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形医生的⼿术⼑:⼀⾯是美学,⼀⾯是医学

央视網健康

当下,许多⼈将整形⼿术简单地看作是“变美”的捷径,但任冲医⽣始终认为,医美是医学基础上的美学。<br><br>从医⽣到外科医⽣,再到整形外科医⽣,他⽤⼀把⼿术⼑,在医学与美学之间寻求平衡;从第⼀台川字纹切除⼿术到累计将近900例的坚持,他⽤技术与耐⼼帮助患者重拾⾃信与⽣活的尊严。那些被皱纹困扰的⼈、那些带着⼼理负担⾛进诊室的⼈,或许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术,⽽是对⽣活的重新掌控。<br><br>“医美,不是盲⽬迎合,⽽是科学、安全与尊重的结合。” ⾯对层出不穷的审美焦虑与市场误区,任冲医⽣以⼀名三甲医院医⽣的坚持,守护着这份严肃医学的底线,也让更多⼈明⽩:变美的过程,理应更安全、更理性,也更有尊严。<br><br>我先是医⽣,再是外科医⽣,其次是整形外科医⽣<br><br>“做整形外科医⽣之前,先要成为⼀名医⽣。” 任冲医⽣回忆起⾃⼰职业的起点时,特别强调了这句话。毕业于北京医科⼤学、硕⼠深造于协和医科⼤学,任冲医⽣接受了系统⽽严格的医学教育。他的职业⽣涯始于外科轮转,普外科、骨科、胸外科、⼼外科……“所有的外科科室都要轮⼀遍,真正成为⼀个外科医⽣之后,才能逐步聚焦到整形外科。” 这⼀传统的职业路径,成就了他扎实的外科功底和全⾯的医学视野。 这种训练与现在许多“速成”的医美医⽣形成了鲜明对⽐。“现在的医美⾏业过于浮躁,很多医⽣只会做⼀两项医美项⽬,缺乏全⾯的素质。整形外科医⽣的职责,不是简单地满⾜患者的要求,⽽是要通过专业判断,为患者提供真正适合、真正安全的治疗⽅案。” 任冲说道。<br><br>他分享了二十多年前在急诊科的一个故事。有⼀次,他在急诊连续值守24⼩时后,临时被要求继续顶班。疲惫不堪的他接诊了⼀位从货⻋跌落摔到腰的⼩⼥孩。为了排除脊柱、肾脏、肝、脾的问题,做了X光、B超、尿检等,初步检查⼀切正常,但是在家⻓⽆意中提到孩⼦在留尿时有“流⿐⽔”,他瞬间警觉,怀疑是颅底骨折引发的脑脊液渗漏。虽然女孩不记得是否摔到了头部,且头部⽆明显肿块。他果断决定立即安排输液同时安排拍头部CT,并通知脑外科⼤夫去CT室查看结果,发现确实是颅底骨折。因为及时地⼲预、避免了不可挽回的后果。任冲感慨道:“医⽣的责任,不仅是动⼑时的技术,更是对⽣命每个细节的把握和担当。” 正因如此,任冲在整形外科的实践中,也始终坚持“先是医⽣,再是外科医⽣,最后才是整形外科医⽣”的职业信念。他强调,整形外科不仅要具备⾼超的⼿术技术,更要有全⾯的医学素养和⼈⽂关怀。在三甲医院的环境中,他⻅证了太多患者因为复杂的病因需要系统性治疗,⽽不仅仅是单⼀的美容修复。<br><br>任冲医⽣所坚持的,是⼀条与众不同的整形外科之路。他说:“⼀名真正的整形外科医⽣,需要在医学基础上,逐渐⾛向精细的领域。⽆论是眉间纹切除还是其他创新⼿术,都是为了⽤严谨的医学,解决患者⽣活中真实的困扰。”<br><br>⼀个整形外科手术竟能改善婆媳关系、风⽔和抑郁?<br>川字纹,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第⼀次听到有⼈专⻔为川字纹做⼿术时,任冲也有过这样的疑惑。<br><br>“不过是⼏道皱纹⽽已,有必要动⼿术吗?”任冲医⽣说,他最早的想法,和很多⼈⼀样。但随着越来越多患者来到他的诊室,他才逐渐明⽩,川字纹在他们的⽣活中,早已不仅仅是简单的“美丽问题”。 (任冲医⽣在问诊,照片均已获得被采访人同意)<br><br>⼀位 40 岁出头的⼥性⾛进诊室时,脸上的川字纹深得⼏乎刻进了表情⾥。她⼩⼼翼翼地开⼝:“任医⽣,能不能把它去掉?我婆婆总说我命硬,看着就凶、克人、不好相处,家⾥⻛⽔不好。” 她说得有些不好意思,语⽓⾥透着疲惫。最让她难受的是,连⾃⼰也开始怀疑:是不是脸上的那⼏道纹路,真的改变了⽣活?<br><br>从医学上说,川字纹是眉间肌⾁⻓期过度紧张收缩形成的皱纹。它让⼈看起来严肃、疲惫,甚⾄带着不⾃觉的愁容,视觉上的“凶相”也在不知不觉中影响着⼈际关系,进⽽让⼀些⼼理负担较重的患者陷⼊⾃我怀疑于焦虑之中。<br><br>这位患者并不是个例。有⼈因为川字纹在职场上频频被误解为“难以相处”,也有⼈觉得它影响运势,甚⾄成为婆媳⽭盾的“导⽕索”。<br><br>看似微⼩的皱纹,背后藏着⼀串难以解开的⼼结。<br><br>也正是从这些患者的需求中,任冲医⽣开始反思:既然川字纹带给⼈的不仅是⾯部困扰,更是⼼理负担,作为医⽣能不能找到⼀种更科学、更持久的解决办法?<br><br>*杜绝迷信,医疗问题请诉诸专业医生解答。<br><br>第⼀例川字纹切除⼿术,其实是被“逼” 出来的。<br>任主任的朋友苦于严重的川字纹,因了解任主任外伤缝合的技术堪⽐“苏绣”。“我就想切掉,缝成您平时手术那样的效果就行。”朋友的坚持让任主任陷入了两难。<br><br>任主任一开始很抵触,切掉的术式意味着必将留下疤痕,这与整形外科的传统原则相违背。传统整形外科需要切口需尽量隐蔽、尽量短,以减少患者因疤痕带来的困扰。然而,在川字纹治疗中,这一原则却成为效果改善的制约因素。川字纹的形成往往伴随 8-16 毫米的多余皮肤堆积,而眉间的整体宽度通常只有约 25 毫米,这意味着去除多余皮肤的切口可能占据眉间皮肤的大部分区域。而传统方法如注射或剥离虽能短期改善,但无法彻底去除多余皮肤,效果有限。<br><br>任主任选择优先切除多余皮肤,即便切口较长,也坚持追求根本改善。他指出:“相比川字纹带来的深刻负面影响,一道疤痕的困扰要小得多。”<br><br>第一例手术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患者的恢复情况也给了任主任极大的鼓舞和信心。尽管期间有其他患者主动咨询,任主任仍坚持等待 3-4 个月,确认第一例患者恢复良好后,才开始尝试第二例。<br><br>“起初在他做川字纹切除手术的时候,是没有任何参考的。这种摸着石头的状态其实是非常令人恐惧的。”这或许也是“创新者”常有的状态。<br><br>“要不来修复一下,免费修复!”任主任略带恳求的语气对求美者说。她说“不用了,我周边的人都说我改变特别大,我要是再打点粉、大家看着都说挺好的了。” 这种信任和包容让任主任坚定了继续改进手术的决心。<br><br>随着经验的积累,最初的“恐惧感”也逐渐消散,最难的第一关算是闯过去了!将近前 150 例手术几乎都很成功、效果很好、大家都很满意。 (照片来自于被采访人供图,仅供参考)<br><br>当看似一切变得顺利,随之而来的是第二关。川字纹手术要求术后疤痕尽量不明显,因此整个手术过程需要极高的精细度和医生的专注力,每一刀、每一针都要求精准无误。这种高度重复且紧张的操作,逐渐带来了“疲惫感”,让手术最初的“兴奋感”消退。然而,转折来自于患者随访中的积极反馈:一些演员术后重返舞台;一些老人重新赢得孙辈的亲近;还有人通过手术缓和了婆媳关系,甚至推动婚礼的顺利举行。<br><br>从第⼀例,到150例,再到现在的将近900例,这种方法从效果上得到了验证。据任主任反馈,其患者术后川字纹的求美者满意率远超95%,大多数患者表示疤痕的存在远低于川字纹对外貌和心理的影响。任冲医生强调:“原则固然重要,但在特定情况下,突破限制、大刀阔斧地去除问题源头,往往能带来更显著的改善。” <br><br>(照片来自于被采访人供图,仅供参考)<br><br>随着川字纹手术的进一步成熟,任主任希望通过百度健康等平台,将这项技术和理念推广给更多人,让患者在线了解手术的科学性与适用条件,同时学习如何正确预防川字纹的产生。“让大家带着正确的认知来看病,而不是盲目追求效果,这是医生的责任。”<br><br>“表⾯上,我是在做⼀台⼿术,但实际上,我是在帮助他们找回⾃信、改变⽣活。” 现在任主任坚信,川字纹或许不是什么致命问题,但解决这个问题,意义并不⼩。<br><br>这个项⽬你不⽤做!你找我⼏次我都不会给你做!<br>“这个项目你不用做!你找我几次,我都不会给你做!”任冲医生的语气坚定得让患者有些意外。<br><br>这位 35 岁的女性患者执意要做“轮廓极限塑形”。她已经在医美机构接受过多次填充和削骨手术,但脸部却显得僵硬、比例失衡。她希望通过进一步削薄面部骨骼来“改善轮廓”。<br><br>任冲医生一边倾听,一边观察她的面部:“你的脸已经经历了太多手术,再动的话风险极高。长远来看,你的表情可能变得不自然,甚至出现功能损伤。” 尽管患者眼中流露出失望,任冲依然拒绝了她的请求。“医生的职责不是一味满足患者的需求,而是坚守底线。现在的拒绝,是对你最大的负责。”<br>这样的求美者在门诊并不少见。年轻女孩拿着一张“网红脸”的照片或“完美脸型”的示意图,要求“按图施工”。任冲医生坦言:“她们大多面部结构本身很好,根本不需要手术改变。这种所谓的‘脸大’,只是审美误区和商业广告制造的焦虑。如果贸然手术,效果可能不自然,甚至带来不可逆的风险。”<br><br>“每多动一刀,都可能让面部结构变得脆弱。”<br><br>任冲始终坚持,“美的底线是安全。”他宁愿拒绝一台手术,也不愿让患者为盲目的审美追求付出终身代价。他常常遇到患者来寻求修复手术,比如一位曾在非正规机构接受大量填充的患者,面部因此出现硬块和凹凸不平,最终不得不接受多次修复才能稍微恢复正常。“修复手术的复杂性和成本都远高于初次手术,但这些教训原本是可以避免的。”<br><br>在任冲看来,浮躁的医美市场是问题的根源。无数广告用“快速变美”“一针见效”刺激人们的审美焦虑,而一些机构和医生为了追逐利益,轻易满足患者的不合理需求。短期看似“成功”的手术,往往隐藏着长期的副作用和后遗症。<br><br>“医美是一门外科科学,医生的职责是帮助患者变得更健康、更自信,而不是让他们在不必要的风险中越陷越深。” (任冲医生与求美者的合影,照片均已获得被采访人同意)<br><br>如今,任冲医生通过互联网各平台推广“严谨医美”的理念。在科普中,他讲解手术原理和风险评估,强调:“手术的第一标准是安全,第二是自然,第三才是美观。”越来越多的患者通过线上科普了解了手术的适用条件,从而减少不必要的焦虑。<br><br>“越来越多的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医生入驻各互联网平台,是一个好的开始。”任冲医生认为,这让更多人看到科学的医美选择,也让专业医生的责任感和职业素养被公众熟知。面对浮躁的医美市场,严谨&科学的线上科普和问诊是推动行业规范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