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时空的铜鼓之声

LM

<p class="ql-block"><b>  - 2024 广西冬至南宁行(8)</b></p><p class="ql-block"> 参观广西民族博物馆连抄带拍记录了不少,写游记时漏掉了一个铜鼓展览。返回东北后,才想起来。故将资料东拼西凑,补记一篇游记。</p> <p class="ql-block">  铜鼓,是流行于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地区长达2700多年的一种青铜礼乐器。自古以来,铜鼓与当地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铜鼓文化。广西被称为"铜鼓之乡",铜鼓文化在这里世代流传并发扬光大。</p> <p class="ql-block">  铜鼓曾作为权势和财富的象征,既是祭祀用具和娱乐用具,广泛用于集众、盟会、战阵、庆典、婚丧等场合;又是一种综合艺术品,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身,其独特的造型和丰富的纹饰,反映了铜鼓使用民族当时的经济状况、文化面貌和社会生活,堪称一部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p> <p class="ql-block"><b>源起滇濮</b></p><p class="ql-block">春秋早期(约公元前8世纪),是铜鼓艺术的萌芽时期。生活在我国云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濮人从炊具铜釜中创造了打击乐器铜鼓,即万家坝型铜鼓。</p> <p class="ql-block"><b>从釜到鼓 </b></p><p class="ql-block">万家坝型铜鼓 32厘米</p><p class="ql-block">1973年出土于云南省宾川县白羊村</p><p class="ql-block">口径12厘米,高11.6厘米</p><p class="ql-block">万家坝型钢鼓鼓面窄小,鼓髯特别影胀,鼓足短,足径大,体型小而略扁;器壁浑厚,熟表相糙,有的通体无纹,有的装饰稚拙简朴的纹饰,是后继铜鼓装饰艺术的萌芽。</p> <p class="ql-block"><b>釜鼓演变示意图</b></p><p class="ql-block">关于铜鼓的起源,有皮鼓说、绅于说、木臼说、铜釜说等,其中铜釜说得到了</p><p class="ql-block">共存,器型与铜釜十分相似。有的鼓面还带有烟货,说明铜鼓是由铜釜发展行变而成。</p> <p class="ql-block"><b>俚僚铜鼓</b></p><p class="ql-block">汉至唐末(约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9世纪),是铜鼓发展的鼎盛时期,巨型铜鼓异军突起。据史籍记载和考古资料,壮族先民乌浒、俚僚都曾铸造和使用铜鼓,在充分吸取先进铸造技术的基础上,将铜鼓工艺推向极致。这一时期,铜鼓铸造崇尚魁伟体形和繁辱纹饰,特色鲜明,自成一系,其象征权势和地位的功能尤为凸显。</p> <p class="ql-block"><b>传承</b></p><p class="ql-block">铜鼓寄寓了丰富的稻作文化信息,承载着娱神娱人的文化功能。铜鼓习俗建立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互惠共享、互联互通、互动互学、和睦共生的基础之上,历经千年传承至今,形成了区域化的、多民族共享的精神财富,成为抒发情感、凝聚力量、振奋精神的重要载体。</p> <p class="ql-block"><b>瑶山鼓风 </b></p><p class="ql-block">分布在广西大化、都安、巴马、南丹、田林、西林等地的瑶族,现在仍保留着使用铜鼓的习俗。不同支系的瑶族使用铜鼓的习俗有所区别,尤以铜鼓舞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b>苗寨鼓曲 </b></p><p class="ql-block">广西南丹县中堡苗族在九月九、春节时敲打铜鼓,以庆祝丰收和新年;此外也有在丧葬仪式中敲打铜鼓的习俗,一般与木鼓搭配使用。敲打时,鼓手右手执槌击打鼓面中心,左手执竹条或木棍击打鼓身,发出高低不同的音色。</p> <p class="ql-block"><b>端节鼓庆 </b></p><p class="ql-block">水族打铜鼓历史悠久,据《宋史.蛮夷列传》载:"抚水州,诸蛮族类不一……其族铸铜为鼓。"现代水族有"敲起铜鼓好过端"之说,"端"意为"岁首""新年"。端节期间,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水族村寨有铜鼓的人家都会将铜鼓请出,悬挂于中庭敲打娱乐。</p> <p class="ql-block"><b>布依鼓调 </b></p><p class="ql-block">布依族有在婚丧仪式中使用铜鼓的习俗。据明嘉靖《贵州通志》载:"仲家婚姻用牛马,有丧击铜鼓举哀。"敲打铜鼓时将铜鼓悬挂于横木上,由两人肩扛,一人站立于铜鼓旁边敲打。舞蹈的男女手持竹竿撞击地面,闻鼓起舞。</p> <p class="ql-block"><b>彝人鼓舞</b></p><p class="ql-block">滇桂交界彝族的铜鼓舞以小鼓为公,大鼓为母。公鼓音调高昂尖细,母鼓音调低沉悠扬。舞者随鼓点起动,舞步轻松、节奏欢快。舞步多根据采棉、纺棉、织布等生产场景演变而来。</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b>藏于四海 </b></p><p class="ql-block"> 因其独特价值,古代铜鼓被国内外各大收藏机构收藏。除了铜鼓流传分布区外,国内收藏铜鼓较为集中的是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文博机构。海外收藏铜鼓的国家则包括欧洲的奥地利、德国、法国、英国、瑞典和意大利,以及美洲的美国和东亚的日本等国。</p> <p class="ql-block"><b>鼓声远扬 </b></p><p class="ql-block">东南亚地区是铜鼓文化的分布区域之一。越南、缅甸、老挝、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的克木人、克伦人、苗族人、低族人、彝族人、泰族人至今仍有使用铜鼓的习俗,使用场合从王室庆典到民间礼俗,神圣而热烈。</p> <p class="ql-block">广西是出土、使用、收藏铜鼓大省(区),至今发现有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的铜鼓,八大类型齐全,总数量世界之最。其中,以广西地名命名的铜鼓类型有冷水冲、北流和灵山三型。根据2014年全区铜鼓调查资料明,广西文博馆(所)现收藏有古代铜鼓772面。据不完全统计,广西民间收藏保存的铜鼓约为1500多面。《后汉书》开始,关于广西铜鼓的记载,可谓史不绝书。广西铜鼓凝聚着各民族先民的聪明智慧和大造力,是广西历史与文化的象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 <p class="ql-block">纹饰 </p><p class="ql-block">铜鼓上的纹样丰富繁荣,精工细致;立体雕塑造型生动,古朴自然。包罗万象的纹饰既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元素,美美与共,汇于一鼓,表达着铜鼓铸造者和使用者对宇宙万物的理解和想像,寄托着他们的情感和希冀。</p> <p class="ql-block"><b>几何纹样 </b></p><p class="ql-block">冷水冲型、北流型、灵山型铜鼓上装饰着大量的几何纹样,因而也被称为"几何纹铜鼓"。工匠们摒弃了石寨山型铜鼓的写实风格,采用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的装饰方法,在狭窄的晕圈内按捺出精细工整的云纹、雷纹、席纹等纹样。它们与主晕一起,构成了铜鼓富有特色的装饰图案。</p> <p class="ql-block"><b>风俗画</b></p><p class="ql-block">"风俗画"刻画于麻江型铜鼓鼓面内壁,应为工匠随手勾勒,内容包括建筑、动植物和人物故事、活动场景等,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民俗礼仪。</p><p class="ql-block"><b>祈年图</b></p><p class="ql-block">引自闻宥《古铜鼓图录》第二十一鼓</p> <p class="ql-block"><b>石寨山型铜鼓上的椎牛图</b></p><p class="ql-block">"椎牛酬神"是南方各族先民的一种古老习俗,在今天云南、贵州和广西的一些地方,仍可看到相似场景,如广西南丹瑶族有"砍牛送葬"的习俗。</p> <p class="ql-block"><b>铸造 </b></p><p class="ql-block">铜鼓的铸造技术是各民族融合共生、交流互鉴的结晶。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铜鼓的合金成份、矿料来源、铸造工艺、调音技术等进行了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根据对现存铜鼓的考察,古代铜鼓的铸造方法包括泥型合范法和失蜡法,发展到现代被沙范法所取代。</p> <p class="ql-block">立体装饰 </p><p class="ql-block">铜鼓立体塑像,是一种在平面装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圆雕艺术,多出现于鼓面,也见于鼓足或鼓腰等处。造型精致多样,以动物形象为主,其中又以蛙最为常见,鸟、龟等次之。这些雕塑营造出高低错落、起伏有致的生动效果,大大丰富了铜鼓的艺术表现形式。</p> <p class="ql-block">民族博物馆的建筑,其造型就是一面铜鼓的轮廓。可见铜鼓在广西的历史地位一斑。铜鼓在博物馆必须有一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