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黄寺博物馆

阿利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原文件不知何故发生损坏,又做了一个副本。</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生活在北京的很多人或许都听说过“黄寺”或者“黄寺大街”这样的地名。我30多年前工作单位的老领导就住在黄寺大街附近。从那时起我就只知道这个地名,未曾想到还真有这么一个寺院。最近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使我不但知道了这个寺院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寺院里面还有一座非常漂亮、做工精美的白塔。这就是现在的西黄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博物馆位于北京市朝阳区黄寺路中段,实际上更靠近西城区德外大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历史上的西黄寺始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1652年建成,是清政府为迎接第五世达赖喇嘛而建的,集藏、汉、印建筑艺术于一体,堪称藏传佛教皇家寺院建筑艺术之瑰宝,是一个与雍和宫齐名的秘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在清代是由理藩院直辖的重要皇家寺院。作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在北京的驻锡地,西黄寺在藏传佛教界具有重要影响。数百年来,西黄寺成为清中央政府联系西藏地方的重要纽带,见证了自古以来西藏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历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六世班禅额尔德尼东行觐见乾隆帝并祝贺其七十岁寿辰,来京后驻锡于此,并在此讲经弘法,盛极一时。是年11月2日因病在此圆寂。为纪念六世班禅,乾隆皇帝敕谕在西黄寺的西侧建清净化城塔(即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的衣冠塔)及塔院,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建成,即今日之西黄寺博物馆的所在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占地位置来说,清代的“塔院”大致与现在的“西黄寺博物馆”相同,而现在的“西黄寺博物馆”则不是历史上的“西黄寺”。为避免混淆,以下单独提到的“西黄寺”为历史上的西黄寺,而“塔院”则指的是“西黄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经十世班禅和赵朴初建议,中央批准,在此创办了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200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博物馆这里之前只有喇嘛进出,游客只能在外部参观,多年后终于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博物馆实行免费预约参观制,但只在每周六、日两天对公众开放,每天上下午各300个名额,需提前七天通过西黄寺博物馆公众号预约参观。我在2024年12月21日凌晨0:46预约到了12月28日上午的参观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塔院”的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尽管山门殿檐下悬挂着写有“西黄寺”三个大字的匾额,但我们应该知道,这并不是历史上的“西黄寺”的山门殿,而是清静化城塔院的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门殿的券门两侧有券式假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门殿的大门不开,游客需要从山门殿西侧的掖门经安检并验码后进入西黄寺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下面这张塔院布局图看,“塔院”共分三进院落:第一进院落有天王殿、钟鼓楼、东西配楼等建筑;第二进院落有垂花门、东西僧舍等建筑;第三进院落有大雄宝殿、乾隆御笔碑亭、清静化城塔、东西配殿、慧香阁等建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山门殿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山门殿的北面是巨大的天王殿前广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王殿面阔三间,单檐歇山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前左右各有一个石狮子。这是东侧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西侧的石狮子。</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前左右更远处各有一根用于悬挂幡幢的幡杆及钟鼓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东侧的幡杆和钟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西侧的幡杆和鼓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西侧的幡杆座。</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王殿的侧前方、文保碑及石狮。天王殿内外共有十八根殿柱支撑殿顶。</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布袋和尚(弥勒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内两侧供奉四大天王像(我没有写错四大天王的名称和位置,现场布置确实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内西南角是手执宝剑的南方增长天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北角是手执琵琶的东方持国天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南角是手执宝幢的北方多闻天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北角是手执水蛇的西方广目天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弥勒佛像后通常供奉护法神韦驮的地方是达摩多罗居士的塑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天王殿后门处的回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天王殿的后面是二进院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站在天王殿后门向北望去可见一座红柱红门上覆黄绿相间琉璃瓦的垂花门,还可以看到远处的塔尖。</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垂花门原名牌楼门,始建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系楠木结构,造型别致、典雅,融藏、汉建筑风格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因其檐柱不落地,垂吊在屋檐下而成为垂柱,其下有一垂珠,并彩绘为花瓣形式,故曰垂花门。</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现在看到的垂花门是2008年完成复建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建前,由于年久失修,垂花门的汉白玉滚墩石已经风化、残损严重。2007年5月修缮垂花门时,将中间风化最严重的两对滚墩石进行了更换。原滚墩石保存于垂花门的东南方向不远处,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垂花门南侧最西面的滚墩石,为清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垂花门中门西侧的滚墩石,在2007年修缮时已经换为新的滚墩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垂花门中门东侧的滚墩石,在2007年修缮时也已经换为新的滚墩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垂花门南侧最东面的滚墩石,为清代原物。</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穿过垂花门旁边的掖门进入到第三进院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在三进院落南端看到的垂花门背面的滚墩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进院落中轴线上的第一座建筑是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阔五间的大雄宝殿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注:不确定这个“西黄寺”是历史上的西黄寺还是这个塔院)时所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前月台中部的丹陛石上雕有数条游龙,下有海水江崖。附近没有关于月台及丹陛石年代的说明。如果是乾隆年间的原物,则说明其级别非常之高。如果是与大雄宝殿同为1927年九世班禅大师组织重修西黄寺时所建则只能赞叹其雕刻之精美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殿內正中为班禅大师法座,西侧分别供奉释迦牟尼佛(中)、阿弥陀佛(南)和药师佛(北);东侧分别供奉强巴佛(中)、十一面观音菩萨(北),卡萨尔巴尼观音菩萨(南)。殿内不允许拍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后面正中有一个一米多高的甬道通向塔院的以汉族牌坊、花纹作衬托,巧妙融合汉藏和印度佛教诸风格的核心 ~ 牌坊和清净化城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甬道中部的西侧是西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碑亭的正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亭内立有一通《写寿班禅圣僧并赞》碑, 是乾隆皇帝为六世班禅大师祈寿而立。</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阳刻有一颗巨大的椿树,即著名的“祈寿长椿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椿树上方刻有“四体文书”《写寿班禅圣僧并赞》诗,自左至右依次为满、蒙、藏、汉文。碑上的图、诗均出自乾隆帝御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石碑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甬道中部的东侧是东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东碑亭的西侧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亭内立有一通《清净化城塔记》碑,是乾隆皇帝在清净化城塔建成之后为纪念六世班禅大师而御笔书写的,以汉、满、蒙、藏四种文字刻于碑上,称为“四体碑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阳以汉文和满文书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石碑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碑阴以蒙文和藏文书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甬道的北端是一座仿木结构三门四柱三楼石牌坊。</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石牌坊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牌坊的北面是一座石塔,即清净化城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是六世班禅大师在北京圆寂后,乾隆皇帝为表彰其爱国爱教的无量功德而修建的,建成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其结构是仿印度菩提伽耶金刚宝座式样而设立的金刚宝座塔。塔内装有经文、五香六药、金银八宝等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石塔建在3米多高的石基上,石基平面呈"亚"字形,四周围有白石栏杆。台基四角各有一座塔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塔的西南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塔的东南方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通往主塔的台阶两侧各有一尊朝天犼(在上两图的阴影处)。朝天犼又称望天犼,为清净化城塔之护塔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间为主塔,塔高15米,为藏传佛教“白塔”,由顶部、塔身及塔基组合而成。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有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浮雕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雕工极其精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塔身的正南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下依次为从塔身西南方向开始,顺时针到塔身东南方向的八个雕像。现场没有文字说明,我不能确认这些是否为八大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塔的北面是北牌楼。</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北牌楼的背面,也是三门四柱三楼牌楼,与南牌楼形制相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牌楼的北面是慧香阁,又称后罩楼,系塔院的核心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慧香阁始建于清乾隆45年(1780年),原系二层,后被毁。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出资在原台基上建成了一栋单层仿古建筑。2007年9月至2008年8月复建慧香阁时,经专家论证、文物部门批准,保留了原始台基,恢复了慧香阁的历史面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拍摄于1860年的慧香阁一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建后的慧香阁恢复了历史原貌,两层共计房屋五十间。一层有藏经殿等,二层为班禅行宫。</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游览到这里时正好赶上正午。这是在慧香阁前向南看北牌楼和清净化城塔,塔尖恰好遮挡住太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慧香阁一层藏经殿的东侧这里有一个“六世班禅与西黄寺”展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额尔德尼•罗桑巴丹益希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佛教领袖之一。他1738年生于今西藏南木林县。五世班禅圆寂后,1740年经七世达赖会同西藏地方政府官员共同确认其为转世灵童,经驻藏大臣纪山向乾隆皇帝报告后获得批准。1741年在扎什伦布寺坐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57年,七世达赖圆寂后,六世班禅成为藏传佛教领袖,主持了八世达赖灵童转世事宜,稳定了局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65年,六世班禅到拉萨为八世达赖授沙弥戒,并在布达拉宫为八世达赖讲经两个多月。1766年,乾隆皇帝遣使到扎什伦布寺册封六世班禅,颁给金册金印。金册大意是赞誉班禅是扎什伦布寺的一名德高望重的高僧,且是达赖的上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77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与不丹发生战争,不丹国王请六世班禅写信调解。英国驻印总督哈斯汀士利用这一机会,派遣东印公司职员英国人波格尔擅自闯到扎什伦布寺见六世班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对波格尔强调不丹是中国藩属,而西藏属中国领土,一切要听从中国大皇帝的圣旨办事。对波格尔提出的英国与西藏建立联系、英方与西藏自由通商、请求介绍到拉萨见驻藏大臣并在拉萨设立代表等要求一律加以拒绝,使波格尔的计划未能得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面对英国的压力,1778年六世班禅请求在乾隆皇帝七十寿辰(1780年)之际,晋京朝觐祝寿,得到了乾隆皇帝批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自后藏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启程,经唐古拉山、巴颜喀拉山至西宁塔尔寺,又过阿拉善、岱海到多伦诺尔;路线从现今的日喀则地区开始经青海、甘肃、内蒙、河北四省区,这一行程将满、蒙、藏、汉、回等各族人民的心凝聚在一起,国家统一,人心所向,是中华各民族团结的最好例证。</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六世班禅朝觐路线图。</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为迎接六世班禅的入觐朝贺,考虑到承德和北京比西藏炎热,为六世班禅避暑计,乾隆皇帝特仿照班禅居所扎什伦布寺形制在承德兴建了须弥福寿之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在北京香山静宜园(今香山公园)建宗镜大昭之庙,作为六世班禅在北京的夏季驻锡地,将北京西黄寺作为班禅冬季驻锡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宗镜大昭之庙的琉璃万寿塔。</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的东行之旅,不但凝聚了笃信藏传佛教的蒙古族人之心,更向外宣告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密切联系,同时也以实际行动特别向英国东印度公司昭示了西藏是中国一部分的事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的一生为维护祖国统一,反对分裂,维护国家主权,抵制外来侵略做出过重要贡献。他悉心教导八世达赖,支持清廷拟定的《西藏善后章程十三条》,弘扬藏传佛教,维护中央政府权威。他不辞劳苦,跋山涉水,经万里跋涉,从后藏日喀则到达承德朝觐乾隆皇帝,并参加了乾隆皇帝的七旬万寿庆典,成为他一生爱国行迹的光辉顶峰,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团结写下了闪亮的一章。</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六世班禅东来朝觐途中,乾隆皇帝十分关心这位宗教领袖及其随从的“种痘”问题,而六世班禅出于自身特殊宗教身份与地位的考虑方式,为其日后因天花而圆寂埋下了重大隐患。在朝觐途中,六世班禅对随行人员的“种痘”问题非常重视,曾与二世嘉木样活佛多次商讨,结果是随行人员均在阿拉善的丹吉林寺进行“种痘”,而六世班禅以“我不会出什么问题”拒绝了“种痘”的建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阿拉善丹吉林寺。</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六世班禅明知有患上天花的风险,仍然毅然决然的坚定东行朝觐皇帝的决心。就这样,六世班禅在北京朝觐期间,因劳累过度,免疫力下降而染上天花,11月2日于西黄寺圆寂。乾隆皇帝亲临凭吊,处理一切善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乾隆皇帝为了纪念六世班禅,特命在他生前住过的西黄寺西侧,建立了一座宏伟的"清净化城塔"及塔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乾隆皇帝为纪念六世班禅钦命宫廷画师绘制的六世班禅唐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关于历史上的西黄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与东黄寺并称黄寺或双黄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位于北京德胜门外至安定门外,为清代重要皇家寺院。西黄寺始建于顺治八年(1651年),是在辽萧太后燕京行宫的基础上建造而成的。清顺治帝敕令,将毗邻西黄寺东侧的普静禅林同时改建。由于二寺毗连,又同为藏传佛教寺院,故当时人们习惯称普静禅林为东黄寺。顺治九年(1652年)正月,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接受顺治皇帝邀请,启程朝觐,年末抵达北京。为褒奖五世达赖喇嘛的爱国行动,清政府特拨白银九万两修缮西黄寺,供五世达赖喇嘛在京驻锡之用。在清王朝,西黄寺遂成为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觐的驻锡地,也接待过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入京朝贡的一批批使臣和藏传佛教界一些领袖人物及著名的高僧大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据史料记载,西黄寺的具体位置是坐落在安定门外北校场北。金代皇室完颜氏后裔、清代曾任内阁中书、兵部主事、湖北巡抚、两江总督等职的麟庆(1791-1846)在其所著的《鸿雪因缘图记》中对西黄寺附近的地理环境作了大致的描述,并请人做了一幅较为详细的图画,名为“赐茔来象”。</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西黄寺的大门前,曾有一条东西流向的小河,河水清清,微波粼粼。正对西黄寺的大门有一座小石桥横跨河面,与其他道路相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的主体建筑汇宗梵宇历经战乱,已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荡然无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为1928年日军侵华前航拍的黄寺建筑群照片。</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代的黄寺建筑群由普静禅林(东黄寺)、汇宗梵宇(西黄寺)和清净化城塔院及咨福院四个部分组成(下图上为西,右为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黄寺汇宗梵宇由南向北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都纲殿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初期的汇宗梵宇山门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中叶的汇宗梵宇前院东配殿和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展览没有写明照片拍摄的具体时间,只写了“二十世纪中叶”。按照网上的解释,“20世纪中叶通常指的是1935年到1965年之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中叶的汇宗梵宇前院西配殿和碑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十九世纪末期的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初的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汇宗梵宇时所造的三世佛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初的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汇宗梵宇时所造的八大菩萨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依据日本东京帝室博物馆馆藏文物中1906年所拍摄的西黄寺内的照片可看出,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三世佛像及八大菩萨造像。这一点也符合史料中雍正元年(1723年)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重修西黄寺时所造的记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之后是都纲殿,“都纲”是梵文的音译,意为“经堂”。都纲殿即为讲经堂,是专供高僧大德和僧众诵经说法的地方。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都曾在此处讲经说法。都纲殿是西黄寺重要的宗教活动中心,凡是寺内有法会等大规模的诵经活动都要在此处举行。此建筑当初是专为五世达赖修建的起居之所。据《天咫偶闻》记载,都纲殿是仿五世达赖曾居住过的布达拉宫样式修建的,整个建筑为两层方楼,歇山式屋顶,楠木结构,有房共81间,上下两层及四周均有回廓。据载,五世达赖和六世班禅均居住过的卧室就在楼上正中,屋内陈设华丽,有很多藏传佛教的宝物及御赐之物等;都纲殿的前后都题有匾额、楹联,均为乾隆年间重修西黄寺后乾隆皇帝所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19世纪末的汇宗梵宇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都纲殿前东西两侧原还立有两座碑亭,为东、西碑亭。东碑亭立有雍正元年(1723年)所制的“西黄寺碑”,纪念一世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等重修西黄寺竣工,为雍正御笔;西碑亭内立有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所制的“重修西黄寺碑”,纪念三世章嘉等组织重修西黄寺竣工,为乾隆御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汇宗梵宇都纲殿基座排水的螭兽。</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1940年前后的破败的汇宗梵宇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面这张照片的说明给出了具体拍摄时间是“1940年前后”。从这张照片看这个大殿很多地方已经露了天,好像已经没有再修复的意义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摄于20世纪中叶的经战火后的汇宗梵宇都纲殿。</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上述摄于“1940年前后”的照片到上面这两张摄于“二十世纪中叶”的照片之间不知道过了多少年,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结局是肯定的,那就是西黄寺已经不复存在了,只剩下了现在的清净化城塔院。</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清净化城塔院红墙苍松,佛塔嵯峨,气势非凡。其历史像一幅历史长卷,真实地记录了藏传佛教领袖人物爱国爱教、护国利民的不朽功绩。</p>