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四季春常在

南山

到昆明一定要来登临一次大观公园内的大观楼,不为公园内的景色,只为一睹悬挂于大观楼临水一面门柱两侧的由清代孙髯翁所作的长联。<div> “五百里滇池奔来眼底,披襟岸帻,喜茫茫空阔无边。……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br> 站在“古今第一长联”的楼檐下,奔来眼底的不是茫茫空阔无边的五百里滇池之水,只是在公园里常见的那些亭台楼阁和花花草草,以及被分割成一块又一块的曾经的滇池之水呈现在眼前。如今登楼远观放眼望去,也只能是二、三里之遥了。<br> 曾经奔来眼底的五百里滇池此时已化作一缕青烟,以往壮阔的场景,现在也只能在我们各自的心中去描绘去想象了。<br> “数千年往事注到心头,把酒凌虚,叹滚滚英雄谁在?……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div><div> 此时站在大观楼下重读这长联,从心底里发出的一声的感叹:沧海桑田、物是人非。<br></div> 昆明的胜景在西山,昆明的美丽在滇池。<br> 离开云南民族村乘索道由东至西跨过被人称为“高原明珠”的滇池,真没想到初识滇池,不是在水边、而是在空中。<br> 临空望远,本是一大快事,当时望着水天相连的滇池,没有激动、有点沮丧;没有喜悦、有点悲伤。没有任何词语能描绘出我眼前所见到的滇池,也没有任何语言能形容我当时的心情。<br> 我只是蓦然地想到闻一多先生的那些诗句: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br> 登上龙门,极目远望,原为西山诸景之冠的滇池,不再是天水一色,青山依旧在,绿水已长去,凭栏远眺,只是平添了几多的惆怅。<div> 多少年过去了,据说如今的滇池在有司的治理之下,一定是恢复了以往的妩媚,一定已是上下天光、一碧万顷了。<br></div> 路南的石林不过一个大盆景而已,如织的游人乃是此景中流动的点缀。游览石林,无感。 在昆明城东约七公里的鸣凤山上,有一座用黄铜铸成的大殿,在阳光的照耀下,光芒四射,映得翠谷幽林金光灿烂,故而得名“金殿”。<br> 金殿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公元1671年平西王吴三桂重新修葺。因而此处也留下了几多关于吴三桂的传说。<br> 游览金殿,漫步在幽静的山道上,穿越小径、树木苍翠,闲适之情油然而生。除了被优美的自然风光所陶醉之外,一丝怀古的心绪也会不时地袭上心头,重檐飞阁依旧在、世事物事已全非。<br> 想当年,吴三桂一怒为红颜而降清、又不知何因又反清,往事不断地被戏说,云里雾里、后人实难分晓个中的缘由与曲折,如今也只能以讹传讹,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br> 一失足成千古恨,想想也是。能富贵一时、焉能富贵一生;能威权一时、焉能威权一世。在这个世界里,人只不过是天地之间一个匆匆的过客而已。<br> 以铜为镜、可知衣冠;以人为镜、可知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替。<br> 古训不知是否依然,不知道。<br> 但我知道:往事如烟、世事如戏,人世间几百年来的悲欢离合也只是弹指一挥间。<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