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报恩寺

张谦 网名:猪八戒

<p class="ql-block">南京在历史上是一个佛教文化极其昌盛的地区,庙宇成林,名寺辈出。号称“江南寺塔之始”的建初寺,梁武帝舍身出家的同泰寺,顾恺之画维摩诘像的瓦官寺,达摩“一苇渡江”后驻足的长芦寺等,皆为人们津津乐道,耳熟能详。唐代诗人杜牧的一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道尽了曾经的繁华和沧桑。在南京历代佛寺中,由明成祖朱棣倾全国之力建造的大报恩寺,出身不凡,规模宏伟,风格独特,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中国建筑艺术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等诸多领域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其影响力和知名度远非它寺可及,称得上金陵第一名刹。</p> <p class="ql-block">东吴赤乌十年(247年),东吴大帝孙权为康居国僧人会在大报恩寺所在的长干里修建了建初寺,这是继洛阳白马寺之后中国的第二座寺庙,也是中国南方建立的第一座佛寺。为供奉佛祖,孙权还修建了阿育王塔。经过考证,阿育王塔约建于东汉献帝的兴平年间,是南京最古老的佛塔,也是中国最早的佛塔之一。</p><p class="ql-block">晋太康年间在建初寺的遗址上复建,改名为长干寺,延续到唐朝。北宋端拱元年(988 年),僧可政得唐三藏玄奘大师顶骨舍利,于长干寺建塔瘗藏;宋天禧元年(1017 年),重修后的长干寺改称天禧寺,寺塔易名“圣感”;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 年),诏改天禧寺为“元兴慈恩旌忠教寺”,改塔名为“慈恩塔” 。</p> <p class="ql-block">天禧寺在明永乐六年毁于火。永乐十年明成祖朱棣敕工部于原址重建并修造九层琉璃宝塔,以报答父母(父亲朱元璋、生母碽妃和养母马皇后)。该寺更名为大报恩寺。</p><p class="ql-block">该寺自永乐十年(1412)十月十三日午时动工,由郑和与另一名太监汪福主持其事。在大报恩寺营造期间,正逢郑和连年出使海外,对这项巨大的建筑 工程难以兼顾,致使当事人多把相关军夫人匠擅自役使,以致工程进展缓慢。直到郑和担任南京守备,时常亲临现场督促指挥,工程进度加快,至宣德三年 (1428)八月初一始告完成。整个工程耗资钱粮银 248.5万两白银,其中有郑和下西洋节余款项 100 多万两,参与营建的军匠夫役达10万人之众。</p> <p class="ql-block">大报恩寺施工极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宫的标准来营建。大报恩寺临近秦淮河,地质稍软。在全寺建造之初,地基均用木炭垫底,其方法是地基上先钉入粗大木桩,然后纵火焚烧,使之变成木炭,再用 铁轮滚石碾压夯实,使地质不再迁变,能够承受重压,再在木炭上加铺一层朱砂,起到防潮杀虫的作用。竣工以后, 郑和还特其从海外带回的“五谷树”、“娑罗树”等奇花异木种植在寺内。其中五谷树是珍贵的海外树种,郑和共带回来两棵,另一棵在南京的天界寺内。五谷树非常神奇,据说:“结子如五谷,亦有似鱼蟹之形者”,也就是说结的果实好似稻谷、小麦、黄豆、玉米、高粱等谷物,也能长出像鱼、蟹模样的果实。 </p> <p class="ql-block">明代的大报恩寺坐东向西、规模宏大,全寺整体建筑分为南北两大部分, 寺庙主体部分(山门,佛殿、琉璃塔等)居北半部,附属部分(僧房、禅堂、藏经殿等)居南半部,南北两部分之间由围墙隔开。 大报恩寺北半部主体建筑中轴线布局排列有序:山门(金刚殿)— 香水河桥—天王殿 —大雄宝殿—琉璃塔一观音殿—法堂。</p> <p class="ql-block">2007年初南京对大报恩寺遗址持续进行考古发掘。2008年8月,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的铁函中发现了七宝阿育王塔、佛顶骨舍利等一系列世界级文物。</p><p class="ql-block">根据大报恩寺地宫出土石碑上的文字记载,这座地宫始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年间的长干寺地宫,出土了以佛顶真骨为核心(碑文记载由印度高僧施护携带来华)。这些宝贝是被“进呈”然后“以铁口函安置”的。 这些重大发现对于研究宋代佛塔地官的建造、舍利瘗藏制度,中西佛教的传播与交流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p> <p class="ql-block">南京有着近两千年的佛教文化积淀,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p><p class="ql-block">明清时期,大报恩寺为中国的佛教中心,与灵谷寺、天界寺并称为金陵三大寺。当时佛教的十大宗派在寺内都设有讲座,供僧徒任意选修;并雕版印刷了号称"南藏"的大部头佛经六百三十七函五千余卷收藏于寺内。经版雕刻于大报恩寺并在该寺长期保存、印刷流传的《永乐南藏》,影响最大。</p><p class="ql-block">自永乐十八年(1420)《永乐南藏》雕成以后,一直到清康熙年间,大报恩寺一直承担着中国绝大部分寺庙的印经任务,是中国佛经流通的绝对中心。汉文佛教大藏经,是汉文佛典的总集。大藏经的编撰、雕刻、印刷,一直被视作是至高无上、功德无量的盛事。明清两代,大报恩寺在这一领域拥有着独一无二的崇高地位。在明清出现的5部大藏经(其中官刻4部、民刻1部)中,有3部官刻与大报恩寺及其前身天禧寺有关。其中直接相关的为《初刻南藏》(以前称《永乐南藏》)。而在北京雕刻的《永乐北藏》,不仅以《永乐南藏》为范本,而且其主持者有不少是来自大报恩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