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国有四大石窟分别是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和天水麦积山石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与老伴在退休后的日子里,有幸已去游览过这“四大石窟”了,领略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天大智慧,更看到古代人的那种战天斗地的宏大雄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石窟艺术,准确地说是佛教艺术,它反映了佛教思想及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所创造的像、菩萨、罗汉、护法,以及佛本行、佛本生的各种故事形象,都是通过具体人的生活形象而创造出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因而它不能割断与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联系,它不像其他艺术那样直接地反映社会生活,但它却曲折地反映了各历史时期、各阶层人物的生活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应该是石窟艺术的一个特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不少学者认为,佛教在东汉前期就已经通过陆上或海上的丝绸之路,经西域或东南亚传入中原汉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我国,为啥那么多栩栩如生的石窟雕塑,都创建在隋唐前的山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史载:东汉末和魏、晋、南北朝时,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残酷压迫和经济上的无限度剥削,使得劳苦大众无法生活。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看不到希望,于是把希望寄托于死后的天国恩赐,从而使佛教逐渐盛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佛教的盛行,促进了石窟艺术的发展。对“弥勒”和“西方阿弥陀佛”的创造,是麻痹人们不要斗争的精神鸦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再加上这时十六国、南北朝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十分激烈,彼此残杀,感到十分不幸。而佛教提出一切皆苦,因果报应躲避现实等思想,正符合这一部分人的想法。因而促进了统治者自己的信仰佛教,这就是中原石窟艺术东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的主要原因。</span></p> <h1></h1><h1> 中原北方地区指新疆以东、淮河流域以北及长城内外的广大地区。这片区域的石窟数量众多,内容复杂,是中国石窟遗迹中的主要部分。<br></h1><h1> 这事期可细分为四个区域:<br></h1><h1> 一、为河西区,主要是敦煌莫高窟、榆林窟、东西千佛洞及酒泉文殊山、肃南金塔寺、武威天梯山石窟;<br> 二、是甘<span>肃</span>河<span>西</span>区,主要有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固原须弥山、庆阳南北石窟寺等;<br> 三、为陕西区,主要有彬县大佛寺、富县石泓寺、黄陵万佛寺、延安万佛洞、子长钟山石窟等;</h1><h1> 四、为晋豫及以东区,主要是大同云冈、洛阳龙门、巩县石窟,以及邯郸响堂山、太原天龙山、义县万佛堂、青州驼山石窟等。</h1>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们俩分别在2016年、2017年二次去莫高窟、二次去鸣沙山与月牙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敦煌莫高窟又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国时期,延续至元代。</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坐西朝东,前临宕泉,面对三危山,洞窟大小不一上下错落呈蜂窝状是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石窟之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由于为了保护文物遗产,因此石窟中的佛像不是随便可以进入。而每次进入敦煌参观,分别规定在几个有象征意义的洞窟中参观浏览,同时只须观看,不准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2px;">敦煌石窟中的卧佛</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次去了山西云岗石窟</h1><div><br></div><h1></h1><h1> 第一次是在2010年用手推轮椅携着老母</h1><br>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次是在2011年,用手推轮椅车,带着84岁母親从清东陵直到山西。参观了云岗石窟。</span></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二次是在2017年与忘龄族网友一起去参观浏览的。</h1> <h1> 云冈石窟旧称灵岩。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约15公里的武周山南麓、武周川的北岸,东西绵延约1公里。始凿于北魏(386-534),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作东、中、西三区,多坐北朝南。<br></h1><h1><br> 自北魏道武帝天兴元年(398)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到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迁都洛阳平城作为北魏统治中心,前后近百年。云冈石窟于此开凿遂成为都城附近的佛教圣地,这也是北朝(439-581)佛教史上的重大事件。</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龙门石窟是在2018年5月份去河南游览的</h1> <p class="ql-block"><br></p> <h1> 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城南13公里处伊水两岸。该地伊水南北贯流,断山为东西,夹岸对峙,形成天然门阙,古称“伊阙”。</h1><h1> 由于地处洛阳帝京之南,又名“龙门”。石窟始凿于北魏太和十七年(493),与云冈石窟前后相续,历经隋(581-618)、唐(618-907)、北宋(960-1127),延续400多年,在北魏(386-534)和唐朝均是皇家开窟礼佛的圣地龙门石窟开菌于石灰岩断面上,石灰岩质地坚硬细密,宜于雕刻且不易风化。大小窟龛密如蜂房,现存窟龛2345个,造像1000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品,石刻佛塔60余座1961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年被列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h1> <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h1> <h1> 克孜尔千佛洞(Kezil Thousand-Buddha Grottoes),又称克孜尔石窟或赫色尔石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克孜尔乡的明屋达格山,石窟始凿于公元3世纪末至4世纪初叶,早于敦煌莫高窟300年,于8世纪后逐渐被废弃。</h1><h1> 窟群分谷西区、谷内区、谷东区和后山区,绵延3千米,共有石窟251个,现有编号的洞窟有236个,内存壁画约1万平方米。<br><br><b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新疆克孜尔千佛洞</h1> <h1> 克孜尔千佛洞石窟群始凿于公元3世纪后期,于8世纪后期逐渐衰落。克孜尔千佛洞艺术是洞窟、雕塑、和壁画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形成独有的龟兹风格,从中可以窥见古代佛教艺术在中国的发展、流传和演变的脉络,对于研究中国佛教史、美术史、美术理论和古龟兹的社会历史都有特殊的价值。除了宗教内容以外,还有许多表现耕种、狩猎、商旅来往、音乐舞蹈和民族风貌的画面。</h1><h1> 克孜尔千佛洞背倚明屋达格山,南临渭干河,是中国修建较早、规模较大的可挛石窟寺群,也是反映龟兹古国佛教艺术的典型代表,与敦煌莫高窟齐名,堪称“中国第二敦煌”,素以优美的壁画著称。</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1> <h1> 我们是2015年去新疆南疆北疆共二十三天,游览了 新疆地区的石窟——我国最早的大型石窟群“克孜尔千佛洞”。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h1>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 “红色”的意思,克孜尔石窟据说可以和中国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媲美,而且它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公元 3世纪开始开凿,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前后延续的时间非常长,在世界上绝无仅有。</h1><div><br></div><div><br></div> <h1> </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h1> <h1>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约45公里秦岭山脉的西端,因山形状如积麦,故称麦积山。<br></h1><h1> 五代(907-960)《玉堂闲话》记载:“麦积山者,北跨清渭,南渐两当.五百里岗峦,麦积处其半,崛起一石块,高百万寻,望之团团,如民间积麦之状,故有此名。……六国共修,自平地积薪至于岩巔,从上镌凿其龛室神像。功毕旋旋折薪而下,然后梯空架险而上。”始凿于后秦姚兴元年(394),经北朝(439-581)、隋(581-618)、唐(618-907)至宋(960-1279),历代续有雕凿。现存窟龛编号共计194个,有造像7200躯,其中包括塑像3513尊,石像25尊,千佛3662尊,壁画约900平方米。<br> </h1><h1> 1961年被列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1> <h1><p> 我们是在2023年11月份到甘肃甘南游在去色达、阿坝莲宝叶则等地在到了向往已久的“天水麦积山石窟”。在此,便完满地完成了一生所游览中国的五大著名石窟。</p><p> 真是:</p><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生来游历日日盼,</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缺不往留遗憾。</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欲驰天涯览个遍,</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石窟情节终完满<span style="color: inherit;">。</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一生逐回不留憾,</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怨天尤人非好汉。</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生有余愿独争行,</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却将风雨把春拦。</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inherit;"><br></span></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