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许多人一辈子都没有弄清楚,为何古人把帮助他人的人叫做“热心肠?”其实,热心肠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黄帝内经》作为中医理论的基石,构建了人体生理病理的宏观框架。其中,心在五行中属火,被视为人体的君主之官,主宰着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同时也主导着气血的运行。心火在人体的生理循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需要下行至小肠和胆,以完成一系列的生理功能。小肠在中医理论里,主要负责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当心火下行至小肠,就如同为小肠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它促使小肠分泌胰岛素以及各种消化液,这些物质对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的吸收起着关键作用。胰岛素能够调节血糖水平,保证身体各组织器官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丰富的消化液则有助于将食物充分分解,使其转化为人体能够吸收利用的精微物质。血糖高的人就是由于小肠的温度低,胰腺得不到动力而在睡懒觉。而胆,虽为六腑之一,却藏精汁,内寄相火,具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功能。胆汁对于脂肪的消化和吸收至关重要。心火的温煦,能够使胆囊保持正常的舒缩功能,从而促使胆汁适时分泌并排入肠道,参与食物的消化过程。胆寒湿的人就容易患胆结石,胆囊息肉等。当这一整套生理过程正常运行,心火温暖小肠和胆,人体的消化吸收功能得以良好维持,气血生化有源,身体各脏腑组织得到充足的滋养,从而处于健康的状态。反之,若心火不能下行,小肠和胆囊得不到足够的温热,就会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小肠消化液分泌不足、胰岛素分泌异常,会引发营养吸收障碍,血糖代谢失调等问题;胆囊胆汁分泌排泄不畅,则会影响脂肪的消化,出现诸如胁肋疼痛、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人体的健康防线也就此被攻破。这是从生理角度说“热心肠”的原理。</p><p class="ql-block"> 现实生活中,“热心肠”行为的精神内涵与生理反映。从社会行为学角度看,“热心肠”的人总是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更是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反映。他们内心充满爱与善意,有着强烈的同理心,能够敏锐地感知到他人的困难与需求,并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类比为心火的向外发散与传递。从中医心理学角度分析,一个内心充满温暖、积极帮助他人的人,其精神状态往往处于一种和谐、愉悦的状态。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有助于人体气机的调畅。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积极的情绪能够促进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当一个人秉持“热心肠”去帮助他人时,内心会产生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正向的情绪反馈能够使得人体的气血运行更加顺畅,就如同心火能够顺利下行温煦小肠和胆一样。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当人们从事帮助他人的行为时,身体会分泌诸如多巴胺、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多巴胺能够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激发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内啡肽则具有镇痛和调节情绪的作用,能够让人产生一种放松、平静的感觉。这些神经递质的分泌,不仅有助于改善人的精神状态,还能够对身体的生理功能产生积极影响,增强免疫系统功能,促进身体的自我修复和调节。这与中医所强调的身心和谐、相互影响的理念不谋而合。所以,具有热心肠的人,一般不会生病。</p> <p class="ql-block"> 从社会层面来看,“热心肠”的人就像社会的润滑剂和粘合剂。他们的存在使得社会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当他人遇到困难时,他们的热心帮助能够化解矛盾,传递正能量,营造出一种互助友爱的社会氛围。这种积极的社会氛围又会反过来影响更多的人,促使更多的人愿意去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幸福感都会得到显著提升。对于个人而言,保持“热心肠”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对自身的健康有着诸多益处。除了前文提到的因帮助他人而促使身体分泌有益的神经递质之外,热心助人的行为还能够让人更加关注他人的需求,从而转移自身对一些负面情绪和压力的注意力。当我们将精力投入到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时,往往会忘却自己生活中的烦恼和困扰,这种心理上的转移和调节,有助于缓解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保持心理的平衡与健康。此外,积极参与助人活动还能够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丰富个人的生活体验。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能够学习到不同的知识和经验,拓宽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这种全方位的提升,使得个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时,能够更加从容应对,从而进一步维护了身心健康。</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社会中,“热心肠”精神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随着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容易忽略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出现人际关系淡漠等问题。而弘扬“热心肠”精神,能够打破这种冷漠的局面,让温暖与关爱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p><p class="ql-block">在医疗领域,“热心肠”精神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医护人员不仅要具备精湛的医术,更要有一颗关爱患者的“热心肠”。通过给予患者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能够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这也正是中医所倡导的“整体观念”和“人文关怀”的体现。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热心肠”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崇尚仁爱、互助的精神,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种精神代代相传,铸就了中华民族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优良品质。在新时代,我们更应该将这种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让它成为推动社会进步、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综上所述,古人将帮助他人称为“热心肠”,不仅仅是一种形象的比喻,更是蕴含着深刻的中医理论基础。从《黄帝内经》心火下行温煦小肠和胆的生理过程,到“热心肠”行为对个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的积极影响,都体现了中医所倡导的身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在当今社会,传承和弘扬“热心肠”精神,对于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