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含义为形容名声不显,但此词有争议,建议使用“寂寂无名”表达名声不显,而“籍籍”用于形容名声显赫。</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的深度解析</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的字面解释</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这一词组,从字面意义上看,似乎是在描述一种“名声不显,名册上没有名字”的状态。然而,深入探究,“藉藉”二字在汉语中原本用于形容名声盛大、显著,与“无名”相结合,在汉语造词规律上显得颇为不合情理。这种矛盾的组合,让人不禁对这个词组的真实含义产生好奇。实际上,“藉藉无名”可能是一种误用,原本或许应为“无籍籍名”或“寂寂无名”,用以准确表达名声不显的意思。</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的引申含义</p><p class="ql-block">尽管“藉藉无名”在字面解释上存在些许困惑,但在日常语境中,它已被广泛接受并用来形容那些名声不大、不为人所知的人或事物。这种引申含义,使得“藉藉无名”成为了一个表达低调、默默无闻状态的常用词汇。然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这个词组本身存在的争议性,正式场合或需要精确表达的语境中,建议使用者谨慎选择,以免产生误解。</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的出处与来源</p><p class="ql-block">关于“藉藉无名”的出处,目前并无确切的文献记载。在《现代汉语词典》、《辞海》、上海辞书版《成语大辞典》等权威工具书上,均未能找到这一词组的身影。这进一步印证了“藉藉无名”可能并非一个传统意义上的成语或固定词组,而是近年来在语言使用中逐渐形成的新表达。其来源或许与人们对“籍籍”与“无名”两个词汇的误解或创新组合有关。</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在句子中的用法及示例</p><p class="ql-block">尽管“藉藉无名”在出处和字面解释上存在争议,但在实际语言使用中,它已逐渐融入了人们的日常表达。例如,在描述一个初出茅庐、尚未崭露头角的年轻艺术家时,可以说:“他目前还只是个藉藉无名的艺术家,但相信未来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这样的用法,既表达了艺术家目前名声不显的状态,又蕴含了对其未来潜力的期待。</p><p class="ql-block">与“藉藉无名”相关的近义词与反义词</p><p class="ql-block">与“藉藉无名”相近的词汇有“默默无闻”、“无名小卒”等,这些词汇都用于形容名声不大、不为人所知的状态。而与之相对的反义词则包括“声名显赫”、“赫赫有名”等,这些词汇则用于形容名声极大、广为人知的人物或事物。通过对比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藉藉无名”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和用法。</p><p class="ql-block">'藉藉无名'在现代语境下的应用与变迁</p><p class="ql-block">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语言的发展,“藉藉无名”这一词组也在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含义和用法。在现代语境下,“藉藉无名”不再仅仅是一个表达名声不显的词汇,它更多地被用来形容那些默默努力、尚未被大众所认知但具有潜力的人或事物。同时,由于网络文化的兴起和社交媒体的普及,“藉藉无名”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网络上默默耕耘、尚未获得广泛关注的创作者或内容。这种语境下的“藉藉无名”,既包含了对现状的无奈,也蕴含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憧憬。</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藉藉无名”虽然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词组,但在现代语境下,它已逐渐成为了人们表达名声不显、默默无闻状态的一种常用方式。然而,为了语言的准确性和表达的精确性,建议在使用时仍需谨慎考虑其语境和含义,以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同时,也可以尝试探索更多准确、生动的表达方式,以丰富我们的语言世界。</p><p class="ql-block">“籍籍”是有名还是无名?</p><p class="ql-block">湖北日报客户端广水频道</p><p class="ql-block">2024-03-20 10:34:21</p><p class="ql-block">来源:《咬文嚼字》杂志</p><p class="ql-block">某书有这样几句话:“他感到自己的籍籍无名是一种痛苦。他渴望以某种形式显示自己的独特存在,这可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激情,为此人们会采取不同的方式。”玩味文意,“他”所痛苦的显然是自己无名的状况。但是,“籍籍”一词并不是“无名”,而是“有名”。</p><p class="ql-block">《辞源》中“籍籍”有专门的词条,下设三个义项。其一为纷扰,如《汉书·刘屈氂传》:“事籍籍如此,何谓秘也。”其二为纵横交错貌。第三项为名声甚盛貌。可见“籍籍”不但是有名,而且是很有名!它在古籍中是个常用词,并没有歧义。</p><p class="ql-block">《全唐诗》中也可拈出诗句来佐证。李颀《放歌行答从弟墨卿》(卷一百三十三):“徒尔当年声籍籍,滥作词林两京客。”李白《赠韦秘书子春二首》之一(卷一百六十八):“高名动京师,天下皆籍籍。”韦应物《大梁亭会李四栖梧作》(卷一百八十六):“英声久籍籍,台阁多故人。”高适《钜鹿赠李少府》(卷二百一十一):“李侯虽薄宦,时誉何籍籍。”从以上四例中均可看出,“籍籍”是名声显赫之义。</p><p class="ql-block">很明显,“籍籍”是有名,而非无名。文中“籍籍无名”可改作“寂寂无名”。</p><p class="ql-block">“籍籍”“无名”拉郎配</p><p class="ql-block">汉典·通识·汉文化</p><p class="ql-block">金文明</p><p class="ql-block">电话铃响。我拿起听筒,就听到那头传来刚学了几天英语的朋友安荆的声音。他先向我念了一首中西合璧的打油诗:</p><p class="ql-block">来叫come去叫go,一块洋钱叫做one dollar。</p><p class="ql-block">“籍籍无名”啥来路,能否请你告诉我?</p><p class="ql-block">我没好气地冲了他一句:“你要问什么?说清楚点儿!”</p><p class="ql-block">“就是‘籍籍无名’这个成语啊!它的意思谁都可以猜个八九不离十,但出处呢,没有人搞得清楚。你能帮我查一下吗?”</p><p class="ql-block">我想了一想,脑子里一片空白,便又问他:“你这是哪里挖来的馊米饭?恐怕是自己信口开河编造的吧!有没有例证?马上用‘伊妹儿’发几条过来。”</p><p class="ql-block">例证很快就传过来了。满满当当的两张纸,竟有八条之多。其中最让我吃惊的是,还有金庸先生的大作《笑傲江湖》。这里摘抄几条:</p><p class="ql-block">岳不群的名字虽然叫“不群”,却十分喜爱朋友,来宾中许多藉藉无名,或是名声不甚清白之徒,只要过来和他说话,岳不群一样和他们有说有笑……(金庸《笑傲江湖》第六章“洗手”)</p><p class="ql-block">同构不同于同级。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余秋雨台湾演讲·阅读建议》)</p><p class="ql-block">享誉国际的史学大师这回关心的是一些社会上籍籍无名的小人物,如操作机器的工人、杂货店商、公交售票员和酒吧男侍。(萧秀琴《小人物的故事》)</p><p class="ql-block">以色列著名政治家西蒙·佩雷斯在与藉藉无名的对手竞争以色列总统一职时以数票之差惜败。(李寒秋《高标见嫉,直烈遭危》)</p><p class="ql-block">情况正如安荆所说的那样,这四例中的“籍籍(藉藉)无名”,只要联系上下文一看,就可以猜到它们都是“没有名气”的意思。没有名气,本来只要用“无名”二字就够了,不需要外加什么“籍籍”或“藉藉”,对表意毫无影响。但一般作家大都讲究文采和修饰,如果有现成的古代成语或典故,他们总喜欢借来一用,因为那要比平淡直白的双音词生动得多。例如“默默无闻”“寥寥无几”“碌碌无为”,确实要胜过“无闻”“无几”和“无为”,尽管它们的意思完全一样。但是,在中心词前面加上修饰成分,必须有一个前提,即修饰和被修饰的两个部分要“配合默契”,不能牛头不对马嘴。如“默默”形容“不出声”,“寥寥”形容“很少”,“碌碌”形容“平庸”,它们跟“无闻”“无几”“无为”的搭配,可谓榫卯接合,非常贴切。但“籍籍(藉藉)”和“无名”就不一样了。没有古汉语知识的人,根本不知道“籍籍(藉藉)”是什么意思,看见别人(特别是名人)在用“籍籍(藉藉)无名”时,就囫囵吞枣地把它咽下肚去,临到自己写文章,便随口吐出来使用,反正总的意思不会错,管它前后能不能搭配。然而,有点古汉语根底的人,一看这个“籍籍(藉藉)无名”,就会感到不是滋味。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籍籍”和“藉藉”都是古汉语,现在早已不再单独使用,你要把它从故纸堆里找出来发挥余热,怎么能不管其本身的意义,就跟互相矛盾的“无名”来个拉郎配呢?</p><p class="ql-block">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作为形容词的“籍籍”和“藉藉”,在古汉语中使用时究竟有哪些意义。根据现有的文献资料,它们主要有三个义项:</p><p class="ql-block">(一)纵横交错、杂乱众多貌。《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不被创刃横死者,佗佗籍籍,填坑满谷。”《汉书·司马相如传》“籍籍”作“藉藉”。又《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季龙取十三种物,著大箧中,使辂射,云:‘器中藉藉有十三种物。’先说鸡子,后道蚕蛹,遂一一名之。”</p><p class="ql-block">(二)形容众口喧扰。《汉书·江都易王非传》:“国中口语籍籍,慎无复至江都。”颜师古注:“籍籍,喧聒之意。”《南齐书·乐预传》:“外言藉藉,似有伊周之事。”</p><p class="ql-block">(三)形容声名盛大。唐杜甫《赠蜀僧闾丘师兄》诗:“大师铜梁秀,籍籍名家声。”仇兆鳌注:“籍籍,声名之盛也。”《史记·游侠列传》索隐述赞:“游侠豪倨,藉藉有声。”</p><p class="ql-block">这三个义项,不仅仅限于以上所引的例证,可以说,它们是从两汉到清末的大量古代文献资料中概括出来的,都包含众多、盛大的意思,而绝对不能解释为数量少或没有。由此可以证明,用“籍籍”或“藉藉”来跟“无名”搭配,无异油水相和,黑白相混,是十分荒唐的。</p><p class="ql-block">有些学者已经撰文指出,“籍籍(藉藉)无名”中的“籍籍(藉藉)”可能为“寂寂”之误,是由于读音相近而造成的。这种意见不无道理。如果今后还有人想使用这个词语,不妨改为“寂寂无名”或“寂寂无闻”。</p><p class="ql-block">小结:</p><p class="ql-block">【查无依据的“籍籍(藉藉)无名”】该词很常用,名家笔下也不时可见,如金庸《笑傲江湖》第六章“洗手”:“来宾中许多藉藉无名…之徒”。余秋雨先生的文章中用到了“籍籍无名”,《余秋雨台湾演讲·阅读建议》:“他是万人瞩目的文化名人,你是籍籍无名的青年学生”。“籍籍”和名有关系,但“籍籍”是名声显赫之义,而不是“籍籍无名”。民国有人写文章用“无籍籍名”,感觉要表达的意思是名气还没有那么大,而不是毫无名气;后来可能进一步就变成了“籍籍无名”。人民日报最早是在1989年出现“籍籍无名”这个搭配。查看但现在大小词典皆未收列,因“籍籍、藉藉”之义无法与“无名”搭配,此乃错误组合。有人认为这是“寂寂无名”之讹。古有“寂寂无闻”,释义:不出名。看来,写作“寂寂无名”是一种选择。成语有“默默无闻”“寥寥无几”之类,而“jíjí无名”很可是对它们的模仿。但关键是“籍籍(藉藉)”与“无名”没有意义上的联系,故“籍籍无名”“藉藉无名”纯属无中生有,是没来由的拉郎配。有学者认为,与其用“籍籍无名”“藉藉无名”,不如用“寂寂无名”,因“寂寂”与“无名”还是有关联的。</p><p class="ql-block">2018年十大语文差错:沙特记者遇害报道中的词形错误:“籍籍无名”</p><p class="ql-block">2018年10月,沙特记者卡舒吉在沙特驻土耳其伊斯坦布尔领事馆遇害,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介绍该事件的背景时,有媒体称卡舒吉家世在中东赫赫有名,并非“籍籍无名”之辈。“籍籍无名”应是“寂寂无名”。汉语中“籍籍”一词,常形容声名盛大;“籍籍无名”在逻辑上是说不通的。</p><p class="ql-block">寂寂无名侧重于强调某人非常低调,没有引起人们注意,就像默默无闻一样,通常带有一种宁静或者淡泊名利的感觉。而籍籍无名则更强调一个人缺乏知名度,没有在社会上留下痕迹或者名声,通常用来形容那些默默工作但没有得到社会认可的人。</p><p class="ql-block">寂寂无名更多带有一种超然或者隐逸的色彩,而籍籍无名则更强调社会地位和名誉上的无名。</p><p class="ql-block">在汉语中,“籍籍”这个词有多种含义,最初源自形容众多和纷乱,如司马相如的《上林赋》中“它它籍籍,填坑满谷”。它也可指众口喧腾,如《汉书·江都易王非传》中的“口语籍籍”。在表达声名方面,“籍籍”与“籍甚”相关,意指名声显著,如《汉书·陆贾传》中的“名声籍甚”,韩愈在《送僧澄观诗》中也用“籍籍”来赞美声名。</p><p class="ql-block">然而,“籍籍无名”或“寂寂无名”这两个词汇在现代工具书中并未收录。通常,“籍籍”与有名相关,因此“籍籍无名”应理解为“没有什么名声”。然而,这个词的形成可能是误传,因为“籍籍”本身就有名声的意思,将有名和无名结合并不符合汉语造词的逻辑。正确的用法应该是“无籍籍名”,而非“籍籍无名”。</p><p class="ql-block">至于“寂寂无名”,可能是为了纠正“籍籍无名”在逻辑上的问题,将“籍籍”改为“寂寂”,虽然勉强可以理解,但依然不是标准的用法。总的来说,“籍籍无名”这个词汇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误解,应当避免误用。</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5日于郑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