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说,大山深处藏着神秘的矿山和那神奇的故事。<br> 约好从萍乡城区驾车去往黄冲煤矿,导航小姐说:33公里,49分钟。一同前往并充当向导的是我的两位同学,一位是萍乡矿务局机关中学80届初中同学,另一位是萍乡中学83届厂矿子弟班高中同学。他们俩是发小,都是黄冲煤矿的子弟,长期保持着纯洁的友谊,如今又不约而同地购买商品房住在了同一个小区,缘分的确不浅。 此次,我是要去探究黄冲煤矿一些历史,挖掘曾经发生在那里的故事。2024年10月12日,我们途经上栗县城接上该矿的孙洪生。这位就是他俩不约而同地向我推荐的人,他是我要寻找的主人翁。 <br> 当在“萍矿滨河小区”大门口会合见面时,我没想到他戴着一副眼镜,眼神深邃,透露出不凡的气质和智慧,显然有些知识分子范,这有悖于我平日里所见到的“炭古佬”印象,身材并不高,精神灼烁,头发浓密,且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容,给人一种积极、乐观的感觉,仿佛任何困难都无法击败他,让人感受到他的内在力量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1963年8月出生的他,从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考上位于萍乡市区的江西省煤炭工业学校,1982年7月毕业后被分配到黄冲煤矿,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这座矿山。<br> 其实他的家乡万载县与黄冲煤矿所在地上栗县是临县,煤矿与父母家相隔75公里。既然学的是地下采煤专业,能够分在萍乡矿务局下属国有煤矿,他心里是满足的。要知道,当年的萍乡矿务局那可是占了整个萍乡的半壁江山,下属那么多家的煤矿,把他分配到离家最近的黄冲煤矿,已经算是组织上考虑到了他的生活区域范围而对他的照顾,这似乎也有一些天意。 来到黄冲煤矿,我的两位同学第一站便将车开到了他俩儿时读书的小学旧址,不停地向前面区域走走、又向后边区域瞧瞧;第二站又来到他俩共同居住的职工宿舍区,在所居住的前后两排各自的一层砖瓦房屋之间左指指、右看看;他俩也多年没回来过,显得有些兴奋。 <br> 鉴于我也是厂矿子弟,自然理解他俩此刻的心情,然而我今天却要将眼光盯住我采访的主人翁,因而并没有过多理会他俩。孙洪生似乎也意识到这一点,于是带着我们来到了第三站:黄冲煤矿采煤工区。 孙洪生介绍说,这儿叫做黄冲村,以往归属于鸡冠山垦殖场。1985年12月,上级将鸡冠山垦殖场的部分村及鸡冠林场、杨岐林场划出后成立杨岐乡。黄冲村在随后虽然也被拆分成了黄冲、大坪、水井三个村,但村地名没有改变,煤矿的名称也就沿用至今。 站在煤矿原机关大楼前,我放眼望去,煤矿几乎占据了整座山峦,唯一的公路沿着山口慢慢缠绕,缓缓地攀上山腰处,直达我们所在位置,可谓静谧淡雅、风光无限,有着一种挥挥衣袖掸落尘埃、将苦涩化为甜蜜而丝丝叠起的现场体念感。这里距上栗县城10公里,进入山口的这条公路是与319国道相连接的,并继续通往萍上公路、浏万公路、萍莲高速,交通较为方便。 萍乡矿务局刚刚来到上栗开矿之时,共设有4个井工区开采矿井,统称为上栗矿区。最早开采的是黄冲“五七”平峒井,于1968年先行始建,但因电力问题难以解决在1972年停建,直到1978年重新上马;焦源“七一”平峒井则于1973年建成投产,设计能力10万吨/年。那时,萍矿准备大力发展上栗矿区,特别成立上栗地区煤炭建设指挥部及铁路建设指挥部。1970年10月,省革委会还将煤炭工业部基建公司32工程处(简称为32处)由英岗岭煤矿调往上栗矿区承担矿井施工,以加速上栗矿区的建设。 通过初步开采,发现大岭采区的煤质较差,不宜进一步开采;高山采区的煤层比较薄,产量不稳定。于是改变策略,全矿集中力量对焦源“七一”平峒井进行开采,对其他三处则安排相关人员继续做好前期论证、试探和筹备开采工作。1975年,产煤28779吨;1976年,产煤32831吨;1977年产煤47504吨;1978年,产煤50373吨;1979年,产煤35815吨;1980年,产煤21882吨;1981年,产煤20057吨。 孙洪生来到黄冲煤矿上班,首先被安排在黄冲井工区担任技术员。煤矿技术员工作也是比较脏累的,要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他经常下井检查、修改各种设备的技术参数,每次下井时间需要很长。由于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学习能力,他不久便能独立完成井下的日常技术工作,熟练掌握了专业工具、仪表和设备的使用方法。他也逐步提高了自己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刻关注采掘流程的合理性和安全问题,对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安全标准进行操作,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中关注矿井的每一个安全细节,确保自己的每一项工作都能按照计划顺利进行。 毕竟煤矿与父母家相距甚远,不可能经常回家,孙洪生感觉举目无亲,下班后又身处于山旮旯里,有时会感到很孤独。在矿上当大集体职工的一位姑娘与他一见钟情,自由恋爱。姑娘在煤炭装载区负责装车、在材料库负责下卸矿用材料,勤奋且聪慧。他很快了解到,其父亲是当年创建上栗矿区之时被统一调配到这儿的最早一批职工中的一员,育有二子三女。姑娘在家排行老四,儿时随父亲来到煤矿,在这成长并参加工作。1985年,他俩结婚成家。1986年7月,生下可爱的女儿。小家庭生活就这样子开始了,一切都那么自然,一切都那么顺利,一切也是那么幸福。 对于在煤井里工作的风险,孙洪生是有认知的。神秘的大山虽然藏着宝贝,供我们人类去探索与挖掘,但它也深不可测,往往带来一些麻烦甚至灾难,他深谙其理。工作后不久,他便知道了此前本矿发生的一次矿难事件:1981年7月20日,焦源工区2石门五槽一工作面顶板意外冒落,造成5人死亡。更为令他痛心的是1987年的一天,与他一同分配的唯一同学在焦源工区下井时意外遭遇瓦斯窒息而亡。生命的脆弱时常让人措手不及,何况同学尚未婚姻,一个很有才华且年轻的生命就这样突然陨落,那种冲击和悲情难以言喻,他痛苦万分。 煤矿上的灾难并不停息,甚至会在人们尚未疗愈的伤口上继续搓上一把盐。1987年11月13号12:40,黄冲工区“五七”平峒井井下二水平2141采面发生严重的穿水事故,水害造成10名矿工死亡,历时36天才把遇难者遗体全部清理出来。这起由于水文地质资料不清、工人思想麻痹等原因造成的重大事故,除直接经济损失达28万元外,严重影响着甚至差点挫败煤矿的发展。在那些时日里,整个黄冲煤矿的上空仿佛笼罩着阴霾。死者亲人们撕心裂肺般的哭喊声不断传来,参与井下现场抢救、跟班作业的孙洪生痛彻心扉,万般难过,感受到人生最大的痛苦就是生离死别。 接受亲人、同学、朋友死亡的过程,艰难而又漫长,对每个人来说都不容易。我们无法用文字表达出人们在众多哀伤中的最深层痛苦,逝者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活着才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们只好将这场生与死的告别视为人生的一次拐点,找到内心的宁静并发现自己的使命,负重前行,继续在未知的旅程中不停地探索,开启崭新的人生篇章,或许才是我们生命的真谛。当切切实实地领悟到这些,孙洪生从此无所畏惧。 自“11•13”透水事故后,煤矿受到重挫。黄冲工区也在一边排水、一边生产中,直至1992年底因市场疲软、煤价低又不经销而被迫停产,不再排水,自行淹井。在如此情况之下,矿领导作出决定将黄冲工区的绝大部分员工调往焦源工区。1982年,煤矿产煤10014吨;1983年,产煤38529吨;1984年产煤51242吨;1985年,产煤56760吨;1986年,产煤52220吨;1987年,产煤49616吨。 1992年,他担任煤矿生产科主持工作的副科长。生产科共有十余人,不但需要负责矿井的地质、地测的全面工作,组织有关部门及时编制、会审、贯彻作业规程,监督指导安排回采工作面初放、末回、安装拆除和巷道开口、贯通工作并现场跟班指导;还要积极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提高回采率和支护能力,制定有关安全技术措施和组织措施并监督贯彻落实,负责采区方案设计及生产的衔接,确保安全生产,对矿井存在的巷道失修问题,及时安排有关队组施工处理;更要负责工程质量的监督管理工作及矿井的材料计划、考核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生产事故可能发生的排查,提出防范措施并组织落实。他尽心尽意、默默地做好本职工作,似乎时刻走在钢丝绳上,如履薄冰,加上那时的物质条件普遍较差,他的日子过得平平淡淡。 根据国家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作为在井下作业连续5年以上且生育女孩的煤矿人员,孙洪生向组织申请二胎。1992年2月,还真的是生下了儿子。此刻的他内心充满了喜悦和幸福感,对生活充满着新的动力和期待,家庭的责任和温暖也让他感到无比满足。1988年,煤矿产煤54202吨;1989年,产煤50037吨;1990年,产煤51010吨;1991年产煤50580吨。 1992年底,黄冲工区停产后,只剩焦源工区一个井生产,孙洪生被调往焦源工区担任分管安全生产的副区长。这时的工区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职工人数也将近200人。他认真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分管工作,严格遵守国家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汲取过去的教训,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性,及时提出具体的合理化建议;经常深入现场,及时处理现场存在的问题,掌握生产动态,监督采煤工作面作业规程和安全措施的执行与落实,从规范现场操作人员行为入手,对违章指挥工人或强迫工人违章、冒险作业的行为采取经济重罚等措施,坚决杜绝违规操作、违反规定和违反劳动纪律现象的发生,确保生产过程的合规性。 转眼之间,煤炭价格又开始回升。鉴于黄冲工区“五七”平峒井因为此前停产而造成井下存水,见形势趋于利好,煤矿在1995年作出决定进行抽排水,随后于1996年恢复正常生产。1992年,煤矿产煤37604吨;1993年,产煤27885吨;1994年,产煤17662吨;1995年,产煤31000吨。 也就在1996年上半年,孙洪生被矿党委提拨为矿安全生产办公室担任主任,这是一个集安全监察科、生产技术科、矿井通风科、机电科、调度室等为一体的大办公室。他在矿分管领导的直接指挥下,根据煤矿生产的有关技术、政策和矿生产计划安排对日常生产进行调度指挥;严格贯彻执行煤矿安全生产方针,执行煤矿“三大规程”,掌握全矿安全生产动态,分析研究生产计划完成和生产安全情况,加强检查、督促、落实;加强产、销、存的调度,理顺生产系统,协调好生产单位和辅助部门的关系,确保均衡生产。 孙洪生更加忙碌起来。他开始将忙碌视为自己生活的一种节奏,也把忙碌当成自己成长的一种催化剂,在忙碌的工作中用每一滴辛勤的汗水铸就自己工作与生活的印记,在忙碌的日子里寻找自己的目标与价值。截至1996年年底,煤矿分为三大块,即矿机关、黄冲工区、焦源工区,全矿有近400名员工,当年产煤38800吨。 1997年3月,他被矿党委提拨为矿副总工程师,继续兼任矿安生办主任,并主持原煤生产线工作。对任何一位煤矿人而言,担任分管或者主管安全工作这一岗位显然有许多的压力。孙洪生也感觉到了一些职工对他投来的不一样的眼光,35岁的他没有时间顾及那么多,认为组织和职工同志们既然将自己推上了这一重要岗位,那么自己就要勇于接受这一挑战。 他从构建并优化安全生产责任制入手,将煤矿安全生产的组织架构、责任体系及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作出进一步的健全和优化,督促落实本矿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的履行,确保这些制度能够有效执行;组织安全生产知识的教育培训活动,提升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提高他们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能力,确保全体员工遵循安全操作规程,切实组织安全生产检查与监督,落实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确保每项责任都有明确的责任人,消除安全隐患;努力推进安全技术改造更新和设备升级,提升煤矿的安全生产能力。他也因此经常深入现场,检查本矿安全生产状况,及时发现并排查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每周参与召开安全生产例会,分析安全生产情况,及时研究解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998年下半年,孙洪生开始兼任焦源工区党支部书记、区长。此时,整个工区因出煤量少,正处于修理和关闭收尾阶段。矿领导对工区实行承包负责制,由他全权负责产、供、销、人、财、物,每年上缴20万元利润。那时的产量确实较低,大约每年2万吨,每吨的销售价格为130--140元。承包一年后,组织决定又延长二年,继而又延长一年,尽管后期派来了党支部书记,他仍兼任区长,这两次的延长都是组织上明确强调由他干。经过四年的艰苦经营,上级认为继续维系该工区生产的意义并不大,不得不于2002年底宣布关闭。 焦源工区的关闭,标志着全矿剩下唯一的黄冲工区在生产。此前,由于萍矿党校从上栗县城搬迁至异地,萍乡矿务局决定将校址及其设施交由黄冲煤矿接管使用。为了有利于开展供应与销售等工作,煤矿便将矿机关挪到该地址办公。2003年,他被矿党委安排兼任黄冲采区党支部书记。 正当生产和销售形势良好之时,煤矿传来了一条不好的消息:黄冲井探明的可采储量不足3年。为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战略发展,孙洪生极力主张煤矿采取科技兴矿战略,最后在矿领导层形成共识,于是煤矿聘请知名地质专家对黄冲井进行地质会诊及对历史资料进行分析,在2004年探明矿井四水平延深可新增地质储量129.27万吨。这如同给煤矿打了一支兴奋剂,全矿上下无不欢呼雀跃。 依据包括煤炭资源的储量、品位、产量、采矿条件、管理水平和环境保护等多方面因素,在2003年度矿井煤矿安全程度评估中,黄冲煤矿被江西省定为B类煤矿。虽然在资源和产量上不及A类,但在采矿条件、管理水平和环保方面仍达到一定标准,表明黄冲煤矿安全状况较好,安全风险较低。这可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好消息,作为矿副总工程师兼工区党支部书记的他借机鼓励工区的同志们别气馁,要鼓足勇气,共同迎接新的挑战。 大约在2005年,黄冲煤矿恢复了正处级别待遇。2007年,孙洪生被萍乡煤矿集团党委任命为黄冲煤矿分管生产工作的副矿长,并分管原煤生产线。能够享受萍煤集团统一的副处级领导干部待遇,个人在政治待遇、工作待遇、薪资奖金待遇等方面得到进一步提高,他怀揣着感谢、感激、感动、感恩的心全身投入到工作之中。 黄冲煤矿地处偏僻,当年的铁路专线并没开建,煤的运输主要是通过汽车运至萍乡城区有关用煤单位,或者直接运至白源煤场,再换装铁路车皮,销往新余、九江、湖南等地电厂、钢铁厂。进入到市场经济阶段,煤矿生产是靠销售来进行统领调配的,以销定产是个惯例。黄冲煤矿运输成本较高,这显然是煤矿销售的一个痛点,自然成为煤矿成本与其他兄弟煤矿相比高一些的弱点,怎奈这也是黄冲煤矿天生的一个缺陷。 鉴于黄冲煤矿近年来取得了1项全国煤炭工业科技成果、10项萍矿集团公司科技成果,加上又探明出新的储量,本着“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原则,黄冲煤矿领导班子积极向上级领导和各相关部门汇报,争取多方重视、多方发力,寻求煤矿发展的新机遇,最终在全矿上下的共同努力下,上级批准煤矿开辟新的主提升斜井,挖掘新煤层。至此,黄冲煤矿迎来了新的转机,走出发展困境,迈开新的步伐,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工程进展十分顺利,先后总计投入资金近4千万元,煤矿的产量迅速跃升到新台阶,从一开始的每年3、4万吨产量,逐年以万吨数量递增,也很快产生出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还有更好地的消息是,黄冲工区从2006年开始实施矿井三水平东、西两翼及矿井地质构造带找煤,又新增可采储量40万吨。 新的发展给企业建设和管理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在分管生产工作的孙洪生提议下,黄冲煤矿领导班子及时作出矿井质量标准化建设的决定。通过全矿上下齐心协力,众志成城,在矿井的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作业人员培训等多个方面下功夫,最终达到了国家煤矿二级标准,在保障生产安全、提高作业效率方面有了显著的优势,有力地保障了企业的稳恒发展。<br><br> 2009年,他转任分管安全工作的副矿长。有职工调侃说:孙洪生是一名福将,能管住安全。事实上,大家也看到了他的用心和细心,总结出的那些方法虽然没有什么太多的大道理,但在安全生产中得到实际应用,职工易懂且记得牢,能用且管用。黄冲煤矿自1987年以后,再也没有发生过1人以上的人员死亡事故,创造出惊人的安全生产成绩。2006年-2015年,煤矿连续多年被评为安全先进单位;期间的2010年更是被江西煤炭集团公司评为安全生产1000天矿井。 孙洪生与大家一道见证了煤矿发展的奇迹,煤矿产量至2008年底首次突破10万吨大关,在萍乡煤炭集团所属的各煤矿中有了新的排位。职工人数也大为增加,发展到将近500人。在此后的几年里,煤矿每年的产量也一直维持在10-11万吨间,2012年产量达到历史最好的15万吨高水平,且在随后几年中也连续维持在12万吨水平上,煤矿进入到发展的10年黄金期。截至2015年年底,煤款资产总额达到7600万元。 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提出完成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简称“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2016年,受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和环保约束增强等因素影响,全国煤炭价格大幅下跌,经营举步维艰,采掘接续紧张。萍乡煤炭集团基于环境保护、能源转型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考虑,依据国家有关合理关闭一部分煤炭矿井的决策,作出减少煤炭开采和生产能力的相关决定,黄冲煤矿就在其列。8月29日,主斜井井筒和副斜井井筒均被永久关闭。至此,黄冲煤矿被正式停止生产,撤出人员,拆除生产设备、设施,关闭煤矿,在荣耀中谢幕,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div> 2023年8月,孙洪生按政策光荣退休。为了甜蜜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神圣的事业,孙洪生坚守于黄冲煤矿。在历史长河里,41年宛如一瞬,他逐梦于大山深岭。那座神秘的大山、那些神奇的乌金以及梦牵魂绕的黄冲煤矿,赋予大家的是财富,也是艰辛,这一切均化为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似乎又被蕴藏在那特殊的深井之下,并永远深藏于他的心中。<br><br></div> 文/摄影:黄薄双;感谢孙洪生提供采访机会和相关资料;感谢我的同学文涛、刘辉斌、刘黾及我的朋友龙绍华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热心帮助。 2024年10月12日,孙洪生和我在黄冲煤矿合影留念。 同日,大家一起在矿机关办公楼前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