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翻开泛黄的书页,指尖摩挲着文字,刹那间,一股无形的力量将我拽回了那个遥远而又亲切的七十年代。那是一个物质极度匮乏,却处处洋溢着浓郁温情的时代,犹如一首用岁月谱写的悠扬民谣,旋律简单,却饱含着无尽的爱与暖,在记忆深处悠悠回荡。</p> <p class="ql-block"> 漫步在记忆中的街巷,入目皆是人们朴素至极的穿着。衣服大多打着补丁,颜色单调,不是深灰,便是素白,鲜少能看到跳跃的色彩。然而,这些旧衣却被主人家打理得一丝不苟,每一件都洗得泛白却干干净净,补丁缝得整整齐齐,像是精心设计的独特花纹。</p><p class="ql-block"> 夜幕如一块厚重的绸缎,缓缓垂下,将整个世界温柔包裹,昏黄的灯光,恰似从时光罅隙中漏出的细碎星芒,透过斑驳的窗户,悠悠洒落在寂静的村巷里 。屋内,母亲们戴着老花镜,在昏黄的光晕下,手持针线,专注地修补着家人的衣衫。那细细的银针上下翻飞,如同灵动的蝶,在布料间穿梭,每一针每一线都缝进了对家人的深情厚意。</p> <p class="ql-block"> 孩子们穿着带着补丁的衣服,在村巷里肆意奔跑、嬉笑玩耍,衣角在风中欢快地飘动,仿佛在诉说着生活的质朴与纯真。那时的我们,从不因衣服的破旧而感到自卑,相反,穿上母亲亲手缝补的衣衫,心中满是骄傲,那是母爱的象征,是世界上最珍贵的衣裳。</p> <p class="ql-block"> 粮食短缺,是那个年代生活的底色。家中的米缸常常见底,野菜、粗粮成了餐桌上的常客。饥饿如同不速之客,时不时地到访。即便如此,邻里之间的情谊却如冬日暖阳,温暖如初。哪家做了一顿稍显丰盛的饭菜,定会热情招呼周围邻居一同分享。</p><p class="ql-block"> 犹记得那个寒风凛冽的冬日,隔壁的李奶奶家煮了稀粥,粥里的米粒屈指可数,可她还是颤颤巍巍地端着一大碗,敲响了我家的门。母亲见状,连忙推辞,可李奶奶却执意留下,她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真诚的笑容,说道:“都是一家人,别客气。”母亲接过粥,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大家围坐在一起,喝着热气腾腾的粥,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内,那温馨的场景,如同烙印一般,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间。</p> <p class="ql-block"> 在那个没有电子产品,娱乐方式极度匮乏的年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纯粹而美好。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大人们纷纷搬出小板凳,坐在院子里乘凉。蒲扇轻摇,扇出的不仅是凉风,更是生活的闲适与惬意。他们谈论着家长里短、田间地头的趣事,笑声朗朗。孩子们则在一旁嬉笑打闹,一会儿追逐着萤火虫,一会儿仰望着星空,数着天上闪烁的星星,仿佛要把每一颗都装进心里。</p><p class="ql-block"> 邻里之间,没有丝毫的隔阂与猜忌,彼此信任,相互扶持。哪家有困难,大家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张大爷家的屋顶漏雨了,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得知后,二话不说,自发地爬上屋顶帮忙修缮。他们不怕脏、不怕累,齐心协力,汗水湿透了衣衫,却无人喊累。王婶生病卧床,邻居们轮流照顾,送菜送饭。大家用行动诠释着什么是远亲不如近邻。</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几十年过去了。如今,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物质极大丰富,人们衣食无忧。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便捷的通讯设备让世界变得触手可及。然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似乎多了一层隔阂。高楼大厦将人们分隔开来,即便住在对门,也可能互不相识。走在繁华的都市街头,周围人来人往,却常常让人感觉置身于一座孤岛。为了利益,尔虞我诈的事情时有发生。我们在追求物质享受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却在不经意间弄丢了曾经那份珍贵的真诚与温暖。</p><p class="ql-block"> 回望七十年代,那是一段虽然艰苦却无比美好的时光。它让我明白,幸福并非取决于物质的多寡,而在于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那些温暖的回忆,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也让我在这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中,始终怀揣着对真诚与美好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我时常在想,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愿回到那个质朴的年代,再感受一次那简单纯粹的生活,再体验一番那浓浓的邻里情。但我也深知,过去的时光无法重来,我们能做的,是将那些美好的品质铭记于心,在现代社会中,努力找回那份失落的真诚与温暖,让爱与善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让生活重新充满阳光与温情。</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