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第376讲一一宪问篇第三十二章

万子私塾

<p class="ql-block">传儒家微言大义,教商贾允执厥中,培养新时代儒商。</p> <p class="ql-block">《论语》第十四篇宪问篇第三十二章教学录音</p> <p class="ql-block">  大家好,我是万守杰,今天一起分享《论语》第十四篇原宪篇第三十二章。</p><p class="ql-block">原文是这样的。</p><p class="ql-block">微生亩谓孔子曰:“丘何为是栖栖( qī qī)者与?无乃为佞( nìnɡ)乎?”</p><p class="ql-block">孔子曰:“非敢为佞也,疾固也。”</p><p class="ql-block">微生亩,姓微生,名亩,鲁国人,大约是春秋时期一位隐士,其他史料不详。看他说话的劲头,有犬儒主义倾向,他似乎是一个自以为是的“高人”。不能够理解孔子的道义担当,主要是看不到成功,犬儒主义者以及愤世嫉俗者就会来嘲笑,这并不奇怪,乃中华民族本土由来已久的俗世风景,到如今亦是。句子中的“栖栖”是忙忙碌碌的意思,“佞”是逞口才之能的意思,“疾固”是痛恨顽固不化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这句话翻译过来是这样。</p><p class="ql-block">微生亩对孔子说:“孔丘,你为什么整天这样忙忙碌碌、到处奔波游说呢?无非是逞口才之能罢了。”</p><p class="ql-block">孔子说:“我哪敢逞口才之能,只是痛恨那些顽固不化的人,不得已为之。”</p><p class="ql-block">读罢这段对话,不由感到一阵心酸。孔子原本是一个“讷于言而敏于行”的人,讲究“言多必失”,一生反对“大言”“狂言”“佞言”,从不谈“乱、力、怪、神”,该说的话说,不该说的话不说,为什么还是要被所谓的“隐士”“高人”频频诟病呢?窃以为,孔子杏坛讲学,面对众多弟子,有时不得不如同“演讲者”似的侃侃( kǎn kǎn)而谈,不得不如此。当孔子名声越来越大时,难免不引起他人的嫉妒,尤其是所谓的“隐士”“高人”这类人。请注意,那时还没有“道家”一说,更没有“道教”。孔子时代,尽管老子在世,但由于老子不讲学,也不作,只是一个周王室图书馆馆长,潜心研究道法,所以知道老子的人并不多。老子所著《道德经》的具体时间不详,人们推测在战国初期,老子看到周王室无药可救,辞职西游,路过秦函谷关,被守关长官尹喜“逼迫”写下了五千言《道德经》。也许有人问:老子不是“不作”吗?为什么要写?很简单啊,不写不让过关。当然,这也不过是一个传说罢了。但是,孔子“不作”与老子是一样的,他们从不著书立传,二人所不同的是,孔子“述而不作”,老子“不述不作”,而《道德经》是老子“不得不作”。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族有《道德经》还应该感谢尹喜这个人。鄙人之所以说这么多,是想说,微生亩不是老子的学生,老子没有学生,但在孔子时代,道家思想已经开始初见端倪,世上开始出现“隐士”一类人。</p><p class="ql-block">中国历来存在“儒道”之争,其源头还是《论语》中提到的8个隐士对孔子的批评。这8个隐士分别是微生亩、石门晨门、荷篑( kuì)、长沮( jǔ)、桀溺( jié nì)、荷莜( yōu)丈人、楚狂接舆( yú)、仪封人等。下面就把这八个“隐士”如何批评孔子的一一道来。</p><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宪问》。有一次,子路住在石门晨门这个地方,早上看守城门的人问子路,你从哪里来?子路回答,我从孔老师哪里来,守城门的人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与?”意思是,是知其不可为而偏要为之的那个人吗?子路把此事告诉孔子,孔子没有回应。窃以为,孔子没有回应,并非理穷词尽,而是觉得守门人说的与当年老子说孔子的一样,也许是出于对老子的敬重,不回应为好。</p><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宪问》。孔子住在卫国时,一次正在击磬( qìnɡ),磬乃古代一种打击乐器,用玉或石头制成,形似曲尺,用绳索悬挂。有位荷篑,就是挑着草担的人,恰好经过孔子门前,说:“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 kēng kēng)乎!莫已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意思是,这个磬击打得很用心啊。然后又说,只是这个人太顽固了,击打磬如此铿锵( kēnɡ qiānɡ)有力,人家不了解自己,自己作罢就是了,何苦一直敲个不停。过河的时候,深水就要浸湿衣服,浅水把衣服撩上来就行了。显然,此人听出了孔子的心声,无人用自己啊。大概也有一种悲壮之音,低沉沉闷之音。孔子在卫国待了很长时间,八九年的时间,挑担人就劝孔子,无人用你就无人用呗,何苦如此。要懂得涉水的道理,知深浅。要随着深浅而作出改变,不能一意孤行。显然,这个荷蒉者又是一位隐士。</p> <p class="ql-block">在武汉理工大学武汉校友会2025年会上讲话</p> <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 ǒu)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 yú)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耕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 wǔ)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说的是,孔子在周游列国的路上,遇见长沮、桀溺两个人一块耕田,于是让子路去询问渡口。长沮问子路说:“驾车子的那个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他早该知道渡口在哪儿了。”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学生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社会纷乱,洪水弥漫,天下都是这样,谁能改变得了呢?你与其跟着孔丘那样的人,还不如跟着我们这些避世隐居的人呢?”说完,就不停地往种子上盖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失望地叹息说:“我们既然无法跟鸟兽待在一起,若不跟天下人待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天下如果太平,我就不会和你们一起来从事改变现实的工作了。其实,孔子怎能不知“天下无道久矣”,但总该有担当的人吧,你避世,我避世,这个世界谁来拯( zhěnɡ)救呢?难道眼睁睁看着它堕落下去吗?于心何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也。此乃儒家与道家的核心区别。</p><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 yún)。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 shǔ)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说的是,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后面,遇上一个老人,用拐杖扛着除草器具。子路问他:“您看见我的老师吗?”老人说:“就是四肢不劳动,五谷分不清的那个人吗?谁是你的老师?”说着把他的拐杖插在地上,就去锄地。子路拱着手站在那里。老人留子路到他家里过夜,杀了鸡、做了黍米饭给他吃,并且让他的两个儿子拜见子路。第二天,子路走了,赶上孔子,把上面的情况告诉孔子。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呀!”便叫子路转回去看他。子路到达他家时,他已经出门去了。子路对他的两个儿子说:“不做官,是不合道理的。长幼之间的礼节,是不能废弃的;君臣之间的正常关系,又怎么可以废弃呢?想要保持自身的清洁而隐居不仕,却破坏了君臣关系的准则。君子出来做官,是做他应该做的事。至于自己的政治主张不能推行,那他早就知道了。其实,子路返回去说这番话是孔子的意思。为什么孔子非要子路返回去特意告诉这番话呢?窃以为,并非孔子对这位老人说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去辩解,而是君子不能接受“嗟( jiē)来之食”,需要阐明儒家的立场与观点,此为礼,有道是“来而无往非礼也”。</p><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微子》。楚狂接舆( yú)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矣!”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避之,不得与之言。说的是,陆通字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他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楚狂接舆。一天,狂人接舆唱着歌从孔子车前走过,他唱道:“凤鸟啊凤鸟啊!你的德行为什么衰退了呢?过去的事情已经不能挽回了,未来的事情还来得及追吗?算了吧,算了吧!如今那些从政的人都危险啊?”孔子下车,想和他交谈。接舆赶快走开了,孔子无法和他交谈。唐李白有“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之句。</p> <p class="ql-block">出自《论语.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duó)。”说的是,卫国仪邑的边防长官请求拜会孔子,他说:“凡是道德、学问、修养极高的人来到仪邑这个地方,我从来没有不想尽办法去求见的。”于是跟随在孔子身边的弟子们就引导他去见孔子。这位官员见罢孔子,出来以后,他感慨地对孔子的弟子们说:“你们这些人有什么理由因为夫子失去官位、被迫离开鲁国而忧心忡忡呢?国家混乱、社会动荡、人心背离仁义道德,这种情况已经很久了,因此上天将使夫子成为警醒四海的木铎和教化天下的师表。孔子对仪封人的话没有回应。窃以为,孔子对如此高的评价不回应为好。按道理讲,这个仪封人是一名官员,不是隐士,为什么还把他列入“隐士”呢?窃以为,“隐士”大凡有两种,一种是隐姓埋名而避世,比如说躲到山里去;一种是隐姓埋名而不避世,比如仪封的长官就属于这种人。请记住,自古“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说,对道家而言并不适用。</p><p class="ql-block">大家知道,《论语》是孔子弟子以及再传弟子编纂的。有意思的是,上面这八个人都给过孔子不同的评价,且大多是批评,为什么弟子们还收录进《论语》呢?鄙以为,无非有两种原因。一是那个时候孔门弟子没有为尊者讳( huì)的讲究,而是实事求是采录;一是所采录不是事实,大概是道家人物的“伪托”,或有道家思想倾向的弟子所掺和进去的。无论是哪一种情况,对今天的我们研究与区别儒道二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p><p class="ql-block">窃以为,儒家讲“有为有不为”,进而出世则“外王”,退而避世而“内圣”,“内圣外王”是也。道家讲“无为无不为”,避世而“无为”,从不出世而争,故惟“内圣”而无“外王”之说。儒家的核心在于“有为”,兼“有不为”;而道家的核心在于“无为”,兼“无不为”。儒家说“有”,故是唯物地、客观地、现实地;道家说“无”,故是唯心地、主观地、虚拟地。儒家认可道家的“阴柔”之磅礴力量,但反对道家的不“光明正大”;道家自始至终反对儒家的“礼义”,认为是“伪装”。儒家倡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道家主张“天下兴旺与己无关”。总而言之,言而总之,一言以蔽之,儒家主张“进”,道家主张“退”。但是,儒家与道家学说同源不同宗,二者都源于《易》,无非是儒家更强调《乾卦》,道家更强调《坤卦》而已。抑或说,儒家尤其是倾向“自强不息”,从而导致孔子“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一生;而老子尤其是倾向“厚德载物”,从而导致老子“知其不可为而不为之”的一生。因此,孔子与老子没有高低上下之分,都是教导天下人向善向美向真的圣人,只是路径不同罢了。</p><p class="ql-block">许多时候,有人总是喜欢问鄙人:是学《论语》好啊?还是学《道德经》好啊?鄙人会不假思索地回答:都要学!先把《论语》学好,然后再学《道德经》,再然后学佛家经典。另外,西方哲学也要学习。或许有人说:哪有这么多时间学习啊?没办法,要想修身,要想干一番大事业,必须这样,别无他途。尤其是与钱打交道的老板更需要这样,非如此不善终也。 </p><p class="ql-block">好,今天的课就分享到这里,谢谢大家,再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