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雪,飘飘洒洒地落在低矮的草屋上,落在门前草堆上,落在屋后菜园地里,落在村庄的土地上,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如晨雾般朦胧,它还没来得及肆意地缭绕,就被灰蒙灰蒙的天空拥在怀里……屋里暖和和的,泥火盆里星火明灭,祖母颠着小脚,锅下忙到锅上,她习惯性地用裂口子的手掸去布围裙上的草灰。我头乍裂般的痛,囗渴难耐,想叫,叫不出声,这时我闻到了一阵糕香味,是祖母端一碗热气腾腾的大糕汤向我走来,我迫不及待地用双手去接……</p><p class="ql-block">太过急切,醒了。原来是一场梦。</p><p class="ql-block">大糕汤,是将大糕(现在的阜宁大糕),撕成片,放入白糖,用开水冲成糊状。是我小时候头疼脑热才能喝到神仙汤。记得小时候为贪这舌尖上的一晌之欢,我没少撒谎说自己头痛。回忆刚才的梦境,摸摸自己没有一点热度的额,提醒自己要过年了,该买大糕馃子了,赶忙起床上街……</p><p class="ql-block">年底买大糕的人特别多,才早晨八点多钟,阜宁大糕门市前已排起了一条很长的队伍,像一条蜿蜒的长龙,人头攒动。悠长的等待中,有关阜宁大糕的记忆一下子如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那时候,年夜饭后守岁时父亲会用红纸包好大糕和馃子,郑重地交到我们手中,让我们放在枕头底下。他叮嘱我们,初一清晨醒来,第一件事便是吃一口大糕,叫“开口糕”,寓意着新的一年步步登高,事事顺心;第二件事是吃馃子,谓“闭口馃子”,寓意着谨言慎语,以免言多必失,说了不吉利的话。</p><p class="ql-block">大糕不仅以舌尖上的无穷魅力和美好寓意,成为新年这场盛宴第一个登场的美食,它还是正月的春酒席上造型独特,让人欲罢不能的美味甜点。薄如纸、白如雪、柔如云、甜如蜜,在半热的油锅中炸至微黄,用筷子一夹,宛如一只只美丽的金灿灿蝴蝶翩然起舞,色香味俱全,既可就酒,又可当零食。此时你就像是在欣赏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奏。大糕用开水冲泡成糊状,还能酒后止渴充饥,暖胃养脾。更是新年走亲访友最适宜的伴手礼,礼轻意重,寓意珍贵,让人受之欣然。</p><p class="ql-block">一年年一月月,阜宁大糕就这么陪伴我们度过一个个春节,度过我们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节口。</p><p class="ql-block">那年,姑姑生下表弟满月后回娘家“晾尿汪”。(晾尿汪,有地方叫让水汪是老家一种习俗)姑姑打开表弟的襁褓,里面揣着一个用粉红纸包裹着的“小砖头”模样之物。祖母见状,满心欢喜地说:“好!好!步步登高。”姑姑小心翼翼地打开包在小砖头上的粉红纸,宛如展开一本精美的小书,有甜丝丝的香味,从中撕出几页印有红花绿叶样的纸,就往我嘴里塞,我一边往后躲,一边说:“不要,不要。”姑姑忙说:“这是大糕,可好吃呢。”我一尝之下,果然好吃。那软糯的口感,香甜的味道,让我舔唇咂嘴,意犹未尽。这是我有记忆以来头一回见大糕,第一次浅尝大糕,那香甜的美味,历经半个多世纪仍留存在我记忆里,挥之不去。</p><p class="ql-block">十几天后姑姑回婆家,祖母也在表弟的襁褓里放上了用粉红纸包着的大糕。我好奇地问祖母为何要在表弟的襁褓里放大糕,祖母说:“‘作兴’啊(家乡方言,意为时兴、流行、好的事情)。”长大后我才明白,“糕”与“高”同音,大糕蕴含着前程似锦、步步登高、高升、高就、高人一等、福星高照、才高八斗、高歌猛进等诸多美好寓意,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最为真挚的企盼。刚出生的小孩第一次出远门,有条件人家一定会带上大糕,少则几片,多则一条,用红纸包着。没满周岁的小孩第一次去亲戚家,作别时,讲究的亲戚也会在小孩襁褓之中悄悄放上几片,甚至一条大糕。寓意孩子一生顺风顺水,步步登高。</p><p class="ql-block">那时的大糕不是随便吃得起的,是珍贵美食。买大糕还需要粮票,一般人舍不得买,舍得买的,不一定舍不得吃。邻家姐姐有三个哥哥,她是家里唯一的女孩,也是庄上最美的女孩。一晃三个哥哥都到了结婚生子的年龄,可一个个都还没成家。为了哥哥们能娶上媳妇,她成了换亲对象。她不情愿。但她看到母亲和着泪的双眼、父亲紧锁的双眉,还是点头同意了。出嫁那天她没要娘家一根草,只要求带上两条大糕……</p><p class="ql-block">腊月结婚正月未尽,会瓦工手艺的男人就跟着村里人去了大庆。临行前帮他收拾行李,从娘家带来的两条大糕,过年用了一条,她把余下的一条大糕悄悄塞到男人的包里。从苦日子过来的人特别能吃苦,那年年底男人结了好几百块钱工资,还清了父母留给他们小俩口的债务,他们成了无债一身轻的人。</p><p class="ql-block">打了几年工后,男人自己做起了小老板,带着亲兄弟、堂兄弟、姨兄弟还有三个小舅子一起,南下北上,东征西战,到哪都不忘带上几条大糕。此时的大糕不单单是寓意吉祥,还方便、当饱、有营养。在讨薪、追尾款的路上有了大糕,他们就饿不着,嚼着甜甜的大糕,想着守在老家的亲人,心里甜丝丝的,奔走的脚步也更快更有力了。大糕陪着她的男人事业一路飙升,那年他买了辆大货车,还生了个胖小子,双喜临门。过几年换了新奥迪,隔年在城内买了学区房……儿子上大学,现在又在郊区买了幢别墅……一步一个脚印,步步登高。</p><p class="ql-block">当年,放在表弟襁褓中的那条大糕,邻家姐姐出嫁时带着的两条大糕,还我小时候枕头压着的几片开口糕,便是现在阜宁大糕。那时候我们阜宁人不会叫它阜宁大糕,那显得太过生分。就好比自家孩子,平日里,亲人、邻里之间,不会连名带姓地叫,习惯叫乳名,亲切。随着时代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家乡经济日益繁荣。“请进来,走出去”。大糕,也随着那些怀揣梦想、背井离乡到远方打拼的阜宁儿女们越走越远。为了便于游子辨识故乡的美食,阜宁人在大糕前面加上了家乡的名字,于是就有了阜宁大糕这一享誉世界的家乡特产……</p><p class="ql-block">“你好,请问您要什么口味的大糕(老板娘现在仍叫阜宁大糕为大糕)?要多少?”老板娘的柔声软语打断了我澎湃的思绪。“原味、芝麻味、葡萄味、桂花味、黑米味、紫薯味、红枣味、八宝味和巧克力味……都要。”我还要寄一批给远在他乡的亲朋挚友,在万家团圆的除夕夜阜宁大糕的是游子的慰藉、念想,是情感的寄托。</p><p class="ql-block">“山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历经岁月风雨,沧桑百年,阜宁大糕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一片又一片阜宁大糕,是一封封家书,信从故乡来,里面装满祝福、牵挂和相思;一片又一片阜宁大糕,是阜宁人民向世界发出的一张张亮丽名片:阜宁,依水而居,物阜民宁……在繁花似锦的春天里,英气焕发的盐阜儿女手携一盒盒一箱箱柔绵香甜的阜宁大糕走出家乡,走出国门,走向步步登高的新征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江苏阜宁沟墩人。热爱文学,钟情幽默,乐于分享。 喜欢我的朋友,欢迎关注我的抖音:夏文瑶(串场河边住)</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