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与广州朋友在惠州告别后,我们一路向潮汕方向行驶。路经梅州,打卡一下。梅州是中国古代州府一级的行政区划,历经了多次区划级别和名字的变化,但古城自宋朝筑城以来无论元、明、清朝代如何更迭,城址始终没变,形成了具有传统地域特征的老城风貌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宋开宝四年(971年)从敬州更名为“梅州”。明洪武二年(1369),废梅州为程乡县,隶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乡升为“嘉应州”,隶属广东省。辖地包括程乡、平远、镇平及以前为惠州府所统的兴宁、长乐五县,称为“嘉应五属”。嘉庆十二年(1807),升嘉应州为嘉应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末清初,由于战乱和天灾,一部分中原汉族人开始南迁至福建、江西、广东等地。这些南迁的汉人中,有一部分在清初继续迁移至广东东部,即现今的梅州市。他们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传统和习俗,与当地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梅州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是全球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被誉为“世界客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客家文化的基本特质是儒家文化,梅州老街区一座建于南宋淳元年的学宫(孔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客家文化主要流行于广东的深圳、梅州、惠州、河源 、韶关;福建的龙岩、三明;江西的赣州;广西的贺州等地及国内外其他客家人聚居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梅州市历史文化街区位于城区江北,始建于1932年,全长约1000米,街区内有众多中西合璧骑楼建筑,街区文化内涵和建筑特色展现了客家地区独有的风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老街街道的命名具有历史文化气息。梅江区凌风路是为纪念南宋末丞相文天祥,并且南门城楼也改称为“凌风楼”,连接凌风东路、凌风西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打听得知梅江区西阳镇白宫新联村里有一座值得一看的客家民居建筑,联芳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联芳楼是一座二层客家民居建筑,由旅居印尼的侨商丘麟祥、丘星祥兄弟投资建造。1931年动工兴建,1934年竣工,取名“五叶联芳华”。当年耗资共24万光洋,大概相当于今天的4800万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联芳楼的设计融合了中西建筑风格,正面有三个凸起的钟楼式大门,门和窗户上装饰有动物和花草浮雕,钟楼上还塑有狮子滚球、双龙夺宝、雄鹰展翅、天使临门等雕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楼面富丽堂皇,外观精美。内部设计坚持客家围屋风格,建有多个天井,继承了客家民居的中轴对称传统,又采用了西洋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联芳楼依然住着三户丘氏人家,游客暂时无法进入内部参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梅州市继续前往潮汕的路上,顺道拐进了大埔农村,认识一下客家围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埔县全境通行客家方言,客家风情浓郁,被誉为“客家香格里拉”,被国家文化部纳入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范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围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围屋通常是以一个或多个祠堂为中心,向外扩展出许多房屋,形成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围屋是客家地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内涵丰富,形式多姿多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姓围屋祠堂。围屋(围村)始建于唐宋,兴盛于明清,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方文化的地域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见到围屋的踪迹。随着时间的推移,围屋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建筑形式,体现了客家人的团结、互助和坚韧不拔的精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始于元末明初的钟姓围屋,祠堂大殿今年坍塌了,钟姓家族准备筹资重建。客家围屋通常由高墙围合而成,呈现出坚固稳定的特征。其形状多样,包括圆形、方形和长方形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钟姓围屋的后外墙。围屋外墙通常由水泥或黄土夯筑,墙厚较大,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隔热性能。外墙设有坚固的关门,以提高安全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百多年的田姓祠堂准备翻建,建筑材料已经备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不足百年的刘姓祠堂今年才翻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常情况下,宗祠的维修费用由所有权人自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参观围屋时,遇到两个在大城市打过工的年轻人,热情邀请我们进家里一起喝茶聊天。 他们毕竟在深圳等地打过工,北京、上海都去过,见过世面。很快彼此没有了年龄、地域、文化、城乡的距离。话题无外乎当下主要社会问题,不免都对未来多有迷茫。相互鼓励一下,期盼美好未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村里传统与现代共存,围屋祠堂与新式楼院并进。改开后的农民如同早年的客家人,走出围屋也带回来了财富 、新观念和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大埔一路来到潮汕,开启东海沿线游。先从汕头跨海上南澳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地理上看,东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北起江苏启东圆陀角与韩国济州岛的连线,南至广东南澳岛与台湾鹅銮鼻的连线,东临太平洋,西靠大陆。南澳岛是中国东海的南端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澳大桥是广东汕头市境内连接澄海区与南澳县的跨海通道,广东省内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跨海大桥。线路全长11.08千米,全桥长9.342千米,上岛方向单向收费,90多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位于粤东闽南交界海面的南澳岛,是海上交通的要冲,素有“潮汕屏障、闽粤咽喉”之称,自古在军事上具有重要地位,至今依然保持着重要的军事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澳岛更是东南沿海通商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也是大陆对台和海上贸易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郑和七下西洋,曾五次途径南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澳县由37个大小岛屿组成,南澳岛是群岛中第二大岛,中国唯一全岛域国家4A级旅游景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东方夏威夷”之称的青澳湾,海湾似新月,海面如平湖。金黄柔软的沙湾绵延2400多米,坡度平缓,沙质洁净,一直延伸至水下百米以外,无礁石无淤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呈月眉形的青澳湾,是广东省两个A级沐浴海滩之一。(网络图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自然之门”,是南澳北回归线标志塔,我国11座北回归线标志塔之一,唯一一座位于海岛上的北回归线标志塔,处于北回归线与我国大陆东岸的交点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澳岛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和适宜的自然条件,为生蚝及其它海洋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绝佳的环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澳岛的养殖基地面积达25000亩,主要养殖生蚝、海参,虾、蟹、贝等海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名桥之一。广济桥始建于南宋,历时359年才形成完整的格局,被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启闭式桥梁”,百姓嘴里的“过河拆桥”,白天搭桥晚上拆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桥横跨韩江,联结东西两岸,集梁桥、浮桥、拱桥于一体,为古代广东通向闽浙交通要津,是潮州八景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济桥全长518米,由东西二段石梁桥和中间一段浮桥组合而成。石梁桥由桥墩、石梁和桥亭三部分组成。石梁宽5米,东边梁桥长283.35米,有桥墩12个和桥台一座,桥孔12个;西边梁桥长137.3米,有桥墩8个,桥孔7个。</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桥墩用的都是大青麻条石,上游桥墩为尖形,可以缓解降低上游水流的流量和压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桥亭顶部用的是坚实、色泽美观、质感优良和易加工等特点的坤甸木,坤甸木不必做防腐处理,风吹日晒不变形。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浮桥,潮州人称梭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间浮桥长97.3米,由十八只木船连接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济桥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始建,初为八十六艘梭船及一个桥墩,以后逐步修筑,至明嘉靖九年(1530)形成了“十八梭船廿四洲(墩)”的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济桥上每两个桥墩之间铺有四根大石梁,每根石梁长度约13至15米截面长,宽约1.2米,重约53至60吨。在古代设备简陋落后的情况下,架设这样巨大的石梁,其难度超乎想象,足以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薏和精湛的建桥艺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链接东西石桥的浮船每天10点钟开始就位链接两端,大概2、30分钟后放人通行。为保证安全,人流控制在625位。下午五点停止桥上通行,浮桥撤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灯下韩江水波光粼粼,广济桥如水上舞动的蛟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古城是历代郡、州、路、府、县的所在地,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人文昌盛,文物荟萃。古城有四个城门,分别是广济门、太平门、镇海门和金城楼,还有多个城门,包括上水门、竹木门和下水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济楼的城门楼的“东为万春”有典故来历。清末,广济楼的牌匾被一场台风吹掉了。潮州府决定重新立一块牌匾挂在城楼上。这次牌匾的撰写不拘一格,潮州府向民间广泛应征牌匾,无论秀才举人还是百姓白丁,都可以参与牌匾书法竞争。之后民间收集了几百幅匾额书法作品。其中的一副出色的书法作品竟出自广济楼底下东门街市上一个卖油炸的小伙子。出身不抵才气,潮州知府接纳了这幅牌匾书法作品。从此,广济楼上就高高悬起这幅油炸郎的墨刻精品--“东为万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济楼的夜景比白天更美,射灯打在朱柱格子窗上,显得雄伟壮观。广济门城楼是潮州古城七门中最巍峨壮观的一座。它始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是一栋砖木结构的三层歇山顶楼阁式建筑。古代潮州匪患多,将城门关上,能有效防御敌人。韩江夏天发生洪灾时,将城门关上,也可以防洪,保障古城里百姓生命和财产的安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城楼楼门的功能也现代化了,可单向行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老城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核心区域内有省级以上文护单位14处(国保级7处),开放的景区(点)十余处,其中4A级旅游景区2个,现存民居代表性历史建筑百余处,享有“京城帝王府、潮州百姓家”的美誉。整个古城区就是一个融合了生活居住、旅游观光、文化展示和商业贸易于一体的城市历史中心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中心的牌坊街是全国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在两侧中西合璧的骑楼街中矗立着22座中式明清石牌坊,形成了国内独特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街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在的牌坊街全长1948米,每座牌坊都有其独特的名称和背后的故事,记录了潮州历史上众多有节义、有功德、有科第的士子们的事迹,成为激励后人的典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牌坊是为嘉靖壬辰科状元林大钦而建。林大钦,字敬夫,自号东莆子,潮州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年)二十一岁状元及第。为粤东地区唯一文状元。授翰林院修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七俊坊是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甲辰科潮州府同榜进士林光祖,章熙、黄国卿、郭维籓,陈昌言、苏志仁,成子学而建。林光祖、章熙、郭维籓、苏志仁、成子学为海阳人。黄国卿、陈昌言是揭阳人。被后世称为“明代潮州前七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后八贤,又名戊辰八贤,是指明代潮汕地区出现的辜朝荐、郭之奇、黄奇遇、宋兆禴、粱应龙、杨任斯、陈所献、李士淳八位贤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总制坊是为明兵部侍郎、三边总制翁万达而建。牌坊是一个地方经济文化发达的标志之一。有说“坊之多而知风化之美,巷之多而知民居之密,坊与巷俱以多为贵,而巷多又不如坊多之可贵。” 据记载,昔日潮州府古牌坊最多时达570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开元寺前身为“荔峰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诏令全国挑选十大州郡各建大寺,以“开元”名之,潮州开元寺便是其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开元寺大雄宝殿于2024年9月进入了修缮工程施工阶段,遗憾只能看到作业平台的搭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大雄宝殿前四座石经幢,分别为5米8层、7米25层,由石雕构件迭砌而成,虽石表严重剥蚀、图象斑驳,但其线条明快、手法凝炼的雕刻如力士、覆莲、双龙夺宝等图案以及《准提咒》《尊胜咒》及梵文尚隐约可见。这几座石经幢与平常所见石经幢风格略有不同:尖顶细身、弥勒肚,似塔非塔。这些都是开元寺始建时所造,正宗唐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38年的遗物,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天王殿正门匾额大书:度一切苦厄。两侧对联篆书:“百万人家福地,三千世界丛林”。殿中“开元镇国禅寺”六个遒劲凝重大字的匾额,由已故原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题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代倭寇侵犯我国沿海地区,但倭寇也信佛,只侵犯沿海不敢侵犯潮州城,当时就认为潮州开元寺能镇国保疆,改封为“开元镇国禅寺”,后延用至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悲殿,新建于公元2004年,重檐竭山式仿古建筑,面阔五间30米,进深25米,高12.85米,建筑面积1600平米,规模略小于大雄宝殿。大悲殿是专为供奉86尊汉白玉观世音菩萨像而建。外有一对新添的石经幡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阿育王式塔四座,代表“四大部洲”,即东胜神洲、南瞻部洲、西牛洲、北俱卢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开元寺总占地面积11031平方米,寺内建筑有四进,形成庞大的四合院式建筑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飞檐上瓷雕的花鸟虫鱼栩栩如生,在阳光下流波婉转、熠熠生辉,极具潮汕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潮州古城不远的龙湖古寨,始创于宋,围寨于明,繁盛于清,见证了潮汕地区从农耕时代到商业时代的历史变迁。古寨的布局很讲究,是先人按照九宫八卦修建的。从北寨门到南寨门,一条石板路纵贯南北,是寨中主干道,称为直街,直街中间高,两头低,形似“龙脊”,加上该寨四周韩江水、池塘湖水环绕,因而得名“龙湖”。龙湖最多时曾有72个姓氏,至今寨子里仍有21个姓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湖古寨保留有寨门与周围的一小段城墙。称寨不叫村,据说与抗倭有关。明嘉靖年间,为防御倭寇的侵扰,筑寨自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方伯第由新加坡殷商、新加坡潮州八邑会馆创办人之一刘正兴建于民国十二年(1923)。刘正兴为明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福建按察使、广西左布政使、潮州先贤刘子兴之裔孙。刘子兴是抗倭名臣,故居房屋为三进二十四间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进为进士第,此为表示主人刘子兴系明嘉靖二十年的进士;二进方伯第,这是表示官阶的,刘子兴官至广西布政使(这在潮汕地区众多府第中较为少见),三进为继成堂,四进后包,五进为浮坛,东面带从厝,浮坛后面为花园,总占地面积为1642平方米。有后人在院中,不让游客进入,只能从门外看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方伯第所在的隆庆巷,整洁、宽亮、有气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州唯一的女祠——阿婆祠,是明末清初的潮州巨富商人黄作雨为其生母修建的祠堂。黄作雨富甲一方,曾捐资修建黄宗祠,但因其母周氏是妾侍,无资格入祠堂接受祭拜。黄作雨打破世俗陈规,干脆为其母单独建了阿婆祠。阿婆祠门匾上书"椒实蕃枝"四个大字,为清初大儒进士翁廷资所写,说明当时潮人的思想开放和进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许氏宗祠(省文保单位)由许氏三世祖(质翁公)于明朝成化十六始姓,是古寨内最大的祠宇,占地面积为1127平方米。建筑结构为石立柱,屋架为"三载软藤” 做支撑,保留明式风格,古朴大方。第一进是凹肚门楼连过厅,木质框架,门额上书“许氏宗祠”,门联为“太岳家声远,高阳世泽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进是“仿学宫大门”,木制结构,中门门额悬挂“鞠躬”门匾,门联为“柱史门第,儒学家风”,彰显许宏宥、许桔庄两人科名。门两侧配石鼓一对,显得官家气派。宗祠平时开两边的门,遇到族里大事或者有科举功名的人回乡祭祖时,才开启中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进是“明序堂”。两廊下的灰塑麒麟花窗,栩栩如生,在宗祠装饰麒麟,传达先人希望子孙后代能成为圣人贤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厅楹下正中悬挂牌匾“明序堂”。此处是处理族内事务的场所。北侧为“柱史”,此匾由钦命总督两广军务兼理巡抚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金为弘治十四年举人为文林郎都察院山东道监察御史许宏宥立,牌匾原物至今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筑结构使用“四柱”、“三载五木瓜”为支撑,“十二花坯”、“凤冠”做装饰。三载五木瓜是潮州传统建筑中的一种结构形式,“三载”指的是上面有三条横梁,而“五木瓜”则是指在每条横梁上都有五个支撑点,这些支撑点做成木瓜形状,寓意“子孙鼻衍,五福奉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许家后代人才济济,举人、亚元、贡元分别是许守愚、许公望、许有寰和许国佐。举人是指在乡试中及格的考生。乡试是明清科举考试中的第一级考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一次。通过乡试的考生被称为举人。亚元是指乡试的第二名。贡元有一说,拨贡士中的佼佼者被称为贡元,他们在国子监学习三年后可以不用参加科举考试而直接到吏部选用,并且在朝考中获得第一名的拨贡被称为拨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进是宗族进行祭祀的场所,中间是祀奉历代祖先的神龛,堂内悬挂着许氏家族历代裔孙的功名匾额。楹下悬挂三块牌匾,正中为“著存”,由孙婿盛端明书(盛端明为许氏四世祖桔庄公的女婿,为明朝弘治十五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著存”一词在潮汕方言中意为“显赫”或“显耀”,用于形容家族的荣耀和显赫地位。许氏家族通过祠堂这一载体,将家族的文化和历史传承给后代。祠堂内的牌匾、碑文、对联、诗文等形式,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荣耀,还通过这些文化遗产,代代相传家族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北宋末年战乱不断,龙湖寨曾经遗留下一些无主的墓地。到了明代,许氏家族经过共议,将这片荒地整理之后,修建成了祠堂并命名为感恩堂,意在教育子孙后代“施恩莫念,受恩莫忘”。因为占了原住民的位置,建宗祠以后,每年春秋两祭都是两份,600多年下来一直都是这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阳第”建于明朝正德年间,面积680平方米,至今已经有五百年历史。高阳第是许氏郡望的象征,代表着许姓家族的祖上来源和历史背景。在龙湖古寨中,“高阳第”通常出现在大门前。许姓本姓姜,封地在河南许昌,族谱上记载食采高阳,因此后代在建造大格局房屋时会在大门写上“高阳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高阳第大门两侧墙上大幅的山水动物浮雕,很艺术、有气派、有品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湖古寨的府第、民居门廊柱面装饰浓重,门匾、侧壁等多绘风俗彩画,含有寓意,气派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江夏世家是指以黄氏“江夏祖”分檗而出的闽粤黄氏家族。在龙湖古寨,江夏世家的匾额被视为黄氏寻亲认同的标志。千百年来,散居在闽南和潮汕的黄氏,凭借着“江夏世家”和黄氏认祖这条纽带,在住宅大门都挂上“江夏世家”的匾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经第。明经, 汉朝时期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第,就是及第,明经科考中了的意思。</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明代以前建祠堂礼制较森严,百姓中只有取得功名以后才能建一座家庙,直到明嘉靖以后,才允许百姓建祠堂。后来随着人口发展,各宗族不断壮大,祠堂不再是一家所有,而是宗族里各家各户共同所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宗祠发展了,功能除了祭祖和议事,有时也代表着宗族的力量和体面。龙湖整个寨子有50多座宗族祠堂,许氏占了17座,黄氏12座,另外的21座就由12个宗族的祠堂构成。一个村寨有如此数量庞大的祠堂,在潮汕地区并不多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国独一无二的纪念老师的祠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龙湖古寨自古尊师重教、文风四溢。明万历年间,龙湖古寨七户子弟为客家人王侗初老师养老送终,并在老师过世后集资为他建造祠堂,且世代祭拜。100多年后,七位学生后裔又重修祠堂,同时请潮州知府周硕勋撰写碑记,让老师流芳千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进门。建于清道光四年,创建人愚太公是许特达举人的父亲。 这座民宅没有规范格局,中间留有一条通巷,两侧有十座相连的院落,占地4800多平方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平巷中规中矩,明显不及隆庆巷气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寨内的“三街六巷”布局分明,街巷呈带状分布,错落有致,古石板石条路基本完好。古寨可看内容很多,只是很多古宅大门紧闭,尤其是享有“潮州木雕展览馆”美誉的方伯第、高阳第、进士第等。需要时间慢慢走,和村民们交谈,可以听到很多人物和故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龙湖古寨按照路人的点拨,目标定为漳州东山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一点到达东山县海岸边、阴云密布,双面海的海浪相冲相撞,将大陆与东山南屿隔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山岛是福建省第二大岛,这里有着美丽的海滩和丰富的自然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山有一风动石,重约200吨,风吹石动,故名“风动石”。历经台风、地震而不倒,巍然“搁”在一块卧地凸起且向海倾斜的磐石上,有“天下第一奇石”之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保卫祖国”的碉堡下观看了云天的阴晴转换及双面海海水的合并与分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午2:40蓝天碧水,双面海水分离露出陆地,游人纷纷走过去登上南屿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自然就是这样,我行我素地给人类带来惊喜与意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东山南屿上回看东山县,东山的海滩也是很不错的。曾经的海防前沿转身旅游胜地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始建于唐代,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将军请建漳州获准,始设漳州郡,治所在漳浦县,这标志着漳州建制的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古城地处商贸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是历史建筑、传统文化集中的老城区,“老街情、慢生活、闽南味、民国风、台侨缘”是它的五大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现存老城区面积约0.86平方千米,仍较完整地保留着唐宋以来“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风貌和“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筑城型制以及九街十三巷的街道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古城以其红砖白瓦的闽南传统建筑风格著称,同时也有许多中西合璧的建筑,展现了漳州古城在历史长河中的多元文化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的建筑既有传承自中原的院落大厝,也有植根于漳州本地地理气候和闽南文化的骑楼、竹篙厝、胭脂砖等,并融合了南洋建筑符号,形成了独特的闽南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南竹篙厝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主要分布在漳州商贸活跃的集镇。竹篙厝,也称竹竿厝,是一种商住一体的建筑模式。其门户作为商铺或作坊,后院则用于生活起居,形成了前店(坊)后厝的模式。这种建筑平面形状犹如竹篙(竿)数节串列,通常沿街巷密接连排,形成鳞次栉比的群体组合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胭脂砖则是一种具有特殊纹理的红砖,主要用于建筑装饰。胭脂砖在烧制过程中,由于松枝灰烬的堆积,使得每块砖的侧表面出现规律性的黑紫色纹理。工匠们在砌墙时故意利用这些纹理,使建筑的立面形成独特的装饰效果和韵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胭脂砖常用于建筑的立面装饰,赋予建筑独特的艺术价值和美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文庙是我国四大孔庙之一,也是漳州城内最大的古建筑群,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文庙大成殿是漳州文庙的核心建筑,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和建筑特色。漳州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大成殿则是明代成化年间重修的,面阔五间,进深五间,采用抬梁式构架,重檐歇山顶设计12。大成殿不仅是闽南大型殿堂建筑的重要实例,还因其独特的斗拱和横梁设计而引人注目,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精湛技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文庙现有占地面积约6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原有古代建筑物,如明伦堂、泮池、棂星门等已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庙位于漳州市老城的中心,文庙前的泮池是明代建筑,历经岁月沉淀后经挖掘复原,展现出古老的韵味。泮池的长度达到了76米,是国内文庙建筑中较为罕见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近年漳州古城推动修旧如旧的建设,府学(文庙)门前的泮池曾被填没,在老房重压多年后重现人间。泮池四周的地面被围栏保护了起来,行人不能步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紧挨着文庙西墙有一条漳州古城仅存的古石板路——始兴南路,古称新府路。新府路是明清时期新任官员到漳州府上任的必经之路。民国八年(1919年)陈炯明主政漳州时用拆掉的城墙条石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地区原共有600多座石牌坊,现存约90座。市区有七座半牌坊,其中四座为御赐牌坊,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分别是尚书探花坊、三世宰贰坊、勇壮简易坊和闽越雄声坊。这些牌坊建于明代万历年间和清代康熙年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石牌坊中的尚书探花坊是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林士章而立。林士章是漳州历史上第一个官至尚书的人,他心胸宽阔,辛勤敬业,忠于职守,因而深受万历皇帝的赞赏,赐予御书“忠爱”匾额,褒彰他的忠君爱国。后人称林士章为“忠爱公”。主楼楼檐平板上嵌立透雕“恩荣”圣旨牌,主间匾额两面分别镌刻楷体巨字“尚书”和“探花”。坊上镂雕人物形象生动,笔势隽永,气势不凡,是现存漳州明代牌坊中保存最为完整的功名牌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尚书探花坊北28米处是“三世宰贰坊”,三世宰贰坊”是明朝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为南京吏部右侍郎蒋孟育及其父亲蒋玉山和祖父蒋相三代人而立的牌坊。“三世”指的是蒋家三代人,“宰贰”则是指吏部侍郎,即“少宰”。牌坊上刻有“三世宰贰”和“两京敭(同“扬”)历”等字样,展示了蒋家三代的功名和地位。据当地经历过文革的居民介绍这两个皇帝御赐的牌坊,文革初期造反派开卡车来拉扯,企图毁坏。结果拉不动,非但没有拆成,反而导致卡车发动机烧坏了,只好作罢,如此留下了珍贵文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明清古街上有一全国最小的庙宇,伽蓝庙,仅有3平方米。在漳州“修旧如旧”的整治中,这座尘封了60年的神秘小庙重现于世人面前,成为古街上一个耐人寻味的“看点”。伽蓝庙虽小,却样样俱全,干净整洁。伽蓝圣王像香火缭绕,供品也随着时令更新。住在附近的居民说,这座庙是“社区庙宇”,属于大家共同所有、共同维护。坊间传说:清代重修小庙旁边的“尚书探花”石坊时,不知怎么回事,石坊总是摇晃,立不稳,县令十分着急,忙上小庙烧香,随手把官帽戴到了伽蓝头上。随后,牌坊便稳如泰山。县令于是下令重修伽蓝庙,并为它戴上了官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府埕”位于漳州中山公园南门外,为漳州府衙前的一个小广场,历史上曾经的古城政治中心。府埕长约50米,宽20多米,是当时漳州府里最宽敞的路,文武官员出入仪式均在这里举行。府埕两边各是一排二层高的骑楼,这些骑楼是护法运动时期创办的新式店面,用于接待来往客商及到访客人。(护法运动,指中华民国时期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中山公园(南门)前身为漳州府治的衙门所在地。民国7年(1918)8月,粤军进兵漳州,建立“闽南护法区”,将其辟为公园,是漳州第一座公园。民国15年(1926),北伐军东路军进占漳州,将漳州公园改名为中山公园,是国内最早的中山公园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府治的衙门遗址所在地。千余年来,此处一直是漳州的州、路、府署所在地。宋绍熙元年(1190年)朱熹知漳州,故此址有“紫阳古署”之称。老衙府正堂是府衙仅存的正堂,墙高约五六米,长20多米,中央是一个宽2米多、高3米多的大门。遗址处如今是园林管理局的办公场所,不对游客开放,从外面能看到的有这紧闭的大门、门牌和一堵摇摇欲坠的老墙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山纪念亭在旧衙府左侧,民国8年,粤军陈炯明立《漳州公园记》碑。民国16年(1927)元月,北伐军废除陈炯明碑文,另镌何应钦的《漳州中山公园记》和孙中山的《总理遗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具有悠久历史的漳州古城在现代灯光的照耀下熠熠闪烁,散发出别样的生机与活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有着深厚历史和文化的古城有着特别的时间表,它的古城记忆馆、文学馆(林语堂、许地山、杨骚)、四贤馆、木偶艺术展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多个展馆开放时间都是从早9点到晚9点,给游客、本地人提供了一个非常友好的参观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是一个慢节奏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生活节奏缓慢,非常适合寻求宁静和休闲生活的人。漳州的物价也相对较低,生活成本不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蛇年春节将至,漳州水仙上市了。漳州水仙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朝,具体时间为明景泰年间。当时,在外为官的漳州人张光惠在辞官返乡途中,发现了江西吉水的山溪边有一种奇花,便将其带回家乡种植在圆山脚下。经过多年的悉心培育,漳州水仙逐渐适应了漳州的气候和土壤,形成了独特的品质,成为漳州的骄傲。漳州水仙花象征着思念和团圆,具有特殊的情感价值。漳州水仙广为外销,几乎成为漳州和全国各地春节案几上的必备之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漳州南靖县云水谣原名长教村,是个历史悠久的古老村落,因拍摄电影《云水谣》而得名。 云水谣土楼之一的和贵楼始建于清雍正十年(1732年),为内通廊式方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利用沼泽地的风水优势,促进家族的长远发展,和贵楼这座酷似城堡的方形土楼建在了3000平方米的沼泽地上,犹似陆上的方舟,如今已安然度过了200多个春秋。2008年7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贵楼坐西朝东,共五层,每层24间房沿圆周对称布置,四角分布楼梯,围合一个长方形的内院。外墙使用大鹅卵石砌成1米多高的墙脚,底层夯土墙厚1.4米,逐层收缩10厘米。这种独特的建筑结构和材料选择展示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和贵楼不远的怀远楼建于1905至1909年之间,是一座双环圆形的土楼,由简氏家族所建,楼高四层,直径38米,每层有34间房间,共136间。怀远楼采用“倾壁造”技术修建的鼓形土楼,夯土墙墙体形成柔美的曲线;外墙卵石墙脚高2.5米,二层以上设有枪眼,顶层设有四个瞭望台,楼门顶部设有防火灌水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怀远楼的建筑工艺非常精湛,楼基由巨型鹅卵石和三合土垒筑,高达3米多,墙体至今光滑无剥落。内部结构独特,包括一个用于居住的大环和一个用于教育的特殊小环“斯是室”,这是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同时也用于祭祀祖先和举行重要活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看土楼是此次粤闽游中的一大目标。 周边朋友几乎都去看过土楼,我一直等到这次游才得以亲临现场。从前面广东大埔看围屋,慢慢开始对客家人的民居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后面的行程还有专程参观永定土楼,南靖土楼打卡算是预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利用和北京朋友约在厦门汇合前一天的时间,登上了鼓浪屿。 头天夜晚厦门突然降温,一早海面阴云秋风,冷飕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浪屿是个融合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于一体、留存有千余幢风格各异建筑的美丽岛屿。心心念念了多年,终于来了。 一天时间看不过来,马不停蹄连续行走了5个小时,看到什么算什么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Union Church协和礼拜堂,该教堂由三公会成员在1863年捐款合力建造,最初称为“国际礼拜堂”。1911年,教堂进行了大翻修,并改称“协和礼拜堂”或“英国礼拜堂”。这个教堂专门为外籍基督教徒提供英语礼拜服务,后来也吸纳了懂英语的华人教徒。三公会由美国归正教会、伦敦差会、大英长老会创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被誉为最美转角之一的船屋,是一栋形似帆船的红砖楼,成为游客们打卡的景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42年英、美、西班牙三国相继在鼓浪屿设领事。英国领事馆旧址是鼓浪屿上第一座外国领事馆,见证了鼓浪屿作为中外交流重要纽带的历史。1843年,英国在鼓浪屿设立领事事务所,1844年在鹿礁顶修建了办公楼。1878年,英国驻厦门领事翟里斯上任后,领事机构升级为领事馆,并购得此建筑作为办公人员的寓所。英美两国领事馆选址都离码头不远,英国领馆离钢琴码头不远,美国领馆靠近三丘田码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44年鸦片战争结束后,美国政府在鼓浪屿设立了“交通邮政办事处”,代行领事职责。1865年,该办事处升格为领事馆,1930年,领事馆重建。该建筑经历了同治、光绪、宣统三个时期,见证了美国与中国的外交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美国领事馆旧址曾作为干部疗养所,后改为福建省海洋研究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浪屿西班牙领事馆旧址,后西班牙领事馆撤销,改为法国领事馆。这座建筑不仅是哥特式建筑的典型代表,还见证了鼓浪屿的历史变迁和文化交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西班牙在鹿礁路上建造了这座领事馆,这座建筑不仅作为领事馆使用,还兼作主教公廨和早期的天主教堂。建筑以教士代行领事职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宗教与政治交融的历史。1916年,西班牙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传教士马守仁被罗马教廷任命为厦门教区主教,并将领事馆改为主教楼,随后在此建造了教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本领事馆始建于1897年,是中日甲午战争后日本强迫清政府在厦门设立的领事馆。领事馆的选址紧邻英国领事馆,体现了日本在当时对厦门战略地位的重视。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领事馆被划拨给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依托该领事馆建设了人文社科艺术高等研究院。鼓浪屿上曾有13个国家的领事馆,分别属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德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挪威、瑞典、丹麦、奥地利和比利时。此外,意大利和俄罗斯也曾在鼓浪屿上设置过领事馆。日本领事馆是19世纪外国领事馆建筑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例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南银行由印尼华侨黄奕住于1921年创办,寓意中国与南洋的汇通联络。银行总行设在上海,1922年在厦门设立分行,随后在鼓浪屿设立办事处。中南银行曾是唯一有全国发钞权的民营银行,维系了大量南洋华侨与故乡的联系,并在近代中国金融界具有重要影响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祯祥旧居(1910年2月10日—1987年3月24日),福建厦门人,病毒学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生前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毕生致力于医学病毒学的研究工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番婆楼是福建晋江菲律宾华侨许经权为孝敬其母而建,建于1927年。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文化,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背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番婆楼的设计融合了洛可可风格和中国的传统工艺,色彩鲜丽,造型别致。建筑外部装饰讲究,圆形回廊方柱顶端装饰花卉雕塑,门框、窗套采用玉白花岗岩,楼顶四面女墙中部有画屏,绘有花卉、天使和美女等图案,显得热闹华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音堂建于1901年至1903年,最初由华人信徒自筹资金建设,西方人提供了一部分捐助。可容纳约一千人。在历史变迁中,福音堂经历了多次改建和重组。改革开放后,该堂重新回到教会怀抱,并于2001年由三一堂负责翻建成立百合园托老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繁华的龙头路广场是鼓浪屿上的一个重要地标,保留着完好的的欧洲城市广场架构和建筑,是游客和当地居民的聚集地。这里曾是重要的商业中心,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商业氛围有所变化,但其作为鼓浪屿中心地带的地位依然稳固。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浪屿音乐厅,环境优美,是高雅音乐艺术的殿堂。鼓浪屿被誉为“音乐之岛”,其音乐文化非常丰富。在岛上民居巷道里穿行,耳边总有钢琴、小提琴的演奏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钢琴码头和码头附近摆放的钢琴模型。钢琴码头的由来可以追溯到1937年,最初是为了解决厦门与鼓浪屿之间没有专用轮渡码头的问题,只能依靠舢板和双桨摆渡来往。社会贤达们倡议修建厦鼓轮渡码头,并于当年6月9日开工建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浪屿有全国唯一的钢琴博物馆,收藏了70台产于欧洲、美洲、澳洲的古钢琴。 路遇这个管风琴博物馆,本想进去却被告知要预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岛上有多位国际音乐大师,如殷承宗、许斐平等。没有特意要看哪位大师的宅子,走着走着抬眼看到了殷承宗的宅子。回京后不久听闻大师仙逝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光岩是鼓浪屿的最高点,被誉为鼓浪屿的象征。日光岩寺始建于万历丙戌,即万历十四年(1586年)的日光岩寺,弘一法师曾经住过几个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浪洞天日光岩东面巨石匾,有三幅楷书题刻,一幅横题“天风海涛”在上端;其下二幅直题,右为“鼓浪洞天”,左为“鹭江第一”。“鼓浪洞天”每字高约1.20米,宽约1.00米,左侧有楷书小字款跋三行,惜已风化。此题刻镌于1573年,是日光岩年代最早的题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绕过日光岩寺可以登上日光岩顶观看美丽鼓浪屿全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光岩与民族英雄郑成功有着密切的联系,郑成功收复台湾时曾在此屯兵。</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日光岩居高临下有着独特的军事防御条件,一路能看到很多地堡建筑,主要用于防御和观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日光岩俯瞰美丽的鼓浪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隔海相望的厦门市与鼓浪屿</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和北京飞过来的朋友们汇合在厦门,开启半月“团”游福建。第一次听说厦门沙坡尾,这一起点还是挺有意义的。沙坡尾是厦门最古老的港口之一,也是厦门港的源起之地和渔港文化的见证,曾是渔民们停泊渔船的地方,见证了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坡尾的名字来源于这里是一大段沙滩的最末端,早期的厦门港是一处弧形的海湾,这一带海湾呈月牙型,金色的沙滩连成一片,故有“玉沙坡”美称。沙坡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作为避风港使用。历史上,沙坡尾是厦门渔业的中心,形成了包含渔具厂、造船厂、水产加工厂等一条龙服务的渔业产业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坡尾被划分为“沙坡头”和“沙坡尾”两个区域,分界线是一条从碧山岩汇聚而下的溪流,这条溪流的出海口正好位于现今沙坡尾避风港坞口的位置。沙坡尾最早是一个避风坞,主要用于渔船停靠和避风。随着厦门环岛路演武大桥的修建,坞口的入口被大桥阻挡,大型渔船无法进入,导致坞口的功能逐渐减弱。</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沙坡尾的海水进出口(左边的一个小口),海水会在天文大潮期间漫过堤岸,形成独特的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宗宫”俗称龙王宫,主奉天上圣母,是沙坡尾的妈祖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朝宗宫”对面的祈愿墙上挂满了妈祖祈愿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沙坡尾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现代创意与艺术的源泉,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旅游打卡,感受历史的韵味和现代的繁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沙坡尾看“双子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世茂海峡大厦,也被称为双子塔,双子塔旁边的新楼是厦门国际悦海湾酒店,被称为“厦门第三塔”。三个高大的建筑矗立在厦门环岛路的海边上标志性很强。从外形上看,人们最先把双子塔戏称为“两刀”、“两把刀” ,后有了国际悦海湾酒店,与双子塔形成了独特的外观组合,当地人将这一地标形象地称为“三炷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环岛路是厦门市的一条重要旅游干道,起点为和平码头,终点为高崎国际机场,双向六车道城市一级次干道。环岛路的建设始于1994年,2002年全面开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环岛路上“一国两制,统一中国”八个大字的醒目标牌,取代了原来的大炮阵地,立在环岛路正对金门岛方向的位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环岛路的景观设计独特,路面随海岸线延展,绿化带、沙滩、岛礁、海景一览无余。沿线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雕塑小品,与园林绿化相映成趣,形成了独特的滨海绿色长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环岛路的建设遵循“临海见海,把最美的沙滩留给百姓”的宗旨,把厦门的亚热带风光特色完美地展现了出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夜灯下的双子塔妩媚妖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厦门第八市场,简称八市,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菜市场。自1926年建立以来,一直是厦门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承载着数代人的记忆和情感。八市可以买到各种新鲜的海鲜、肉类、蔬菜,还可品尝传统小吃摊位和老字号店铺的美食。这个百年食品供应中心充满了浓厚的市井气息和生活气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5年,孙中山先生去世后,广州国民政府决定将各地的公园、道路命名为“孙中山”,这条街由此得名。中山路是厦门最古老的商业街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两旁南洋风情的“骑楼”、街道中的人文古迹和历史遗址,展示了厦门近代历史风貌,见证了厦门百年的发展历程,在现代灯光艺术中活力四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促进生态发展和民生改善,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厦门从2018年底到2022年1月投资10亿元,建成了厦门健康步道,中国最长健康步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健康步道分为云海线和林海线。云海线全长约23公里,林海线全长约31公里。一大清早,福建的朋友带着大家体会了一把这美好的自然环境和林海步道行走带来的幸福感,羡慕厦门的人民健康地生活在这得天独厚的山水林海之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路步道不仅有山水林木相伴,随处还与历史有交集。绿丛之中一潭水,居然是百年前建的水库。上李水库始建于1924年,是中国近代第一座拱坝,由德国西门子公司设计并建造。堤坝以花岗岩条石筑砌,全长约300米,最高处达40米,坝顶面宽3米,并建有连拱形石护栏,水库末端保留了上李水库大坝。这是厦门岛内最古老的水库大坝之一,为我国东南地区最早的城市自来水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林海步道看过去对面是厦门园林植物园的登山电梯和远处的双子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到园林植物园最高处回看走过的林海步道方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普陀寺为闽南佛教胜地之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民间有说“一年走南普, 三年不受苦”。愿大家都平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普陀寺坐北朝南,依山面海而建,规模宏大,气势庄严,中轴线主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 、乐途殿、大悲殿、藏经阁。天王殿位于寺院中轴线的最前端,前殿正中供奉笑容可掬的弥勒佛,两侧立有怒目环视的四大天王。天王殿曾于1925年改建,2020年重新翻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是南普陀寺的主体中心,建筑风格为歇山顶重檐蹿角式单层砖石木构建筑,阔为八间,绿瓦石柱,雕梁画栋,集中体现了闽南古建筑的传统工艺。 大雄宝殿前的石柱上有副对联:“经始溯唐朝与开元而并古,普光被夏岛对太武以增辉”,说明其创建至今大概有1400多年的历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雄宝殿正中供奉本师释迦牟尼佛、东方药师琉璃光佛与西方阿弥陀佛,俗称“三方佛”。殿内诸佛菩萨塑像均为民国时期始塑。此殿1921年由时任住持的转逢和尚募化重建,于2006年重新翻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悲殿是南普陀寺的重要殿堂,在闽南信众的心中具有特殊地位,供奉四面观音。大悲观音像有多种,有两臂、四臂等,都是千手千眼观音的简化形式。此殿为清初收复台湾的大将施琅始建,称大悲阁,供奉玉佛观音像,后因火灾被毁,1930年由时任住持的太虚大师重修,供奉千手观音像,2016年进行了局部修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伽蓝殿”供奉着保护伽蓝的十八位护法圣众。 “伽蓝”是梵语“僧伽蓝摩”音译的简称,原指僧众所居住的园林。随着佛教的普及,隋唐之后,因汉将关羽与佛法的灵感因缘,被奉为寺院的护法神,后伽蓝菩萨的相貌以关羽相代之,俗称“伽蓝菩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普陀寺的法堂和藏经阁是同一栋建筑,始建于1936年,2010年重新翻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普陀寺天王殿弥勒佛后面供奉的韦驮菩萨,佛教护法神。</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藻井设计巧妙,无需一根铁钉,不显华丽与复杂,简单朴素中传递着佛教的智慧与力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南普陀寺建筑中的飞檐剪瓷雕是闽南一种独特的装饰艺术,具有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历史背景。剪瓷雕是一种传统的民间手工技艺,选取各色鲜艳的彩瓷器,剪成细小瓷片后拼贴成各种图案,装饰在屋脊、翘角、门楼等处,具有色彩鲜艳、造型生动、立体感强的特点。</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