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介石的三次下野与复出

美心门

<h3>蒋介石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关键人物,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蒋介石一生中,从1927年南京政府成立,到194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22年中,三次从统治中国的位置上下野,辞归故里奉化。这三次下野,有的是被逼无奈,有的是以退为进,三次下野,三次复职,反映了蒋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操纵权力的机谋。</h3></br> <h3>第一次下野</h3></br><h3>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后,蒋介石率总司令部赴前线指挥作战。国民革命军在工人农民支援下打垮了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湘、鄂、赣、闽四省完全光复,并继续向豫、皖、苏、浙进军。</h3></br> <h3>1926年12月,国民党中央党部和国民政府自广州迁往武汉,但蒋坚持要迁都南京,冀图直接控制。</h3></br><h3>1927年3月,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统一党的领导机关决议案》等一系列提高党权、防止个人独裁和军事专制的决议,取消了蒋的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和军人部长职务。后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残酷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并在广东和东南各省“清党”,从而破坏了第一次国共合作。</h3></br><h3>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在南京另立“国民政府”,与武汉国民政府对峙。武汉方面的汪精卫、唐生智等人为了争夺国民党“正统”地位,积极推动东征讨蒋,武汉东征军沿江东进,威胁南京。桂系李宗仁、白崇禧等人联合武汉等各派反蒋势力,乘机控制南京周围,与蒋介石貌合神离,连何应钦也支持桂系让蒋介石下野。再加上北伐战争进展不顺,蒋介石在徐州战役中败于北方军阀张宗昌、孙传芳的直鲁联军,声名狼藉,内外交困,不得不暂避锋芒,于8月13日辞职下野。</h3></br><h3>9月,南京国民政府同武汉国民政府合并,因南京简称“宁”,武汉简称“汉”,史称宁汉合流。宁汉合流的实质是国民党各个派系的暂时联合,他们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宁汉合流后的政府,仍称南京国民政府。</h3></br><h3>9月28日蒋介出访日本寻求支持,同当时的日本首相田中义一举行密谈,日蒋订立密约:蒋承认日本在满州的特殊利益;日支持蒋介石政权,并贷款4000万日元助蒋介石。在日蒋勾结过程中,美亦指令其驻日公使与蒋介石订立美蒋密约:美国支持蒋介石统一中国;美国在中国的一切权益蒋介石政府应保障;承认日本在东北的特殊利益及其它各国在中国的利益。这两个密约既是日美两大帝国主义在华权益的重新保证,又是蒋介石东山再起的后盾。回国后,蒋离弃妻妾,与宋美龄于12月1日结婚,从此与宋子文、孔祥熙联姻,通过他们加强与美国的联系。</h3></br> <h3>各派势力在斗争中都感到,只有借助蒋介石的力量才能有效的对付敌手。蒋介石感到时机已成熟,1928年1月重任总司令职,2月主持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全面改变孙中山的革命政策;会上被举为中央政治委员会主席和军事委员会主席,蒋介石初步掌握了国民党党政军大权,蒋的政治赌注收到了预期的效果。</h3></br><h3>第二次下野</h3></br><h3>1931 年2月28日,国民政府立法院长胡汉民因反对订立训政时期约法(确立以国民政府主席为中心的集权体制)遭国民政府主席兼行政院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蒋介石拘禁,并于次日将其软禁于南京汤山,史称汤山事件。该事件引起了中国国民党内部的公开分裂,造成了宁粤对立的局面。</h3></br> <h3>胡汉民</h3></br><h3>1931年5月27日,两广军阀陈济棠、李宗仁以及汪精卫派、孙科派、西山会议派等国民党派系在广州成立国民党中央执监委员会非常会议,经该会决议成立广州国民政府。同日,公布组织大纲11条,推定唐绍仪、汪精卫、邓泽如、邹鲁、孙科、林森、陈友仁、李宗仁等17人为国民政府委员,唐绍仪、汪精卫、古应芬、邹鲁、孙科5人为常委,轮流担任国务会议主席。同时又成立军事委员会,将粤、桂两省的军队编为国民革命第1、4集团军,陈济棠、李宗仁分别任司令。</h3></br><h3>1931年9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下达总动员令,出师讨蒋,一度占领湖南衡阳。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入侵东北三省。大敌当前,宁、粤双方被迫停战。在“团结御侮,共赴国难”的口号下,宁、粤双方皆表示愿意停止军事行动,和平解决争端。</h3></br><h3>10月蒋介石释放胡汉民,宁、粤双方在上海召开和平会议,11月各自召开中国国民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12 月 15 日,蒋介石因各方压力所迫,宣布下野。12月22-29日,国民党四届一中全会在南京召开,选举林森为国民政府主席、孙科为行政院长,这次会议后,国民党内各派表面上实现了统一。1932年元旦,统一的国民政府在南京宣告成立。粤方发表通电,宣布取消广州非常会议及广州国民政府,实现宁粤合流。</h3></br><h3>1932年初,日本调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蒋介石以“蒋汪联合”的名义重组政府,重新担任最高军事指挥职务,汪精卫任主席兼行政院长、宋子文任副院长兼财政部长、孙科任立法院长。3月1日正式恢复军事委员会,蒋介石任委员长。</h3></br><h3>第三次下野</h3></br><h3>经过1948年秋冬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战略决战,使蒋介石赖以发动内战、维系统治的主力部队基本上被消灭。同时国民党内部反对蒋介石的声音越来越高涨,蒋介石一向的对手李宗仁更是不依不饶,双方矛盾再次激化,而美国了对蒋介石政府也逐渐失去的信心,当时的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甚至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议,由李宗仁来代替蒋介石。当时很多国民党内的委员认为蒋介石是国共和谈的最大阻碍,所以纷纷要求他下野,李宗仁后来提出五项和议主张,其中一条就是蒋介石下野。</h3></br><h3>1949年1月1日,蒋介石发表文告,表示愿意和谈,但这也只能算是最后挣扎的缓兵之计了。1月21日,蒋介石在南京发表“引退”声明,由副总统李宗仁代行总统职权。当天,蒋介石再次回到了浙江奉化老家,但仍以国民党总裁的身份幕后操纵党政军大权。这一次下野,蒋介石当然也是做好了再次复出的准备,他也知道,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的统治即将不复存在,因而将大量黄金储备和战略物资运往台湾,为国民党将来在台湾的统治打下基础。</h3></br><h3>1950年3月,在台湾站稳脚跟的蒋介石在台北“复职”重任“总统”,此后一再连任四届,并连续当选国民党总裁,直到1975年去世。</h3></br> 蒋介石在金门刻石<h3> <h3>蒋介石在台湾</h3></br><h3>原因</h3></br><h3>那么蒋介石为什么能够在每次下野后迅速重新上台呢?其中军事原因是关键因素。</h3></br><h3>蒋是军队的司令,又是黄埔军校校长,培养了大量的军事将领和政治精英,这些军事力量在蒋下野期间,依然是他重要的政治资本,许多人成为了蒋的忠实支持者。掌握军队就掌握着军事资源,包括武器、装备和训练有素的士兵。在面对外部威胁或战争状态时,国民党往往需要强有力的军事领导者,蒋凭借其军事背景和经验,成为应对这些挑战的理想人选。</h3></br><h3>蒋利用军事力量来影响政治局势,包括调动军队以支持自己的政治行动,对政敌施加压力,通过控制军队来间接控制政府机构。</h3></br><h3>在国民党内部,蒋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自己的派别,这些派别在党内拥有相当的影响力,能够在关键时刻为他提供支持。蒋精于政治策略,他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调整自己的策略,以赢得党内的支持。他还擅长与其他政治派系建立联盟,通过政治交易来巩固自己的地位。在某些情况下,蒋会通过政治妥协,与其他军事或政治派系达成协议,以换取他们的支持,从而重新上台。</h3></br><h3>更多书籍及日用品可进入我的商品橱窗购买,多谢惠顾。</h3></br><h3>您的赞赏是对我最大的支持和鼓励!</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fFRGrGEcTrT2O4H3oYWafw"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