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父亲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农历戍寅虎年)腊月十七,这是根据奶奶的回忆确定的。他个人档案、身份证上都记载的是19380120。爷爷的祖籍老家在西安东南神禾塬上长安县大兆南章曲。奶奶是西安南郊双竹村人(现在的杨虎城将军陵园附近)。爷爷和奶奶早年在西安南大街东粉巷谋生,有奶奶家的老房子。一九三六年西安事变后,小日本、何应钦轰炸西安,爷爷和奶奶为了躲避战火,来到西安南郊长安县杜曲寺坡投靠姑姑家,在爷爷的姑姑安排下,住在村边一眼窑洞落脚。一年多以后父亲来到了这个世界。抗战结束后再返回西安粉巷,原来的房子已经不复存在,被奶奶的一个远房哥哥在原址上重新修建了两间简陋的房子。姨奶奶一家还在这里,是奶奶的亲姐姐。解放以后,我们进城来西安,或者从陕南略阳回老家就在姨奶奶这里短暂停留。一九五八年我出生时,就是从略阳到西安,在粉巷医院(现在的西安市第一人民医院)出生的,也就是借助姨奶奶一家。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爷爷奶奶也就只有在寺坡村定居了下来。解放以后我们家定成分为贫农,土改时政府分给我们赵姓地主家三间瓦房。土改期间,土改工作队队长也住在我们家。一天,父亲放学回来,当时也只有十五岁,正在上初中,工作队队长就动员奶奶让有信去报考陕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学习。干校正坐落在奶奶娘家不远。被省干校录取后就决定了父亲的一生。以后的工作生活由此开始、、、</p> <p class="ql-block"> 1953年6月省干校学习结业后,又进入陕西省邮电人员训练班学习,学习期间曾经在三桥邮电所实习。结业后分配到西安市邮电局报到。被市局指派到秦渡镇营业处学习锻炼。因为年轻、业务熟练,1954年10月抽调到省局组织的支援陕南建设,修建宝成铁路的队伍来到略阳县邮电局。当初安排是两年短期性的工作,以后的变故就扎根略阳山区,工作生活了一辈子,直到1998年退休。</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九十年代,重访省干校旧址。</p> <p class="ql-block"> 父亲给我们讲,他来到略阳纯属偶然。从省邮电人员训练所结束学业后他被分配到西安市局工作,随后在户县秦渡镇营业处蹲点。1954年10月的一天,户县局局长找他谈话:省局抽调各市地局骨干八人支援陕南汉中局,那里正在修建宝成铁路,需要邮电通讯配套服务。抽调的其他人员已经集中,户县局本来是另外一位同志去,他家里媳妇怀孕坐月子快生了,家里条件借故不想去。你还年轻,业务也熟,县局决定让你去,省局、市局都同意。只是两年时间,在那里工作不会长久。你明天就动身出发。父亲第二天从户县坐马车直接到西安火车站,坐火车到宝鸡,从宝鸡改乘汽车到了汉中。在汉中休息了几天,又随同送邮件的板车,步行走路,从勉县到略阳还没有成形的道路,走走停停,第三天才到了略阳。那个时候,略阳县局的工作量并不大,他经常在牛窝子、高潭子、巨亭等铁路工地沿线,住站白雀寺邮电所。铁路第二工程局正在施工路基铺轨,白天黑夜灯火通明,人山人海。随后不久,在白雀寺结识了他的“老乡”,以后这个老乡就是我姥爷,也叫魏爷,外公。 </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白雀寺区蒲区长(毛建平的父亲)告诉我姥爷,邮电所来了一个关中小伙子,言谈举止,外表口音都很贴切你们老家。我姥爷就让蒲区长有机会带到家里来见见,认识一下。见面相聊,还真正是老乡。姥爷的家在长安县杜曲桃溪堡,我父亲的家是长安杜曲寺坡村,两个地方是村挨村,一个区管辖,都属杜曲。前几年并村,和牛家湾一起,三个村合并为一个村,还是取寺坡村名,同属杜曲街办。这是后话。一段佳话由此产生,成就了父亲的婚事,我们有了母亲。详见我的另外一篇文稿《白雀寺,母亲的出生地》。</p> <p class="ql-block">背后就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白雀寺旧貌,现在的变化已经是今非昔比。</p> <p class="ql-block"> 在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国家日新月异,突飞猛进的发生着变化,人们奔发出了顽强积极的社会主义建设激情。宝成铁路建设捷报频传。受其影响,父亲拿起笔记录下了很多人文趣事。那个时期写成的宝成铁路建设报道出现在铁二局号外上和《略阳报》上。《荷叶坝锣鼓草》,《略阳黑河乌鸡》出现在《中国农民报》上,都是父亲的手笔。那个时候还谈不上作品。主要是以快板书,打油诗的形式出现的小作品。</p><p class="ql-block"> 1960年前后,父亲回了一趟老家,亲眼目睹了农村大食堂,大跃进的一些负面现象,写了几句打油诗记在个人的笔记本上题曰《还乡记》。回到略阳被同寝室同班组的好友同事发现拿出来传陈。以后反右兴起,被张、李俩同事揭发写成大字报张贴在县局大院。也不巧,被从汉中地区局来的省局财务经济检查组的人员看到,就将大字报完整撕下带回了省局。从此父亲就有了名。 </p><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反右时被定为右派,文革时期又莫名其妙地成了“反革命分子”。多舛的命运从此降临。</p> 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期。 1969年国庆节在西安 <p class="ql-block">1973年在老家长安杜曲街的一张全家福</p> <p class="ql-block">照片中幼童是我,还不到一岁。</p>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妹妹、三弟在西安。1968年。当时妹妹和三弟在长安老家随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出差西安,将他俩带到西安城里游玩。我们少小时都在老家生活过,只是时间长短不一样。</p> <p class="ql-block">1973年9月在原汉中县医院(现在的西大街妇幼保健医院)。母亲的最后一张照片。父亲、母亲和小弟弟。</p> 1985年春节。我们兄、妹、弟弟五人和爱人家属 父亲在北京旅游时留影 母亲在各个时期的照片 爷爷和奶奶。爷爷,王纯华,生于一九零四年六月初十(公历7月25日),一九八一年六月二十九(公历7月30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奶奶,刘宝珍,生于一九一四年冬月十五(公历12月31日),一九九二年冬月十九(公历12月12日)去世,享年七十八岁。爷爷弟兄四人,爷爷为老三。大爷爷在我少小时去世,有点记忆。二爷爷下落不明,爷爷说参军了陕军,是杨虎城的队伍十七路军,可能在中条山与小日本作战的战役中牺牲了,没有确切消息。四爷爷一直在大兆南章曲老家居住,一九九五年前后去世。1992年12月奶奶去世后,四爷爷还和其家人来吊唁,临走时专门叫到我,给我说:六一,咱们的老家在塬上,不在这里。你以后要回来多走走,认认门。大爷爷没有子女,二爷爷下落不明,我是我爷爷的长子长孙。 二爸和三爸。父亲一辈是“信”字辈,父亲名有信,二爸长信,三爸随信;四爷(爷爷的弟弟)的两个儿子名玉信、明信。二爸和三爸都曾经当兵参加过解放军经历过军人的艰苦磨炼。二爸复员后安排在西安化工厂工作直到退休二儿子接班。三爸就没有这个缘分,复员后哪来哪去,还是回到了农村,家境不是多好。 父亲与弟妹五人。我们的叔叔姑姑的名字都是依照族谱而成的,父亲上省干校后改名为“自立”,隐寓更深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起名取名也脱离了家谱,父亲的“自立”,我们的名字也乱了。 <p class="ql-block">父亲八十岁生日时,钟小平同学书写的一副字画。</p> 四世同堂 <p class="ql-block">我和堂弟妹们在桃溪堡桃花园,城南故事发生的地方。当时香港人出资打造重现桃花园,在这里拍了电视剧。</p> 我们弟兄仨在勉县二弟家 1985年春节在略阳 <p class="ql-block">2021年4月父亲在汉中中心医院住院,我陪护父亲,上午吊完吊瓶后在医院外面“共进午餐”。</p> <p class="ql-block"> 父亲和他重孙女甜甜视频通话</p> <p class="ql-block">父亲2021年4月因脑溢血在汉中中心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在我们家恢复休养,早晨在小区活动散步。这也是他一生比较放松自由、惬意悠闲的一段生活。我也想让他长期在我这里,但是他不干,不愿意,老想走,回略阳。他说他还有他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2013年6月1日在略阳高台B区五号楼二单元503室,我原来居住的家里。2021年3月这个房子出售卖掉了,搬家到南郑区大河坎蜀汉美郡。</p> 跨越时空,岁月变迁。 <p class="ql-block">父亲和四弟在我当年工作过的地方,略阳县白水江铁矿矿部办公楼前。</p> 父亲和他的孙子、孙女们。 <p class="ql-block">二爸和我与二弟在白水江药水洞半山上,背后是嘉陵江,1992年。</p> <p class="ql-block">1985年考察白水江大石碑</p> <p class="ql-block">与文史爱好者考察白水江老城门洞</p> 在白雀寺姥爷家的老房子里 <p class="ql-block">1953年6月毕业于陕西省行政干部学校,前排右一。</p> <p class="ql-block">1953年10月在陕西省邮电人员训练班结业(后排右二)。</p> <p class="ql-block">西安市邮电局秦渡镇营业处(前排左二)</p> <p class="ql-block">1955年元月在略阳县白雀寺邮电所(后排右一)</p> 父亲和他的孙子、孙女、外孙 <p class="ql-block"> 父亲从1954年7月起业余从事文学写作,到1966年文革前各地报刊发表作品200余篇,曾获省邮电职工业余文学创作甲等奖等。</p><p class="ql-block"> 一九六六年 “文革”开始,因当年的还乡诗集,那几个文革造反派、动乱积极分子认为是攻击“大跃进”“人民公社”,是反党攻击社会主义,被冲击批斗戴帽游街,劳动改造,停发工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1979年10月28日县局在省局、地区局的督促下才宣布给父亲平反的决定,以后逐步补发了工资。</p><p class="ql-block"> 1981年,省局征求父亲本人的意见,可以调回西安。当时省邮电管理局政治部主任是父亲在省邮电训练班学习时的老师。调回西安以后安排在邮电技校(现在的西安邮电大学)或者省邮电报社工作,十六岁以下的子女可以随同办入西安户口,但是条件限制暂时住房不能解决。当时父亲还是单身未再娶,符合条件只有小弟可以随同到西安。父亲考虑诸多因素,生活习惯已经改变,回到西安饮食都不习惯,就放弃了调回西安工作的政策落实。</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以后重新开始写作,先后被中央、省、市新闻单位、专业报刊聘为骨干通讯员、特约记者、专栏作者。发表作品500余篇(首)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渤海诗报、中国邮政报、陕西邮政周报,西柏坡杯全国文学艺术大奖赛等获甲级一等奖。作品被选入50余种文学作品集。参予地方文史研究,编纂地方志,撰写了数篇有历史价值的文史资料。</p><p class="ql-block"> 父亲退休前连续工作四十五年,百分之九十八的岁月都是在略阳山区度过的。从少小就接受党的培养教育,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没有出现过差错。业余笔耕50余年,写作发表文字100余万字,文章500余篇,形成最后文稿50余万字,涵盖邮驿文史、地域文史研究、书信文化研究诸多方面。成果颇丰,澄清了故道(陈仓道)走嘉陵江略阳而非走褒斜道,理清了唐明皇走略阳,考证出略阳遗漏西汉废县嘉陵道、大石碑一撇纠(千)错,江神庙由南宋吴玠吴璘始建而非明清修建俗称王爷庙,辩证出白水江向广元自古就有航运而非辞海说广元以下可通航、考证出略阳白水江封家坝石门早于汉中褒河石门、于右任过略阳史实等历史重大事件,填补了历史空白,为略阳、为汉中史志,为政协文史编纂、为略阳文化发展、为宣传电影事业撰写影评呕心沥血,做出了卓越杰出的贡献,有力的推动了略阳文化建设。</p><p class="ql-block"> 父亲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文研中心特邀研究员,《文学世界》专栏作家,汉中市作家协会、民间文艺协会会员,汉中市诗词学会、汉中市汉文化研究协会、陕西省邮政作协理事。</p><p class="ql-block"> 父亲的最后十年生活没有规律,全身心投入写作,废寝忘食,经常熬夜。2020年起出现轻度老年痴呆症,也就是阿尔茨海默症,2021年4月因为脑溢血住院医疗,经过半个多月住院治疗基本好转。以后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弟妹们轮流陪护。2022年5月20号下午意外在略阳老文化馆前跌倒,摔成重伤,长期住院。直到2024年9月5日不幸去世,生命停留在2024年9月5日中午13时10分。享年八十六岁。</p><p class="ql-block"> 父亲去世后的这半年以来,不时想起父亲,他的一生坎坎坷坷,让我唏嘘不已,父亲的一生实在不容易。母亲在1975年2月三十六岁时去世,他一直单身,朋友、亲友给他介绍劝他再续,许多原因一直到一九九一年,在我们姨妈和小姨的劝导安排下,才又再娶。但是他的后期个人生活也不尽如意。</p><p class="ql-block"> 今天是父亲八十六岁生日,回忆父亲的一生经历,我们钦佩折服不已。感恩父亲给了我们生命,让我们来到这个世界做一回人,享受生活。我们永远缅怀父亲的大恩大德,永远记着父亲的谆谆教诲,老老实实、本本分分做人作事,不辜负父亲的期望。接续父亲的基因永远传承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零二五年一月十六日</p><p class="ql-block"> 甲辰龙年腊月十七</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