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刻在心里的日子

樱滝

<p class="ql-block">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我的心中总会泛起层层涟漪,这是个令我永生难忘的日子。人生之路,已走过大半个世纪,其间历经无数磨难与坎坷,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1969年1月24日,是我踏上上山下乡知青之路的日子,往昔的回忆如烟似雾,一幕幕在眼前展开,特别是出发那天的情景,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对于知青岁月的回忆,众说纷纭,而我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心态去看待,出发时的豪情壮志与插队期间的表现始终如一。知青生活虽苦,但与那些在抗战时期,从大城市冒着生命危险,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奔赴延安的革命青年相比,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知青岁月的回忆,是对青春的缅怀,是人生长河中一座不可磨灭的里程碑。</p> <p class="ql-block">1968年底,各报刊纷纷发表文章和专题,强调“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毛主席挥手我前进,上山下乡干革命!”随后,福州一中老三届的学生,从初一到高三,都被列为福州市首批上山下乡的知青,统一前往闽北山区的顺昌县农村插队落户。此时,省直机关相关部门动员干部子女跟随福州一中的学生一同上山下乡,省卫生厅领导班子更是积极动员所属系统的干部,要求他们带头将子女送去做知青,因为这是一场政治运动,每个干部都无法置身事外。正值文革期间,父亲和他的许多同事都被关在学习班,已经很久没有回家了,现在却让他们回家动员自己的孩子参加上山下乡。卫生系统共有四十多个子女成为首批插队知青,每家都有两三个孩子前往,1969年1月15日的《福建日报》还刊登了卫生厅的相关报道。省卫生厅领导在省卫校召开了系统的欢送大会,我作为知青代表在会上表达了坚定的决心。</p> <p class="ql-block">彼时正值文革期间,连续大半年在学习班的父亲被允许回家做我们三姐弟的思想工作,要求他带头将我们送去做知青。父亲回家半天,与我们亲切交谈,鼓励并告诫我们在农村要克服困难好好锻炼,不要怕吃苦,随后又匆匆返回学习班,直至我们踏上征程都没有再见一面。这种情况并非我们一家独有,卫生厅大院里的家庭几乎都是如此。母亲为我和两个弟弟准备行囊,被褥蚊帐全换新。母亲将全家剩余的布票都用来购买布料和棉花,为我们赶制被褥和衣物。母亲们都在为即将远行的儿女准备行装,她们的心中满是不舍与牵挂。</p> <p class="ql-block">在票证年代,物质匮乏,棉花、衣服和被褥蚊帐都是按人口分配的。母亲平时精打细算,每人每年冬夏各两套衣服轮换,被子用4斤重的棉絮,两套被褥是四个弟弟共同使用。这个寒冷的冬天,我们姐弟三人突然要去更寒冷的山区,被褥每人都需要一套新的,每人棉被达到6斤重,褥子则用旧棉絮。幸好母亲平时管理严格,现在这些准备都派上了用场,宁愿家里过得紧凑些,也不能让我们在山区受冻。</p><p class="ql-block">母亲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坐在地上,铺开草席,缝制被子和褥子。看着母亲十来天日夜不停地牵针引线,我却什么都不会做,无法帮上母亲的忙,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母亲边流泪边缝制被褥蚊帐到深夜,几多次手被针扎破流血,母亲的手流血,我的心也在滴血。</p> <p class="ql-block">1969年1月24日下午三点,省革委在鼓屏路召开了盛大的欢送大会,红旗飘扬,场面庄重而热烈。大会结束后,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步行前往火车站,装有高音喇叭的大卡车在身后播放激昂的进行曲,其中有《边疆处处赛江南》和另一首歌曲“迎着晨风迎着朝阳……”。我们在红旗飘扬、锣鼓喧天的夹道欢送中,一直步行到车站。天色渐暗,我们才到达车站站台,家人们早已在那里等候多时,他们围上来,递上点心让我们吃,然后把行李递上车。当时送我们的火车是运兵的货车,里面铺着稻草。在一片七上八下的叮嘱声中,上车的口哨声响起,我们挤在车门口,不舍的往里走,当兵的把车门硬拉上,车上车下顿时一片哭声,火车在我们的哭泣声中缓缓驶出福州站……</p> <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如流水般飞逝,但当年的一切永远镌刻在心间。知青岁月虽然短暂,却是在人生长河中最艰难的一段。在这段岁月里,我们没有虚度光阴,而是努力锻炼自己,改造自己,树立了良好的品行,为以后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遇到困难和压力时,我们迎头而上,从不退缩。所以,我无悔于这段知青岁月。</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樱滝</p><p class="ql-block">图片/自存制作</p><p class="ql-block">音乐/感谢网络</p><p class="ql-block">2025.01.1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