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16日,是王永忠烈士壮烈牺牲的四十周年祭日。时光的洪流奔腾不息,却冲不淡人们对他的深切缅怀。我与烈士的兄长王新忠曾是并肩战友,往昔岁月里,我们同在陆军第36师107团卫生队服役。1984年7月,我们一同奔赴滇南战场,彼时,王新忠兄长担任队指导员一职,我任队文书,战友间情谊深厚,岁月铭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回溯至去年秋日,远在宁波的王兄通过微信,向我传来了一些关于王永忠烈士的回忆文章素材与珍贵图片。他怀着对弟弟深沉的思念,打算在老家房屋筹建一座烈士纪念室,以这种方式,让烈士的精神永远存续于家乡的土地之上。王兄嘱托我帮忙整理一份布展文案,于是,我从引言、生平、参军、参战、追思、荣誉、结语这七个维度,精心梳理撰写。在这个过程中,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如潮水般涌上心头,王永忠烈士鲜活的音容笑貌,时常清晰地浮现在我的眼前,让我的内心久久无法平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永忠,出生于浙江新昌县儒岙镇朱路厚文安,1965年5月,他带着初晨般的希望降临人间。父亲王纪杨,母亲潘叶芬,家中兄弟五人,他排行老三。在儒岙中学的校园里,留下了他青春年少的朗朗书声,1982年,他从这里高中毕业,踏上了人生新的征程。1983年12月,怀着对祖国炽热的爱,年仅18岁的王永忠,毅然决然地从家乡应征入伍,投身到陆一军一师一团三连的光荣队伍中。值得一提的是,这支部队乃是全军学习的楷模——“硬骨头六连”所在团,承载着无上的荣耀与辉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新兵集训的时光短暂却充满紧张气息。集训结束后,1984年1月,王永忠被分配至连队四班,就此开启了他紧张而充实的年度军事训练生活。四班班长魏德尧在叙述王永忠生前事迹中写到:在日常工作中,他总是积极踊跃,对待每一项任务都认真细致,仿佛身上有着使不完的劲儿,凡事都抢在前面。军事训练场上的他,更是焕发出令人瞩目的光芒。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与技能。他善于思考,教官讲解时,他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示范动作的细微之处,凭借出色的模仿能力与勤学苦练的精神,不断提升自己。遇到一时难以掌握的动作,他从不轻言放弃,而是利用业余时间独自刻苦训练。“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时间,他便熟练掌握了单兵所需的各类战技术技能,成绩在班里名列前茅,赢得了战友们由衷的赞誉与钦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部队接到了前往云南老山地区进行首批轮战的命令。7月13日,短短一周内,战前动员与准备工作迅速完成。20日傍晚,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王永忠所在部队浩浩荡荡地离开营房,向着云南前线进发。7月底,部队顺利抵达云南省文山州。8月初,临战训练的号角正式吹响。中越边境的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区,地形复杂多变,山高坡陡,植被茂密得如同天然的屏障。在这里作战,对战士们的体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作为“四O”火箭筒射手的王永忠,在训练时给自己定下了严苛的标准。除了本身重达20多斤的战时装备,他还额外增加2 - 4块砖的负重,常常背负着40多斤的重量,穿梭在山林间进行爬山、长跑等高强度训练。每一滴汗水都倾注着他对胜利的渴望,每一次咬牙坚持都是他对使命的坚守。经过长达4个月的艰苦磨砺,他和战友们的体能有了质的飞跃,为即将到来的残酷战斗做好了充分准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4年12月8日下午,部队奉命开赴战区。9日,顺利接替友军,正式执行老山地区防御作战任务。据《威镇南疆》记录,12月20日上午7点左右,越军组织营、连规模的兵力从四个方向向我116号、左四号、124号、119号阵地、662.6高地发起了持续近3个小时的轮番攻击。坚守在123阵地的三连2排与敌先头步兵接火,王永忠率先发现在牛昆塘北侧敌约1个连的兵力正向124号阵地与119号阵地之间的鞍部运动,他一面向营部报告,一面操纵定向雷,精准地给予敌人沉重打击。在上级炮火及各种火力的支援下,战士们依托有利地形,以各种轻重武器齐射,手榴弹如暴雨般倾泻向敌群。这场战斗持续了长达九个小时,硝烟弥漫,炮火声震耳欲聋。战士们凭借顽强的意志,成功击退敌人两次进攻,牢牢守住了阵地。下午4时左右发现在四班阵地前方有敌工事一个,王永忠选择有利发射位置,凭借精湛的射击技术,连续发射两枚火箭弹,一举摧毁敌工事,歼灭敌人3名。他的英勇表现,如同战场上的璀璨星辰,照亮了战友们前行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1985年1月16日上午,三连接到了一项艰巨的命令——组织“尖刀排”增援攻打无名3号高地。在穿越炮火封锁区“生死线”段时,战士们遭遇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冲在前面的战友们接连受伤,形势万分危急。王永忠看到战友杨光富重伤倒地,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坚决要将他救起。他迅速解下杨光富的火箭筒,凭借着无畏的勇气和精准的射击,摧毁了敌人的火力点,而后继续拉着战友顽强前进。然而,不幸的是,在这枪林弹雨中,他因暴露位置,右手右脚被敌人炮弹炸伤,接着又被敌人狙击手发现,罪恶的子弹击中右脑,年轻的生命就此戛然而止,他永远地倒在了这片洒满烈士鲜血的土地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南京军区赴老山地区作战任务结束后,同时赴滇参战的大哥王新忠回家探亲,将弟弟牺牲的噩耗告知家人。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让全家人瞬间陷入了无尽的悲痛深渊。王永忠参军仅仅一年,还未满二十岁,便为了国家和人民,奉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当时,烈士的骨灰尚未运回,家人也不知政府部门会如何安置。出于对烈士的深切缅怀,父母亲依照本地风俗,在祖父母坟墓旁修建了一座坟,将王永忠生前穿过的旧衣服等遗物装进棺材,进行了安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此后的每一年清明节,王永忠生前的战友、朋友、同学以及学生们,都会从四面八方赶来,怀着崇敬与哀思,为烈士扫墓。他们用这种方式,表达着对烈士深深的敬意与怀念。1986年,新昌县政府在鼓山烈士陵园建成,王永忠烈士的骨灰被安葬在了鼓山顶上。后来,又迁移至拔茅镇后山上,同时建起了纪念馆。这里不仅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也为烈属后代扫墓提供了一个庄重而肃穆的场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永忠在老山地区的战斗中,英勇无畏,壮烈牺牲。部队追授他为革命烈士、中国共产党党员,并追记三等功。他用自己年轻而鲜活的生命,诠释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奉献,为国家和人民立下了不朽的功勋。王永忠的母亲潘叶芬,因对国家拥军事业的无私奉献,被评为全国拥军模范。1987年,她有幸参加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军英雄模范代表会议”,并受到了时任军委主席邓小平的亲切接见。这一至高无上的荣誉,不仅是对潘叶芬个人的高度认可,更是对王永忠烈士及其家庭为国家所做出巨大贡献的充分肯定。浙江电视台、浙江日报、绍兴电视台等众多媒体,纷纷对王永忠烈士的事迹以及其母亲的拥军精神进行报道,让他们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激励着无数人投身到保家卫国和拥军优属的伟大事业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每年春节前夕,县、镇领导以及王永忠生前的战友、同学等,都会带着慰问品、慰问金,前去看望烈士家属。退役军人事务(民政)部门也按月发放抚恤金,这一系列举措,充分体现了国家对烈属的关心与关爱,让烈属们的生活得到了切实的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王永忠烈士的崇高荣誉,以及其家属所受到的关怀,彰显了国家和人民对英雄的敬仰与铭记。他们的故事,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人们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后人。如今,当我们站在这庄严肃穆的纪念室中,心中满是对他的敬仰与怀念。他的爱国情怀、英勇无畏和无私奉献精神,将永远如同明灯一般,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永秉豪情酬社稷,忠倾碧血铸丰碑。安息吧,王永忠烈士。你的英名必将永垂不朽,你的事迹将永远在世间流传,你的精神将激励着我们,在追求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的征途上,踔厉奋发,砥砺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2025年1月16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字 王 功 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图片 感谢王新忠、揭炳南等提供拍摄的照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 王 功 林</span></p> 谢大家阅读点评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