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村:岁月长河中的悠悠变迁

清风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周至县城西北方向,距离县城仅3公里处,有一片充满故事的土地——清河村。它静卧于此,四周与多个村庄相邻,东接下侯村,南邻五泉村,西毗下三屯和二龙村,北连渭永村与渭洲村。全村总面积达2.5平方公里,2340亩的耕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如今,这里居住着2100余人,划分成8个村民小组,下辖1组(张家桥又称清河庄,包括杨家、张家吊庄)、2组(南闸口)、3组(苏家院、常家、张家)、4组(赵家䆲䆡、杜家)、5组(刘家桥、潘家、张家)、6组(下二屯)、7组(下涛河)、8组(杨家庄)等村落,隶属于四屯镇,犹如一颗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着独特的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历史溯源与村堡兴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悠悠历史长河中,渭河历经多次变迁,从窄到宽,由小变大,至宋代以后,受秦岭阴坡周至境内峪水,如黑河、沙河、泥峪河等不断冲刷,其水流基本北移,南岸留下广袤滩地。此后,各朝各代陆续有外地人迁居至此垦荒,也有朝廷有组织的移民行动,为这片土地带来了生机与活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清河村现存碑石记载,最早建堡的是二屯。元朝至正十九年(1359年),东二屯、西二屯便已出现。东二屯一直坚守现址,西二屯原本位于清河5组潘家附近,无奈后来遭受渭河洪水肆虐,不得不上迁至现中二屯处,下二屯以薛、陈两姓村民居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下涛河于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建堡,张、何两姓是这里的主要家族。下涛河的张姓,源自山西洪洞县,明朝中后期,兄弟三人迁徙至此,在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其中一支向南迁移建堡,从此便有了上、下涛河之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的张家桥、张家吊庄、3组张家的3支张姓,分别在乾隆、嘉庆、同治时期,从上涛河陆续迁居此地。上涛河张姓人丁兴旺,家大业大,民国时联合清河村张姓在村里建有张家词堂,建筑标准高,规模大,解放后被政府征用,为候家村镇政府办公场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乾隆六年(1741年),南闸口(2组)建村。刘家桥、杨家庄的刘姓,从 来家村迁徙而来。赵家䆲䆡的赵姓和杜姓,由下三屯迁入,5组的张家由槐花迁入。三组的苏姓和常姓则在清朝同治年间先后落户于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历经数百年的繁衍与融合,如今清河村宗族姓氏多达30余个,其中张、杨、薛、刘、赵、王、李、陈、潘、常、苏姓人数最多。这些姓氏的祖根繁杂,源远流长,个别族姓虽人口不多,但也是近百年来移居至此,为清河村增添了多元的色彩。</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行政建制的更迭之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民国初年,清河村隶属二屯乡,之后又划归永和乡第7保,当时其地域范围涵盖二龙村董家(二龙6组)、北闸口(渭洲6组)、侯家庄(渭永8组)。一组张应辰、六组陈祖余曾任第7保保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49年,新中国成立,开启了清河村行政建制的新篇章。1949 - 1957年,组建二龙乡,下侯村也被纳入其中,全乡共分为4个行政村,清河村为第2、3行政村。第2行政村包括下二屯、下涛河和杨家庄;第3行政村包括张家桥、刘家桥、赵家䆲䆡、潘家、苏家和南闸口等,1958年大乡建立,清河村隶属于渭滨乡。大跃进后期成立营,随后又设立管区,称二曲管区。公社化后,清河村归属蚕桑大队,统归城关公社管理。从解放直至八十年代,清河村一直被称为清河大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十年代,村制调整,董家划归二龙村,北闸口划归渭洲村,侯家庄划归渭永村。1975年张家吊庄整体搬迁至张家桥。1984年,清河大队更名为清河村,一直沿用到今天。二曲管区也先后更名为侯家村乡、侯家村镇,2018年又与四屯镇合并,清河村自此归属于四屯镇管辖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村名由来的神秘面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的村名,已沿用七十多年,其由来有两种说法。最为权威的一种说法与当地独特的水系相关。周至与眉县交界以东是广袤平坦的渭河冲积平川,终南山流出的阳化河,与从渭河上游引出的渭惠故道灵轵渠交汇后,一路向东奔去,这一段被称作清水河。清水河在辛庄村北引出一条支流,流经下三屯村北,从张家桥村前潺潺流过,继续向东注入沙沙河。同时,还有两条水渠从下三屯南面的南湖流出,一支从下涛河村南向东流淌,另一条从下二屯村北穿过。这三条支流如灵动的丝带,横穿清河村,人们便将它们统称为“清河一、二、三支流”,清河村名也由此诞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另一种说法则与村庄的局部地名有关。张家桥所处的清河一组,曾名叫清河庄,或许是出于对这一名称的喜爱与传承,“清河”二字便被用来命名整个村子。值得一提的是,周至县将清水河管理站办公驻地设在了下二屯村。岁月流转,如今三条支流仅剩下两条,且均被拉直改道,成为防洪渠,静静守护着这片土地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四、自然资源与特产的兴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地处渭河滩地,自古以来,水渠纵横交错,形成了独特的地理风貌。村子南半部的土壤为垆土和沙土,北半部则是盐碱地。解放初期,土地改革完成,土地归集体所有,清河村改为清河大队,以小队为单位开展集体生产。为了改善土壤条件,村民们年年投身农田基本建设,将土地修成拢蜣田,一畦水地搭配一畦旱地,精心种植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同时兼种杂粮、莲藕、油菜、棉花等。在房前屋后,人们还栽种了桃、杏、梨、枣、葡萄、柿子等果树,日子过得也算丰衣足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十年代以前,水浇地面积将近占全村耕地的一半。然而,随着渭河上游截流,清河村水源日益紧缺,曾经生机勃勃的稻田逐渐消失不见。文革期间,以阶级斗争为纲,清河大队虽在群众运动中走在前列,但过度的政治运动使得集体生产受到极大影响,粮食产量极低,村民们生活困苦,只能私下去秦岭山中砍柴变卖,换取粮食艰难度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大地,许多农户尝试种植苹果、猕猴桃。但由于清河村盐碱地多、土层浅、地下水位高,这些果树出现根烂、叶黄、果小、产量低等问题,最终不得不停止栽植。80年代初,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土地分到每家每户,村民们劳动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连年丰收,温饱问题基本得到解决。八十年代以家庭为单位的养鸡热潮在全村兴起,养鸡户多达80%,张巨康、吴巨练成为远近闻名的养鸡大户。家庭妇女以刺绣为主,将成品在哑柏市场售卖。后来,随着化肥的广泛应用,盐碱地得到有效改良,各种农作物产量大幅提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00年以后,种粮食经济效益不高,村民们又将目光投向苗木花卉种植。但由于市场风险抵御能力不足,成片的苗木无人问津,大部分村民在这次尝试中并未获得收益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五、源远流长的文化教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自古以来就尊师重教,这种优良传统在张家桥表现得尤为突出,书香传家的氛围浓厚。清末秀才张焕堂,被尊称为“教书先生”,他在下侯村三官庙开设学馆,对二曲礼学精通娴熟,培养出许士杰、侯晋富等众多进步人士,这些学生大多在解放前后担任过乡长,其中许士杰是新中国周至县首任县长,下侯村也因此被称为“乡长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张家桥长门张寿轩,曾任国民党县党部汇报秘书,潜心研究书法、礼学。经常与县上名人庞文举、李云清(下天屯人)等人探讨书法,与新亚村吴汉杰研究礼仪,其书法、礼学造诣极高,被称为县西“写家”,在乡里声名远扬,是备受尊崇的一方绅士。他的七弟张应更是黄埔军校第七期学员。张家桥的长门一支,耕读传家,文化底蕴深厚,后辈中炳午、炳勋、炳月、炳琦、炳耀,均为特高级教师,享誉周至教育界。长门在旧社会拥有上百亩土地,土改时被定为地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77年,高考制度恢复,这成为改变许多清河村学子命运的转折点。张炳琦、张炳耀堂兄弟俩,作为老三届毕业生,高中毕业回家务农长达十年。但他们怀揣梦想,仅用不足两个月的时间复习,便一举考取大学。张炳琦先后在周至四中、一中任教,后担任周至县教育局普教科科长;张炳耀则在周至中学成为教学骨干,被评为特级教师、市劳模,还先后担任周至二中校长、周至中学党支部副书记,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的故事,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河村学子。</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八十年代以来,张周勤和张周社、薛周利和薛建利、张建平和张建军兄弟等也相继被中高等学校录取。张周勤学校毕业后,进入陕西省委工作,其儿子清华大学硕士毕业后,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奖学金,取得博士学位,如今在美国硅谷的科技公司发展。张周社从陕西师大中文系毕业后,坚守教育事业,在周至中学、西安市第一中学任教,评为高级教师,他的儿子在985大学本硕博连读,现在中国农科院工作。薛周利毕业于陕西工学院,分配到陕西钢厂工作;薛建利在1986年高考中获得全县理科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与毕业于市卫校刘家桥的刘普霞结婚,全家移居加拿大已25年,发展良好。张建平延安大学毕业,现在宝鸡市工作;张建军山西大学毕业,现任周至县秦保局副局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清河村总共走出了一百多名大学生,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就有十几名。据统计,现有二十几名公务员,十几位老中青教师,分布在省内外从事行政或教育工作,其中特级、高级教师多达六七名,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清河村赢得了无上的荣誉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六、淳朴浓郁的风土人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的民风淳朴善良,村民们勤劳勇敢。无论是中年人,还是老年人,都乐观开朗、坚定自信,身上散发着良好的文化素养与道德修养,整个村子弥漫着浓郁的书香文化气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解放前,清河庄的李志成,在周至县旧政府任保安大队长,有“十八弟兄”在当地颇具威名。其中老七刘振兴,枪法如神,骑在飞驰的自行车上,竟能精准地将插在地上的香头打灭。他们与村里人和谐相处,从不仗势欺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庄的吴振林,乡亲们称他为“吴二老汉”,一生乐善好施,村里送其牌匾“宽厚可佩”。他在建社前拥有土地上百亩,家中有车马、长工,土改时被定为地主。但他为人宽厚,解放初主动为家里的四名长工张某、王某、刘某等娶妻分田,让他们得以在清河庄落户,开枝散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参加抗美援朝的有二组张俊杰、四组杜鹏林,回乡后被政府授予“人民功臣”牌匾。一组杜生文援朝回国后,转业到西安市木材公司四站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清河村更是丰富多彩。这里有秦腔自乐班、曲艺团、广场舞队、秧歌队、锣鼓队、农家书屋等。清河一组的吴安仓,凭借对秦腔艺术的热爱,自学成才,主工花脸,在省市县秦腔大赛中多次获奖,已70多岁仍活跃于演出现场,为村民们带来欢乐。2014年,清河村广场舞队在参加镇政府举办的庆“七一”群众广场舞大赛中,荣获三等奖。下二屯的清河曲艺团,在工艺美术师杨柏栋团长的带领下,不仅在民间频繁演出,还多次受邀参加公演,每次演出深受十里八乡观众的喜爱与好评 。</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七、闪耀时代的当代名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杨波,曾用名杨安民,清河一组文革前第一位大学生,化工专业本科毕业,退休前在陕西省宝鸡磷肥厂工作,任高级工程师,在磷肥生产领域贡献卓越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是技术研发成果显著。1992年,他研发的以硫磷混酸分解磷矿粉制造富过磷酸钙取得成功,产品通过陕西省化工产品质量检测。1989 年,在《陕西化工》发表论文,对省内用高镁矿料浆法生产磷酸一铵的情况展开研究与总结。同年,他还发表相关论文,对利用钾长石磷矿生产复合肥进行研究探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二是磷石膏应用试验有成效。1991年,开展磷石膏改良宝鸡渭河滩潮土试验,并对磷石膏作筑路材料的试验进行调研,为解决宝鸡磷肥厂副产磷石膏的处理问题提供思路和方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三是持续探索其他研究领域。1993年,在《陕西化工》上发表论文,对利用富过磷酸钙制取饲料磷酸氢钙及磷酸铵钾进行研究。同年在《应用化工》发表论文,对磷铵料浆的浓缩和干燥技术进行研究总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苏志刚,清河三组(苏家院)人,是能源化工领域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退休前任西北化工研究院副院长。</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3. 杜育龙:1971年出生于清河四组的一个书香门第。1991年从郑州大学新闻系新闻漫画专业毕业后,凭借着出色的才华,成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为西安翻译学院教师。在《人民日报》《讽刺与幽默》《中国漫画》等众多知名报刊杂志上发表了大量作品。他擅长四格漫画和儿童漫画,独特的风格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他还涉足漫画肖像创作,展现出多方面的艺术才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杜育龙创作的作品涉及童话、戏曲剧本、散文、诗歌、小说等多个方面。漫画集《嘟嘟雀》以少年儿童的纯真可爱为主题,用生动的漫画语言传递美好;《四丫头》则围绕爱情和家庭生活,通过精彩的对话构建故事,充满趣味。文学作品如童话集《道昭昭》、戏曲剧本《乘风船》、散文集《杜版集》、诗集《四季赞歌》、长篇小说《礼拜天》等,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作品被收录于《陕西美术50年》《陕西漫画50年》《中国漫画家辞典》等大型书刊,在文化界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4年,在陕西省廉政漫画征集活动中《从小教育》荣获二等奖。</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4. 施乐风:1986年6月6日,施乐风出生于清河一组。他是华语音乐界的一颗新星,作为独立唱作人,其作品风格多样,融合了流行、民谣、摇滚等元素,歌词富有诗意与哲理,旋律动听且易于传唱,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个人风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2016年发行的《带你逛周至》,将周至的风土人情和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一经推出便受到广泛关注,被周至县政府及各大媒体发布报道,点击量突破百万。同年创作的《大西安》生动地体现了西安的历史文化与现代风貌,该作品被西安市委宣传部“西安发布”专题专版发布,受到省内外权威媒体的报道和各界的高度好评。在2016年发行的《兄弟一碗面》,用简单而真挚的情感,描绘了兄弟之间的深厚情谊,深受听众喜爱。由于对家乡周至的大力宣传,2017年,施乐风被周至县政府聘请为“中国 - 周至猕猴桃宣传大使”。2024年发布的《盩厔,周至》,施乐风邀请菲律宾音乐人jayson吉森作曲,巧妙地融入ska音乐风格和rap说唱元素,以“我为家乡代言,青春助力振兴”为主题,全方位展现了周至的历史人文、生态工业以及乡村产业振兴等内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清河村,这片充满历史底蕴与人文气息的土地,承载着无数村民的回忆与梦想。在岁月的洗礼下,它不断发展变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独特的魅力。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清河村将继续书写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