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年

高钢军 Quincy Gao

<p class="ql-block">  腊月已过半,年味渐渐浓烈了起来,窗外时不时的传来“噼里啪啦”的爆竹声和孩子们的欢笑声。清晨在回往北京的高铁上,将就着泡一壶淡淡的茶,草草写上一小段文字,每每这个时候,我变得有些多愁善感,内心点点微澜,记忆就像是草原上马头琴的琴弦,被那些年的年拨动着……</p> <p class="ql-block">  那些年的年,单纯而快乐,我有着说不完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小的时候,打心眼里盼望着快一点儿过大年。能吃上好多好吃的就是过年的象征,那时候过大年的场景就是可以穿新衣服、新布鞋,道岔岔(方言“上衣兜”或“裤兜”)里也能有了水果糖和小鞭炮,还能去爷爷娘娘、姥姥姥爷那儿讨好多的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  过大年对于孩子来说是个解馋的好机会,有肉和饺子可以吃。那个年月,伙食很差,平时能吃上玉茭子面窝窝和烩大白菜就很不错了,大米饭、白面通常是吃不到的。腊月二十几的时候母亲便开始忙着蒸黄米面的糕、发面蒸不太白的馒头,用换好的胡麻油炸糕、炸油饼和炸散子,几近忙活到快过年。把放在凉房大瓮里的猪排拿出来解冻,用大铁锅炖上一锅猪骨头,有猪排骨、猪脊骨、猪肘子、猪蹄子等。记得那个时候嘴馋,受不了炖骨头飘出的香味的引诱,伺机等母亲不在厨房的时候,偷偷溜进去揭开锅盖,用筷子挑上一小块肉,顾不上烫嘴就囫囵吞了下去。</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和别的小朋友一样,喜欢也盼望着穿新衣服。除夕的前一天晚上,母亲会把亲手缝制的新衣服、亲手纳鞋底制作的松紧口布鞋拿出来,给我们统统都放到枕头跟前,整整齐齐的。我们兄妹几个是最幸福的,不知道是做梦还是醒着,总觉得那时候一切的一切都带着甜甜的笑意。</p> <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时候,说心里话,最忙的还是父母亲。</p> <p class="ql-block">  父亲因为要上班,平时没有时间,一般是在礼拜六日,干的多是体力活。戴上口罩、手套,在院子里用锤子把烧火用的大块的炭打成小块块,用斧头再劈些木头块,以备腊月和正月生火做饭和过节垒旺火用。瞅着天气好的时候,用刷子蘸上白泥把家里的墙壁和顶棚都粉刷一遍,破的地方修补一下,之后再仔细地清扫犄角旮旯,用时大概一整天,将过去一整年的烦恼扫去,留下洁净和心亮。母亲精打细算,从进入腊月就开始忙了,按照盘算好的去百货商店采购年货,买做衣服的各种布料,糊窗户用的白麻纸,招待客人的干果水果以及炖肉用的调味品,再买上几盒香烟和几瓶当地产的二锅头,记得地产的白酒好像是托王酒,烟是当时流行的千里山和大前门,带过滤嘴的香烟那个时候没见过。</p> <p class="ql-block">  家里人在手头宽裕的时候,还要买上几串糖葫芦和几包黑城麻糖。这是小时候的我最喜欢吃的零食,很难拒绝,总感觉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治愈力,当然也只有过年时才能买一次、才能吃一次。</p> <p class="ql-block">  我喜欢舔着冰糖葫芦上那层薄薄的纸,喜欢听嚼冰糖葫芦时发出了“咔嚓、咔嚓”声,那酸酸甜甜的味道总让我回味不尽。麻糖也是我喜爱吃的。当地人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时一般都要祭灶王吃麻糖,希望灶王爷能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保佑一家人平安顺遂。</p> <p class="ql-block">  当地的“黑城麻糖”比较有名,距今似有二百多年的历史,麻糖有实心的,有灌芯的,还有名字听着就有趣的“粘牙蛋儿”、“砧板糖”等。实心麻糖就像是小棍子,长约十公分左右;灌芯麻糖是空芯的,在分剂时里面空芯里裹入豆质炒面;粘牙蛋儿,顾名思义,这种糖的黏度高,粘在牙上不容易拔下来,听老人讲是在糖糕没拉变色前,拉成长条状在冷却时切成的小圆疙蛋蛋;砧板糖像一块木板,有打印纸那么大,口感比较脆。最受欢迎的我觉得还是实心麻糖和灌芯麻糖,咬上一口,连空气中也都是融化了的甜香味。</p> <p class="ql-block">  读书的时候,依旧是盼望着快一点儿过年、快一点长大。进入寒假,我就开始掰着手指头数日子,数着还有多少天就过大年了。读中学的时候,给自己定的小目标是在年三十儿前把寒假作业都完成,正月的时候好好地玩几天,给亲戚拜年,给老师和同学拜年,过了初五收心再学习,看看自己喜欢的《十月》、《收获》等文学杂志,听听收音机里定时播放的《新概念英语》讲座和单田芳的评书《杨家将》等。在整个腊月的日子里,我只是在学习累了的时候力所能及地帮着家里人做些家务,可以浇个花、可以擦玻璃、扫地。这个时候我也发挥自己的长处,帮着家里写对联、画窗花和门神。那时候的对联和现在不同,都是买来全开的大红纸,用削铅笔刀裁成约十五六公分宽的条,请人手写。求人不如求己,我呢,好在也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开始练毛笔字,临帖临碑不在少数,字写得也算过得去。妹妹在旁边给打下手,研墨摆纸,一通忙碌,凑合着能把那黑亮亮的毛笔字写在红纸上。年三十上午的时候,用盆把白面和玉茭子面掺和起来,放在炉子上熬成浆糊,当红红的对联贴到窗户和门上时甚是欣慰,喜庆洋洋的气氛立刻就溢满庭院。画窗花和门神不算太复杂,用版画模版印在纸上,只需渲染上色,窗花的题材以富贵有余、国色天香等为主,门神自然是秦琼和尉迟恭了。</p> <p class="ql-block">  除夕,也称之为年三十儿。每每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被岁月打磨过的生活开出了幸福的礼花,火炮声震耳欲聋,外边的烟火在空中绚丽绽放,家家户户张灯结彩,美得令人窒息。一家人围坐在炕桌旁喜气洋洋,嗑瓜子、吃水果、看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父母亲的唠唠叨叨、碎碎念念,孩子们的叽叽喳喳、盈盈笑语,满满的全都是希望和梦想。这个时候,我也悄悄许下了美好的愿望,期待在新的一年里梦想都能实现。</p> <p class="ql-block">  在那些年,恐怕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看到大伙的脸上洋溢着笑容。除夕一大早,我和平时一样早早地就起来了,穿上新衣服,坐下来看会儿书。约摸着吃早饭的时候,点上一枝香到外面放几串鞭炮。这时家里边杂碎早餐就已经上桌了,吃完后也不懂得帮着母亲洗涮,骑上自行车约三五好友串门,在嘻哈打闹和欢笑声中,白天很快就过去了。三十儿的晚上自然是要吃年夜饭的,全家人坐在一起团团圆圆,吃着饭说说话,其乐融融,这时包的饺子都是肉馅的,或是猪肉白菜,或是羊肉胡萝卜,有时候还会在里面放五分钱的硬币,谁要是吃到的话,预示着一年将有好运相伴。年三十儿的高潮就是二十三点到凌晨一点的“接神”仪式。传说那时候天上的各路神仙都会愉快地来到人间,各家争先恐后的出去迎喜接福。除夕的夜充满了祥和与神秘,在我的眼里,从这里仿佛能看到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再后来,和其他人一样,竭尽全力打造着属于自己的生活,上大学、工作、成家……我依旧喜欢扎进那浓浓的年味里,听孩子们响炮时的欢笑声,看大街小巷高高挂起的红灯笼,找寻隐匿在岁月里归家的温暖故事;走进新年,华枝春满万家灯火,日子滚烫福气满满,我依旧深深地眷恋着所见所闻。</p> <p class="ql-block">  渐渐浓烈的年的味道是岁岁如此,年年亦如此,我们都用心感受着幸福和美好。那些年的年,有你有我,那些年的年,万喜万般宜。</p> <p class="ql-block">  说着说着,山川湖海行过,这蛇年新春的脚步已是越来越近了,我依旧企盼着、喜欢着、眷恋着……</p> <p class="ql-block">  一稿写于腊月十七呼和浩特至北京高铁G2458上;二稿改于财富金融中心35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