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时分,我曾怀揣着对蜡梅绽放的期待踏入瞻园,但彼时园内的蜡梅大多还在沉睡,羞涩地隐匿于枝头,让我乘兴而来,略带遗憾而归。然而,心中对那一抹金黄的执念,促使我在十余天后再度踏上这片充满古韵的园林。 时间来到元月中旬,当我再次迈进瞻园,仿佛踏入了一个被蜡梅香精心雕琢的梦幻世界。那股馥郁的芬芳,悠悠地在空气中弥漫开来,像是一只无形却温柔的手,轻轻牵引着我。丝丝缕缕的香气,俏皮地钻进鼻腔,刹那间,那股独特的清幽甘甜在嗅觉神经上跳跃。 岁寒亭屹立于瞻园西面的高坡之上,飞檐斗拱恰似展翅欲飞的鲲鹏,彰显着古朴与典雅。亭身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庄重的气息,这里无疑是这场蜡梅盛宴的主角舞台。岁寒亭的阳光充足,蜡梅在这里开得特别茂盛,此时花开已达60%,金黄的色泽犹如天边璀璨的晚霞,纯粹而浓烈。花瓣呈蜡质,细腻光滑,触手温润,仿佛是大自然用最精妙的技艺打造而成。 这里的蜡梅尽情舒展身姿,像是一群身着鹅黄舞裙的精灵,在枝头翩翩起舞。凑近细瞧,花瓣晶莹剔透,脉络清晰可见,宛如精美的艺术品。 微风拂过,花枝轻轻摇曳,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冬日里的浪漫故事。蜡梅与岁寒亭相互依偎,亭因梅而添灵动之美,梅因亭而增古朴之韵,共同勾勒出一幅冬日里的绝美画卷。 离开岁寒亭,移步至牡丹台。这里的蜡梅虽不及岁寒亭那般密集,但却有着别样的韵味。几株蜡梅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台边,它们的枝干虬曲苍劲,展现出岁月的沧桑。枝头的蜡梅,小巧玲珑,每一朵都像是精心镶嵌在枝头的黄宝石。 牡丹台的蜡梅在灰瓦白墙的映衬下宛若一幅立体的中国水墨梅石图。蜡梅的金黄与太湖山石的古朴交织在一起,色彩对比鲜明,却又和谐统一。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摆动,像是在与牡丹台低语,讲述着岁月的更迭与变迁。<br> 此时的蜡梅,有的完全绽放,毫无保留地展示着自己的娇艳,那层层叠叠的花瓣,犹如精心雕琢的裙摆;有的半开半合,恰似犹抱琵琶半遮面的佳人,透着几分含蓄与娇羞,隐隐约约露出里面的花蕊;还有的只是小巧玲珑的花苞,紧紧地簇拥在一起,仿佛在积蓄着力量,等待着最佳的绽放时刻。 在这里你能感受到“腊蕊雪中破,清香小院前”的中式美学。徜徉在牡丹台,蜡梅的香味不仅在鼻腔中徘徊,更顺着呼吸,流淌至全身。它驱散了冬日的寒意,让我周身都被温暖与惬意包裹。 中式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加上凌寒独自开的蜡梅,一览阁的花窗和蜡梅搭配起来别有韵味。 一览阁的花窗旁的蜡梅宛如一位位优雅的淑女,静静地依傍在花窗之畔。它们的花瓣犹如佳人的玉指,微微卷曲的边缘更添几分俏皮。透过花窗的镂空图案,蜡梅的倩影若隐若现,为这古朴的楼阁增添了几分灵动与俏皮。 阳光透过花窗,洒在蜡梅上,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流动的光影画卷。花窗的造型与蜡梅的娇艳相互呼应,共同演绎着古典与自然的完美融合。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诗意在此具象。瞻园作为南京著名的古典园林,中式古典园林的建筑风格与凌寒独自开的蜡梅相得益彰,展示着独特的江南风韵。 而静妙堂假山旁的蜡梅,则像是一位隐匿于山林间的仙子。假山嶙峋,怪石林立,蜡梅在其间给人一种神秘而又惊喜的感觉。蜡梅的柔美为坚硬的假山增添了几分温情,而假山的粗犷又衬托出蜡梅的婉约。在这里,仿佛能听到蜡梅与假山的窃窃私语,感受到它们之间那份独特的默契。 “枝横碧玉天然瘦,蕾破黄金分外香”,我坐在静妙堂前,深深地沉醉于那淡雅的花香。每一次呼吸,都能感受到那丝丝缕缕的芬芳沁人心脾。这花香宛如冬日里的第一缕暖阳,轻柔地洒在心田;再嗅,醇厚的芬芳层层递进,如同悠扬的古乐,在心底缓缓奏响。 内心的浮躁与疲惫,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悄然褪去,只留下一片澄澈与宁静,仿佛世间的一切纷扰都被隔绝在外,只沉浸在这由蜡梅香营造的纯净天地里。 沿着蜿蜒的长廊前行,来到薇亭之前,这里也有一株蜡梅独放,在白墙黛瓦、飞檐斗拱的映衬下,像极了一幅意境优美的中国画。暗香浮动、疏影横斜,为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色彩和生机。 深冬的瞻园,因蜡梅而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魅力。每一处蜡梅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故事,每一朵花都散发着迷人的芬芳。它不仅让我欣赏到了眼前的美景,更让我从蜡梅的身上汲取到了精神的力量,在这片园林中,我沉醉于蜡梅的世界里,忘却了尘世的喧嚣与纷扰,只愿与这冬日的精灵一同,沉浸在这美好的时光之中。 摄影:赵老师、潇潇雨歇<div>编辑:潇潇雨歇。</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