。其顶部雕出柿蒂,柿蒂一侧开一弧形细口,铜钱就是从此口中投入的。这种储钱的器具多以泥、陶、瓷、⽵材质制作,存满之后要摔碎⽅可取出其中的钱,因此很少有完整的扑满能留存⾄今。</p> <p class="ql-block">  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是中国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以舞马为题材的唐代金银器。拎、挂、手拿……这件肚子圆鼓鼓的水壶,使用场景的丰富度,和现代的“三合一”包包有一拼。</p> <p class="ql-block">  南京中国科举博物馆收藏。“虎榜冠群贤”武举石是武举考试中的重要道具。掇石的石头重量分为二百斤、二百五十斤、三百斤等,参加武举考试的考生按自身实力选择重量,测试时必须将石头提举至腰间并且要停留一段时间才可以判为合格。</p> <p class="ql-block">作为“六朝古都”,南京全市共有80座备案博物馆,有着“博物馆之城”的美誉。南京市博物馆总馆的陶塑⼈⾯像、六朝博物馆的⻘瓷釉下彩⽻⼈纹盘⼝壶、南京博物院的明铜鸭出⾹……一件件文物将南京的历史文化积淀展露无遗。</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木胎朱漆碗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这个木碗证明了我国先民至少在7000年前就开始使用漆来髹(xiū)涂器物,它也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漆器之一。木碗看似平常,却体现出远古先民高超的智慧和生活追求。</p> <p class="ql-block">北流型铜⿎是铜⿎⼋⼤类型之⼀,流⾏于汉代到唐代。这面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的汉代北流型四蛙铜⿎,⿎⾯约100厘⽶,可躺下⼀个3岁⼩孩。⿎边缘有垂檐,⿎⾯正中铸⼋芒太阳纹,边缘铸有四只⽴蛙,铸造精良,形状规整,极富特⾊,体现了古⼈对蛙图腾的崇拜。</p> <p class="ql-block">  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这个像极了“鸭头”的青铜文物,是⻄周铜旄(máo)的⼀部分——旄⾸。旄本来指旗杆顶部装饰的牦⽜尾,后可代指这⼀类旗帜,多是军队将领使⽤。铜旄由旄⾸、柲、鐏三部分组成,象征着铜制的军队旗帜。</p> <p class="ql-block">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收藏。“撞脸”航天服、又像“开瓶器”的商周铜人形器出土于金沙遗址。其上肢自然下垂,下肢微蹲,双足外展,脖子和小腿外侧各有两处四个对称的小孔。学者猜测,它是某类大型器物上的装饰挂件,供古蜀王国的巫师作法时使⽤。</p> <p class="ql-block">  南越王博物院收藏。银盒,出土于西汉南越文王墓,它在中国的土地里深埋2000多年,却是来自波斯的舶来品。银盒整体呈扁球形,上下分别装饰有两排蒜头形凸纹,每排26枚“蒜瓣”上下交错,紧凑排列在一起,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  山西博物院收藏。胡傅温酒樽 ,西汉时期铜器,1962年出土于山西右玉县。这件鎏金铜樽重约6千克,纹饰精美,融合中原的典雅与草原的粗犷。器身上的动物和神话形象,如骆驼、大象、西王母等,呈现丰富的神仙世界。它是研究汉代铜器铸造、量器制度、鎏金工艺及美术史的重要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云梦县是湖北面积最小的县,却是荆楚文化的富蕴之地。云梦县博物馆有多达5000余件馆藏文物,包括中国考古史上首次发现的秦简——睡虎地秦简、中国第一封家书——木牍家书、中华第一长文觚——郑家湖木觚等。云梦因此也有了“秦简圣地”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汉 诗经铭文镜,是武汉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这面铜镜直径14.8厘米,外沿一圈不仅刻着《诗经》经典篇目《卫风·硕人》,还有东汉时期最典型的纹饰:重列式高浮雕神人神兽,背面刻有神仙、羽人等十九位神人神兽,有着极高文物价值。</p> <p class="ql-block">荊州博物馆收藏。蟠龙飞凤纹绣浅黄绢面衾(qīn),来自于战国时期。这件面衾绣工精湛,被面由二十五片不同花纹的绣绢拼成。它很像现代的被子,特别之处在于U形凹口的设计,有人推测,凹口的设计既能用来区别头脚方向,科学卫生,又能裹住肩部,保暖实用。</p> <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馆收藏。南朝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生动展现了古代舞者的优雅姿态。铜俑身姿挺拔、表情丰富,通过微笑传递出欢乐的情绪。其服饰利落,剪裁完美贴合舞者身形,立领开衫、宽松下摆和腰带的点缀以及裤脚的扎紧处理,体现了舞蹈服装既美观又实用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收藏。这件出土于三星堆的⾦⻦形饰,在刚出土时拧成一团,经专家清理后慢慢舒展开,仿佛一只“金凤凰”展翅欲飞。金鸟形饰非常薄,仅0.007—0.012厘米厚,差不多一张A4纸的厚度。这是迄今为止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唯一一件鸟形金饰片。</p> <p class="ql-block">山西临汾的陶寺古城遗址,今天正式开馆。陶寺古城遗址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址,先后出⼟了各类⽂物5500余件:陶寺“古观象台”、圭尺、朱书扁壶、陶寺铜铃……它被称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四大早期都邑性遗址”之一。</p> <p class="ql-block">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收藏。鎏金铜牛,出土于西夏陵。这尊铜牛跪卧在地上,双角弯曲,眼睛圆睁且外突,内部空心却重达188公斤。它的表面满身采用鎏金装饰工艺等制作而成,历经千年尘封,依旧金光闪闪。</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1970年10月,陕西西安市何家村一处唐代窖藏发现22块银饼,在其中一块“怀集”庸调银饼上有个显眼的银“补丁”。文字记录显示,这块银饼是广东省怀集县上交的十两税银,工匠检验时发现重量不足,进行了添补。唐朝时,怀集地处边远,能上缴这么多银饼到长安,也从侧面反映出开元盛世经济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春秋早期曾伯克父盨(xǔ)是古代盛⻝物的铜器,也可以作为盛黍稷的礼器,可以说像是个“大饭盒”。它整体造型为椭方形,自带一个完美契合的盖子。盖上盖子可以保温,盖子翻过来还能盛放东西,实用性能拉满。</p> <p class="ql-block">大同市博物馆收藏。“柱础”是我国木架结构房屋中重要的建筑构件,它处在木柱和地面之间,是承上启下的关键部位。藏于大同市博物馆的石雕柱础来自北魏。北魏时期,佛教盛行,这件柱础上的细绳纹、绹纹、联珠纹、忍冬纹都极具佛教色彩。</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馆收藏。陶寺土鼓是目前已知中国鼓类文物的早期标本之一,以泥质灰陶为腔、顶端蒙皮,腹部近圆球形或橄榄形。陶寺发掘报告认为,土鼓不是一般日常生活用具,而是龙山时代方国统治者拥有的标志其权力地位的礼乐器。</p> <p class="ql-block">今天(11月19日)是世界厕所日,现代的卫生间讲究干湿分离,宝鸡青铜器博物馆收藏。而这个汉代陶厕却将两间男女分区的厕所和一个猪圈建在一起,让厕所变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中转站,实现“变废为宝”。</p> <p class="ql-block">汉代龙纹漆木瑟,现藏于长沙简牍博物馆。它呈长方形,木胎质地,瑟面两端髹黑漆,二十五弦孔,四周及两侧镶嵌精美动物及几何纹饰,中间饰以绿松石飞龙,工艺精致,是汉代乐器中罕见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山西博物院收藏。晋侯温鼎,堪称西周人的“小涮锅”。它上方圆形小锅可盛放食物,中部托盘放置炭火,底部镂孔通风去灰。同时,这口3000多年前的锅制作也十分精良,颈部装饰有精致的回⾸卷体⻰纹,⽤于平衡⽀撑的三⾜也被设计成了尾巴卷卷的⻦⼉,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p> <p class="ql-block">济南市博物馆收藏。乾隆五十六年,著名学者桂馥在济南五龙潭西侧修建了一所“潭西精舍”,在施工期间无意挖出一个泉眼并将其命名为“七十三泉”。该精舍建成后一度成为名人学士聚会交流的场所,后被清代书画家郭敏磐以其诗境创作了《潭西客夜图》。</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唐代三彩载乐骆驼俑,以一只昂首嘶鸣的骆驼为载体,背上驮着一个“八人舞台”,铺着色彩斑斓的菱形纹样毯子。舞台上七名男乐师头戴幞头,身着圆领窄袖长袍,手持不同乐器,面朝外盘腿而坐,中间是一位唐代女歌手,似在歌唱并伴有舞蹈动作,生动再现唐代乐队的演出场景。</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博物馆收藏。八思巴文虎符圆牌是元代的“国际通行证”, 持牌可跨欧亚大陆。圆牌通身为铁质,整体造型更像一个水滴,正反两面有银质“官方密文”,上面的“三角”部分刻有一只老虎。这是目前世界范围内公开的为数不多的铁质银字圆牌之一,为研究元代政治、军事、文化等提供了实物资料。</p> <p class="ql-block">明代画家徐渭的《杂花图卷》,是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之一。在这幅10米多长的《杂花图卷》中,徐渭不仅用多种绘笔技法,分别画了牡丹、石榴、荷花、梧桐等13种不同的题材,更是把自己擅长的草书融进画里,让画面更具生命力。</p> <p class="ql-block">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馆收藏。秦封泥是古代用于密封文书的泥块,通过在绳结处覆盖软泥并加盖官印,风干后形成坚硬的泥块,起到“防伪”作用。它见证了秦朝的官制和地理变迁,因其在焚烧过程中的陶化现象而得以在泥土中保存千年不腐,是研究秦历史的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收藏。南宋《水图》卷,全卷12幅画,一格一格整齐排列恰似一卷拍摄完成的胶片,从静谧到汹涌,从细腻到壮阔,画尽了江河湖海的气韵与独属于水的中式美学。画家马远以精湛的笔墨勾勒出水的百变姿态,他笔下的浪花也由此成为“经典”,在其后的历代山水画中被不断沿袭。</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甗(yǎn)是一种古代烹饪用的厨具,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zèng),用来盛食物;下部为鬲(lì),用来盛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的青铜三联甗,每个部分都装饰有精美的花纹,其纹饰的复杂程度反映出使用者的社会地位。</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剔红梅瓣框掐丝珐琅博古挂屏”,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挂屏由屏心、屏框和钩挂组成,屏心有6组家居摆件,个个都是“重工”单品,屏框采用了雕漆中的剔红工艺,鲜亮典雅。</p> <p class="ql-block">  孔子博物馆收藏。孔子观欹(qī)器图轴,是明朝画师妙笔还原孔子带领弟子进行“研学”活动的故事场景。画师把欹器的三种姿态从右至左同时展现: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孔子结合此特点,向弟子们阐释不偏不倚的处世态度以及中正仁和、物极必反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现藏于山西青铜博物馆的匏(páo)壶,形似葫芦,也被认为是一种礼器。壶盖上有一只鸟,双眼圆瞪,羽毛层次分明;壶侧有虎形把手,虎口衔着一个环,通过链子与鸟尾相连。鲜活的动物造型充满着草原民族的野性和力量,壶身“蟠螭纹+乳钉纹”组合又透露着浓厚的南方荆楚文化气息。</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收藏。不用颜料、不施色彩,南宋画家扬无咎光是用墨就能把墙角傲然盛开的梅花给画活。他创造了新的墨梅艺术手法:以淡墨干笔白描圈出花瓣,不着一点颜色,再“变黑为白”,以浓墨点花蕊和蓓蓄,这样画出的梅,形象疏瘦清妍,格调幽淡闲野。</p> <p class="ql-block">  三星堆博物馆收藏。2025年总台春晚吉祥物“巳(sì)升升”,整体造型参考了甲骨文中的“巳”字,圆溜溜的大眼睛,灵感来源于三星堆青铜蛇的臣字目;跳跃的眉梢,源自青铜蛇的“歧羽纹”……蛇年将至,提前祝大家巳巳如意,一起期待蛇年春晚!</p> <p class="ql-block">  湖南博物院收藏。利苍玉印出土于长沙马王堆二号墓,印面上以篆书阴文雕刻着“利苍”两个字。作为大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利苍戎马一生、地位显赫,他的妻子正是马王堆一号墓的主人辛追夫人。</p> <p class="ql-block">中国,我国春节申遗成功。溯古追今,中国人在春节期间要干的事儿实在是太多了。本月,中国⼯艺美术馆将推出春节主题展,⽆论你来⾃哪⾥,都能从中感受到家乡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收藏。以历法排列年月日和节气,来指导农事、参谋生活、选定良辰吉日的书,就是历书。清朝时,每年有专门机构编印历书。《时宪历》是当时人们的日常读物,也能用来教孩子们识字。还有很多人将《时宪历》作为礼物相互馈赠。</p> <p class="ql-block">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收藏。明黄花梨素牙子带托泥大翘头案,是用黄花梨制作而成,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挡板,挡板上透雕了“如意云头”,既不影响整个案的“极简风”,又流露出古典美,衬托大气。</p> <p class="ql-block">湖南博物院收藏。作为马王堆“顶流”,辛追夫人的穿搭、妆造都备受瞩目。她的梳妆盒由整块优质木材斫(zhuó)削而成,盒内更有9个形状各异的凹槽,每个凹槽对应一个精致的小奁(lián),可以收纳不同的化妆用品。</p> <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收藏。今天(9日)是世界足球日。蹴鞠,中国古代的足球,这幅描绘宋代蹴鞠场面的名画《清 黄慎 蹴鞠图轴》中,记录了当时的顶级阵容——从一国之君到当朝宰相,尽在其中。</p> <p class="ql-block">青岛博物馆收藏。明代画家谢时臣冬游太行山后,挥毫泼墨画出《太行晴雪图轴》,记录下了自己的“太行之旅”,就像一篇水墨版“旅游Vlog”。雪后的太行山,峰峦叠嶂、山石嶙峋,山间行人匆匆,车声辘辘,一派忙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大明混一图》成图于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所绘制的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至赤道附近,北及贝加尔湖一带,呈现出了600多年前中国人所认知的世界形象,是我国现存由中国人绘制的时间最早、尺寸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彩绘世界地图。</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博物馆收藏。你知道古人的计时工具长啥样吗?铜镀金自开门三星报喜葫芦式钟通体遍饰蓝地金花透明珐琅,活动机械装置的上弦孔,福、禄、寿三星便开始踏着音浪左右摇晃,灵芝、仙鹤、鹿、佛手等“绿叶”也纷纷聚集到舞台中央,平台上水法转动,波涛四起。</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收藏。我们常用“银装素裹”描绘雪后的景象,但仔细看其中的景色,远远不止是“一片白”那么简单。古人如何用画笔展现冬日?来看雪景山水图。</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收藏。椰子壳雕云蝠纹镶金里碗,由多块椰壳拼合而成,碗外壁浅浮雕云蝠纹,口沿和圈足雕刻回纹带,碗内及底部均镶金。接地气的椰壳和华丽的镶金,神奇地结合在一起,兼备实用性和美观性~</p> <p class="ql-block">湖南省博物馆收藏。西汉“君幸酒”漆耳杯以木胎研制,器形线条圆柔,花纹流畅优美。耳背朱书“一升”二字,换算成现代容量,大约在160毫升到360毫升之间。杯内正中写有“君幸酒”三字,意思是“请您喝好”,更通俗的说法是“喝杯小酒,交个朋友”,雅趣满满。</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大雪”已过,“冬至“将至,天气越来越冷。我们有暖气、空调、电热毯等多种取暖方法,可古人想要取暖就离不开火。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个古人的取火神器——火镰。</p> <p class="ql-block">法门寺博物馆收藏。唐朝人饮茶时,会向茶水中加盐、胡椒粉等调味料,以缓解茶水的苦涩、提升茶叶的清香。鎏金摩羯鱼三足架银盐台,就是专门盛放这些调味料的容器,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件明确标识为用盐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在山西大同市博物馆,有一辆“出行神器”——牛车。北魏以乘坐牛车为荣耀和时尚,牛车虽跑得慢,但颠簸更少更舒适,对讲究“坐有坐相”的古人来说能更好地保持仪态。</p> <p class="ql-block">  开封市博物馆收藏。乾隆款霁红瓷瓶是我国制瓷工艺的“代表瓶”。这种极为名贵的颜色釉,釉色深沉又有光泽,有一种宝石的质感。在釉色调和与烧造工艺的加持下,瓶身上有了写意山水的味道,如“万山红遍层林尽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美高梅博物馆→大赛车博物馆→澳门艺术馆→澳门博物馆……如果说澳门本身是一座“博物馆”,那么数十座种类繁′多的博物馆,就是一个个分门别类的“展厅”。今天,跟着《文博日历》打卡这些不可错过的地方,开启一场澳门文化之旅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津博物馆收藏。今日冬至,带你看古人是如何“数九”的。“一笔一画”过冬天是数九的仪式感,这幅清杨柳青年画九九消寒图,上面写有三出戏曲的名字,每出戏的名字由三个字组成,每个字用九笔写完,3×3×9=81,即可迎来春暖花开,堪称春天“倒数日历”。</p> <p class="ql-block">南越王博物院收藏。铜挂钩是古代岭南先民晾晒食物的“神器”。岭南地区气候潮湿炎热,易滋生虫蚁,用铜挂钩悬挂食物,上方的铜铃口微外展,内腹中空可注水,就能有效防止蚂蚁偷吃食物。</p> <p class="ql-block">彭州市博物馆收藏。这只龙纹夹层银杯的杯身有两条螭龙十分吸睛,其中大龙两前爪攀于杯沿,似隔着杯子远望小龙;小龙则游动缠绕于银杯腹部,仰视大龙。宋代时,这种螭龙纹很常见,两条螭龙常成对组合出现,通过大龙呼唤小龙升天,来借喻父母望子成龙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湖北省博物馆收藏。敦(duì)是⼀种盛⻝器,⽤于盛装稻稷等⾕物,盛⾏于春秋晚期⾄战国晚期。这件战国时期的嵌地⼏何云纹铜敦精致华美,饰有涡云纹、蟠虺纹,完美体现中式对称美学,上下两部分可以分开,作为两件⻝器使⽤,盖上的三⾜也可⽤作⽀撑。</p> <p class="ql-block">存于湖南博物馆的《⻓沙国南部地形图》,是世界现存最早的帛书实测地图。它清晰描绘了汉初的两个诸侯国,⻓沙国南部和南越国的北部区域,不仅囊括范围⼴,地图上的⼭体轮廓、河流⾛向都经过了科学测量、精准绘制。它的发现,把我国地图测绘历史向前推进了1300年。</p> <p class="ql-block">甘肃省简牍博物馆收藏。在纸张面世前,简牍是最常见的文字载体。这个由7枚木简组成的《康居王使者册》,完整地记录了一场由献骆驼而引发的纠纷。</p> <p class="ql-block">沈阳故宫博物院收藏。这盏掐丝珐琅玻璃座灯兼⽤錾刻、鎏⾦和掐丝珐琅⼯艺制成。其上部为圆柱形玻璃灯罩,顶部为镂空鎏金缠枝莲纹,肩部饰浮雕鎏金云纹,灯罩绘有四季花鸟、山石图案,最底部有可打开的小抽屉,设计十分巧妙。</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里,方寸之间即可一览古今。一馆“集齐”青铜国宝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全面展现平津战役取得伟大胜利的专题性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2024年末,让我们沿着总书记的足迹,再探宝藏之馆,再赏宝藏文物。</p> <p class="ql-block">2024年接近尾声,这一年,你收获了哪些快乐瞬间😝?《文博日历》送你一套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收藏的笑脸表情包,愿你每天都能灿烂明媚。感受快乐,就从这几张神秘笑脸开始!</p> <p class="ql-block">陶俳(pái)优俑,主业说唱,客串主持;砖座舞蹈人物青铜俑,手拿莲花,优雅独舞;绘彩陶伎乐女俑,琵琶、箜篌、排箫、横笛统统拿捏;金代董明墓砖雕戏俑,生旦净末丑5位老戏骨,看表情就知道演技不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掐丝珐琅瓶又名“百花瓶”,古人在这个瓶子上留下整座“永生花园”,花朵与枝叶蓬勃生长,瑰丽无比。这个瓶子经过焙烧、研磨、镀金等工序制作而成,釉料在高温下烧制好后,就具有了宝石般的光泽,保存得当可以历经千百年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新年伊始,送您一份打卡攻略!跟着《文博日历》一起按历史朝代打卡博物馆,从古到今,感知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2025年已经到来,如何迎接高能量,开启新年新气“象”?秦皇岛博物馆收藏。身披褡子,驮着瓶子的景泰蓝带座卧象,为你带来了吉利永长、吉庆有余、万事如意、好事连连、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等祝福,你能看出来吗?</p> <p class="ql-block">鏊(ào)是古代烙煎饼“神器”。现藏于莒州博物馆的汉铁鏊子,鏊身圆圆,鏊面微微上鼓,鏊边略微下斜并下折,下面三条腿支着鏊身,稳定的同时保证受热均匀。由此可见,原来在汉代,山东人就吃煎饼啦!</p> <p class="ql-block">秦皇岛博物馆收藏。这只“孔雀色”的鸽子来自清康熙年间,虽然是只小鸽子,它的釉色却叫作“孔雀蓝”。孔雀蓝釉属于西亚传统色釉,在唐宋时传入中原,到了清代,孔雀蓝釉瓷器逐步走向孔雀蓝釉</p> <p class="ql-block">江西省博物馆收藏。剪纸贴花是宋代吉州窑工匠们的“绝活”——将剪纸纹样贴在瓷器上,再施釉、去除剪纸,便能让柔软的纸以硬核的形式“流芳百世”。一般剪纸贴花瓷器的纹样以植物纹和动物纹为主,但这件黑釉剪纸贴花吉语盏上,出现了文字纹样“长命富贵”“金玉满堂”“福寿康宁”,较为少见。</p> <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收藏。⽔丞,⼜名⽔盂。古⼈以⽔研墨,砚⽯旁需有⼀⼩物辅助,⽤于储存清⽔、⽅便添⽔,此物就是⽔丞。⽔丞属于与砚台有关的⽂房清供,被称为⽂房“第五宝”。这件乾隆款银烧蓝海螺式⽔丞运用了银烧蓝⼯艺,浪花好似⾬过天晴时的清澈湖⽔,造型精致雅趣,蕴藏了中国文人对海洋的遐想。</p> <p class="ql-block">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饕餮纹四足鬲(lì),是古代的一种炊煮器,可以用来烧水、煮粥、煮肉。它的直颈较高,袋足肥大,颈部饰勾连雷纹,每个袋足饰有一兽面,纹饰线条清晰,兽目高高凸出,兼具实用性与美观性。</p> <p class="ql-block">  豇豆红釉锥刻团螭纹太白尊,现藏于南京博物院。它短颈溜肩,鼓腹呈半球形,表面刻有团螭纹。器身釉色红润有光泽,官方称其为“豇豆红”,又被称为“娃娃脸”“桃花片”,属高温铜红釉的一种。它常被误认为是“倒扣的碗”,其实是古人用来贮存砚水的容器。</p> <p class="ql-block">广东省博物馆收藏。景德镇窑“大清光绪年制”款黄釉盖豆,端正凝重、古朴大方、釉面亮丽、华贵典雅,器身装饰了多种凸起的纹样,回纹、变形如意纹、弦纹、海水纹、山纹等,蕴藏“江山永固”的寓意,是地坛祭祀的专用器物。</p> <p class="ql-block">西安博物院收藏。这件骑马击腰鼓女俑的头冠造型是一整只孔雀,这只孔雀翘首远眺,长而宽大的尾羽如瀑布般垂在女俑的肩背上。孔雀造型做头冠装饰的陶俑,在目前出土的陶俑文物中堪称独一无二。</p> <p class="ql-block">这幅6米多长的《水仙图卷》收藏于天津博物馆,是宋代画家赵孟坚的名作。《水仙图卷》可以分成三部分,从一枝独秀到一片“花海”,画面疏密有致。赵孟坚以线描勾勒花叶,再用淡墨渲染,整幅作品层次分明,姿态如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